第二百四十四章 趙桓的妃嬪全處(求月票!)
章節報錯
…
在李存率兵北上的同時,岳飛也接到李存的命令,率領龍驤軍南下,接應李存,和全面收復河東地區。
——害怕岳飛兵力不足,李存又調張憲率領破敵軍和兩萬虎峙步軍南下暫歸岳飛指揮。
已經將河東北部地區全面收復了的岳飛,接到李存的這個命令了之後,大喜過望。
岳飛將河東北部地區和雲地南部地區的防禦從新佈置了一番,又留下王貴率領一萬人馬繼續鎖住太原城,然後他本人就率領其餘人馬南下。
岳飛南下的第一道險關就是南北關。
本來,岳飛還以為,他要在南北關這裡跟宋軍大戰一場。
不想,南北關這裡根本就沒有多少宋軍,讓岳飛輕輕鬆鬆的就過了此關。
過了南北關之後,岳飛感慨:“如此關險,而使我過之,這天下合該我大乾官家得也。”
留下五千人馬守衛南北關,岳飛率軍繼續南下,直撲隆德府。
隆德府知府名叫張確。
在很早之前,張確就意識到,岳飛肯定會率軍南下,所以他曾給趙桓上奏章,陳述道:
“河東乃大宋根本,安危之所繫。若無河東,何止舊秦之地不可守,汴京亦不可為都城矣。今大乾已盡得河東北部地區,勢必南下入寇。潞城百年不修築,將兵又皆戍邊,臣生長西州,頗諳武事,若得十萬西軍,猶足以抗敵。不然唯有一死報陛下耳。”
岳飛派遊騎探聽到隆德府並無多少人馬,尤其是隆德府的府城潞城,總共只有不到一千人馬,便派人前往勸降。
可張確卻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投降,他還對城中的其他人說,他決心憑潞城固守待援與敵死戰。
有人覺得張確是在唱高調,說得好聽,便向張確獻計說,相公可自東城潰圍而出,想以此來試探張確的心意。
張確聽言,怒叱道:“確守土之臣,當以死報國,頭可斷,腰不可屈矣!”
張確言出必行,果然帶著不到三百願意跟他死戰的宋軍將士據潞城與乾軍死戰。
直至城破,張確想要橫刀自刎。
可是卻被一旁的將領給抱住了。
將領說:“相公已無愧於大宋,不必如此。”
張確怒道:“汝壞我忠義也!”,並想掙脫繼續自殺。
可宋軍的殘兵敗將卻捉了張確投降,然後將張確獻給岳飛。
岳飛佩服張確的忠義,派人將張確給李存送去,並向李存報捷。
李存得到岳飛的捷報了之後,立即任命韓昉為隆德知府,然後派韓昉率領一批精幹的官員前去接管隆德府。
將隆德府移交給韓昉等人了之後,岳飛率軍繼續南下。
二月二十二日,岳飛部到達澤州地界。
探馬探聽到宋軍在澤州有準備,岳飛沒有冒進逼城,而是先派出遊騎四處偵察。
——岳飛知道,他離宋軍的主力越來越近了,決戰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爆發,所以他必須得小心謹慎進軍。
很快,岳飛派出去的遊騎就探聽到,宋軍姚古部在孔寨河對面的晉城、絳州一帶全面戒嚴,似乎是在等著他決戰。
乾軍與宋軍之間的決戰似乎一觸即發。
可就在這時,宋使路允迪等人走到澤州地界,正好遇到了岳飛。
路允迪主動跟岳飛說,乾宋兩國已經議和,趙宋王朝同意割讓河北和河東給大乾王朝,他這是來幫大乾王朝招降太原城的。
太原城就是岳飛心中的一根刺——它正好插在了河東的交通要道上,一不小心就會讓城中的王稟切斷岳飛的糧道。
因此,岳飛一直想要將太原城打下來。
可問題是,李存卻始終都不讓岳飛打太原城。
如今,趙宋王朝要幫大乾王朝招降太原城,岳飛覺得這是拔掉太原城這根釘子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於是,岳飛暫停了跟宋軍決戰,率大軍還師太原……
……
對於被免去宰相之職的李邦彥,吳敏很同情。
吳敏覺得,他應該站出來,為李邦彥說一句公道話。
所以,在二月十六日這天,吳敏給趙桓上了一道奏章。
在這道奏章中,吳敏指出,當時東京汴梁城中的軍民中,很多並沒有忠於趙宋王朝之心,他們甚至盼望著乾軍攻破東京汴梁城,而且還發生了太學生和民眾引發的暴亂,當時未嘗沒有人想借著那個機會獻城,關鍵宋軍兩戰兩敗,已經證明了不是乾軍的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邦彥主張議和,主張罷免戰敗的种師道,是為皇帝計,是為趙宋計,是為生靈計,最終使得大乾王朝撤兵,解除了東京汴梁城之圍,分明是利國利民的忠臣,而非外界所傳得大奸之臣。
吳敏請趙桓下明詔為李邦彥洗雪罪狀,使李邦彥的真實為人大白於天下,然後恢復李邦彥的宰相之位。
吳敏的這道奏章一石擊起千層浪,好多人都罵吳敏,說吳敏跟李邦彥是一黨,說他們全都是賣國賊,吳敏也應跟李邦彥一塊下臺。
太學生沈長卿和太學正吳若先後向吳敏和李邦彥開炮,他們說凡是參加上書的太學生和趕來一同上書的民眾全都是忠於趙宋王朝之人,怎麼能說沒有忠於趙宋王朝之人?然後他們不僅炮轟吳敏和李邦彥結黨營私,還將吳敏打成蔡京、蔡攸父子一黨,說吳敏表面上是救李邦彥,實際上是想救蔡京和蔡攸父子。
吳敏被這些人炮轟得躲在都堂中不敢露頭,那些曾經跟李邦彥、吳敏一塊主和的人,見民意洶洶,全都不敢再像吳敏這樣出來當出頭鳥了。
其實——
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宋軍越聚越多,趙宋王朝的不少人開始認為,趙宋王朝不能割讓河北和河東給大乾王朝。
先說河北。
河北有趙氏的祖陵。
祖陵是什麼,那是趙氏的根,祖陵都不要了,那就等於是趙氏的根沒有了,讓趙氏還怎麼立足、怎麼號令天下?
另外,河北是京畿地區的北方屏障,要是沒有了河北,東京就不能當趙宋王朝的都城了。
而河東是陝西的屏障。
如果河東丟了,陝西可就不好守了。
關鍵,現在的趙宋王朝已經沒有多少疆土了,中原和陝西這兩大塊要是再丟了的話,趙宋王朝可就只剩下蜀地這彈丸之地了,那樣一來,趙宋王朝可能也就跟西夏差不多大了。
所以,對趙宋王朝來說,河北和河東是萬萬不能丟的。
隨著乾軍撤離,從趙宋王朝的官員到東京汴梁城中的最底層平民,大多數都認為,乾軍再也不會來了,趙宋王朝所面臨的危機已經徹底過去。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好多人開始呼籲,不能割讓河北和河東給大乾王朝。
御史中丞許翰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他除了呼籲不能將河北和河東割讓給大乾王朝以外,還提出了“跟大乾王朝決戰有五利”的見解。
一利:如果跟大乾王朝決戰,勝了最好,就算不勝,也可以北隔井陘,西斷太行,內守黃河,國固無患,換而言之,許翰認為,跟大乾王朝決戰,勝了最好,不勝也沒有更大的損失;
二利:乾軍一直取勝,又繳獲無數,肯定是將驕卒懈,可憑宋軍之方銳擊乾軍之惰歸。
三利:宋軍兵馬比乾軍兵馬多,宋軍又多是西軍百戰之士,在實力上,宋軍應該強過乾軍才是。
四利:种師道身經百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又有西軍名將姚古、种師中輔助,必定可以大勝而歸。
五利:趙桓仁聖,誠動萬姓,義感三軍,人人思為國死,以滌中原之恥,而發七廟之憤。
許翰是元佑三年進士,算是三朝元老,雖然他剛正不阿,但他其實根本就不懂兵,他只是一心希望趙桓可以向劉邦和劉備學習,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卻可以越戰越勇,而不是因為小有挫折就不敢再打了。
許翰還指出,趙桓所有的擔心,都是原自於姚平仲劫營失敗。
許翰引用种師道的話對趙桓說:“我眾彼寡,當分兵結寨守要地,使糧道不通,挫以持久,可破也……”
許翰對趙桓說,首先,姚平仲那次戰敗,並非大敗,只是小小的失利;而且,朝廷用驍將,而不用老將,難免會出問題;關鍵,上次派去劫寨的人馬實在太少了,準備得很不充分;另外,姚平仲他們劫寨的方法也不對……
總之,許翰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宋軍並不是真的不堪一擊。
許翰又對趙桓說:“師道名將,雖以老疾,卻智勇不衰。昔始皇以王翦老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以老將趙充國統兵,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以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師道智力未衰,雖老可用也。”
許翰苦口婆心的對趙桓說,讓种師道重新擔任宣撫使統領趙宋王朝的所有兵馬是上策,讓种師道擔任樞密使選將將兵是次策,放著种師道這員老將能將不用是失策。
在此之前,主和的趙宋王朝的大臣和主戰的趙宋王朝的大臣一直爭論不休,而趙桓一會兒覺得主和派說得對,一會兒又覺得主戰派有理,搖來擺去,始終拿不定主意,因此,趙宋王朝的政令也是不斷的更改,結果傳到前線以後,就變成了朝令夕改,讓前線的將士根本就不知道該不該打仗,大大影響了宋軍計程車氣。
趙桓也意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所以,趙桓又被許翰給說動了,加封种師道太尉頭銜,恢復其樞密使兼河北河東宣撫使職務,駐軍滑州。
不過——
此時,种師道雖然名義上是太尉、樞密使、宣撫使,但實際上种師道手中其實並沒有多少兵馬,趙宋王朝的兵馬全都掌握在前線的將領手上。
在許翰等趙宋王朝主戰的官員的推動和宣傳下,很多人都在吵,河北、河東不能割讓,割之,趙宋王朝必亡。
主和的趙宋王朝的大臣(以耿南仲和唐恪為主),見主戰的聲音實在太大了,硬和有可能會步李邦彥的後塵,因此建議趙桓派人去跟李存商量,說趙宋王朝的軍民不肯割讓河北、河東,看看能不能再多給大乾王朝一些歲幣,用以代替割地的合約,如果李存同意了,河北和河東就保住了,如果李存不同意,那麼就繼續執行割地的合約。
趙桓覺得耿南仲、唐恪等主和的人的主意不錯,便派給事中王雲和侍衛親軍馬軍指揮使曹闍去追李存,同時下詔給种師道,令种師道不許輕舉妄動。
也就是說,趙桓雖然明知道,左右搖擺不定是不對的,可他就是忍不住搖來擺去,跟一根牆頭草差不多,哪頭風大,就倒向哪頭,以至於,趙宋王朝的政令始終都無法達成共識一致,空耗趙宋王朝的人力財力士氣以及寶貴的時間。
結果,正準備大展拳腳的种師道,又一次被趙桓給按下了暫停鍵。
不過整體來說,這個時期還是主戰派站了上風。
所以,這些主戰派的大臣開始清算那些之前戰鬥不賣力氣的人。
首當其衝的就是棄黃河而逃的梁方平。
——何灌也望風而遁了,但何灌在之後的東京保衛戰中,死戰不退,甚至力挽狂瀾,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可梁方平卻不同,他不僅作戰不利,還被民眾當成奸細給捉了,然後關到開封府裡看押。
其實,梁方平是趙桓的親信,趙桓曾經對梁方平寄予了厚望。
可趙桓也恨梁方平敗衄棄河不守,讓他受了那麼多屈辱,所以下令將梁方平斬首於茅座橋下。
李邦彥被趙桓免職,張邦昌又被李存給帶走了一直未歸,這使得趙宋王朝的太宰一職一直空著。
目前階段,趙桓其實比較傾向於主戰派。
所以,猶豫再三了之後,趙桓選定了徐處仁擔任太宰。
徐處仁當上宰相了之後,對趙桓說:“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豈可與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寢,中山為陛下之始封。李賊詐而難測,中原之地隔其南北統一,他不傾國而奪之,必有忌憚,此我大宋之機也,當果斷擊之,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趙桓深以為然:“卿言是也,吾意亦爾。”
吳敏可能是看到了主和實在是不討好,也調過頭來支援出兵,他對趙桓說:“棄河北、河東之民以存宗社,恐無可存之理。”
太宰和少宰統一了思想,讓趙桓暫時停止搖擺,決定跟大乾王朝開戰,奪回河北和河東。
不久之後,趙桓正式又對趙宋王朝的高層進行了調整:
除掉張邦昌的太宰職務;任命徐處仁為太宰;吳敏為少宰;种師道兼任知樞密院;唐恪任中書侍郎;耿南仲任尚書左丞;翰林學士何慄為尚書右丞;御史中丞許翰改任同知樞密院事;梅執禮、陳過庭擔任御史中丞。
很快,當初去跟大乾王朝議和的趙宋王朝的大臣就遭到了主戰派的趙宋王朝的大臣的清算,李梲、鄭望之(被李存帶走了)、李鄴全部被免職,理由是議和失辭。
得說,趙桓其實是想當一個好皇帝,也想將趙宋王朝治理好的。
公平的說,自從當上皇帝了以後,趙桓真是做到了夙興夜寐,勤於朝政,兢兢業業,每天都批閱奏章到深夜,一睜開眼睛就立即開始處理政務,就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接見大臣。
這麼說吧,趙桓登基時,朱璉幫趙桓張羅了八個妃嬪(加上趙佶賜給趙桓的那兩個鄭太后家族的宮人,一共十個妃嬪)、二十多個女官。
可是,截至到現在為止,趙桓還一個都沒有碰過。
從這方面來看,趙桓比李存真是強得不是一星半點,好色如命的李存也真是拍馬也趕不上趙桓。
如今,定下了要跟大乾王朝開戰的大計了以後,趙桓一連三天前往景靈東宮、景靈西宮、陽德觀、凝祥池、中太乙宮、佑神觀、相國寺等地燒香,躬謝祖宗在天之靈的保佑,使社稷江山轉危為安。
緊接著,趙桓又下詔,追封陣亡將士,厚賞有戰功之人。
鋪墊做好了之後,趙桓下詔給詹度、張孝純等人,要求他們固守河北、河東:
“朕承太上皇付託之重,即位十餘日,大乾之師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紓禍。賴宗廟之靈,守備弗缺,久乃退師。
今大乾屢盟,以將岳飛南陷隆德,志在南下攻打我大宋,又所過殘破州縣,濫殺無辜,拆屋擄掠,欺人太甚。
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
已詔原主和議李邦彥奉使放寺,李梲、李鄴、鄭望之悉行罷黜,並詔种師道、姚古、种師中往援河北河東。
祖宗之地,尺寸不可與人!且保塞陵寢所在,誓當固守。朕不忍陷河北河東,以偷頃刻之安。與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
趙桓的這道詔書,可不僅僅是構陷乾軍,說軍紀極嚴的李存和岳飛縱容乾軍將士拆屋擄掠,還等於是公開撕毀了大乾王朝和趙宋王朝之前簽訂的和約……
……
……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