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經過忽必烈的勵精圖治,百姓逐漸安居樂業,整個社會一片欣欣向榮,但是這種情況到了1281年,因為一件事情急轉直下。

這一年,察必皇后去世了。

察必皇后是忽必烈最寵愛的妻子,其對忽必烈的影響可以媲美唐朝長孫皇后,為忽必烈生長子真金,忽必烈稱帝之後,封她為皇后,真金為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忽必烈又立其子為太子,可見她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之高。察必生性仁明,隨事諷諫,多裨時政,史稱"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

當年,在南宋末帝恭帝和全太后被押到大都的時候,忽必烈大宴群臣,並把蒐羅來的奇珍異寶擺出來顯擺,大家都很高興,唯獨察必皇后悶悶不樂,忽必烈奇怪,問:“現在南方總算平定了,以後子子孫孫都不用打仗了,你怎麼還不高興呢?”

察必皇后回答:“從古至今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將來我們的子孫不要淪落到這般境地才好。”由此可見,她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

這話讓忽必烈動容,忽必烈為了討她歡心,讓她在珠寶堆裡選上幾樣,察必皇后拒絕了,忽必烈問緣由,察必皇后說:“南宋的皇帝給子孫留下這麼多財富,而子孫守不住,這讓我怎麼敢拿呢?”

察必皇后進而還勸忽必烈道:“自古沒有不會滅亡的國家,為什麼要侮辱宋朝的亡國之君呢,如果到時候我們滅亡時候子孫不被侮辱,那才是值得慶幸的事。”這話是在變著法為南宋末帝求情,讓忽必烈高抬貴手不要殺他們。

忽必烈採納了察必皇后的建議,雖然沒有放掉南宋末帝(後來宋恭帝見釋放無望,就在西藏喇嘛教出家做了喇嘛,與元朝最後一帝之母還有不解之情),但是也沒有過於為難,使他得以善終。豈不知正是因為察必皇后的善念,才使後來的明朝沒對其子孫趕盡殺絕,果然是因果好輪迴。

她的去世給忽必烈打擊很大,臨終前察必皇后要求將她葬在一處荒山之中,對此忽必烈很是不解,察必皇后說:“這地方未來會有皇帝給我看門。”

結果一語成讖,幾百年後乾隆皇帝修建圓明園,挖到了察必皇后的陵墓墓碑,上書:不要動我,否則會動你。為此乾隆繞道以察必皇后的陵墓為中心修建了現在的圓明園(遺蹟),並在察必皇后的陵墓之上修建了佛香閣,以此來紀念她。

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女性去世,讓忽必烈陷入深深的悲傷,再加上此時的忽必烈已經年近七十,各種疾病纏身,讓他對於治理國家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

這個時候最早追隨他的一大批漢族大臣相繼去世,讓他對繁瑣的中原王朝治理國家之法越來越不感興趣,轉而重用阿合馬,讓他做了財稅大臣,自此元朝國政急轉直下。

阿合馬原本是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隸,因為會理財而被忽必烈看重,不過這傢伙由於是奴隸出身,因此做高官之後手段極其極端,且貪得無厭,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十大貪官之一。

阿合馬上任之初,透過增加鹽稅,礦產開採收歸國有等一系列措施,大大增加了元朝稅收,以供應朝廷龐大的開支,深受忽必烈信任,逐漸官升宰相。

隨著職務的提升,阿合馬的野心逐漸暴露,對內他懵逼皇帝視聽,打壓對手,對外仗著權勢,與不法商人勾結,放高利貸,肆意貪橫,廣樹黨羽,凡是依附他的人,升遷都非常快。

為了不讓忽必烈對他起疑心,阿合馬用美色、財貨收買宮中貴人和王公大臣,宮中的女主人董必皇后就是他重點收買物件,察必皇后逝世後,董必被封為後,因忽必烈心灰意懶,這個女人頻頻干預朝政,大有以大妃掌控政權的意思,阿合馬與她聯手,趁忽必烈對中原文化逐漸疏遠的機會,他大肆剷除異己,這種行為惹來江淮平章阿里伯、右丞燕帖木兒的反對,結果兩人被阿合馬羅織罪名殺害,朝廷上一時畏之如虎。

但是這並沒有嚇倒所有人,忽必烈身邊的宿衛秦長卿為人正直,不怕得罪阿合馬,向忽必烈進言說:“阿合馬為政,擅權殺人,人人都很畏懼他,而不敢進言。現在到處瀰漫著怨恨的氣息。阿合馬禁絕異議,阻塞忠言,就像秦朝的趙高。他肆意斂財,貪得的財物比皇家還要殷實,其人心懷覬覦就像漢朝的董卓。”

這話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視,但是還沒來得及讓人去調查,就走漏了風聲,被阿合馬知道了,他以金錢開路,大搞輿論,反而詆譭中傷秦長卿是小人,被其殺害,自此朝中更沒人敢說他壞話了。

阿合馬的飛揚跋扈,引起了以真金太子為首的崇尚中原文化的一干大臣嚴重不滿。於是他們串通道士李居壽勸說忽必烈:“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預國政。”忽必烈也正有此意,所以自此真金太子開始參與處理朝政。

為了鍛鍊太子,忽必烈下令:凡是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百司之事,都先上報真金後再奏聞他。

真金太子掌權之後,與阿合馬和董必皇后為首的大臣尖銳對立,於是他們聯手中傷太子。

自古道:間不離親,但是皇帝和太子這對父子的關係向來都是一地雞毛,再加上董必的枕頭風實在厲害,導致忽必烈父子政見也愈來愈不同,忽必烈對真金太子的猜疑越來越重,這時候又有一個傢伙站出來,上疏說皇帝年事已高,應該禪位給太子。

這傢伙的奏章被御史臺真金太子系的官員看到了,留中不發,並把這事告訴了真金太子,真金太子大恐,他太瞭解忽必烈了,雖然如今他年事漸高,疏於政務,疾病纏身,但是也還沒有退休養老的打算,這個時候上這麼一個奏摺,不是想要我親命嗎?

誰知道御史臺的那傢伙辦事不周密,結果這事被阿合馬系官員答即古阿散知道了,並告訴了忽必烈,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了。

忽必烈聽說居然有人要讓自己提前退位讓賢,這還了得,於是大怒,下令大宗正薛徹幹徹查此事。

阿合馬和董必皇后也抓住這個機會,大肆汙衊太子要造反,想取而代之,這事徹底惹怒了忽必烈,他下令免除了真金太子處理朝政的權力,同時命令中書省徹查此事,真金太子因此憂懼成疾,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真金太死的英年早逝,讓忽必烈心灰冷,更打亂了忽必烈的繼承人計劃,為大元朝之後不正常的皇權交替埋下了伏筆。

真金太子死後,其兒子鐵穆耳被選定為忽必烈的繼承人。

親人的接二連三去世,病體的折磨,以及朝政的糜爛,讓忽必烈更加頹廢,他轉而尋求更加窮奢極欲的生活,以此來尋求安慰和滿足,而這更加劇了他的健康惡化和皇權旁落,整個國家被阿合馬弄得烏煙瘴氣,怨聲載道。

同時醉生夢死的生活也在極大的損耗著忽必烈的生命。

阿合馬的殘暴行為惹來了天下人的不滿,益州千戶王著就是其中之一。

這王著雖然是個官員,但之前卻是個俠客,和江湖豪傑多有往來,為人也是嫉惡如仇,再加上藝高人膽大,看到百姓在阿合馬這種大貪官的剝削下生活疾苦,於是準備為民除害。

他先是秘密鑄造了一個大銅錘,頗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之後又聯絡武林同道高和尚等人,潛入大都準備伺機殺掉阿合馬。

沒讓他們多等,機會很快就來了。

1282年3月,忽必烈巡幸上都,讓阿合馬留守大都,王著等人趁這個時候設計除掉了阿合馬。

王著等人冒充皇太子的親衛,打著護送皇太子回京參加佛事的幌子,讓中書省為他們準備供奉神佛的物品,之後又讓一個姓崔的太監假傳皇太子的旨意,命令樞密副使張易派兵扈從,張易未覺察出異常,就讓指揮使顏義領兵前去。

王著則拿著假的皇太子旨意去見阿合馬,說是皇太子命令中書省官員都到東宮見駕,阿合馬雖然也疑惑,但是現在皇帝為了治療身體疾病,和尚、道士、巫師的都輪班進宮做法,現在太子主持佛事為皇帝祈福,也是人之常情,倒也沒讓他多想。

來到東宮,王著親自上前提阿合馬牽馬,趁著阿合馬下馬之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銅錘,一下子爆頭,一代貪官就這麼戲劇性的死掉了。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忽必烈後期朝堂上的傾軋問題之嚴重了,江湖豪俠竟然都敢公然刺殺朝廷大臣,更要命的是竟然沒人發現。

王著英勇的為民除害之後,並沒有拒捕,臨行前,他高聲大喊:“王著為天下除掉一害,今天死後,他日必會有人為我撰寫此事。”不得不說,這是真豪傑。

訊息傳到上都,忽必烈大怒,命令樞密副使孛羅、司徒和禮霍彌、參政阿里等趕回大都,討伐作亂之人,很快高和尚等人就被抓捕歸案,和王著一起被處死了。

事情的始末很快由司徒和禮霍彌審理清楚,上報忽必烈,他向忽必烈彙報案情時,也詳細報告了阿合馬的累累罪行,忽必烈聽後大驚,下令查抄阿合馬家。

查抄出的金銀財寶無數,更有兩張完整的人皮,據他家人交代是專門弄詛咒用的,阿合馬累累罪行罄竹難書,忽必烈大怒說:“王著把他殺了,的確是對的。”而後下令誅殺其子侄,阿合馬開棺戮屍,皮肉任街頭野狗啃食。

這件事之後,忽必烈燻酒的毛病越來越重,再加上高脂肪不健康飲食,他吃成了個大胖子,如此各種疾病就更多了。

1287年持續多年的海都之亂更是從身心上將忽必烈打入了深淵。

這事兒說起來比較複雜,牽扯到了老一輩的恩怨,本來成吉思汗去世之後,窩闊臺繼承了大汗位,拖雷監國,哥兒倆後期也多有嫌隙,再加上窩闊臺系的子孫不爭氣,在貴由死後把汗位繼承權給丟了,被誰搶走了呢?拖雷家哥兒仨(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這哥兒仨輪流坐莊之後,就把窩闊臺一系的人馬安排到一個叫海牙裡的地方放牛去了。

去放牛吧,心中還不服氣,於是其後代海都支援並參與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爭,最後阿里不哥失敗,海都仍然不甘心,一直企圖重登汗位。

海都之前與元朝的戰爭是打打停停,到了1287年,他聯合乃顏襲擊並佔領了和林(召開庫裡臺大會的地方),這讓忽必烈大驚,第二年忽必烈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帶著大軍應戰,這次上戰場的還有未來的元朝第二位皇帝鐵穆爾。

作戰中,海都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雖然兵力不如忽必烈,但是採用遊騎兵的打法,雙方你來我往、打打停停,又打了許多年一直沒分出個勝負,這讓忽必烈不勝其煩,身心俱疲,但是嶺北之地又是祖宗龍興之地,不能不守。

終於在1294年,忽必烈也沒能徹底平定海都之亂,帶著遺憾、孤獨、傷心走到了他生命的終點,他的去世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元朝是一個短命王朝,但是忽必烈作為開創者,不失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明太祖對他的評價是: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藩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