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集權巔峰:參務大臣
章節報錯
新生的大楚帝國裡有兩大院,也就是軍務院和政務院。
而這兩個院名義上是個院,但是都沒有設立院長或副院長之類的職務,都是徒有虛名而已,和大督察院、大審判院、司法院、翰林院都有掌總的人截然不同。
怎麼說呢,大督察院的都御史也才正二品,而工業部等名義上歸屬政務院的尚書,人家也是正二品呢。
因此工業部和大督察院實際上是平等機構,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
同時表面上是羅志學直接管轄兩院,但實際上也就等於羅志學繼續直轄兩院內的十幾個部機構。
而再加上其他機構,羅志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就有二十多個了,並且這還是暫時,未來羅志學還打算對工業部等政務院的部進行拆分,準備再設立多幾個政務部。
那麼未來羅志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可能就能有三十幾個。
而目前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目前是各府,未來是各省也直接向羅志學報告。
未來再來十幾個省級機構的話,那麼羅志學直接管理的機構就得有四十多個左右。
這些機構的所有事務,最後都會匯總到羅志學這裡來,而羅志學一個人肯定是沒辦法處理這麼多事務的。
而這就需要羅志學謀劃已久的制度來進行減輕自己的工作了,同時又能牢牢把控權力了。
這就是羅志學謀劃已久的參務制度。
參務制度,這是羅志學參考了明內閣制度、清軍機處制度,綜合其優劣後製定的一個制度。
羅志學將會挑選部分臣子,讓其‘入宮參贊要務’。
這些臣子連個正式職務名稱都沒有……只有一個不算差遣的差遣!而形容為參務大臣,只是為了好記……
因為根本就沒有參務大臣這個職務,同時也就無品級、無定員、無薪餉,連固定的辦公地點都沒有,參務大臣們都是兼職。
來去只需皇帝一句話,用誰也只是皇帝一句話。
此外這些參務大臣之間也沒有高下之分,互不統屬。
並且每一個參務大臣分管不同方面的事務,免的出現一個文官參務大臣對軍務指手畫腳。
簡單來說,就是羅志學準備找五六個人,讓他們各自分管一大片事,並讓他們直接對自己負責,讓自己的工作輕鬆一些,同時又嚴格限制這些人的許可權,並能隨時收回。
這種制度好壞先不去說,未來會演變為怎麼樣也不提,但這已經是羅志學目前所能想到最好的一個權力制衡辦法了。
畢竟羅志學不打算把權力直接下方,但是自己又忙不過來,同時又擔心出現權臣尾大不掉的情況。
最終,選擇這種名不正言不順,來去全憑羅志學一句話的參務大臣就出現了。
九月十七日,羅志學頒發新官制後,下發聖旨,招參謀部部長徐志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工業部尚書袁高峰、稅務部尚書陳星凱、吏務部尚書郭全書、大督察院都御史秦高林一共七人隨駕參贊軍政要務。
而這七人,也被外界稱之為參務大臣。
而當百官們詳細瞭解了這個參務大臣負責的具體事務後,一個個很默契的把他們當成了類似明朝閣臣的這種大臣。
因為羅志學下發的聖旨裡,已經詳細規定了各臣子的分管事務範圍,徐志賢分管部隊建設、作戰、訓練等事務,魏開福分管人事、軍紀、考核、募兵、軍民等事務。
袁高峰除了分管工業部所屬的一堆工廠外,還分管民生經濟事務,簡單來說就是內部發展的事都歸他管,這負責的事一大攤子呢。
參務大臣制度的出現,讓羅志學能夠在直接掌管數十個機構的同時,還能把事情處理的過來。
敲定新官制,推行了參務大臣制度後,羅志學針對新生的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改革也算是初步完成了,後面雖然還有其他諸多事務,不過都可以慢慢。
畢竟框架已經打好,接下來往裡頭填充內容就行了。
因此敲定這些大框架後,羅志學也就把聚集在漢陽城的各將領們、地方官員們給趕回了駐地。
時局緊張,事情那麼多,該滾回去辦事就滾回去辦事,天天賴在漢陽城幹啥。
這眾多文武官員相繼離去後,漢陽城這邊才算是恢復了正常情況,而在九月的十八日,羅志學召開了第一場參務會議。
七個參務大臣全部出席,這一天的會議裡,羅志學也沒和他們討論太多的東西,不外乎就是一些細節上的完善而已,主要是讓他們先適應適應立國後轉變。
而等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九號的時候,羅志學也召開了立國後的第一次高等級軍事會議。
五個部長兩個總監以及第一師師長李成通、第四師師長董明傑、近衛師師長李東紹一共十個人參加了會議。
而這一次的會議就不是隨便談一談了,而是正式商討渡江攻打楚南事務。
會議開始的時候,參務大臣、參謀部部長徐志賢少將就開始向眾人詳細介紹了目前保鄉軍的情況以及明軍的情況。
“目前我軍已經掌控了楚北地區以及大部分南陽府地區,同時還控制了部分川東、漢中、中原地區。”
“北面,我們掌控南陽府絕大部分地區,目前南陽府一帶,只有葉縣還處於明軍掌控之中,其餘各縣都已經處於我軍控制之下。”
“在南陽一線,我們駐防有主力第二師,第一守備師,上述兩部足以力保魯陽關、裕州不失。”
“在西邊,我們除了掌控了鄖陽府,荊州府江北區域外,還掌控了陝西漢中府之洵陽、平利兩地;西安府商南;‘四川夔州府之大寧、大昌兩地。”
“整個西線地區,我們駐防有第二守備師、第三守備師、第四守備師一共三個守備師以及一個獨立炮兵營,近期我軍第四守備師正在謀劃攻打巫山縣。”
“在東部,我們已經全面掌控了德安府、黃州府,第三師下屬之第五步兵旅駐防義陽三關一帶,第一師第二步兵旅等部隊駐防黃州府黃梅一帶。”
“此外,新編之第五守備師已經移防麻城、羅田一帶,麾下各營分駐在義陽三關以南、宿松以北的大別山各關卡,如陰山關、松子關等地,同時協助第二步兵旅作戰。”
“在南線,暫時無戰事,我軍在荊州府一線駐防有第三守備師,漢陽府一線駐防有第一師第一步兵旅等,新編之第四師,兩個臼炮營,新編之第六守備師以及近衛師。”
“海軍之長江艦隊目前也駐防在漢陽城碼頭!”
“經過過去數月的持續擴軍以及整編,我軍主力部隊目前一共有五個主力師,六個守備師,一個騎兵旅的編制,此外還有三個臼炮營,兩個獨立野戰炮哨等編制。”
“各守備師皆為齊裝滿員,主力師暫時只有第一師齊裝滿員,第二師目前有兵萬人,然火槍只有三千支,兩斤半野戰炮十二門;第三師目前有兵七千人,火槍兩千支,兩斤半野戰炮六門。”
“第四師暫時只有新兵四千,火槍一千,兩斤半炮六門。”
“近衛師暫時有兵四千人,火槍兩千五百,兩斤半炮十二門。”
“主力部隊依舊還存在缺乏兵員,更缺乏裝備,同時存在大量新兵,訓練嚴重不足的情況。”
聽著徐志賢的話,羅志學也是翻看著手中的檔案,這上面詳細列出了各部隊的兵員、裝備情況。
對於大部分主力部隊缺乏兵力和裝備,訓練也差的情況,羅志學早就有所預估,他們保鄉軍主力部隊擴充的速度太快,短短几個月裡就從幾千人擴充到幾萬人。
這又不是守備部隊,直接整編一下就能用,這新擴編的主力部隊,都需要重新招募新兵,打造槍炮,短時間內想要擴充幾萬主力部隊的難度是在太大,根本就不可能辦到。
因此別看保鄉軍現在都弄出來五個主力師的編制,但實際上齊裝滿員的只有第一師,其他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並且很多主力部隊裡的兵員都存在訓練時間太短的情況,哪怕是第一師裡也如此,裡頭的第四步兵團也是新擴編沒多久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時間太短,擴軍太快所導致。
對此也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是繼續讓兵工廠埋頭生產武器裝備,讓士兵們加緊訓練,然後剩下的交給時間。
而接下來徐志賢又介紹了目前已知的明軍情況,這方面就沒有說的太仔細了,因為現在保鄉軍也搞不太懂明軍那邊的情況,不是保鄉軍的情報蒐集能力差,而是明軍實在太亂。
明軍體系非常的繁雜,有募兵為主的營哨戰兵,也有普通衛所兵組成的營哨兵,還有普通衛所兵,然後還有各地巡撫們直接徵召的青壯民夫組成的各種縣勇啊什麼的,亂七八糟的讓人看了都頭大,根本搞不清楚對面到底有多少可戰之兵。
而且最噁心的就是,你看發現前頭有個某巡撫直屬的撫標,興許以為就是精銳戰兵了,但是上去一打就會發現,這原來只是一群臨時徵召的民夫……
然後又看到一支某衛所將領手底下的衛所兵,以為只是一群衛所兵渣渣,結果上去一打,就會發現裡面全是掛著家丁名頭的募兵精銳。
沒蒐集到詳細情報,又沒有實際接觸之前,保鄉軍的將領們其實很難搞清楚對面這些明軍到底能不能打……
別說保鄉軍將領搞不清楚了,就算是洪承疇和楊嗣昌,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可戰之兵。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對面的明軍依舊沒有太多火炮,尤其是長管的火炮。
而這也就給了保鄉軍發動渡河攻勢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