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軍工業快速擴張
章節報錯
1914年8月24日,澳大拉西亞遠征軍共計31.6萬餘人,開始向著歐洲戰場進發。
為了幫助澳大拉西亞遠征軍更快抵達歐洲,英法友情贊助了大量的運輸船,並且承諾會全程保護遠征軍的運輸。
但不管怎麼說,澳大拉西亞前往法國邊境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法國的邊境也只能靠英法聯軍來共同維持了。
法國的邊境戰役結束之後,法國的死傷人數已經超過14萬,這也讓霞飛不得不承認邊境戰役的失敗。
雖然法國和德國都在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進行戰爭,但就目前兩國取得的進度來看,法國的17號作戰計劃已經失敗,而德國取道比利時的計劃已經成功。
雖然法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並未消耗多少,但邊境戰爭的失利,讓德國軍隊在法國領土內如離庭掃穴一般,所過之處如同一片焦土廢墟,甚至連法國總統龐加萊在尼加庫爾的家族墓地也被挖成了廁所。
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德國軍隊有意為之,但法國目前面臨的狀況,已經充分證明了法國目前的危機。
邊境戰爭失敗之後,霞飛正在總司令部思考兵敗的真正原因和挽救戰局的決策。
雖然軍政兩界對霞飛都有責難,但此時霞飛也不算太過驚慌。
看著自己上司皺著眉頭思考問題的樣子,霞飛的助手,隨從副官米勒上尉忍不住提醒到:“總司令閣下,您不覺得是軍隊的部署有問題嗎?”
霞飛愣了愣,看向自己的助手,並未責備他的突兀發問,而是繞有興趣地繼續問道:“米勒上尉,你覺得德軍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呢?”
作為法國總司令的隨從副官,米勒上尉的履歷自然也並不平凡。
出身於聖西爾軍官學校,並且在軍隊中屢立戰功,精明幹練,是一位極其有能力的青年軍官。
霞飛將其帶在身邊作為隨從副官,也多多少少有培養米勒的意思。
米勒上尉聽到霞飛的發問,仔細思考了一會兒,這才回答道:“總司令閣下,我認為,德國人接下來的目的肯定是進攻巴黎。而進攻巴黎一共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是由康佈雷經亞眠,魯昂軸線,從西面迂迴到巴黎。第二條由莫伯日,聖康坦,蘇瓦松軸線,直接強攻巴黎。第三條則沿著沙勒羅瓦,莫伯日折向西南,追擊我軍的主力,然後在進攻巴黎。結合我軍目前且戰且退的狀況來看,德國人選擇第三條線路的可能是最大的。”
霞飛鼓勵性的點了點頭,欣慰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副官,繼續詢問道:“那有什麼應對的方法嗎?”
“雖然我軍新敗,但我們的主力仍然擁有戰鬥能力。北路軍隊可向馬恩河撤退,沿河堅守。另外,派遣一支精銳的集團軍駐紮在巴黎城以北,既可以守衛巴黎,又可以尋找機會偷襲德軍的側翼。”米勒繼續說到。
對於法國軍隊來說,撤退可以,但不斷的撤退是不可取的。作為法國的首都,巴黎如果太早的陷落,不僅會給法國民眾和軍隊帶來巨大的打擊,同樣也會給整個協約國帶來巨大的打擊。
要知道,西線的戰場基本靠著法國軍隊來堅守。如果法國軍隊太早喪失戰鬥力,對於協約國的進攻和防守來說,相當於少了一個強大的助力。
霞飛的笑聲變得更大,滿意的點點頭,對著米勒說道:“上尉,我覺得我們應該換換職位。你來當總司令,我來當你的副官。”
雖然帶著一點開玩笑的語氣,但霞飛的話語也並不完全都是笑談。
實際上,米勒上位的提議和霞飛的想法基本一致,這也代表著米勒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確實足以堪當法國總司令。
在澳大拉西亞派遣遠征軍的第二天,也就是1914年8月25日,霞飛正式更改了部署,頒佈了新的作戰計劃。
首先,阻止所有法國軍隊的潰散,但允許整合後的軍隊井然有序地撤離至凡爾登,唉納河,克拉翁,拉昂,拉斐爾,聖康坦,索姆河一線。
此時的霞飛還不清楚,他的這份命令,這導致一戰中最殘酷的幾場戰役爆發。
凡爾登至索姆河一線,就是霞飛劃定的構建軍事設施,修建攻勢防禦的陣地。
從法國的這一決定開始,西線戰場就陷入了持久的塹壕戰。雙方比拼的不僅是人力,同樣也有物力,財力和運輸能力。
自從戰爭一開始,澳大拉西亞的所有軍工企業就進入了加班加點的生產狀態。
而歐洲戰場方面,武器裝備和彈藥的消耗也越來越快,英法俄已經在和澳大拉西亞商討一批巨大的武器貿易訂單。
根據目前現有的情況來看,這份武器貿易訂單分為40萬支步槍,1200門火炮,500挺重機槍,10萬枚手雷,8000萬發步槍子彈,1000萬發機槍子彈,以及20萬枚各類炮彈。
這比龐大的軍購所涉及的資金超過了一千萬澳元,單單是純利潤,至少高達四百萬澳元。
而這筆武器採購訂單的大頭,屬於沙俄帝國。因為沙俄帝國的瘋狂擴軍,導致有很多士兵目前並未拿到自己的武器。
在目前的俄國軍隊中,流傳著搶武器的傳統。當然,不是搶自己戰友手中的,是搶戰場上那些陣亡的屍體的。
只要手快,從屍體身上扒下武器,那麼這些武器就會屬於自己,不管是從敵人身上,還是從戰友身上。
這也導致目前俄國的後勤比較混亂,俄國自己生產的槍支,英法支援的槍支,澳大拉西亞生產的槍支和德國生產的槍支應有盡有,再混亂一點,簡直都能堪稱萬國造。
這些種類繁多的武器,給沙俄帝國的後勤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讓沙俄政府下定決心給精銳部隊更換武器。
至少要在精銳部隊採取統一的作戰武器,能大幅度減少因為武器不一導致的後勤壓力。
這批武器訂單也差不多是澳大拉西亞庫存的四分之一了。哪怕澳大拉西亞軍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目前的武器裝備消耗速度(包括對外出口),仍然遠遠大於生產速度。
這也讓阿瑟之前下令瘋狂囤積武器裝備的決定變得異常明智,在無意之間,軍工廠對於阿瑟的命令也更加服從。
截至目前為止,皇家軍工廠的員工已經高達2.5萬人。這一數字相較於一年多以前已經提升了將近一萬人,未見得軍工廠的擴張速度有多麼誇張。
甚至,澳大拉西亞民間的軍工廠擴張速度也十分驚人。保守估計,澳大拉西亞的軍工行業就業人員已經超過3萬人。戰爭帶給澳大拉西亞最大的改變,就是軍工行業的瘋狂擴張。
如果戰爭繼續持續下去,澳大拉西亞軍工行業的就業人數甚至有可能突破5萬,朝著10萬人的大關邁進。
雖然這對於促進澳大拉西亞的就業來說是個好事,但等到戰爭結束,太過龐大和臃腫的軍工行業,如何處理也是一個問題。
一戰和二戰之間間隔了很長時間,澳大拉西亞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註定沒有太多的戰事。
除非澳大拉西亞能夠挑撥世界範圍內眾多地區,人為製造很多戰爭出來,要不然製造的武器裝備也沒處賣。
等等,阿瑟突然覺得這樣的行為有些熟悉,這不就是後世的世界警察嗎?
雖然目前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但對於澳大拉西亞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就目前澳大拉西亞的局勢來看,居民的生活還是如往常一般,除了軍工廠在不斷的招人之外,其他的好像也沒什麼不同。
這就是澳大拉西亞獨特地理位置帶來的好處了。哪怕一戰波及了六個列強,也基本不太可能將戰火燒到澳大拉西亞的本土。
如果不是澳大拉西亞派遣了遠征軍,並且已經多次向歐洲運輸了武器裝備和資源,這場戰爭看起來好像和澳大拉西亞沒有太大的聯絡。
當然,要說戰爭對澳大拉西亞沒有影響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移民方面,特別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澳大拉西亞的移民數量已經肉眼可見的減少。
之前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油輪和運輸船來返於大洋洲和歐洲之間,被澳大拉西亞運輸來數以千計的移民。
但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移民的數量已經少了大半,如果不是俄國移民的數量在苦苦支撐,恐怕今年的移民數字會直接腰斬。
根據澳大拉西亞民生部移民局方面的彙報來看,今年的移民相較於去年大幅度下降,甚至最終的移民人數可能不會超過70萬。
而俄國移民的人數佔據了大半,差不多應該會在50萬到55萬左右。
如果沒有俄國穩定的移民來源支援,恐怕澳大拉西亞已經堅持了十多年之久的移民熱潮會就此終止,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增長幅度也會有所下跌。
1914年8月27日,在進行了長達幾天的準備之後,運送給英法俄三國的武器裝備順利從悉尼港口裝運,兵分兩路分別前往法國和俄國遠東地區。
而澳大拉西亞的遠征軍,已經在幾天之前就乘船出發,他們大約會在九月底抵達法國,然後從法國乘坐鐵路前往邊境,配合英法聯軍進行作戰。
除了請求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支援之外,法俄兩國,也在爭取其他中立國家的支援。
事實上,從開戰開始,一些比較重要的中立國家,比如義大利,保加利亞等,就是同盟國和協約國共同拉攏的目標。
義大利自然不用多說,作為列強之一,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以及法國相鄰,在地中海區域還有著不錯的海軍實力。
如果能夠拉攏義大利參戰,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一個好訊息(只限於海軍)。
而協約國和同盟國對於義大利的拉攏從未停止,雖然義大利早已經宣佈了中立,但義大利內部的干涉派和中立派,早已經關於加入哪一方勢力進行了長時間的爭吵。
同盟國和協約國與義大利之間也在瘋狂進行商談,如果不出意料的話,義大利應該會再觀望一會兒,然後做出決定。
除了義大利之外,保加利亞也被同盟國和協約國共同拉攏。
保加利亞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不僅位於一戰的爆發點巴爾幹半島,還緊鄰著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希臘等國家。
如果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那塞爾維亞就會腹背受敵,對於協約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保加利亞獲得同盟國的支援之後,完全可以對塞爾維亞和巴爾幹地區造成重大的威脅。
而如果保加利亞加入協約國,對於協約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幫助。不僅能讓塞爾維亞沒有後備之憂,專心和俄國聯合對抗奧匈帝國,還能讓巴爾幹地區形成一個整體,奧匈帝國在這片地區的優勢就蕩然無存。
不過,相比於比較牆頭草的義大利來說,保加利亞的拉攏其實比較困難。
義大利是誰給的好處多就加入誰,他們所猶豫的,也只是等待著哪一方進入較大的優勢。
保加利亞不同,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仇恨加深,這也大幅度降低了保加利亞加入協約國的可能。
除非英法能夠給出遠超同盟國的條件,還能讓保加利亞國內的勢力和民眾滿意,否則,保加利亞加入協約國的可能性不大。
不論怎麼說,保加利亞的地理位置確實十分重要,英法也在盡力爭取。
除了爭取類似於義大利和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協約國內部四大列強也已經召開了多次會議,當然是採取電報的形式。
四大列強在進行著各種商談,確定能夠給予這些中立國家多少退讓,便於拉攏這些國家進入協約國,共同對同盟國作戰。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義大利人應該會加入協約國。不得不說,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有著領土上的直接矛盾,這是阻礙義大利加入同盟國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