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滿意點點頭道:“你讀過什麼書?”

說到這個,蘇允撓了撓頭,這些年重生以來,他猶然沉溺於虛無之中,近兩年才想明白了,要跟著蘇軾來彌補他精神上的缺陷,哪裡想過讀書什麼的。

當然,他在族裡的私塾裡讀書,但真沒有想過走科舉之路,因此讀起書來也僅僅是學一些道理而已,卻是沒有針對科舉去讀書。

蘇允有些不好意思:“只讀了四書五經,且也是泛泛讀過,只懂一些道理而已。”

蘇軾對這個倒是有所心理準備,沒有父母的敦促,能夠一直讀書已經是一個小孩能做的最好的決定了,但說要怎麼努力的,那一般人卻是難以做到的。

蘇軾安慰道:“沒有關係的,以前沒有好好讀,以後好好讀就是。

先嚴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後來不也是成就了學業,有很大一番成就,著作等身麼?

是了,允兒,你今年幾歲來的?”

蘇允笑道:“侄兒生於治平元年臘月,今年十七歲了。”

蘇邁掐指算了算,詫異道:“不對啊,你若是生於治平元年臘月,到現在也就才十五歲啊。”

蘇軾算了一下,亦是驚訝道:“還真是十五歲,不過允兒的演算法也不算錯,臘月出生,一過春節便算兩歲,現在又過了小年,算十七歲沒問題,但實際上不過是剛滿十五歲而已。”

蘇邁看了一下比自己高了一個多頭,就算是坐著猶然看得出十分雄壯的身軀,不由得嚥了咽口水,這特麼是十五歲?

蘇軾嘆息道:“十五歲,也就是說,你父母親當年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五歲啊,真是……苦了你了。”

蘇允搖了搖頭。

蘇軾也沒有再去測試蘇允的學業如何了,一個小孩五歲便失了祜恃,能夠活著、且知感恩,還不作奸犯科淪於下流,這已經是極大地幸運了,若還要求他學業精湛什麼的,那也太苛求了。

蘇軾安慰蘇允道:“以後好好跟叔父讀書,才十五歲的年紀,一切都來得及。”

蘇允點點頭道:“允只願讀書明理,卻是不願意科考,還請叔父知悉。”

蘇軾驚訝道:“這是為何,天下讀書人無不以科考為願,以中舉為榮,你為何不願意科考?”

蘇允笑道:“侄兒生性懶散且魯鈍,自知沒有那個才能中舉,因此讀書亦是為了明理而已,真要讓侄兒去科舉,那真是為難侄兒了。

而且,侄兒也並不想當官,一旦當官,時間便全然不是自己的了,想要遊山玩水,到處去看看都不可得,反而失去了自由,我不願矣。”

若是以前的蘇軾聽到蘇允這番言論,定要勸誡甚至訓斥一番。

但經歷了烏臺詩案的蘇軾,此時正是最為情緒低落沮喪,對於仕途亦是有畏難情緒之時。

聞聽此言,反而覺得蘇允的想法十分通透,頓時讚道:“若是當年我有你這般想法,不走仕途,那我今日也不會是這般,唉。

好好,你不願意科考便不科考,但讀書可以明理,卻是不可不讀,一輩子總不能如雞豚一般渾渾噩噩。”

蘇允聞言喜道:“謝謝叔父體諒。”

第二日,那祝阿大與田阿三便來催行,他們是有任務的,必須在幾日之內,將蘇軾押至黃州,否則他們便要被判為失職。

只是他們畏懼蘇允,在蘇軾門外徘徊了好久,直到蘇允過來。

蘇允看到他們,臉色便是一沉道:“我叔父昨日才剛剛從御史臺出來,又趕了一天的路,你們就不能容他多休息一會?”

祝阿大看著蘇允捏起來的雙拳,心中畏懼,臉色訕訕,田阿三趕緊苦著臉解釋道:“蘇小哥,不是我們不通人情啊,實在是我等有職責在身啊,若是不能夠在規定時限內將蘇員外送至黃州,我們就要吃掛落了!”

蘇允冷哼了一聲道:“多休息一會能誤得了什麼事情,最多今日走快一些便是,你們這般咄咄逼人,是覺得蘇某的拳頭不硬麼?”

祝阿大田阿三兩人的臉色更苦,正不知道如何之時,廂房的門吱呀一聲開啟來,卻是蘇軾被三人說話聲音給引了出來。

蘇軾看著倒是神清氣爽,亦已經穿戴整齊,站在門口笑道:“好了允兒,二位官差亦是有職責在身,須怪不得他們,你也別老是威脅他們,他們也不容易。”

祝阿大與田阿三頓時感激涕零,連連點頭道:“沒錯,沒錯,蘇員外說得對極了。”

蘇允這才緩和了臉色,與蘇軾道:“叔父,要不今日在這裡歇息一天,不用急於一時的。”

旁邊祝阿大與田阿三臉色頓時著急起來,蘇軾看了一下兩人,緩緩搖頭道:“走吧走吧,這……我是一天也不想呆了,去黃州吧。”

於是一行人準備起行,寺中老僧聽聞趕緊趕來,悄悄命小沙彌去廂房裡面看了看,小沙彌出來與他搖搖頭,老僧頓時有些著急,蘇允如何看不出二人的小動作,笑道:“主持,你是想讓我叔父將墨寶留在廂房內,還是寫在紙上?”

老和尚聞言大喜道:“都可都可。”

小沙彌欲言又止。

蘇允笑道:“那還不趕緊拿筆墨來。”

小沙彌趕緊拿來筆墨,蘇允笑道:“叔父,你便提在這廂房之內吧。”

蘇軾點點頭,提著筆稍微一思索,便在牆上寫下:江雲有態清自媚,竹露無聲浩如瀉。已驚弱柳萬絲垂,尚有殘梅一枝椏。

老僧咂摸了一下,頓時讚歎道:“蘇員外果然不愧是大才子,這詩寫得真好。”

一行人再次踏上行程,他們要先趕去陳州與蘇轍相會。

兄弟倆同時貶官,兩家都面臨著播遷的動盪。

作為犯官,蘇軾自然不能繞道去南都探親,只得捎信叫蘇轍趕往陳州相見,一起商量家小的安排。

此外,文同去年在陳州去世,身後蕭條,無法扶柩還蜀,一家人流寓異鄉,也是蘇軾的一樁心事。

陳州離京城不遠,是去黃州的中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