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雖然看起來是島國和沙俄帝國關於遠東霸權的戰爭,實際上,這場戰爭的結果卻關乎到整個世界的局勢。

島國損傷慘重,但也算是獲得了西方世界的認可,被認為是一個工業化的強國。

沙俄帝國並未和原本歷史上一樣,徹底喪失了在遠東地區的霸權。

目前,沙俄帝國在遠東地區和島國算是均衡狀態,雖然沒有在進行戰爭的打算,但也對遠東地區進行了許多佈局,算是勉強維護住了自己的利益。

這樣一來,沙俄帝國的許多目光就被吸引在了遠東,在歐洲的注意力反而並沒有那麼多。

這一點引起了法國的不滿,法國人之所以支援俄國的戰爭,就是想讓俄國快速結束戰爭,然後將注意力返回到歐洲,繼續達成法俄對抗德國的局勢。

俄國專注於遠東,並且在戰爭中和德國走的越來越近,讓法國越來越不滿,並且多次重申法俄聯盟的重要性。

歐洲的局勢已經越來越混亂。早在1904年4月8日,英國和法國就正式簽訂了英法協約,解決了兩國長期以來在殖民地問題上懸而未決的爭執,並且建立了良好的協約關係。

雖然英法協定不是一份同盟條約,整份協約隻字未提共同反抗德國的問題,也沒有任何秘密的軍事條款。

但兩個國家解決了殖民地長久以來的爭端之後,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歐洲大陸正在冉冉升起的新霸主,強大而又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國。

英法協約的簽訂,作為緊張的國家自然就是德意志帝國。

這兩個國家的聯合已經足以威脅到德意志帝國的安全,也讓德皇威廉二世立即決定採取反擊行動。

德國的反擊圍繞著摩洛哥問題而展開,目的是打擊法國,削弱英法協約。

隨著英法協約的簽訂,法國更加肆無忌憚地在摩洛哥進行侵略。

1905年2月,法國向摩洛哥政府提出了一個全面改革的計劃,要求在法國的監督下創辦警察體系,並且開建鐵路,開採礦山。

如果摩洛哥政府同意,那麼整個摩洛哥都將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從喪失掉主權。

德國對著摩洛哥也具有同樣的侵略野心,因此,立即出面干涉,並且指使摩洛哥政府予以拒絕。

為了表示德國反擊的決定,德皇威廉二世在3月31日突然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並且發表了具有挑釁性質的演講,宣稱要維護整個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當然,威廉二世還特別提出,德國非常反對法國在摩洛哥取得的特殊地位,聲稱這是野蠻的行徑。

緊接著,德國宰相畢洛夫,提出要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摩洛哥的問題,並且用戰爭威脅來脅迫法國。

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也是差點挑起一戰的導火索之一。

摩洛哥危機的誕生,讓法德兩國都在國際社會上尋求更多的支援。

好巧不巧,上一年的年底,也就是1904年10月22日,沙俄帝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在前往遠東的途中,擊沉了一艘位於英國赫爾港附近的英國漁船。

這一舉動頓時加劇了英俄關係的緊張,英國不僅提出了外交抗議,並且還派遣了軍艦跟蹤俄國艦隊。

甚至在英國民間,一些別有用心的資本家和報刊已經在鼓動對俄開戰,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慰籍死去的英國同胞。

此時的俄國是什麼狀態?因為正忙於戰爭的原因,外交處於相對的孤立。

除了他的盟友法國有限的支援之外,願意支援俄國的也就是德國了。

因為自身的外交孤立困境,俄國非常需要德奧的友誼,這也促進了德國和俄國走進一步的可能。

在澳大利亞向俄國大量出口軍火的同時,德國也和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以大量貸款作為交換條件,讓俄國被迫同意降低德國工業品的關稅,導致大量的德國商品和資本湧入俄國,加強了德國和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

同時,在德國的支援和周旋之下,俄國和奧匈帝國達成了關於維持巴爾幹地區現狀的協議,也極大程度的緩和了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這次誤傷事件發生之後,德皇威廉二世在幾天後就致電沙皇,表示英國有意阻攔德國給予俄國海軍供應的煤炭,威廉二世建議德俄兩國組建一個強大的反英同盟,來粉碎英國的圖謀。

沙皇尼古拉二世因為目前英國和俄國緊張的關係,迅速同意了這份條約,並且請求德皇威廉二世將這份草原的條案送來,雙方一起研究正式的條約。

這份草案的第一條就明目張膽的規定,如果締結條約的兩大帝國之一遭受了歐洲某一個大國的攻擊,那麼另一個國家就必須動用全部的陸海軍力量給予支援。

在必要時,德國和俄國還應該共同行動,來提醒法國履行法俄同盟條約所承擔的義務,也就是幫助俄國進行戰爭。

這份條約的第一條規定就直截了當的將俄國以及俄國的盟友法國綁在了德國的戰車上,德國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但這份條約最終的談判很快就因為是否需要經過法國過目而陷入僵局。

俄國人認為這份草案牽扯到法國並且俄國和法國有著盟約,因此覺得需要經過法國的過目和同意才能簽訂。

而德國考慮到法國和德國之間的仇恨,法國人基本不會同意這份草案,因此秉持著寧可無約也不肯告知法國的立場。

德國的態度引起了俄國的警惕,俄國目前的外交環境十分危機,因此也不願意失去法國這位幫助俄國許多的盟友。

僵局因為一個新的國家名字而打,那就是澳大利亞。

實際上,威廉二世也沒想到澳大利亞會讓俄國人改變態度。他之所以提到澳大利亞,為的也僅僅只是試探俄國人對於遠東的態度。

但沒想到,俄國對於遠東的戰敗耿耿於懷,他們已經期待著積攢力量,在未來幾年後重新發動和島國的戰爭,並且重新奪取遠東的霸權了。

1905年5月,也就是日俄戰爭結束一個月之後,俄國和德國重啟了俄德盟約的談判,並且這次談判的進度加快了許多。

之所以讓俄國人如此著急的原因,是因為在這一次戰爭之中,俄國的內憂就已經顯露了出來。

俄國的內憂還要從一件事情的起因說起。

從15世紀開始,個人或者集體的請願就已經被確立為向沙皇政府反映不滿的一種方式。

哪怕是截止現在的俄國社會,仍然沿襲著這樣獨特的傳統。

1904年,因為受到自由派運動的鼓舞,俄國合法工會組織“聖彼得堡工廠工人大會”決定以獨立身份提交請願書,內容由大會領導人格奧爾吉·阿波羅諾維奇·加邦神父完成。

1904年12月,聖彼得堡一家工廠四名參加工人大會的工人被他們的工頭開除。

這本來是一件俄國常見的事情,但卻導致了俄國近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這四名被開除的工人要求恢復他們的工作,但蠻橫的工廠管理層不但不予理睬,並且給了一個諷刺的答覆:“滾回你們的大會中去,讓你們的大會去支援你們吧!”

工人大會對於這件事情進行申訴,但最終申訴失敗。

1905年一月,工人大會開始組織罷工。

第二天,罷工事件從這家工廠開始,向其他工廠蔓延。短短三天過後,就已經有超過一萬名工人加入到罷工之中。

因為各大工廠屢次拒絕工人請求的原因,罷工的強度和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沙俄帝國的其他地區。

最後,加邦神父和大會的領導層認為,應該繞過官員和資本家,將工人們的不滿值當的表達給最高當局內務部,甚至是沙皇陛下本人。

獲得了大多數同意之後,大會決定藉著罷工的時機,直接向沙皇政府提交請願書。

短短几天之後,請願書就已經撰寫完成,並且直接被公佈,分發至社會各界。

與此同時,沙俄帝國首都地區參加罷工的工人總數已經達到了超過15萬,並且已經危及周邊其他地區。

這隻由工人組成的遊行隊伍最開始的本意是維護工人的利益,但卻被最高當局當成了革命者動亂,動用軍隊,在警告無果之後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遊行當日的巨大犧牲,讓聖彼得堡的工人憤怒的築起街壘同軍警對峙。

危機並不只在聖彼得堡,俄國各地也掀起抗議罷工的浪潮,沙皇政府和工人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深。

當然,這件事情對於俄國的危機並不止於此。在這件事情之前,俄國的絕大多數民眾對於沙皇都處於支援的態度。

這是因為沙皇一貫保持著俄羅斯人歷來所珍愛的仁慈的小父親的形象,這才被絕大多數俄國人所支援。

但這次流血事件讓俄國的公民轉而反對沙皇政權,也促使了接下來一系列的革命事件發生。

三千字第一更,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