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最近幾年的紅火,可不是隻有李氏家族看見了,看到的人其實多了去,並且投身其中的也不少。

大楚帝國裡沿海沿河的不少地方,都陸續出現了造船廠!

其中動作最大的自然還是大楚帝國工業部,工業部為了提升造船能力,給海軍供應更多,更好的戰艦,更是為了給航執行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各類運輸船,最近幾年可是拿出了不少資金投入造船業。

其中大力投資了松江海軍造船廠、廣州造船廠這兩大造船廠,此外還大手筆投資建設了青島造船廠。

這三大造船廠,在工業部的定位裡,都是需要承接大型戰艦,尤其是超過一千噸的戰列艦的建造任務以及大型武裝商船的建造任務。

所以這三家造船廠的投資規模都很大,並且從全國各地,乃至到南洋各地挖掘人才。

而工業部的中金投入也取得了相當良好的效果,青島造船廠還在建設當中,裝置以及大型船塢還有人員都還沒有準備妥當,因此目前只能是先行建造一些幾百噸規模的小型戰艦和商船練練手。

但是松江海軍造船廠以及廣州造船廠,卻是已經完善了大型戰艦的建造能力,松江海軍造船廠那邊,已經為海軍建成了四艘的金陵級三等戰列艦。

再加上廣州造船廠建造的兩艘金陵級三等戰列艦,這六艘戰列艦成為了大楚帝國海軍目前的絕對主力戰艦。

六艘一千五百噸的三等戰列艦,放在歐洲海域不算什麼,但是放在西太平洋海域裡,絕對是屬於霸主級別的。

要不然,大楚帝國海軍為什麼能夠掌控沿海以及東洋海域,同時還在南洋海域裡掌控了一定的制海權,保護自家的商船通航南洋各港口啊。

沒強悍的海軍,人家荷蘭人或葡萄牙人根本不可能容忍大楚帝國的商船到處熘達和他們搶生意!

不過隨著大楚帝國海軍的實力加強,荷蘭人以及葡萄牙人為了防備,也陸續從印度乃至歐洲抽調了若干戰列艦抵達南洋海域,以形成一種新的戰略平衡。

怎麼說呢,如果這兩個國家在南洋以及印度洋海域裡的實力太差,是不可能和大楚帝國進行所謂的平等貿易的……

如果大楚帝國能夠一口吞了整個東南亞乃至印度市場,為什麼要分荷蘭人葡萄牙人一杯羹?

至於歐洲貿易的利潤……請謹記,是歐洲市場需求華夏的絲綢,瓷器等貨物,一向來只有華夏禁海斷貨,沒有歐洲商人主動斷絕貿易航線的。

這個供需關係必須牢記!

再者,沒有了荷蘭人和葡萄牙人,還有英格蘭人和西班牙人,人家可是費盡心思都想要插足和大楚帝國的貿易。

西班牙不惜搞環球航線,英國人不惜冒著被‘海盜’襲擊的風險闖入南洋!

所以,如今南洋以及印度地區的海上貿易……歐洲各國其實都可以相互取代,但是大楚帝國是無法被取代的。

沒有了大楚帝國參與其中,這片地區的海上貿易也就失去了其最大的價值。

大楚帝國在這一系列的海上貿易裡,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如果海上實力也徹底壓倒了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後,他們還玩個毛線。

這也是荷蘭人和葡萄牙人調動了戰艦增援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緣故,就是防著自己被大楚帝國踢到一邊玩泥巴。

六艘金陵級三等戰列艦,這對東南亞海域已經造成了這樣的影響,更不要說松江海軍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還在持續為海軍建造戰列艦。

而且在建的戰艦更多……

如今這兩艘造船廠裡,還有總計十二艘戰列艦正在建造當中,其中十艘是金陵級三等戰列艦的改進型號,大楚帝國海軍對金陵級戰列艦非常滿意,準備建造更多這種優秀戰艦,當然,必要的改進也是必須的。

改進型後的金陵級戰列艦,噸位有所增加,達到了一千七百噸,增加的噸位主要用於增加物資儲備,以加強遠洋航行能力。

同時也用於換裝更新式的主力艦炮。

主力艦炮雖然還是和一樣同樣的口徑,但是身管更長,效能更好,同樣的重量也相應更加沉重一些。

還有兩艘則是新一代,比金陵級戰列艦更大的一等戰列艦廣州級戰列艦,這款火炮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兩千六百噸,能夠搭載大小一共一百零二門長身管艦炮。

火力也好,噸位也好,再加上典型的三層火炮甲板,都使得了這艘戰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等戰列艦,其戰鬥力比金陵級戰列艦強了一個級別。

這玩意放在歐洲,那也是一等一的戰列艦了。

不過這東西雖然好,但是貴的很,同時對造艦能力的要求不低,至少,這幹船塢得有那麼大不是……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噸位更大,對造船技術要求更高,因此第一批只有兩艘的訂單。

這兩艘廣州級一等戰列艦,說白了就是試驗產物,海軍方面也是有些擔心出紕漏,因此先造兩艘看一看,如果效果好,技術也過關了,那麼再大規模開建。

至於現在乃至未來很多年裡,大楚帝國海軍的主力戰列艦,依舊會是搭載七十四門火炮的金陵級戰列艦以及其改進型。

這種戰艦自從服役後,大楚帝國海軍就非常滿意,認為這種戰艦在效能以及成本上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衡,以儘可能比較低的價格獲得了更強大的戰鬥力。

承順十年六月份的時候,大楚帝國海軍的一支分艦隊,和西班牙人的環球寶船艦隊,在馬尼拉海域進行了一次友好的演習。

西班牙海軍出動的戰艦裡,有一艘是八十四門火炮,預估排水量達到了兩千噸,擁有三層甲板的二等戰列艦。

然而在實彈演習裡,其對靶船的毀傷能力,卻還不如大楚帝國海軍的74門火炮的金陵級戰列艦。

這意味著,金陵級戰列艦的實際戰鬥能力,已經不亞於八十四門火炮的二等戰列艦。

至於那些六十多門火炮的差一些的三等戰列艦,就更不是74炮戰艦的對手了。

這種平衡,其實也是讓大楚帝國海軍直接放棄了建造大概兩千噸級,搭載八九十門火炮的二等戰列艦的緣故,這種二等戰列艦不上不下,直接作為艦隊核心使用,不如一等戰列艦,如果是日常使用,那也不如74炮戰列艦。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裡乾脆取消了二等戰列艦的建造計劃,直接採用了一級戰列艦和三級戰列艦的高低搭配。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為什麼還持續大規模建造金陵級改進型的緣故,不出意外的話,這一級別的戰列艦在短時間內的建造數量有可能達到數十艘之多。

除了戰列艦外,大楚帝國透過數年時間,還建造了大量的巡洋艦以及護衛艦,其中的巡洋艦已經達到了二十多艘的規模。

而只有三四百噸的護衛艦更多,已經超過了六十艘。

其中的巡洋艦都還算好,這玩意其實噸位也不小,小的都有七八百噸,而新型的大型巡洋艦,都已經上千噸了。

因此大型巡洋艦的建造也只能在兩大造船廠裡進行,其他造船廠還差了點。

但是護衛艦就不一樣了,這玩意噸位不大,其定位就是近海巡邏,在艦隊裡打雜,乾的就是各種打雜的活。

戰鬥力一般般,但是勝在便宜!

最關鍵的是,這種護衛艦在很多造船廠裡都能造,哪怕是工業部所屬的幾家內河造船廠,比如九江造船廠,漢天造船廠,金陵造船廠都能造這種小船。

同時船隻小,工期也快,從開工建造到下水服役所需要的時間很短,趕一些的話,一年多時間就差不多了。

所以最近幾年,大楚帝國海軍一口氣建造了足足六十多艘,每年都要服役十來艘呢。

而大量的護衛艦,再加上二十多艘巡洋艦和六艘戰列艦,已經讓大楚帝國海軍徹底完成了升級換代。

如今大楚帝國海軍裡,以往那些從鄭芝龍所部接管過來的舊式福船,鳥船等舊式戰艦已經盡數退出了一線戰鬥部隊。

因為這些船隻都是傳統戰艦,還是硬帆,而海軍的各級別主力戰艦,除了內河船隻外,其他的清一色軟帆,所以這些傳統船隻連作為訓練船隻都不太好用……

當然,這些船隻也不會直接報廢拆解,基本上都是退役後,賣給了三大貿易公司以及各民間貿易公司。

好歹也是戰艦,打仗不太行,但是作為武裝商船使用還是勉強可以的。

而這些貿易公司缺船的很,訂購新船來不及,所以老船他們也要。

而賣給三大貿易公司也好,賣給那些普通貿易公司也好,其實這些作為武裝商船使用的退役戰艦,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歸屬海軍預備役。

只要海軍有需求的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徵召,還是連船帶人一起徵召。

大楚帝國裡眾多貿易公司,同樣也是大楚帝國海上武裝力量的一部分,就和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必要時候,也會成為各國的軍隊一樣。

如今的大楚帝國海軍,已經煥然一新,但是大楚帝國海軍卻是沒有停下繼續發展的步伐!

大楚帝國有著如此漫長的海疆,同時還有東洋以及南洋的海上利益需要保護,嗯,隨著大楚帝國的商品進入印度半島地區後,這一區域的利益也同樣需要海軍進行保護。

而南洋海域以及印度海域裡,各國實力可不弱。

按照海軍方面的預估,要想保證大楚帝國的海外利益,至少也需要一百艘以上的戰列艦,再加上同等數量的巡洋艦,而護衛艦的話最少要三百艘!

現在還差遠著呢。

所以,兩大造船廠以及正在建設當中的青島造船廠任重而道遠。

如果說,這三大造船廠,重心都是為了海軍而服務的話,那麼工業部投資的其他大量造船廠,那麼就是純粹為了航運而服務了。

當然部分造船廠也會建造戰艦,但建造的都是一些小噸位的護衛艦,更多的還是以建造內河、近海船隻以及遠洋商船為主。

大楚帝國的經濟發展,是需要大量船隻的!

尤其是珠江、長江、運河以及本土沿海各航線,所需要的船隻數以萬計!

舉個例子,清末時期,光是上海一地,就擁有至少三千艘的沙船,全國範圍內擁有至少上萬艘沙船!

這說的僅僅是沙船,還不包括其他船型呢。

而大楚帝國的工商發展以及對外貿易,遠遠要比清末時期更加開放,同時規模也更大。

所需要的船隻數量也會更多!

其中的沙船就是建造的中心。

沙船,別看名氣其貌不揚,但是這種船型非常適合作為內河、湖泊、近海航行,吃水淺、中式硬帆對風力的利用率也高,對人員數量需求也低。

而且技術成熟,成本也低,可以大規模建造。

這玩意,隨便拉個民間造船廠出來都能搞,無非就是大小的問題。

但是作為一種內河近海航行的船隻,這玩意也不用太大啊。

如今的長江流域裡,往來的沙船是一天比一天多,遇上天氣好,業務又繁忙的時候,都可以在揚子江一帶裡風帆不斷。

一艘接著一艘的船隻往來其中,而這些船大部分都是沙船!

工業部投資的大量中小型造船廠,一開始都是把目標放在了建造沙船上,只有一些投資規模比較大的沿海造船廠,才會想著造一些新式的大海船,不過技術能力暫時都不怎麼樣。

工業部大規模投資造船業,是為了向日夜發展的帝國經濟提供運輸工具,而這個過程裡,工業部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造船廠造船,尤其是工業部拆分,工商部獨立出來後,就更加鼓勵了。

李氏家族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投入重金進軍造船業的,而除了李氏家族外,還有其他大量計程車紳也好,商人也好,都進入了造船行業。

而在一票的是士紳商人之外,還有一群和士紳商人不沾邊的造船工匠們,也不甘心只拿個死工資,想要自行創業。

他們,就是羅華造船廠的創始人團隊,昔日松江海軍造船廠裡的部分骨幹。

對於造船,他們懂,但是對於怎麼經營一個造船廠,他們卻是抓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