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的第二天仍舊早起,不過今天只剩下兩畝田,何氏跟錢氏便沒有去幫忙,而是在家裡曬稻穗。

宋宥謙則去找人幫忙了。

昨天已經收了十畝田,今天可以往那些田裡放水,不過放水得從別家田邊的溝渠過,這事兒還要先跟人打招呼。

好在宋家的田離野河只隔了一戶人家,而這戶人家正是蔡氏家,蔡氏聽了宋宥謙的要求毫不猶豫地答應。

“大郎,我家的稻子還得三四天才能收,你要借我家田邊的溝渠放水也行,不過你家可得派人在那兒看著,免得從河裡過來的水太大漫過溝渠進了田裡,那可就麻煩了。”

“蔡奶奶您放心,我家三郎就在口子守著,寧可慢慢放水也不會淹了您家的田。”

收過稻的空田得先放水泡著,泡個一兩天將泥土泡軟了再犁,等將全部翻過一遍,在裡面灑了基肥養一養,然後就可以種晚稻。

待宋家的十二畝田全部收完,田裡也放了水之後,族長家的夏收也開始了,宋家的男人們去還人情,女人和孩子則要敲稻穗。

曬了兩天,稻穀已經可以從稻穗上脫落,他們得拿著槤枷敲打稻穗,穀子便會脫落。

脫落的稻穀再曬個半天一天的,確定完全脫了水分之後便用風谷車吹掉灰塵和空殼,這時候的稻穀便可入庫。

看著空蕩蕩的庫房一點點被填滿,一家老小的臉上都滿是笑意。

這是前所未有的豐收年,而且收回來的糧食都是自家的,再不用給別家送去,這份喜悅足以抵消之前所有的辛苦。

宋家的稻穀入庫時,夏收已經進入了尾聲,大家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家收多少。

雖沒有過秤,但這些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莊戶人家,對糧食最是敏感,只要看了打下來的稻穀心裡大概就有了數。

往年大家的成果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多幾斤少幾斤的區別,但今年差距就有些明顯。

首先是村裡最多的一類,也就是跟往年一樣種田的,他們的畝產量基本都在三百左右。

跟著宋家一起做出改變的,也要分成幾個檔位。

之前挑了淤泥去肥田的人家,給出的數字基本都在三百五以上。

而跟著宋家堆肥的人家,給出的數字則是四百斤。

跟著宋家的節奏一次不落的追肥的人家,給出的數字則在四百三左右。

現在大家最好奇的就是宋家,宋家的稻穗看著比別家都要密實飽滿,他們家的產量有多少?

有沒有可能突破五百斤。

有人去問了宋家最喜歡吹牛的宋老四,他雙手一攤說自己也沒個數:“我感覺肯定比往年多,但是多多少我是真不敢說。

先等著吧,等村長稱重定稅的時候就知道具體數字了。”

不過要等村長挨家挨戶去稱重還得一些時間。

按照往年慣例,得等全村人將晚稻種下,村長才會帶了人挨家挨戶的秤糧定稅。

可以說村裡人從沒有這麼期盼過收稅。

眾人千盼萬盼,總算盼到了村長通知收稅。

而這第一站,毫不猶豫就來到了宋家,在村長的身後,還跟著好些來看熱鬧的人。

早先被抬進庫房的糧食一袋袋又重新抬了出來開始過秤。

最後得出的結果,宋家十二畝地,共收糧六千二百零四斤,平均每畝的產量高達五百一十七斤。

這個數字出來,整個雙峰村瞬間沸騰。

這比往年的產量可要多了六七成,這也太誇張了,誇張到他們都有些不敢置信。

不過這會兒結果擺在眼前,也容不得他們不信。

這肥田的法子,竟真的這麼好?

眾人彼此對視幾眼,眼裡先是疑惑,而後便是狂喜。

宋家已經親自驗證了肥料的效果,他們只需要學著幹就行,以後他們一畝田也能收五百斤,五畝田就能多收一千斤,一年兩季就是兩千斤。

兩千斤稻穀,按照公價三文錢一斤來算,這就是六兩銀子呀!

留兩銀子的純收入!

這這這……

在心裡算清楚這筆賬,眾人差點兒沒樂瘋,心裡就剩三個字:發達啦!

“村長,快,快去我家稱一下,我家產量有多少。”

說話的是宋興文,村裡除了宋宥謙家,就他家的稻穗長得最密實,他想看看自家畝產有多少斤。

眾人聞言連連點頭,宋興文可是全程跟著宋家一起的,先看看他家的產量跟宋家有多大差別。

村長心裡也好奇,於是一大群人又跨越了大半個村子來到宋興文家。

宋興文家是族長,家資富饒,水田也多,他們今年種了二十二畝地,家裡的肥料肯定不夠用,他們就可著十畝田來用,夏收時也特意將這十畝田的稻穀單獨放著。

最後這十畝田算出來有四千三百二十六斤,畝產達到了四百三十二斤,相較最開始的產量,差不多漲了一半。

雖然跟宋家有些差距,但是宋族長一家也很滿意了。

這是頭一年,畢竟沒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再者他們也不夠重視,所以會比宋家有差,明年好好努力,說不定就追上這差距了。

宋明理一家這麼想,村裡人也是這麼想,但是他們不知道,宋家高出來的那些產量並不是因為肥料,而是因為種子。

育秧苗時,沈若星將宋家準備的種子換掉了其中三分之一,換的是後世雜交水稻的種子,這產量自然是沒法兒比的。

而且宋家的糧食畝產量也不是五百一十七斤,而應該在六百斤出頭。

沈若星怕這個數字太過於太嚇人,於是趁人不注意,搬了一部分稻穗進空間。

現在這個數字就很好,比村裡人想的要高,但也沒有高得很過分,後期只要好好引導,就可以讓村裡人過來換稻種,她也可以藉機將雜交水稻的種子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