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
章節報錯
漢章武元年十二月,張遼率領三萬曹魏中軍,終於到達偃城之外。
張遼的大軍大約是十一月中旬從宛城出發的,本來按照正常的日程,張遼在十二月前是可以率軍到達偃城之外的。
但是因為張遼看穿關羽的意圖,所以他採取慢道行軍的策略。
這種策略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張遼的大軍不會受到敵軍的埋伏,但無疑這種策略亦大大影響了他的行軍速度。
張遼率軍到達偃城之外,比當初徐晃花費的時間幾乎多了一倍。
一開始時,對於張遼的這種安排,大軍中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儘管張遼是這三萬曹魏中軍的主將,但是一支如此重要、龐大的大軍哪怕曹丕再怎麼放心,他也不可能就讓張遼一人執掌。
所以在張遼出征之時,曹丕派了許多名臣在軍中輔左。
例如曹魏名臣杜襲便是其中一位。
杜襲,字子緒,潁川郡定陵縣人。
杜襲年輕時被時人讚譽為潁川「四大名士」之一,潁川作為建安初年無數優秀士子的聚集地,杜襲能在其中脫穎而出可見他的優秀。
當然杜襲之所以會享受這種榮譽,與他的出身分不開。
杜襲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很有名氣,乃是桓靈二帝時期的大名士並且都位居兩千石。
論出身,杜襲是根正苗紅的冠帶士族。
後來天下大亂,杜襲避亂到荊州,劉表按賓客的禮節接待他,但是杜襲卻很看不起劉表。
甚至因為一個友人向劉表推薦他,他氣的要和那位好友斷交。
杜襲之所以如此,並不是他有多少遠見看出劉表並非明主。
乃是出身中原冠帶士族的他,他的政治舞臺就應該是北方。
這種執念,乃是當世絕大多數士子的共同想法。
因為這種執念,杜襲歷經千辛萬苦逃離荊州於建安初年投奔曹操。
杜襲在投奔曹操之後,曹操便任命他為西鄂長。
那時西鄂縣屬於南陽郡,毗鄰南方劉表,匪賊活動十分猖獗。
杜襲到任後先對百姓先施以恩惠,他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鄉從事田間勞動,留下強壯的男子防守縣城。
建安六年時荊州牧劉表派步騎一萬人攻西鄂,在這種情況下杜襲親自率領官吏百姓五十餘人,手持弓箭和石塊與他們合力拼殺。
在這種幾乎是送死的情況下,杜襲以死傷三十多人的情況,臨陣擊殺劉表軍數百人。
雖然後來劉表的一萬大軍得以攻入城,但杜襲竟然能突圍而出。
這一戰,讓杜襲名聲大噪。
於是司隸校尉鍾繇表他任議郎參軍事。後他又獲荀或推薦,被任為丞相軍祭酒。
曹操在世時考慮到杜襲是軍政雙全的奇才,所以他屢次被曹操付以留鎮重任,例如當年的留鎮漢中及不久前的留鎮關中。
曹丕之所以讓杜襲跟隨在張遼身邊,一是因為杜襲有與南方軍隊交手的經歷,另一方面便是因為杜襲那亮眼的履歷。
而現今杜襲擔任的正是衛將軍護軍一職。
曹魏與季漢的護軍一職有所不同,因為早年曹操被許多人背叛過,所以他對於異姓將領很不放心。
每當異姓將領單獨統兵時,他都會派遣一名護軍跟隨在那名異姓將領身邊。
因為曹操最早設立護軍一職的目的不單純,所以杜襲的護軍類比法邈的護軍,權力可謂是大的多了。
法邈護軍的主要職責是察舉將領不法事上奏,有的是監察權,他要想對某些犯罪將領進行處罰,還需要上報糜暘。
但是杜襲的護軍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直接奪取主將的軍權的。
杜襲之前見張遼率領大軍緩慢行軍,這很明顯與曹丕讓張遼快速救援樊城的指令違反,所以身為護軍的杜襲便直接地對張遼問道:
「衛將軍當年擊敗孫權,只率百餘虎賁,憑著忠義輕甲向前,故能出其不意,連破賊壘,大敗賊軍。
當初我軍是守城方一方,衛將軍選擇主動出擊,現在樊城急需救援,而衛將軍卻讓大軍行動如此緩慢,這是什麼緣故呢?」
若是旁人詢問張遼定然懶得搭理,但是杜襲的身份特殊,他知道杜襲的疑問很可能是曹丕的疑問,所以他對著杜襲耐心解釋道:
「當年孫權大軍遠道而來,而我軍久居城中養精蓄銳,再加上當時於戰場形勢而言,地利在我軍。
所以我軍可以出其不意主動出擊。
但是如今樊城被賊軍圍困,樊城之兵無法外出,樊城外的地利已然不在我軍手中。
現今我軍兵力強盛,糧草豐足,而荊州貧瘠,所以這時候想速戰速決的是賊軍。
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會攻打樊城,因為樊城短時間是無法被敵軍拿下的。
我擔心的是他們會施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以逸待勞,半路設伏邀擊我軍。
如今敵軍士氣高昂,我軍尚未建立營帳固守,若我軍加速前進,會讓敵軍有機可乘。
兵者詭道,善因事變,正此理也。」
當張遼對杜襲這般解釋完後,杜襲的臉上浮現讚許之色。
能多次被曹操委以方面重任的杜襲,當然是知兵之人。
或許他不能如張遼一般做到見識深遠,防患於未然,但他卻是知道張遼故意緩慢行軍肯定是有緣故的。
只是他知道歸知道,有些事他還是要詢問一下,好讓後方的天子曹丕知道。
當天子未親征時,護軍可能擁有著部分臨機專斷的權力。
但是現在天子就在宛城中,那麼他這個護軍最大的任務,便是承當天子與張遼之間的溝通紐帶。
現在宛城中的天子及三公九卿,可都是將目光聚集在這場戰役之上呢。
在安撫住「杜襲」之後,張遼才可以順利的讓三萬曹魏中軍按他的謀劃去走。
而在到達偃城之外後,一切正如劉備與關羽所預料的那般,張遼在原先徐晃紮營的舊址上開始讓大軍紮營。
偃城中的孫禮見他苦苦等待的第二撥援軍終於到達,連日來一直積壓在他心頭上的那顆大石頭終於落地。
與樊城不同,偃城並沒有漢軍所包圍。
所以當初在漢水河岸被漢軍擊敗的魏軍鐵騎,有少量逃至偃城之中。
而在那些逃出生天的魏軍騎兵的敘說下,孫禮比曹休更瞭解那一日在漢水河畔發生了什麼事。
在瞭解之下,孫禮心神震盪之時,只希望天子能儘快派出第二波援軍。
否則樊城若是因為軍心動盪而陷落,那麼他偃城陷落也只是須臾之間的事而已。
現在孫禮在等了一個多月之後,他終於看到援軍的到來,而且來得還是張遼這等大將,這讓孫禮的心中更是輕鬆。
張遼親自領軍也許無法保證一定能擊敗關羽,但是至少可以保證不會犯下一些低階錯誤。
在張遼的大軍在偃城外紮好營後,孫禮就領著一眾部下出城前去大營中拜見張遼。
張遼目前還未被曹丕,明發詔令委託以都督之責。
但是在曹休被困在樊城中之後,作為軍職高出孫禮許多的衛將軍張遼,當然是有權力指揮偃城中的孫禮的。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
用的app,換源安裝最新版。】
在大帳之中,孫禮見到了張遼。
在見到張遼之後,孫禮將目前所探測的訊息,一一稟報給了張遼。
聽完孫禮所稟報的訊息之後,張遼對著孫禮點點頭。
因為兩萬曹魏鐵騎的潰敗,所以孫禮並沒有如之前向曹泰說明一般,告知張遼他原先為曹休獻上的計策。
但是曹泰在敗退回到宛城之時,曾向曹丕及眾臣談及過孫禮的獻策。
不知其他大臣在得知孫禮的獻策之後是怎麼想的,反正張遼心中對孫禮的那個獻策是很滿意的。
在張遼看來,孫禮的獻策若是有好好實施,是完全有機會,不耗費太大力氣就擊退關羽的這次進攻的。
但可惜的是,就算孫禮的計策再好,一旦在實施環節出現差錯,那麼再好的計策也白搭。
只是孫禮的計策雖然在兩萬騎軍的潰敗後,已然無法再實施,但這絲毫不影響張遼對孫禮的欣賞。
張遼本身就是異姓將領,而他又是降將。
當年他在呂布麾下時,曾數次擊敗一眾曹氏、夏侯宗親。
所以在他投降曹操後,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有受到猜疑的。
只是曹操畢竟是雄主,所以些許的猜疑並不會影響他任用張遼。
張遼亦能敏銳的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疑,所以他在歸降曹操後,一直賣力征戰,想著為曹操立下功勳來消除曹操對他的疑心。
但儘管如此,直到合肥之戰前夕,曹操都未對張遼真正放心過。
當年曹操西征前,留下樂進、張遼、李典三員大將守衛合肥。
但奇怪的是曹操並未任命當時已然假節的張遼為合肥主將,他只是讓這三人在遇到大事時「共諮議」,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兵家大忌。
而曹操之所以會做出這點,無非便是因為內心對著張遼有著猜疑而已。
因為曹操的猜疑,所以曹操在世時對張遼的封賞,是有失偏頗的。
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心中沒有意見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是顧全大局的人,他不會將這種意見轉變為反叛之心,他只是會對同為異姓將領的孫禮天然懷抱著一些好感。
早在宛城時曹丕就有向他透露過,如果他能打贏這場仗,那麼荊州一鎮的都督就由他擔任。
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已然動了來日好好提拔孫禮的心思。
在張遼看來,隨著一代宗親的陸續離去,而二代宗親又大多還在成長中,所以現在曹魏的天下,還是要靠他們這些異姓將領來守護。
只是這種心思暫時被張遼壓在心中。
因為他從孫禮的彙報中,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
那便是偽漢天子劉備已經到達樊城之外。
這個訊息孫禮是近日方才探得,而他也已經將這訊息送往宛城。
孫禮能得知這個訊息,還是因為他之前派出的斥候回來告知他的,漢軍大營中已然插起偽漢天子的御旗。
天子的御旗與一般的軍旗是很不同的。
而因為天子與人臣的界限相當清楚,所以若不是劉備親至漢軍大營中,那麼關羽是不可能會豎立起御旗的。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在場的魏軍諸將臉上浮現沉重之色。
他們臉上浮現沉重的臉色,不是懼怕劉備的到來。
在曹魏一眾大臣心中,劉備雖然在漢中一戰中擊敗先帝,但那大多是仰仗法正之謀的緣故。
所以曹魏眾大臣,對劉備的帶兵能力還是不重視的。
他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沉重,是因為覺得劉備身為偽漢
天子,現在竟然會親至樊城之外。
那就說賊軍對這次奪取樊城,懷抱著勢在必得的心情。
而這點判斷,與之前宛城中的諸卿朝議很不同。
對於關羽的這次北伐,曹丕召開過很多次公卿朝議。
在那些朝議上雖然諸位大臣對關羽北伐的目的有著各種猜測,但有一點是共識,那便是關羽的大軍打不了持久戰。
因為這點共識,所以曹丕在收到杜襲的資訊後,對著張遼的緩慢行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現在劉備親自出現在樊城之外,卻從「事實」上推翻了之前各位大臣的論斷。
大將親征,與君主親征,完全是兩碼事。
後者代表著只要有需要,君主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用全國的國力來支撐他打持久戰拿下樊城。
而張遼知道這恰恰是曹丕最不願意看到的。
在他率領大軍出發之前,對於樊城之戰,曹丕曾告知張遼他心中只接受兩種結果。
一種是張遼能夠速戰速決擊敗關羽大軍。
一種是正如眾多大臣所推斷的那般,只要他們堅守一段時間,關羽大軍就會因為糧草不足自然而然會退去。
無論是哪種結果,曹丕最不能接受的便是,樊城之戰演變成如漢中之戰那般的持久戰。
原因很簡單,曹丕是很注重個人威望或者說面子的君主。
西城之敗已然讓他的威望遭到打擊,若樊城之戰又演變為持久戰,那麼時間越久,對他來說越不利。
張遼的政治智慧並不低,在意識到劉備到來之後,他心中浮現起一個不好的預感。
可是還未等張遼開始細思他的預感,帳外就有親軍來報:
漢車騎將軍張飛率軍來營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