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二月初,阿瑟乘坐飛艇,前往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參加協約國自成立以來的第三次會議。

按照常理來說,第三次會議應該在去年就應該召開。但去年因為阿列克謝皇子的疾病問題,導致這場會議被尼古拉二世延期,最終拖延到了幾個月後的現在。

好在這也不影響什麼,盟國瘋狂擴張軍備的態度,讓協約國四大列強聯合的十分緊密。

這次參加協約國會議的有,大英帝國,法國,沙俄帝國和澳大拉西亞的君主,總統以及部分政府高官,目的是商議在未來時間內各個國家的任務和目標。

不僅包括海陸軍軍備的擴張,同樣也會包括假設在戰爭發生之後,各國軍隊的行進方向和任務。

具體點來說,每年的協約國會議,是協約國商討戰前準備,戰時計劃和戰後利益分配的會議,這場會議的目標物件只有一個,那就是協約國的最大敵人同盟國。

1914年2月21日,協約國內部機密會議在聖彼得堡召開。

這次會議內容十分保密,但會議本身卻是公開的。不僅是協約國向同盟國示威的一種方式,同樣也是在告訴全世界,協約國四大列強正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協約國無所畏懼任何敵人。

當然,除了對外示威之外,歐洲各大國家存在的大量間諜,也是一場會議根本不可能保密的原因。

協約國四大列強能夠做到的,是在會議本身被公開的前提下,對於會議內容進行高度保密。

協約國四大列強對於這次會議十分重視,但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遠離德國海域的路程。

誰也不知道德國人會不會喪心病狂的攻擊參加會議的協約國船隻,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還是暫時遠離德國人為好。

阿瑟選擇的出行方式是飛艇,經過長時間多航班的驗證之後,已經確定澳大拉西亞的飛艇安全效能比較可靠,發生意外的機率極低。

當然,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阿瑟這次所乘坐的飛艇配備了大量的降落傘,能夠保障在飛艇發生意外時,給予飛艇上的成員更大的生存機率。

同時,阿瑟所乘坐的飛艇周圍,還有十多架武裝飛艇進行護航。這些飛艇也搭載了上百名侍衛,負責在陸地和天空上保護阿瑟的安全。

如果不是飛機暫時不能暴露,阿瑟甚至都打算呼叫幾架戰鬥機來為自己護航。

阿瑟對於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是很看重的,現實可不會像電視劇那樣,就算阿瑟不重視,澳大拉西亞的政府官員也絕對不會允許阿瑟出行不帶100人以上的侍衛。

阿瑟的人身安全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象徵著國家和政府的穩定。

阿瑟和澳大拉西亞目前處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澳大拉西亞的政府官員自然十分重視阿瑟的安全。

雖然乘坐了速度快很多的飛艇,但抵達聖彼得堡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後的2月18日了。

此時相距會議召開還有三天的時間,阿瑟一行人在尼古拉二世的安排下住宿在一處皇家莊園,並且享受為數不多的休閒時光。

差不多在當天,法國人的外交團隊也順利的抵達了聖彼得堡。

至於法國人為什麼比英國人略快的原因,那就得問大張旗鼓前來聖彼得堡的喬治五世了。

協約國四大列強對於這次會議十分重視,參加會議的不僅有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澳大拉西亞國王阿瑟,沙皇尼古拉二世三位帝王和法國總統,還有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外交大臣愛德華,法國國防部長,外交部長,澳大拉西亞國務大臣羅傑,國防大臣勞爾等。

至於俄國,因為會議召開的地點在聖彼得堡,因此俄國算得上是全民上陣,需要哪個部長,就調來哪個部長。

在四個國家官員們互相進行友好交流之後,1914年2月21日,協約國會議正式召開。

因為澳大拉西亞第一次參加正式的協約國會議,因此,在會議一開始,四大列強強調了四國協約的重要性,重申了英國,法國,俄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的聯盟關係。

四大列強彼此比較看重的,也就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盟約。

這次會議的進度很快,僅僅是第一天的時間,就迅速地建立起了四國聯盟,重申了四大列強各自需要承擔的軍事責任。

首先,一直有些遊離在外的英國人承擔了更多的軍事責任。任何一個協約國成員遭受來自敵人的攻擊,協約國四大列強,應該同時和敵人進入戰爭狀態。

這條約定直接杜絕了英國人成為攪屎棍的可能,英國人必須堅定地站在協約國身後,堅定並且有效地履行和其他三大列強之間的盟約,協約國才會維持下去。

具體的條約為,四大列強中任何一方遭到來自另一國家的無端攻擊,包括但不限於邊境挑釁,偷襲,製造危機等,其他三大列強必須立即站在被挑釁的國家身後,並且在協商之後,採取共同行動,維護世界的和平。

以協約國目前的強大來看,這份條約只是單純的針對德國和其身後的同盟國。

除了同盟國之外,哪怕是美國,都沒有任何膽量對於協約國任何一個國家發起進攻。

除了這條軍事責任的要求之外,四大列強還簽訂了《海軍要務宣告》,來約定四國之間海軍各自的任務。

這份宣告只侷限於戰爭時期,英國承擔法國大西洋沿岸地區的防衛,法國承擔英國人在地中海殖民地沿岸的防衛。

俄國人加入對於德國公海艦隊的包圍,澳大拉西亞則派出至少四艘主力戰艦,幫助大英帝國在印度洋區域進行巡邏。

同時,如果戰爭爆發,法國的地中海艦隊將和俄國的黑海艦隊一起,迅速控制整個地中海。

為了以防萬一,英國在大西洋沿岸的部分艦隊,以及澳大拉西亞在印度洋地區巡邏的艦隊,都要在協商後採取聯合行動,第一時間封鎖整個地中海,特別是奧特朗托海峽,阻止義大利海軍和奧匈帝國海軍的匯合。

澳大拉西亞在海軍義務中承擔的最少,其實也是因為澳大拉西亞的海軍到目前為止也只擁有五艘主力戰艦。

不過這也有一個好處,就算海軍在戰爭中的損傷比較大,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能夠接受。

反正滿打滿算也就三艘無畏艦和兩艘戰列巡洋艦,就算全部擊沉了,阿瑟也只是心痛而已。

不只是海軍,在陸軍方面,各國應該承擔的義務也有了初步的劃分。

英國和俄國負責合力解決德國公海艦隊,並且英國需要派遣陸軍支援法國,幫助法國守住防線。

而法國人需要承擔德國在西線的攻勢,這裡將聚集德國大量的主力部隊。除此之外,地中海航線也是法國人的任務,俄國黑海艦隊,澳大拉西亞部分艦隊可以進行輔助。

俄國人的主要目標是對付仇敵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當然,在德國東部開闢戰場,迫使德國人雙線作戰也是很有必要的。

鑑於俄國陸軍兵源充足但武器裝備不足的問題,英法澳三國接連承諾,在戰爭中會向俄國提供價格較低的武器裝備支援。

到時候如果俄國西線支援被切斷,澳大拉西亞將從遠東向俄國運輸大量的武器裝備。

而澳大拉西亞的任務,一來,派遣至少30萬的作戰部隊,支援法國。

第二,澳大拉西亞的海軍除了保留一定規模的守備力量之外,其他的全部出動,配合英,法,俄三國海軍的調動。

其三,鑑於澳大拉西亞還算不錯的軍工行業,澳大拉西亞將負責向俄國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並且售價不能太高。

如果英法兩國缺少武器裝備,也可以向澳大拉西亞進行購買。

初步的作戰任務劃分基本就是這樣,是四國根據各自的地理位置,初步決定的。

其實劃不劃分,戰爭爆發後的局勢都是這樣。地理位置決定了各國的戰爭方針,澳大拉西亞也不可能去和德國海軍大決戰不是嗎?

要說在作戰任務初步劃分中任務最重的,可能就是法國人了。

根據作戰任務的劃分來看,戰爭初期,法國人要抵抗來自德國和義大利兩個列強的聯合進攻,海軍還要對抗義大利和奧匈帝國。

雖然義大利的軍事實力並沒有那麼強,但法國也打不過德國啊!

好訊息是,陸軍方面,法國人有著來自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支援。

根據雙方的約定,英國和澳大拉西亞支援的部隊數量,大約會在60萬人左右。

再加上法國自己計程車兵,戰爭爆發後,湊個兩三百萬完全沒問題。

海軍方面,封鎖地中海看起來很困難,但有著來自英國,俄國黑海艦隊和澳大拉西亞艦隊的支援,完成任務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如果戰爭真的按照作戰計劃這樣來發展,對於協約國也算是一個好訊息。

畢竟協約國的作戰計劃除了消耗之外沒有任何毛病,而協約國基本都家大業大,也不怕那一丁點的消耗。

對於戰爭後的利益分配問題,商談的就不是那麼順利了。最終,是阿瑟提出,根據四大列強在戰爭中損失和付出來進行分配,才取得了法俄兩國的同意,英國人最終也點了點頭。

法俄兩國同意其實很正常。法國人在作戰分配中的任務最重,他們在戰爭中的付出絕對不小。

而俄國人,啥優點沒有,就是人多。如果比損失的話,俄國人還真的不怕誰。

如果能死傷數百萬農夫換來俄國在戰後的巨大利益,俄國政府和高層舉雙手雙腳贊同。

至於大英帝國,法俄都同意了,英國人也自然不可能一直拖著。

更何況,英國人在海軍方面也有著信心。能夠擊敗德國的公海艦隊,再派遣陸軍獲得一定的戰果,英國也有可能成為付出最大的國家。

而提出這樣利益分配的阿瑟,其實也是贊同這樣的利益分配方式的。

不管怎麼樣,澳大拉西亞作為協約國四大列強之一,利益分配至少也是戰後的世界第四。

哪怕義大利這樣的列強臨陣倒戈,其作用和戰後的地位也絕對比不上澳大拉西亞。

更何況,俄國能不能安然無恙的存活到一戰後都是個問題。如果俄國在一戰中分裂,那麼澳大拉西亞在戰後又少一個競爭對手,利益分配也將來到世界第三。

世界第三的利益分配,阿瑟已經十分滿意了。至少在短時間之內,澳大拉西亞並沒有和英法進行競爭的實力,哪怕是經過一戰削弱之後的英法。

要是能憑藉著在戰後的利益分配,讓澳大拉西亞走上世界前五列強甚至前四列強,澳大拉西亞才算擁有更大的底氣,來謀求更大的地位和利益。

別的不說,在戰爭勝利之後,澳大拉西亞就直接成為繼英,法,俄,美之後的世界第五列強。

按照歷史上來看,協約國特別是法國對於德國的剝削很殘酷,這也讓德國的軍事實力遭受了重大的限制。

如果能夠藉著這樣的機會,吸納德國很多的工廠裝置和專家人才,吸收德國一部分的工業實力和底蘊的話,澳大拉西亞才算是有了和美國掰腕子的底蘊。

不要小看現在的美國,雖然軍事實力是那麼的醜陋,但工業和經濟方面來說,也勉強算得上是美麗了。

至少比除了重工業之外工業實力沒那麼強大的澳大拉西亞來說,美國人的工業實力還是強很多的。

當然,如果單論軍事實力的話,目前的美國早已經不是澳大拉西亞的對手。

如果澳大拉西亞和美國接壤,目前澳大拉西亞所掌握的軍事科技來看,消滅美國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了,現在利益分配的相關約定,差不多隻是一個草案而已。

等到戰爭真正結束之後,不僅要根據各國實際出力的程度來進行分配,同樣也要看能從同盟國身上割多少肉。

不過,四大列強經過幾天的商談之後,也算是達成了一些原則上的約定。

英國人在戰爭勝利後將獲得德國海軍的所有戰利品,並且會獲得同盟國所有殖民地中最大的一份。

為了給其他幾個國家進行補償,法國人將被允許收復阿爾薩斯洛林,並且就近從德國和義大利的領土獲得一些補償。

而俄國方面,奧屬波蘭,德屬波蘭,以及英國正式放棄和島國的盟約。

至於最後的澳大拉西亞,被允許全面接收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且澳大拉西亞在東南亞的擴張,協約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然,東南亞地區指的是荷屬東印度。至於更北部大英帝國的領地和東南亞半島,以及十分重要的馬六甲海峽,但是還不是目前的澳大拉西亞能夠染指的。

當然,為了表示對於澳大拉西亞的支援,經過阿瑟的周旋,協約國同意了澳大拉西亞在戰後接收德國一部分工廠和人才的要求。

這些德國人在戰後對於英,法,俄的態度可想而知,英法俄也沒有興趣接收這些德國專家人才。

這些原則上的劃分,也基本包含著各國比較重要的核心利益。

雖然大英帝國獲得了德國戰後的全部海軍最大的一份殖民地,給予其他三個國家的補償,也勉強能夠讓三大列強滿意。

至於澳大拉西亞,對於非洲殖民地並沒有興趣,因此,對荷屬東印度擴張的許可,以及接收德國工廠和人才的機會,要比非洲殖民地重要的多。

除了這些核心利益之外的,比如賠款,財產割讓和一些重要的土地割讓,轉讓以及對於同盟國其他條約的限制,要看戰爭後的具體情況來定製了。

在核心的利益上確定了就行,只要能夠尊重各國所聲張的核心利益,協約國就得以維持下去,而不是在戰爭還沒有爆發之前,因為內部的利益劃分導致誕生矛盾。

除了這些之外,協約國內部還達成了一個和歐洲沒有太大關係的條約,即英,法,俄,澳《太平洋條約》。

條約規定,俄國擁有在太平洋西北部的霸權,澳大拉西亞擁有在太平洋西南和南部的霸權。

協約國四大列強尊重俄澳兩國的霸權,英法則在太平洋享用特殊地位。

除了尊重協約國兩大國家在太平洋地區的權利之外,太平洋條約還規定,如果有非協約國國家在太平洋地區伸張利益,視為對協約國的挑釁。

協約國整體應當對被挑釁國家給予援助,必要時應當派遣軍隊進行援助。

如果說之前的約定針對的是同盟國,那麼這份約定就簡明瞭當地針對美國。

太平洋地區對於俄國和澳大拉西亞的霸權能夠造成威脅,只有同為列強,並且位於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了。

雖然在戰後,英法大機率不會直接對美國出兵,但這份條約作為對美國的威懾也完全足夠。

在協約國不破裂的情況下,阿瑟也能憑藉著這份太平洋條約,從其他盟友那獲取更多的援助,來獲得更多的實力和美國進行對抗。

五千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來晚的更新,多一千字補償大家,求支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