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美國參戰和影響
章節報錯
當義大利和巴爾幹聯軍在奧匈帝國邊境攻勢突飛猛進之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確實有點慌了。
美國人之所以不參加這場戰爭,並不代表著他們不想瓜分利益。
只不過美國人想以更重要的角色參與這場戰爭,他們想等到協約國和同盟國打到筋疲力盡,自己再以調停者的身份加入戰爭。
但沒想到,同盟國在協約國的進攻中已經展現出疲態,甚至同盟國目前只剩下兩大列強苟延殘喘。
如果義大利和澳大拉西亞真的聯手打敗了奧匈帝國,只剩下苦苦支撐的德意志帝國,也註定堅持不了多久。
目前局勢的發展和美國人的想象可謂是兩個極端。美國人驚訝的發現,似乎不需要自己,協約國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這就讓美國人有些著急,如果坐視協約國打敗同盟國瓜分利益,美國人不參與的話,是根本不可能有崛起的希望的。
為了從這場戰爭中瓜分到利益,美國人坐不住了,開始和英國協商,請求參與這場戰爭。
這個世界因為有著澳大拉西亞的加入,美國人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場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
就連原本歷史上美國賺取了很多利益的軍火貿易,在這個世界都沒有美國人的份。
澳大拉西亞幾乎承擔了俄國和巴爾幹諸國的所有軍火貿易,再加上英法的援助,協約國的武器進口需求並沒有那麼高,也自然不會趕著去給美國人送錢。
美國人沒能從戰爭中獲取大量的利益,也就還沒有逆轉和歐洲的身份。
目前美國仍然是一個負債國,美國的大量資本和經濟仍然被歐洲國家掌控。
眼看著目前局勢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預期,美國總統威爾遜當機立斷的決定,儘快加入這場戰爭,為美國爭取更多的利益。
至少要減少歐洲對美國經濟的控制,美國才能更好的發展。
但目前的現狀是協約國並不太需要美國,美國想要硬插進來分一杯羹,也得看英法同不同意。
美國總統威爾遜一邊說服國會開展全國總動員,一邊和英法取得聯絡,請求以協約國的身份加入這場戰爭。
雖然美國大可以直接向德國宣戰,但單獨對德國作戰和加入協約國對德國作戰,在戰後的利益分配是兩回事。
首先,德國的海外領地已經基本被協約國瓜分,美國單憑自己是不可能獲得德國的海外領地的。
雖然德國還有廣闊的本土,但美國人有膽子在不經過英法的允許下,派兵攻陷德國的本土嗎?
先不說美國人有沒有這個膽子,目前的美國軍隊不可能是德國軍隊的對手,美國人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進攻德國,無異於是螳臂擋車。
對於美國想要加入協約國的提議,英法則保持了完全相反的態度。
英國人並不希望美國人加入進來分一杯羹,畢竟戰爭到目前為止很是順利,協約國五大列強的地位也很是穩固,不需要節外生枝。
雖然單靠協約國的力量註定會導致更多的傷亡,不過目前的傷亡對於英法和整個協約國來說,也不是不可接受。
畢竟戰爭到目前為止,協約國傷亡最多的兩個國家是法國和俄國。
英國人雖然傷亡也高,但正規軍的傷亡只有幾十萬,更多的是殖民地部隊的傷亡。
正因為法國人的傷亡較高,正規部隊的傷亡已經高達500萬以上,死亡人數更是突破了100萬。
法國人自然希望能夠有美國這樣的列強加入協約國,自己承受一部分壓力,同樣也為自己分擔一部分傷亡。
英法的意見不一讓美國人看到了加入協約國的機會,緊接著,美國人將目光看向俄國,試圖爭取這個死傷最為慘重的協約國國家。
俄國人對於美國加入協約國的態度也是支援的,問美國不僅承諾向俄國提供一部分無息貸款,還承諾向俄國進行長達兩年的援助。
這對於目前經歷過內亂,急缺物資和資金的俄國政府來說,也算是雪中送炭了。
因此,美國人很快獲得了俄國的支援,同意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剩下的協約國列強國家就只剩澳大拉西亞和義大利了。阿瑟的態度十分鮮明,那就是和英國人一樣,不同意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美國人的加入雖然會為澳大拉西亞承擔一部分物資壓力,同樣也會分走大量的戰後利益分配,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況,美國人是戰爭後澳大拉西亞的直接競爭者,也是最有可能和澳大拉西亞爭奪歐洲人才的國家。
對於這樣的潛在競爭者,自然是能削弱就削弱,更不可能給予其發展的機會。
而義大利的意見很符合義大利在一戰中的定位,又不願意得罪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又想讓美國加入來獲取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援助。
這次美國想要加入協約國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協約國的分裂。
英國和法國在戰略利益分配上已經有很大的裂痕,而俄國經歷內亂之後,表現出的態度更加看重資金和物資,而不是和其他國家的感情。
換句話來說,誰能給俄國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支援,誰也就會獲得俄國的支援。
這麼做確實對國家利益有很好的幫助,但這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英國和俄國有著多方面的衝突,如果法國和美國走近,不過也很有可能靠近法美。
如此一來,協約國陣營就變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對抗法美俄,加上一個如同牆頭草一般的義大利,戰後的利益分配註定不會平靜。
1917年5月底,美國政府再次和協約國展開會面,並且承諾了讓各大國家幾乎都不可能拒絕的條件。
首先,美國願意向英法俄澳意各提供一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並且提供至少100萬作戰軍隊和一支主力艦隊投入戰爭。
20億美元如果按照戰前的匯率來看,大約相當於4億英鎊,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要知道,戰爭前英法每年的軍費支出也不過6億多美元,這筆資金能夠提供英法戰前至少三年的軍費。
但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各國的軍費都在以成倍的速度暴漲。1915年英國的軍費就高達100多億美元,去年的軍費更是高達500多億美元。
和英法誇張的軍費支出相比,這一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反而不算什麼。
不過,對於義大利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經濟相對來說欠發達的國家,這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還是很有作用的。
要知道,義大利去年的軍費也只有10億美元出頭,這筆無息貸款足夠義大利人再支撐兩年。
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最受益的應該是澳大拉西亞。1916年澳大拉西亞的軍費總支出只有1.2億澳元,差不多相當於3億美元。
這還是在澳大拉西亞擁有接近100萬作戰部隊,以及海軍全面出動的情況下的軍事花費。
之所以軍費這麼低,因為和英國人的條約中,英國人要承擔澳大拉西亞在歐洲作戰軍隊一半的軍費,這可是一筆高達6000萬澳元的支出。
這也代表著,美國人提供的這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差不多能夠讓澳大拉西亞在戰爭中支撐七年。
有了這筆無息貸款,法國和俄國對於美國人加入協約國也就更加支援了。
甚至連義大利都被美國人說動,最終以3比2的優勢,同意美國人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不過,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也不是沒有反制的手段。
首先,協約國目前所佔領的所有德國海外領土,按照現有的佔領區域進行劃分,美國人並不參與這些地區的分配。
美國人可以獲得所佔領的德國土地的利益分配,但也要根據一個前提,那就是之前協約國所約定的,根據各國在戰爭中的貢獻進行利益分配。
因為美國人加入戰爭的比較晚,就算美國人會分一杯羹,美國人對戰爭的貢獻也絕對不會太大。
如此一來,就算美國人加入戰爭,在利益分配中最多和義大利一個等級,對原本協約國四大列強的利益分配起不到任何威脅。
1917年6月1日,獲得了協約國的同意之後,美國人迫不及待地對德宣戰,並且立即派遣了一支運輸艦隊,運送一支陸軍師和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前往歐洲。
美國的陸軍人數在各大列強中是最少的,哪怕威爾遜總統已經提前說動了國會進行全國總動員,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有所成效。
這也代表著,至少在八月之前,歐洲戰場上的美國軍隊不會太多,美國軍隊對於戰爭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這其實也是澳大拉西亞的機會。在得知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之後,是當機立斷用電報聯絡了遠征軍總司令托馬斯將軍,下達了命令,要求遠征軍儘快攻陷克拉根福,和義大利軍隊合圍維也納,迫使奧匈帝國退出這場戰爭。
只要美國人對於打敗奧匈帝國沒有任何貢獻,美國人也就沒有任何藉口和資格瓜分奧匈帝國的利益。
如此一來,同盟國也就只剩下德國負於頑抗,美國人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分配,就只能出動軍隊真刀真槍的和德國人血拼。
要知道,美國人單單是向協約國五大列強提供的無息貸款就高達100億美元,加上美國人的戰爭花費等等,美國人在這場戰爭的支出至少高達200億美元。
如果單單一個德國的戰後利益分配,美國人想要獲得200億美元以上的補償有些困難。
畢竟德國的利益分配包含協約國五大列強和美國,六個國家瓜分德國,分配到每一個國家頭上的利益也就很少了。
其實除了美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想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那就是島國。
但島國和美國不同,島國既沒有美國如此發達的經濟體系,也沒有足以讓英法重視的海軍。
甚至島國國內十分缺少礦產物資,加入協約國反而還需要英法的援助。
因此,英法直接拒絕了島國加入協約國的請求,島國想要憑藉這次戰爭的機會佔領德國在東亞的殖民地的企圖也直接破滅。
如果不加入協約國,島國就只能單獨對著德國宣戰。但協約國的利益分配涉及德國所有的海外領地,島國如果光明正大的侵佔德國的東亞殖民地,相當於是在危害協約國的利益。
如果島國真的敢這麼做,哪怕美國是島國的盟友,也絕對救不了島國。
戰後的英法雖然損失慘重,但想要收拾一個島國還是輕輕鬆鬆的。
要知道,去年島國的軍費只有2.2億美元,連澳大拉西亞的軍費支出都達不到,島國又怎麼有膽量去挑戰英法的地位呢?
就目前澳大拉西亞所表現出的實力來看,如果澳大拉西亞和島國對戰,島國不一定會有勝算。
雖然陸軍人數方面澳大拉西亞處於劣勢,但澳大拉西亞的海軍對島國進行全面封鎖,同時空軍在不斷的轟炸島國各大城市,很快島國就會面臨物資緊缺的問題。
對於像島國這樣極度缺少物資的島嶼國家來說,如果海軍不強大,就永遠不可能會有崛起的機會。
只要一封鎖,島國所面臨的困境比德國都嚴重。缺少各種物資也足以讓這個國家內部崩潰。
美國參戰帶給歐洲最大的改變,就是歐洲各國家的輿論態度。
從6月1日美國對德宣戰開始,歐洲各國家的報社普遍唱衰德國,甚至有不少媒體直接宣稱,德國的敗亡已經是短時間內的事情,協約國的人們很快可以歡呼勝利了。
美國加入協約國之後,協約國的列強數量來到了六個,而同盟國卻只有兩個。
哪怕只是紙面資料,協約國仍然對同盟國保持著巨大的優勢。這樣的優勢不僅在於人口,經濟和工業,也在於協約國的土地面積,礦產資源和各種物資儲備。
不比別的,就算單單比人力和物資的消耗,同盟國也絕對不可能是協約國的對手。
就連同盟國國內,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部分媒體,也開始質疑政府在戰爭中的表現。
德國人怎麼都不願意相信,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是劣勢的一方,並且很有可能輸掉這場戰爭。
值得慶幸的是,德國目前處於軍政府的統治狀態,政府的統治還不至於被一些報社的質疑動搖。
軍政府就有這樣的好處,後方政府十分理解前線的指揮官,德國政府和容克貴族仍然是堅定的主戰派,並沒有受到影響。
不過,德國雖然免除了危機,但奧匈帝國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奧匈帝國國內本來就有多方勢力,再加上卡爾一世剛剛登基,沒有那麼高的威望,奧匈帝國國內的媒體可謂是暢所欲言。
各大報社一開始質疑政府在戰爭中的決策,最後甚至開始質疑政府和卡爾一世。
在這些報社的影響之下,民眾們也對政府產生了一些信任危機。
在奧匈帝國的各大工廠和街道紛紛爆發了罷工和遊行,要求政府停止戰爭,重新恢復到戰前的秩序。
今天就這一更,請個假,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