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了!”

“父親,出事了。”

陸家老宅中,陸景龍急匆匆的闖了進來,臉上盡是急切之色。

“出何事了?”

陸文翰倒是十分的淡定,望著自家兒子,眸中也是帶著幾分疑惑。

“父親,大漢糧行,以極其低廉的價格,發售兩種農作物,百姓爭相搶購。”

“哦?”

“這兩種作物,分別叫土豆和番薯,聽說京畿之地早已大面積種植。”

“而今,我江東各地,數十家大漢糧行紛紛發售。”

“其他地方也皆有訊息傳來。”

聽到陸景龍的話,陸文翰的眸中綻著一抹厲色,隨後輕笑道:“看來,他們是早有準備啊!”

“父親,我們該當如何?”

“急什麼?”

陸文翰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笑吟吟的道:“派人收購土豆和番薯,不是價格低廉嗎?”

“那我們就大肆收購,他們賣多少,咱們就賣多少。”

“父……父親!”陸景龍垂著腦袋,語氣低沉的道:“大漢糧行定下規矩,每人限購五十斤,且七日內不可重複購買。”

“好一個大漢糧行。”

“立刻探查灕江南北各處訊息。”

“是!”

“另外,傳訊我陸氏糧行各個分行,不準開倉放糧,我倒要看看,他們能撐多久。”

“是,父親!”

陸景龍急匆匆的離去,陸文翰則是神色陰鬱,正準備休息片刻,卻見一道身影急匆匆的上前:“家主,朝廷剛剛下達一道政令。”

“哦?”

“各郡縣,三日之內籌辦糧行,可開地方糧倉,平價售賣。”

“你說什麼!”

陸文翰的面色終於變了,哪怕是大漢糧行發售土豆,他也是毫無波瀾,可如今朝廷親自下場,意味著什麼?

各地糧倉之存糧,可是用於災荒啊!

如今秋收剛過,正是充盈之時,朝廷不惜開辦糧行,豈不是衝著他們陸家來的?

別的不敢說,若是朝廷真的平價售糧,加上大漢商行發售的土豆番薯,怕是拖個三五個月不是問題。

可如此一來,讓陸家糧倉中的糧食豈不是要生蟲腐爛掉了?

況且,若是朝廷真準備長期售糧,簡直是掘了他陸家的根基啊!

“快!”

“傳令各個分行,大肆從朝廷中收糧!”

“家主……”

那管家有些為難的看了陸文翰一眼,一臉糾結道:“咱們前幾日收糧,幾乎將府庫掏空了,若是繼續收下去,怕是……難以維繫。”

“混賬!”

陸文翰氣的破口大罵,臉色都有些發白,他確實未曾想過,朝廷會在這個時候下場,甚至不惜動用儲備糧。

他陸家的糧倉中倒是有不少存糧,可都是陳糧,放個十天半個月沒什麼問題。

可若真的放上三五個月……

“家主,該當如何?”

“放糧!”

“價格……”

“平價!”

“是!”

……

皇宮。

禹皇和一眾文武聚集在一起,商議著朝廷要務。

而今,大禹打下了東淮的半數國土,朝臣們也都忙著鑽研,一應官員任命,制度改革,民心收復等等。

可以說,禹皇的日子比之前更加的舒坦,卻也是忙的焦頭爛額!

“陛下,這段時日,我吏部數次提拔呼叫,底層官員卻是不足。”

“僅僅只是遠東地區,便派遣了一百餘位大小官員。”

“請陛下決斷。”

聽到吏部尚書鄭宣之言,禹皇也是眯起了眼,看向一旁的兩位丞相:“林公,沈公,你們二位可有高見?”

“陛下!”

“以臣之見,不如從各大世家中,抽取一些素有才名的青年才俊。”

“只要稍加培養,必定可成為我大禹之柱石。”

“此言差矣!”沈黎搖了搖頭,輕聲道:“陛下,世家子弟良莠不齊,如今我大禹的選官制度混亂,依老臣之見。”

“官員之選拔,應出一套合理章程,層層考核,擇優錄用。”

聽到沈黎的話,一眾大臣皆是神色一怔,齊齊的朝著沈黎看去。

“哦?”

“沈卿可有何高見?”

“回陛下!”沈黎拱了拱手,輕聲道:“臣曾受雍王殿下指點,整合出一套官員選拔之章法,請陛下過目。”

“呈上來!”

兩人對視一眼,皆是心照不宣,而一眾朝臣的神色卻是變得微妙起來。

“科舉取士!”

“好一個科舉制度,給天下讀書人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從天下各郡選拔英才。”

“此舉,當功蓋千古,沈公大才!”

禹皇的表情要多浮誇有多浮誇,就連沈黎都忍不住嘴角一抽,沒想到陛下的演技竟然如此精湛,老夫也不能掉鏈子。

“陛下!”

“這科舉取士,不論出身,唯才是舉,既可避免任人唯親,也可給天下才人一條晉升之路。”

“從天下選舉英才。”

“如此一來,我大禹朝堂之上,勢必會英才滿聚。”

“嗯!”

禹皇的眸光環視一圈,輕聲道:“既然如此,便著沈公推行科舉制,吏部全力配合。”

“陛下!”

林秋石看著兩人一唱一和,終於忍不住開口了:“這科舉取士乃是從未有過之新制,不合祖宗之法,況且,此舉猶如掘了天下世家之墳墓。”

“尋常百姓,怎麼會讀得起書?”

“天下能讀書識字之人,皆是才名遠揚,而這科舉取士,豈不是多此一舉?”

“其損耗之人力物力財力,可是一筆極大的開銷。”

“臣,反對!”

林秋石的話音一落,禹皇的面色驟然便冷了下來,這麼多年來,這是林秋石第一次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而且,第一次態度如此之堅決!

看來,他已經有了選擇啊!

“陛下,臣也以為,此制有些不妥。”

“這科舉制度從各鄉開始,鄉下之人,一群粗鄙耕夫,連大字都不識一個。”

“讓他們參與科舉,豈不是天下動盪之根源?”

“況且,科舉制度推行之後,天下百姓都不去耕種,而是讀書科舉,豈不是動搖國本?”

“臣,以為不妥!”

“望陛下三思。”

禹皇望著一道道身影,平靜的道:“既然如此,那便暫緩推行,不過,倒是可以先選擇一個試點,便從淮南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