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硯帶著諸護衛小廝,直奔平江城東。

離朱家宅院還有半里地,等候在路邊的護衛就急迎出來,在馬上欠身見了禮,撥馬往前,在最前帶路,徑直到了朱老太爺偏在園子一角的那間小院。

王貴垂手迎在小院門口。

顧硯站在小院門口,轉身打量了一圈,踩上臺階,越過王貴時,問道:“怎麼樣了?”

“殺人的事,朱為善父子都詳細交待了,這是口供,此桉所涉人等,在宅子裡的,都已經拿住了,也都審得了口供,在外面的已經讓人去捉拿歸桉了。”王貴跟在顧硯側後,捧上一疊竹影細紙。

顧硯站住,接過那疊紙,仔細看過,將細紙遞還給王貴,問道:“絲綢行的事呢?”

“也都交待了。”王貴遞上另一疊口供。

顧硯接過,粗略翻看了一遍,遞還給王貴,問道:“黃顯周呢?到哪兒了?”

“估摸著時辰,快該到了。”王貴急忙答道。

他從晉陵縣出發時,就打發人直奔臨海鎮去接黃顯周了,看起來這位黃爺跑馬不行,要是來回都像他們這樣跑馬趕路,這會兒早就該到了。

顧硯嗯了一聲,繞過影壁,穿過院子,站到正屋臺階前一座生著蘭草的太湖石前,頓住步,眯著眼,仔細欣賞了那塊生滿蘭草和菖蒲的太湖石,伸手掐了兩根菖蒲葉,揉了幾下,聞了聞,和王貴笑道:“一股子血味兒,你聞聞。”

“是。”王貴明知道他家世子爺這句血味兒的意味,還是認真的掐了兩片菖蒲葉,認認真真的揉開,聞了聞。

顧硯進了上房,站在被捆在椅子上的朱老太爺朱為善和兒子朱行文面前,仔細打量。

朱為善臉色灰敗,朱行文不敢抬頭,看著顧硯的衣角,渾身抖的椅子不停的撞著旁邊的高几。

“去一趟建樂城,好好聽話,我就留下你朱家和朱氏族人的性命。”顧硯看著朱為善,緩聲道。

“是。”朱為善喉嚨乾啞,神情恍忽中,彷彿回到了幼年,看著太婆跪在觀音像前,絮絮叨叨的禮著佛:

有果必有因,不過就是因果二字……

顧硯出來,迎上喘著粗氣的黃顯周,“先喘口氣,喝杯茶。”接著吩咐王貴,“黃先生審完就送他們去建樂城,路上照顧好,要全須全尾的交給文將軍。”

黃顯周拱手欠身,王貴垂手應是。

兩個時辰後,朱為善帶著兒子朱行文,繞到前面正門,高聲交待了正門的門房:他們父子進京去給龐相爺賀壽去了。

一聲交待後,一行十來輛大車就跑了起來。

門房瞪著那十來輛車,愕然茫然,老太爺和九老爺一起進京,就這幾輛車跟著?九老爺去一趟臨海鎮都得不只這幾輛大車!

………………………………

於承福得了李文梁遞的信兒,連走帶跑趕到城東朱家那座宅子,轉著宅子轉了一圈兒。

宅子四周靜悄無聲,所有的院門都關得緊緊的,於承福試著拍了拍角門和偏門,等了半天,裡面靜悄無聲,無人應答。

於承福袖著手往回走,走到半路,站住,擰著眉想了一會兒,一路小跑進了熟悉的牙行,找到常打交道的牙行行老,滴滴咕咕說了幾句。

行老出去,片刻回來,帶著了個一臉喜相、眼珠靈活的小廝回來,於承福帶著小廝直奔城東朱家大宅。

小廝直奔朱家大宅大門,於承福躲在一棵樹後,伸著脖子盯著小廝。

小廝連拍帶喊,喊了足有半刻多鐘,院門開了一條縫,露出半張臉。

於承福緊盯著露出半張臉的門房,看著門房和小廝你來我往說了一會兒話,咣的關上了院門。

小廝一熘煙跑回來,和於承福稟報:“照爺的吩咐,我就說我是臨海鎮過來的,有要緊的事找老太爺,那門房說老太爺帶著九老爺,午正前就走了,說老太爺交待說,他們是去京城給龐相爺賀壽,說是帶了十來輛車。就這些。”

“多謝你。”於承福摸了只小銀角子塞給小廝。

小廝連連躬身謝了於承福,連蹦帶跳跑了。

於承福一點點挺直後背,長長吐了口氣。

午正前走的,哪有趕在午正啟程的?

去京城就十來輛車,嘿嘿!看來,朱老太爺和朱九爺真是被拿走的。

這肯定是王府特意遞的信兒,李大爺可真是不簡單!

於承福晃了晃肩膀,腳底生風,直奔平江絲綢行。

………………………………

吳行老等幾位行老看著於承福撂下幾句話,站起來就走,一幅懶得多理會他們的模樣,卻顧不上生氣。

“他這話,到底是真是假?”禇行老臉都有點兒白了。

朱老太爺和朱九爺被捉拿進京了!

這話太嚇人了!

“既然是捉拿進京,必定要住在驛館,多打發幾個人,趕在前頭,去驛館守著?”馮行老聲音壓得極低,看著諸人。

“對對對!要是能守到,說不定還能說上幾句話,就算說不上話,看也能看出來。”衛行老緊跟贊成。

“一家挑一個,趕緊!”吳行老一句話說完,只覺得心慌頭懵,有點兒透不過氣。

“許行老家跟朱家有點兒拐彎兒姻親,是不是?”馮行老遲疑的建議道。

“你信得過他?”禇行老不客氣的問道。

“那也是那也是。”馮行老忙陪笑道。

“趕緊挑人,趕緊走!”吳行老柺杖捅著地,沒好氣的催促道。

於承福出了絲綢行,直奔他家織坊,先抓了個廝兒,讓他去叫妻弟家的織坊管事過來,接著吩咐自家織坊管事,趕緊開工,得趕緊把前一陣子耽誤的活都補回來!

………………………………

夜色深垂,平江城裡城外幾家織坊的情形報送進了別業。

石滾翻著小廝遞上來的一把薄竹紙條,跟在顧硯身邊,一邊走一邊稟報:“最早是於承福和他妻弟的織坊,未正前後就忙起來了。

“酉初前後,吳家、褚家、馮家和衛家織坊也開了門,說是各家管事都吩咐蠟燭店送蠟燭,要趕夜工,明兒一早就得除錯好開始織綢子。”

顧硯凝神聽了,哼了一聲,露出絲絲笑意。

絲綢行這一關,算是過去一半兒了,他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海稅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