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雁春君的抉擇【求訂閱*求月票】
章節報錯
“都進來!”雁春君爆喝了一聲,堵在門口偷聽的將校們不小心撞開了門口,跌倒了一地。
可是又都很快站定,看著房中的樂間和雁春君,最後目光還是聚集在了雁春君身上。
“諸位都是燕人,也是趙人,跟隨本君的時間也都不短了!”雁春君目光從一位位將領身上劃過。
“諸位想走,本君不攔,傳本君令,開啟城門,想走的,現在就走!”雁春君丟下了一面令牌,讓城門令開啟城門。
不少將校都意動了,目光看向了樂間,在猶豫著。
也有不少將校都在看著雁春君,目光堅定。
“今日,我等就在這把話,把事,把理說清楚。”雁春君見沒有人離開,然後示意所有人坐下。
樂間皺了皺眉,沒有說話,也沒有喧賓奪主,更想知道雁春君想什麼,誠然他可以帶走大部分將士,但是雁春君不走,這些離開的將校也將無法第一時間投入戰場。
“這些日子,或者說這些年,趙國的政令,趙國的禮遇,可曾有將吾等區別對待,諸位不用回答,摸著自己的良心去回答自己。”
“相比於燕國,諸位好好想想,是趙國更適合我們燕人生活,還是說燕國能給予我們更好,給予燕人更好的未來?”雁春君看著所有將校問道。
“這……”所有將校都遲疑了。
他們來趙國也有幾年了,也都清楚自從趙國變法之後,趙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大興土木,大興水利,與民生息,確實比曾經的燕國更好。
趙人也沒有將他們區別對待,容許他們將家人接納入趙生活,田地,農具、穀物種子也都免費發放提供,賦稅、徭役也是諸國最輕。
“雁春君可又怎麼知道自從大王繼位後,燕國也在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與民便利。”樂間知道不能讓雁春君再說下去,否則,這些將校都會動搖了。
“弒父、弒君、弒師,這樣的人,有資格成為王?”雁春君冷笑,無論燕丹現在做的怎麼樣,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這些都否定不了,大王繼位後,燕國也確實變得更強了!”樂間說道。
“是嗎,那除了吞併東胡,窮兵黷武,他還做了什麼,燕國的體制有改變嗎,燕國有多少惠民之策,有多少大型水利,大型工程,有多少輕徭薄役?”雁春君反問道。
樂間沒有回答,雁春君卻回答了。
“沒有,他姬丹繼任之後做了什麼,加重了徭役,提高了賦稅,增加了軍隊開支,擴充了大軍,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燕人頭上,真正讓燕人獲利的什麼都沒有!”雁春君冷聲說著。
“若非趙國強勢,大王又如何會如此!”樂間反駁道。
姬丹或許也想著削減軍隊開支,退兵還民,可是趙國的崛起,讓燕國卻不得不被逼著增加軍隊數量,而為了維護軍隊的數量和戰力,又不得不增加賦稅和徭役。
“趙國強,能有秦國強?為什麼趙國能做到的,燕國就做不到呢?趙人能做的,燕人就做不到呢?是趙人更堅韌,還是更能吃苦,亦或是燕人就都是好吃懶做之輩?”雁春君冷笑。
樂間再次沉默了,不是誰都有天子遙那樣的魄力,敢在國中變法改革,誅殺權貴的,燕國數百年,貴族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想要學趙國的做法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絕影!”雁春君突然叫了絕影一聲。
絕影也出現在雁春君身邊,同時將一個裝滿了竹簡的托盤遞呈到了雁春君面前。
雁春君隨手抽出了一卷竹簡,展示給了眾人看,“這是天子遙三年,五月的方城人口遷徙記錄!”說罷,雁春君將竹簡當著眾人的面開啟。
“一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二戶,三十四人;二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五戶,四十六人;三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九戶,六十人……三十日,自燕入城安居者,七十六戶,共計五百三十七人。五月總計入城安居者,五百三十九戶,共計三千八百二十一人!”雁春君一字一句的念著,沒有一個資料是造假,全都是方城戶曹的統計。
“這還只是隨便抽取的一個月,僅僅一個月,從燕國逃入趙的丁戶就多達五百三十九戶,將近四千餘人,這是什麼概念,昌國君應該很清楚吧!”雁春君將竹簡丟到了樂間身前。
樂間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信這是事實,顫抖著手去撿起地上的竹簡,手指在刻刀凋刻的趙文上一個字一個字的劃過,知道最後看到上呈邯鄲,以報相府留存的大印後,不得不承認這是真實的資料。
一個月從燕國逃入趙國的民眾就達到了接近六百戶,等同於一個小的鄉縣了,而這還只是方城,沒有算上武遂等於燕接壤的各個城池。
平均算去,等同於一個月時間,就有將近萬人逃入了趙國!
“燕國若真如昌國君所說,姬丹勵精圖治,與民生息,燕人為何還要大規模,自發的遷入趙國?”雁春君看著樂間反問道。
“國策、政令,民眾是看不懂的,但是他們卻又是最清楚哪裡更適合他們生存!”
“龐煖、李牧將軍的攻城略地,為什麼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昌國君還不懂嗎?”雁春君嘆息地望著樂間說著。
這是燕國的悲哀,他也多希望姬丹能有所作為,也多希望燕國能強大,這樣哪怕他身在趙國,也一樣能感到欣慰,甚至這一次也能夠一死了之,不負燕趙。
可是燕國終究是讓他失望了,燕國民眾的選擇讓他更清楚的看到什麼是大勢所趨。
“絕影,敲響點將鼓,沙場聚兵!”雁春君再次下令,將整個方城的大軍全部召集到了沙場之上。
戰鼓擂動,整個方城計程車兵也都朝著城中校場趕赴而來,然後就看到自己的一眾上官和雁春君以及昌國君樂間都站在了點將臺上。
士兵們都有了不祥的預感,猶豫著望著點將臺上。
“若是雁春君和昌國君讓我們叛變,我們該怎麼辦?”士兵們都在交頭接耳的試探著身邊的袍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