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科學社
章節報錯
吃飯期間,上海電報局局長袁長坤不時來找李諭敬酒,似乎是套近乎,還堅持要給李諭的住宅及大同大學免去電話費和電報費。
住宅倒是無所謂,但大學這種機構發電報打電話蠻多的,每個月的電話費和電報費都不少。
吃完飯後,芮恩施建議大家去聽一下中國戲劇。
貝爾此前在萬國博覽會聽過一次,但當時的臨時舞臺比較簡陋,也沒有很好的氛圍,如今到了上海,樂得去聽個原汁原味的。
芮恩施說:“我坐火車時,北京一位當紅年輕演員一同來到了上海,他的演出不容錯過。”
李諭問道:“梅蘭芳?”
芮恩施說:“是的,他現在北京火得真是不像樣子。”
老美對中國戲劇相當熱衷,其他幾人當即決定一同前去。
京劇進入上海相對晚一些,在此之前,上海的戲曲演出活動主要在築有戲臺的神廟和會館,或者在茶樓、茶館裡搭板為臺。
到了咸豐年間,由於戰亂的緣故,各地群眾及戲曲藝人大批南下,場地狹窄、裝置簡陋的茶樓戲棚無法滿足需要,上海瞬間湧現出一批真正的戲園和戲館,比如“滿庭芳”“丹桂”等知名的。
京劇一經傳入便迅速風靡上海灘,上海人起初稱之為“京班戲”。
邀請梅蘭芳赴滬演出的戲院叫做“丹桂第一臺”,老闆許少卿。
許老闆很會作勢,在梅蘭芳到達之前,已花大價錢在《申報》頭版做了廣告宣傳。
來到戲館門口,李諭看到板子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海報,幾行文字介紹今天演出的兩位名角。
不過放在頭牌的不是梅蘭芳,而是個鬚生——王鳳卿。
實際上這個人才是許老闆的首邀人物。
海報介紹中大段都在介紹王鳳卿,極盡誇耀之能事;只在最後的寥寥幾句,提到還有“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梅蘭芳到場。
梅蘭芳雖在北京有了名氣,但上海人並不瞭解他,也從未聽過他的戲。
耳聽為虛,許老闆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不高;而王鳳卿不同,他年長梅蘭芳十歲,成名已久。
許老闆起初只答應給梅蘭芳包銀每月1400元,王鳳卿則是每月3200元。
——從給的價格就能反映出現在人們對京戲的狂熱。
王鳳卿曉得梅蘭芳的能耐,他認為許老闆給梅蘭芳的包銀偏少,要求再加400元。
而許老闆覺得梅蘭芳不過是王鳳卿的陪襯,不願在“無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錢。王鳳卿有些不高興,覺得許老闆太小氣,於是故意說:“你如果捨不得出到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裡面勻給他400元。”
許老闆有些難為情,無奈之下終於同意再給梅蘭芳加了400元。
由此還能看出,梅蘭芳這時在上海人眼裡的地位並不高。
幾人落座後,李諭憑藉自己淺薄的戲曲知識給他們科普了兩句,無非就是講講故事梗概,不然他們已然聽不懂唱詞,要是連臺上講了啥事都不知道,真就只能聽個響了。
但即便只能聽個“響”,他們也很狂熱。
李諭看了看節目單,梅蘭芳的戲被排在倒數第二。在北京被稱為“壓軸戲”,而在上海則被稱為“壓臺戲”。
上海的“壓臺戲”相當於北京的“大軸戲”。因為上海的演出習慣,一般稱最後一齣戲為“送客戲”。
梅蘭芳這場演出非常成功,幾乎是一炮打響,坐穩了海報上許老闆有誇大之意的那句“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評語。
喬治·伊士曼具備一定的藝術品鑑能力,稱讚道:“即便紐約百老匯,也無人能及。”
特斯拉聽過幾次百老匯歌劇,贊同道:“果然藝術的瑰寶仍舊在東方。”
演出結束,伊士曼又請求戲院老闆讓他給梅蘭芳及王鳳卿拍了照片。
拍完照,梅蘭芳認出了李諭,打招呼道:“李大學士!”
李諭笑道:“梅老闆好,估計以後要叫你伶界大王了。”
“李大學士太愛講笑話了,”梅蘭芳說,“大王的叫法我哪當得起!”
以他的崛起速度,差不多四年後,就會承襲“伶界大王”的稱呼,相當之年輕。
此後幾天,梅蘭芳還有緊張的演出。按照戲班規矩,先演三天作為試水,即“打泡戲”,接著就會收到各種堂會邀請,非常忙碌。
——
回到匯中飯店,安排貝爾等人住下後,李諭才動身返回豫園。
次日一早,李諭準備坐電車先去趟科學雜誌辦公室,然後去飯店找他們。
李諭買了3角錢的票,坐在車廂前面的頭等艙。
上海的電車現在仍舊分成前面的頭等艙和後面的二等艙,收費略有不同:頭等艙每一段3分錢,二等座每段票價只要2分錢。
這個價格比黃包車還要便宜,同樣的距離,黃包車至少要一元錢。
可即使如此便宜,很多人仍舊害怕電車那兩根通電的“大辮子”,不太敢坐。
所以電車公司經常搞促銷,甚至送點花生瓜子之類的。
而用不了一兩年,上海的電車就會變得異常擁擠,車門上都扒拉著人,頭等艙亦是如此。電車公司不得不取消等級制度,因為已經沒有意義。
剛下電車,就有人迎了過來,“李院士,終於等到您了!”
李諭問道:“先生是?”
對方回答:“本人上海電報局局長唐元湛。”
李諭直接給弄糊塗了:“你們換人這麼快嗎?昨天我見到的電報局長還姓袁。”
唐元湛說:“我是江蘇省督軍派來的局長。”
“那之前的袁局長?”李諭又問。
“他是北京交通部派來的。”唐元湛解釋說。
唐元湛和袁長坤一樣,都是留美幼童出身,不過現在時過境遷,要各事其主。
民國雖然在非流血的革命下誕生,但進入民國後,反而是長久的戰亂,尤其等袁世凱死後,各地軍閥四分五裂,連年征伐。
電報是各派政客的喉舌,也是各路軍閥獲得戰爭資訊、調兵遣將掌控戰爭態勢的重要工具,電報收入更是新增武器和發放軍餉的最好來源之一。
上海電報局作為特級電報局,地位非常高,轄江蘇省54個電報局、5個電話局,以及江蘇省境內的所有電報幹線、支線線路工程,同時又是全國電報通訊重要的中轉樞紐局。
如此重要的通訊管理權力和豐厚的經濟收入,自然受到各地梟雄重視。
此後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得勢軍閥們會紛紛染指上海電報局局長的寶座。
唐元湛剛赴任時,給上海租界的大北電報公司發了一封電報:
“親愛的先生:
我謹通知您:我本日受江蘇省督軍程德全之命,擔任上海電報局局長。”
落款是“您的忠誠的.Tong”。
而與此同時,袁長坤也給大北電報公司發去電報:
“親愛的先生:
請注意我仍是上海電報局局長,為正式任命,雖然有相反的報道。”
落款則是“您的忠誠的C.K.Yhu(局長)”。
多了“局長”兩字。
李諭不關心權力鬥爭,隨口問道:“唐局長找我有什麼事?”
唐元湛客氣道:“局裡告訴我,要給您免除住宅以及大同大學的電報電話費用,檔案最終到了我手裡稽核。”
李諭瞬間明白了,強龍不壓地頭蛇,估計北京交通部派來的袁長坤並沒有實權。
事實上就是如此,最終上海電報局局長還是唐元湛。
不過唐元湛絕對也是個辦實事的人,於是李諭回道:“多謝局長美意。”
“那點電話費不過小意思,”唐元湛道,“我們還想從您的LY公司購買一批高功率無線電報機,大概十萬預算。但我不清楚,你那兒,嘿,有沒有什麼特別說法?”
李諭嘆了口氣:“沒有什麼說法。你們還是給我報數量,不要報預算,那不是我在意的。”
唐元湛震驚道:“李院士果然高義!看不上這些蠅營狗苟的東西。”
李諭知道里面油水很大,10萬預算可以買20臺,也可以是10臺,甚至還可以追加預算,差出來的那些錢自然流入了某些人的口袋。
而他們必然會選擇數量最小的,以謀求最大利益。
李諭壓根不想摻和這些事,更沒有能力或者精力去肅清貪腐,只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按照他們提供的數量報價。
唐元湛拿出的單子上,顯示11臺。
李諭瞄了一眼說:“我明白了。”
唐元湛看出了李諭的不屑,然後說:“上頭定下來的是10臺,給我預留了空間。我也沒辦法,能做的只有放棄自己的那一份。”
李諭無奈道:“只要是能推動無線電事業,11臺電報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足夠了。”
唐元湛說:“李院士所言極是。”
但這樣終究不是辦法。
李諭準備找到鍾觀光的科技儀器館,進行常規無線電零部件的銷售,熱衷於此的民間愛好者,可以自行購買組裝。
同時他還要把手搓無線電寫成教程,公開發行。反正不是什麼秘密。
鍾觀光與魯迅一樣,此前被蔡元培叫去北京做了教育部僉事,但沒什麼具體事務,所以就出去四處採集植物標本。
蔡元培辭職後,他也隨之辭職。
鍾觀光做科技產品進出口多年,經驗比較豐富,而且他的店已經打出名氣,凡是喜愛科技的,必然會光顧。
可惜現在沒有網購,不太好擴大銷售規模,只能主動給各個大學主動分發。
這件事李諭也拜託了鍾觀光的科學儀器館,錢則由李諭自己出,希望民間的無線電愛好者迅速成長,這對今後意義非凡。
——
科學雜誌社這邊,招募到了幾名員工,其實也就是歷史上有心做科學雜誌的那幾位。
其中一個李諭之前見過,留洋回來的金邦正,他負責國內推廣。
金邦正說:“會長,我們與美國的留學生團體取得了聯絡,他們都願意積極供稿。”
算起來美國留學生裡,單單清華選派的就已經數百人,並且大都學習理工科,讓他們供稿確實合適。
金邦正拿出一封電文,裡面的名字幾乎都是科學界名人,比如梅貽琦、胡剛復、周仁,還有趙元任等。
李諭說:“他們有此等熱情,我們當然要支援。一旦稿件選上刊登,就按歐美最高的稿費標準執行。”
“明白了,”金邦正道,“他們還說,要在美國成立科學分社,以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科學社嗎?”李諭問。
“是的。”金邦正說。
“既如此,”李諭頓了頓道,“我們直接在國內把雜誌社改為中國科學社,以弘揚科技興國之理念。”
一下拔高了好幾個層次。
金邦正高興道:“我們還在討論這件事,沒想到您已經想好了!有您坐鎮,科學社才稱得上科學社!”
李諭說:“按道理應該由教育部或者政府組織,不過看樣子他們幾年甚至十幾年內都不會有此種想法,只能我們親自來。”
金邦正說:“有您這面大旗,不僅美國的留學生會加入,用不了多久,日本乃至歐洲都會有人加入!”
李諭說:“總之團結一切力量,咱們的宗旨定為‘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加入進來的人肯定都明白,祖國之所以孱弱,莫過於科學不發達。”
這是一步大棋。
歷史上的中國科學社1918年才遷回國,確確實實為我國科技發展做了極大貢獻。此後各專門學會諸如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數學會等都是在中國科學社的帶動下誕生。
而且科學社遷回國時,就在大同大學有辦事處。李諭感覺可以把總社搬到大同大學,反正他興建了許多屋舍,還有十分先進的設施、器材。
“不用說,您是我們中國科學社的第一位院士,”金邦正說,然後憧憬道,“將來如果能與英國的皇家學會相提並論就好了。”
李諭淡淡道:“其他領域我拿不準,但至少在物理領域,我一定會讓中國科學社的院士成為含金量最高的頭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