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收到西班牙人的訊息後頗為意外。

威廉國王直接問首相施泰因:

“西班牙人這是在想什麼?怎麼在這個時候突然這麼直白的要求加入我們?”

施泰因想了想說:

“西班牙人可能是在試探我們,否則不會到這種時候才這樣聯絡,也不會直接問的這麼的直白。”

威廉覺得施泰因說的有道理:

“確實有這種可能,那我們應該怎麼辦?最好是不要直接拒絕吧,那樣他們可能會直接加入法國人的陣營。”

威廉的意思很明顯了,德意志和露西亞這邊都嫌棄義大利多餘了,更加不喜歡這個圈子裡面再多一個西班牙。

所以不能允許西班牙加入當前的陣營一起瓜分世界,西班牙將會是被瓜分物件。

施泰因稍微考慮了一下說:

“臣的建議是拖延,甚至可以簽訂一份互不侵犯條約,拖到我們與法國人的戰爭結束。”

威廉輕輕點頭:

“那就請閣下去安排吧。”

施泰因與威廉道別,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親自撰寫了一份回應。

聲稱德意志無意與其他任何國家為敵。

德意志人參與的此次戰爭的起因,只是為了統一整個德意志地區,為了摧毀已經沒有統治合法性的哈布斯堡王朝。

德意志人與法國人正在進行的戰爭,也是法國單方面干涉德意志內部事務而引起的。

是法國主動進攻德意志國家,德意志現在仍然在防禦狀態。

德意志接下來的目標,是將法國侵略軍趕出德意志,徹底擊敗對方後簽訂和平協議。

西班牙人願意協助德意志人,共同打敗法國的侵略者,德意志人對此表示感激。

德意志王國願意與西班牙籤訂一份互不侵犯條約。

西班牙王國如果有意向可以保持聯絡。

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收到回覆之後有些迷惑。

對方的話似乎確實有那麼幾分邏輯。

當初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關係確實是人盡皆知的,法國確實是以外人的身份插手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

但是整個被吞併的丹麥是怎麼回事?

露西亞人乾的事情又是怎麼回事?

完全吞併了挪威、瑞典、奧斯曼的露西亞人的盟友可能是被動反擊的無辜者嗎?

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和自己的大臣們討論過之後認為,德意志人的話不能全信。

但是也稍微有些不確定德意志人到底是什麼意圖。

或者說,是帶著幾分幻想。

幻想著歐羅巴大陸能夠重歸和平,德意志人會在將法國人趕出國土之後就偃旗息鼓。

但是總算也有幾分冷靜。

於是費爾南多再次招來了塔列朗,向他說明了德意志人的回覆。

塔列朗基本沒有什麼遲疑的直接說:

“現在陛下知道德國人的真正態度了,應該正式加入我們對抗德意志人和露西亞人的陣營了吧?”

費爾南多聽得就稍微有點糊塗,差點兒就直接反問出聲了:

什麼態度?我什麼時候知道了?

不過話到嘴邊就忍住了。

他意識到,這樣直接反問,會顯得自己很蠢。

因為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判斷,自己竟然沒有理解,也沒有做出正常的判斷。

費爾南多沉默的時候,塔列朗繼續主動把話題續下去了:

“我們都已經知道,德意志人已經將西班牙列為的下一階段的進攻目標了。

“所以他才沒有接納西班牙加入他們的聯盟的考慮。

“不允許羔羊進入狼群。

“現在的種種理由和辯解,甚至於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邀請,都只是在拖延時間。

“都只是在避免西班牙馬上加入對抗德意志的陣營。

“現在西班牙人能做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跟德意志人的想法逆向而行。

“立刻加入我們的陣營,共同抵禦德意志人的侵略。”

費爾南多覺得塔列朗說話很有意思。

開頭直接來一個“我們都已經知道”的陳述句,預設費爾南多已經理解和接受了這些觀點。

而不是“您應該知道了吧?”的質疑句式。

目的好像是為了不讓費爾南多尷尬,把他應該理解但是還沒有理解的事情,用雙方都知道的前提重複一遍。

但實際上也是在將費爾南多的思維,引導到與他相同的方向上去。

但是這個技巧確實還真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費爾南多確實開始在這個方向上思考,要不要正式加入法國人的陣營了。

畢竟,德意志人確實拒絕

塔列朗看著費爾南多猶豫不決,就給出了最終的另一記重擊:

“陛下,我們都知道,法國王室和英國王室,與大明皇室有著特殊的關係。

“就算是我們徹底的失敗了,我們法國被德意志人全面佔領了,大明皇帝也會出手為路易十七陛下復國。

“只是之後就未必能夠保持完全獨立狀態了。

“我們同樣都知道,露西亞人因為石油開發的問題,已經與大明發生了嫌隙。

“露西亞人剛剛在兩次對外戰爭的大獲全勝,現在已經驕傲自滿到了極點。

“等到他們繼續戰勝法國之後,後續很可能會直接與大明爆發衝突。

“奪取他們曾經割讓出去的鮮卑公國和被大明佔據了利益的油田。

“這基本上必然會導致大明加入歐羅巴大陸上的戰爭之中。

“關鍵是肯定會站在露西亞和德意志的對立面。

“也就是我們的這一邊。

“也就是說,我們是有最低的保障的,最壞的結果也是大明的藩屬國而已。

“但是如果現在選擇置身事外,甚至是真的加入了德意志一方,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會被徹底滅國。”

塔列朗把大明抬出來之後,費爾南多終於頂不住了。

與自己的大臣們稍微討論了一會兒,就宣佈加入法國、英國、奧地利的協議了。

塔列朗解決西班牙的同時,法國外交系統和英國人一起,向荷蘭國王發出了一份建議。

希望荷蘭能夠儘快加入己方的協議,最起碼應該儘快對英法兩國開放邊境,允許兩國部隊穿過荷蘭領土去作戰。

否則,荷蘭就只能自己單獨對抗德意志的入侵了。

此時,德意志人也已經向荷蘭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他們在一個月內向霍亨索倫效忠,否則就直接發動戰爭。

荷蘭人終於被徹底逼到了牆角。

荷蘭人深思熟慮之後認為,不加入法國和英國的陣營,還允許兩國軍隊過境去打德意志,是最為愚蠢的選擇。

那必然導致德意志將自己視為敵人,而法國和英國一方又沒有保護自己的義務,因為雙方沒有協議。

加入法國和英國的陣營,與兩國一起進攻德意志,同樣也是非常愚蠢的選擇。

屆時,英國和法國為首的聯軍,將以自己荷蘭的領土作為戰場,與德意志和露西亞聯軍交戰。

關鍵是,根據之前的佔據局勢,法國人並沒有迅速擊潰德意志人的能力。

反過來看,如果德意志人和露西亞人將奧地利和奧斯曼的主力軍團調過來,反而有可能會迅速擊潰法國人的主力。

所以最終荷蘭人認為,直接併入曾經加入過的神聖羅馬帝國。

放德意志和露西亞的軍隊直接穿過荷蘭,到法國境內去跟法國和英國聯軍作戰,是對荷蘭影響最小的選擇。

於是,荷蘭人在煎熬了十幾天之後,最終決定了向新的神羅皇帝效忠。

德意志人收到訊息之後大喜過望,馬上用最快的速度荷蘭人走完了臨時的手續。

然後立刻將本土等待的主力軍團送入荷蘭境內。

德意志人和荷蘭人談判和動作沒有完全保密,但是也沒有主動向外公開。

而德國人的行動效率又異乎尋常的高。

僅僅用了兩天的的時間,第一批機械化軍團就已經透過荷蘭境內發達的公路網趕到了邊境。

法國人意識到情況不對的時候,邊境的德意志士兵就已經成群結隊了。

輔助軍種和補給線路拉上來,露西亞的部隊也就位之後,就可以發起進攻了。

此時的荷蘭包括朱靖垣前世的比利時地區,西南部邊境距離巴黎只有不到兩百公里。

法國人著實被嚇了一大跳。

幸運的是,法國早就在這裡佈置了防線,後續補充的法國和英國人的聯軍,也正在迅速增員到防線之中。

雙方都在做最後的戰鬥準備。

大公二年四月一日,德意志、露西亞、義大利三國軍隊,分別在四個戰線上同時發起了進攻。

義大利人沿著大秦海海岸線向西進攻。

露西亞人配合德意志人分別在瑞士、盧森堡、荷蘭三個位置上發動了進攻。

大明透過國際聯盟的平臺,在雙方的部隊內部都安排了隨軍記者,這是官方和明面上的記錄和觀察者。

還有西廠透過自己的線人,在暗處獲得的各種訊息。

這場泰西大陸上的大戰的相關的訊息,基本上沒有任何延遲的被送到了大明本土。

每過幾天,大明的皇帝朱靖垣都能收到一份軍機處整理後的報告和分析。

按照軍機處的老將軍們的觀點,法國人和英國人真的是一無是處。

兩國軍隊在戰場上雖然沒有出現一觸即潰的情況,但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根本向前推不動。

大部分時候都是德意志和露西亞在進攻,英國人和法國人在斷斷續續的撤退。

開戰之後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中部的瑞士山區之外的土地都已經被德意志和露西亞聯軍佔領。

萊茵河畔的突出部,也被德意志人人努力按了回去,打回到了盧森堡谷地。

進展最快的還是荷蘭方向,德國人就已經打到了巴黎城下。

進展最慢的是最南方的義大利人。

義大利和法國的邊境地區,有一大塊比較崎嶇的山地,只有沿海地區比較平坦。

這種地方本來就是相對容易防守而不利於進攻的。

義大利人的戰鬥意志本來就比較弱,有很強的投機性在裡面。

所以義大利人自己根本就推不動展現。

隨著西班牙人加入了英國和法國的協議,主力部隊陸續趕到法國南部的戰場之後,甚至打出了幾次反攻。

不過這種地方確實易守難攻,法國和西班牙的聯軍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但是展現也向前推不動。

朱靖垣對英法兩國陸軍的表現卻還算滿意。

畢竟前世二戰的法國,只用了四十多天的時間,就已經被德三給滅國了。

現在兩個月才打到巴黎城下而已。

這個世界的法國在世界大戰中確實損失很大,但應該是沒有前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麼大。

不過這個世界的德意志,也比前世的德意志更加強大。

關鍵後面還有露西亞助戰。

現在的法國人和英國人確實頂不住歐陸兩大陸軍強國的進攻。

於是,朱靖垣在大公二年六月五日,再次安排大宗伯沈復出面,透過國際聯盟平臺做了一次呼籲。

再次重申戰爭對百姓宣告的傷害,對於所有人的財產的破壞。

呼籲現在處於戰爭狀態的相關國家,儘快停止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的戰鬥。

大明可以透過國際聯盟平臺,與各國討論合適的和平協議。

相關國家的外交人員,收到大明鴻臚寺發來的訊息,都是有點錯亂的感覺。

現在參戰的雙方都已經打出真火了……

露西亞已經跨過德意志的土地去跟法國人戰鬥了。

西班牙人也和義大利交上手了。

英國人也有些意外的真的參與到戰爭之中了。

現在喊話讓他們停手,接受聯盟的調解,著實是有些不合時宜。

關鍵是,之前聯盟調解了幾次,都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德意志吞併了丹麥,然後又徹底吞併了奧地利。

露西亞佔領了瑞典和丹麥,然後又完全吞併了奧斯曼。

普通人和學者對國際聯盟的信任度,現在已經降的非常低了。

自信心空前膨脹的德意志和露西亞人對大明的意志都有些不太重視了。

格奈森瑙直接跟自己的國王說:

“看來大明的這位皇帝陛下,是真的對戰爭有著很強的恐懼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還試圖制止歐羅巴的最終統一戰爭。

“但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施泰因也直接說:

“國際聯盟的威望已經跌到谷底了,沒有強制力的單純呼籲根本沒有實際意義。

“現在回去看大明皇帝陛下當初的說法,所謂的追求和平但不追求徹底避免戰爭,其實就是一種軟弱的說法。

“如果國際聯盟嚴格禁止成員國之間的戰爭,那成員國之間爆發戰爭的時候,作為盟主的大明就必須干預。

“大明就是不願意親自去幹預任何戰爭,所以才留下了這麼軟弱的規定。”

志得意滿的威廉國王也覺得自己最重要的謀臣們說的有道理:

“安排駐國際聯盟的代表,儘可能的敷衍一下就行了。

“我們的精力繼續放在儘快攻克巴黎上。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遠遠超過其他城鎮規模的唯一的特大城市。

“巴黎有著格外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一旦我們真正攻克巴黎,徹底擊潰法國人的自信心,後續的戰鬥就能夠容易很多。”

另一邊,英國和法國方面最瞭解大明人的人,看到大明的訊息之後卻都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新猜想。

法國國王路易十七直接跟自己的大臣和將領們說:

“大明民間有句諺語,在大明的世祖光武皇帝陛下口中多次出現,這句話是‘再一再二不再三’。

“大明的古代典籍裡面還有一句話,‘不教而誅之,謂之虐,教而不化,誅之,謂之王道’。

“在奧地利與普魯士戰爭之前,大明已經公開做了一次調解,申明瞭戰爭對百姓的生命財產的破壞。

“現在這已經是第二次了,再次重申了戰爭的破壞作用,以及再次要求給參戰方做調解。

“這就是大明在走‘教化’德意志和露西亞人的環節。

“這一次,已經瘋狂的德意志和露西亞人,肯定會再次毫不猶豫的拒絕。

“也就是必然會出現‘教而不化’的結果。

“有了這樣的結果之後,大明就可以公開實行‘王道懲戒’了。

“所以,等到大明再次公開表示對戰爭態度的時候,就是大明直接參與戰爭的時候了。

“也就是德意志人和露西亞人的末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