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巨大的包圍圈
章節報錯
黃庭浩在局勢無可挽回之際率軍投降了!
而隨著黃庭浩的投降,高郵州戰役也算是正是落下了帷幕。
此戰中,明軍方面,黃庭浩所部的新標軍陣亡了六百多,還有五六百傷勢比較重的人,剩下的完好無損的人加上輕傷的只有千人不到。
衛所兵死傷也不少,至少死傷近千人。
而楚軍方面,因為佔據了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傷亡並不算大,主要是戰鬥前期遭到了幾次敵軍新標軍的反衝鋒,在混戰中死傷了一些人。
最後統計下來,陣亡一百餘人,傷兩百多。
而楚軍的戰果除了殺敵以及奪取了高郵州外,還繳獲了不少的戰利品。
包括明軍裡的武器裝備,其中有明軍地方自造的火繩槍六百多支,鳥銃八百多支,四門兩斤半野戰炮,十多門兩百斤以上的短管的將軍炮,佛郎機炮等,此外還有幾十門幾十斤,百斤左右的碗口炮,虎蹲炮這些。
而盔甲和刀劍長矛以及火門槍就更多了。
此外還繳獲了數十匹戰馬以及一百多批役用騾馬。
最後,還繳獲了一批糧食以及現金浮財。
其中的金銀浮財自然是對城內官員以及頑抗士紳們抄家所得,糧食則是原來明軍的軍糧,以及城內部分被官員頑抗士紳們掌控的糧行裡的存糧。
整體來說,收穫還是相當不錯的。
對此李東紹中將心情也挺不錯的。
結束高郵州戰役後,李東紹在當地留下了一個加強營鎮守,順帶看管、整編數千人戰俘外,他自己則是率領主力沿著運河南下前往揚州城。
就和他先前說的一樣,第四師還在揚州城外等著他的第一近衛師呢。
揚州城那邊的明軍兵力,可比高郵州這裡多多了,宋祖舜把江北新標軍裡的主力約一萬人都部署在了揚州,此外揚州當地還有大約萬人的衛所兵協助防守。
整個揚州城裡的明軍兵力,大約有兩萬人,大小長管火炮二十多門。
雖然前期進攻揚州城的第四師實力也不差,但是想要硬坑擁有完善防禦工事,並且敵軍兵力也不少的揚州城,還是比較麻煩的,一個搞不好就算最後能拿下來揚州城,恐怕第四師也會損失慘重。
當己方擁有兵力優勢的時候,楚軍高層自然不會讓第四師單獨在揚州城城下死磕,而是先讓第一近衛師先拿下高郵州,然後再轉道南下,和第四師一起對揚州城發動最後的總攻。
而第四師,則是先一步抵達揚州城,除了進行眾多準備工作,肅清明軍裡的一些外圍據點外,也是為了牽制城內的明軍,防止他們派兵增援高郵州或者乾脆是跑路!
楚軍這一次江北戰役,核心目標固然是為了佔領江北區域,但是也想要把江北地區的明軍主力一股腦全部幹掉。
免的讓他們逃回北方山東,河南等地後繼續和楚軍作戰。
當第一近衛師的大部分主力部隊南下揚州城的時候,楚軍的其他幾支部隊也是陸續和明軍接戰並爆發了戰鬥。
在海州一線,海軍護送的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在海軍第一陸戰團的配合,在攻佔鬱洲島後就開始向內陸挺進,並在三天後就順利攻佔海州城。
隨即,楚軍的大批運輸後勤物資的船隻,開始利用海州城的碼頭卸下大量的作戰物資,包括眾多的糧食,彈藥以及火炮。
之前一批九斤野戰炮因為重量太重,而鬱洲島那邊登陸的時候是直接衝灘登陸,這種重型野戰火炮不好直接搬下來,所以一直等到了楚軍攻佔了海州城外一座可以停泊海船的碼頭後,這才把一批六門九斤野戰炮給搬了下來。
這六門九斤野戰炮,乃是第二十三混成旅的主力火炮呢,有了這六門九斤野戰炮,後續第二十三混成旅繼續向內陸挺進,失去了海軍的艦炮火力支援後,也能確保自身依舊擁有大口徑火炮的支援。
第二十三混成旅,這個混成旅的番號其實最近幾天才獲得,在之前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嫡屬於第十五師下屬的兵力,而第十五師,其實又是第十五混成旅擴編而來。
為了登陸鬱洲島,進而攻佔宿遷,來一個切斷淮安和徐州,山東等地的聯絡,陸軍直接從新式主力部隊第十五師裡抽調了一個步兵團、一個輜重營,五個炮兵哨,一個騎兵營,組成了一支混編部隊。
考慮到該部隊後續將會在前線獨立作戰,為了更好的指揮,陸軍乾脆奏報把這支混編部隊,單獨編為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原先第十五師的缺額,則是在後方進行直接補充。
也就是說,現在的這支混編部隊,已經不嫡屬於第十五師統轄了,而是屬於獨立作戰單位。
而這支獨立作戰單位,和以往參加江北戰役乃至其他戰役的楚軍都不一樣!
他們是一支採用遂發步槍,並且其步兵是清一色火槍手新式部隊。
於是乎,當地駐防數千明軍衛所兵,和楚軍第二十三混成旅打幾天後,愣是一個長矛手都沒見著……
這一度讓當地的明軍衛所兵非常的疑惑……
同時他們也發現,這些楚賊火槍手的火槍不太一樣,他們竟然不用火繩就可以開火,而且在作戰的時候,可以列著很密集的隊形進行推進……
當這些楚賊列出密集隊形推進的時候,其火力非常的兇勐,完全超過了明軍的預料。
這些明軍其實也是見識過新標軍的火力的,但是新標軍的火力和這些楚賊的火力比起來,至少差了好幾倍呢。
而步兵火力的強悍,也是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在登陸之後,缺乏大口徑野戰炮和臼炮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快速拿下海州城的緣故。
燧發槍和火繩槍,看似射速差不多,但是因為燧發槍手可以肩並肩列出更密集的隊形,可以在固定寬度裡集中更多的兵力,形成更強悍的火力密度。
而更強的火力密度,再加上刺刀,又足以讓遂發槍手直接承擔戰場上的所有步兵作戰任務,他們不需要長矛手進行掩護……
而不需要長矛手後,這些長矛手轉變為燧發槍手後,又進一步翻倍增加部隊的火力密度。
如此也就導致了,採用燧發槍的新式步兵,對比採用火繩槍和長矛手的舊式主力部隊,其火力強度至少要提升三四倍以上!
這,就是為什麼燧發槍能夠把火繩槍徹底淘汰的緣故!
四倍甚至更多的火力密度提升,這放在戰場上就會形成巨大的戰術優勢。
但是對這些,當地明軍卻是不知道,他們只是驚歎於楚賊的槍炮犀利,然後抵抗不住後要麼逃亡要麼投降了。
甚至都沒幾個人去關注楚軍的步兵火力,為什麼突然強悍了這麼多。
明軍方面想法,楚軍自然是不會去搭理的,第二十三混成旅拿下海州城後,僅僅是休整並補充物資了一天時間,在第二天就開始向宿遷方向殺去了。
至於海州城以及鬱洲島的駐防工作,則是全面移交給了海軍的第一陸戰團。
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一路朝著宿遷殺了過去,於此同時楚軍裡的另外一支新式部隊,即第十師也抵達了泗州並發動了進攻。
第十師,這其實還是楚軍裡第一支成軍的師級新式部隊呢,比第十師都要更早。
儘管這支部隊還是首次參加大規模實戰,但是之前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訓練,並且也多次在江南,皖南等地參加過一些低烈度的圍剿非法武裝的行動。
所以剛開始打起來雖然有些幼稚,但是經過兩天的戰鬥磨礪後,第十師體現出來了一直主力部隊應該有的戰鬥力。
他們很快就攻佔了泗州。
泗州數千明軍或投降或逃散,並沒有做出太過有力的頑抗。
實際上,在江北戰役剛展開的頭十天裡,楚軍陸續發動海州戰役、高郵州戰役、泗州戰役一共三場大規模的戰役。
只有高郵州方面的黃庭浩所部進行了頑抗!
海州和泗州方向的明軍都是以當地衛所兵甚至青壯民夫為主,抵抗意志非常的薄弱,戰鬥力也非常差,裝備水平就更不用說了,不說新式槍炮,連舊式的將軍炮都沒多少……
所以他們的抵抗,更多的還是一種象徵性的,起到的作用除了給第二十三混成旅以及第十師這兩支新式部隊充當磨刀石外,並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而隨著楚軍第十師攻佔泗州,已經初步截斷了位於合肥、鳳陽方向的朱大典所部,和淮安方向的楊嗣昌所部的編輯水上聯絡了。
畢竟透過掌控泗州,楚軍就能直接掐死淮河中上游進入洪澤湖的內河交通。
沒有了淮河這個水上通道,淮安和鳳陽之間雖然依舊能保持聯絡,但是就沒那麼便捷了,尤其是大規模兵力調動會更加的麻煩。
而這,也是楚軍第十師先攻佔泗州的戰術目標。
緊接著,第十師並沒有停止步伐,也沒有調動東進前往淮安,而是兵分兩路,第三十八步兵團為核心的加強團直接沿著淮河西進,試圖攻佔舊縣等地,一路殺到鳳陽城區。
而第三十九步兵團為核心的一個加強團,在第十騎兵團的掩護下,則是北上往桃源縣而去,試圖和往宿遷方向去的陸軍第二十三混成旅會師。
同時第一騎兵旅也是遊走在鳳陽到泗州這一帶,嚴密監控並攔截可能出現的敵軍大規模騎兵,掩護後方主力步炮輜重等部隊的安全。
縱觀第十師以及第一騎兵旅的出擊方向,那麼不難看的出來,第十師的戰略任務是切斷朱大典所部和楊嗣昌所部的聯絡,同時配合第二十三混成旅切斷楊嗣昌所部和後方山東,河南等方向明軍的聯絡。
如果是在地圖上看,那麼就會發現,第十師和第二十三混成旅,如同兩個拳頭,一左一右往明軍腹地揮去,一旦讓這兩個拳頭會師。
那麼一個巨大的戰略包圍圈就會出現了!
楊嗣昌所部也好,宋祖舜所部也好,通通都會被包圍在這一片狹小的江北運河沿線區域裡。
這也是楚軍為什麼在戰役前期,只是在外圍打來打去,但就是沒強攻揚州,也沒有奔襲淮安的緣故。
因為只要楚軍攻佔了外圍的宿遷、桃源、泗州、高郵州等地,楊嗣昌所部和宋祖舜所部,就是兩碟楚軍的下酒菜。
哪怕他們後續龜縮在淮安、揚州城裡也改變不了他們全軍覆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