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漁民衝突
章節報錯
如果說前兩任內閣以國內發展為主,那麼從第三任內閣開始,澳大利亞也要發展國際影響力,將目光看向國外,尋求更多的勢力和影響。
1907年7月,由澳大拉西亞諸多藝術家和作曲家協力合作,澳大拉西亞王國的國歌《澳大拉西亞,前進!》正式誕生。
雖然和原本歷史上的澳大利亞國歌在名字上有些相似,但內容卻完全不同。
歷史上,澳大利亞的國歌代表著當時澳大利亞遠離戰亂,世外桃源的輕鬆美好。
而澳大拉西亞的國歌,則在歌頌王室以及阿瑟的功德的同時,鼓勵澳大拉西亞人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澳大拉西亞走上世界之巔。
國歌一共分為兩個版本,一個是純樂曲版,用來在國家的鄭重場合進行奏樂。
而有歌詞的版本則是用於國慶等場合,兩種版本都有一個共同的彩蛋,那就是在樂曲的最後,阿瑟親口喊出的:“澳大拉西亞,前進!”
這樣的國歌十分符合阿瑟的目的,能夠將所有澳大拉西亞人聚攏到一起,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凝聚力。
當這樣的國歌和樂曲在鄭重場合響起,又會撩撥起多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者的心呢。
特別是當國歌演奏完畢,播放出阿瑟親自喊出的口號時,恐怕會引起很多澳大拉西亞人情不自禁的吶喊。
1907年7月,澳大拉西亞北部帝汶海。
帝汶海連線著三個國家,是澳大拉西亞北部的交通要地。
這片區域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同樣也是澳大拉西亞北部擁有天然漁場的地區之一。
這也導致這片地區經常充斥著來自三個國家的漁民,平常時候還好,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漁民基本互不相干,荷屬東印度漁民位於西北部,葡屬帝汶漁民位於東北部,而澳大拉西亞的漁民則位於南部。
但隨著南半球進入冬季(南半球季節和北半球相反,6到8月份是南半球的冬季),這裡的天然漁場位置也會發生偏移,一般來說會向北偏移一段距離。
當然,具體的偏移情況還得看魚群的動向,而這些魚群不受人的限制,這也導致每一年在帝汶海四周的漁民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按照之前的情況來看,一般是澳大拉西亞的漁民吃虧更多。畢竟漁場偏移到北部之後,在地理環境上就更靠近荷屬東印度和葡屬帝汶。
但自從上一次的海盜事件之後,澳大拉西亞人的民族自豪感已經被調動了起來,對於王室和國家的認可程度也變得更高。
之前的澳大拉西亞漁民本本分分,哪怕捕撈的魚獲會減少,也基本不會太過靠近其他國家的海域。
但現在進入冬季之後,澳大拉西亞漁民也逐漸的向更北部擴散,越過了澳大拉西亞西北部的卡捷島和阿什莫爾礁,來到了之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專屬區域。
這樣的蠻橫行為,自然也引起了一些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不滿。
大家都是居住在四周的漁民,平時本本分分也就算了,現在自己的捕魚區域被佔,這不就是變相的斷人財路嗎?
對於漁民來說,每天的魚獲維持著他們的生計,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手段。
有的人或許能忍住,但這些人中也少不了一些脾氣比較火爆的,就差直接抄起傢伙開幹了。
一開始的勢頭還能遏制,但這種簡單的衝突已經逐漸演變成了這片地區三個國家漁民之間的衝突。
如果是那種大一點的漁船還好,還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寧。
特別是那種小型的漁船,不僅自身的捕魚會遭到其他國家漁船的破壞,甚至還誕生了一些惡性襲擊事件。
不管荷屬東印度和葡屬帝汶有怎樣的反應,一系列的漁民衝突事件引起了澳大拉西亞政府的高度重視。
政府也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處理這些衝突。
很快,阿瑟就傳達了自己的命令,讓政府在民間呼籲漁民們儘量保持克制,但背地裡卻支援更多的移民前往帝汶海更北部。
這樣的用意平民或許看不明白,但政府的聰明人早已經看透。
雖然在明面上讓漁民們保持克制,但是卻暗中派遣更多的移民侵佔更北部的漁區,目的就是引起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憤怒。
如果是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主動挑起這場衝突,那澳大拉西亞的可用手段可就更多了。
1907年7月27日,第一期漁民之間的衝突事件正式爆發。
事情的起因是葡屬帝汶的漁民因為不滿意澳大拉西亞漁民一直不受影響的豐富收穫,因此誕生了嫉妒之心,並且私自挑釁澳大拉西亞的漁船。
澳大拉西亞漁民苦苦忍耐無果之後,終於決定用語言行動進行反擊。
因為雙方的情緒衝突,導致最終葡萄牙人惱羞成怒,選擇用漁船進行撞擊,並且在漁船靠近之後,用土槍襲擊澳大拉西亞漁民。
被襲擊的澳大拉西亞人身負重傷,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也需要極大的代價治療,甚至有可能落下殘疾。
在襲擊成功之後,葡萄牙人搶奪了澳大拉西亞漁民的收穫,並且還留下了帶侮辱性的話語,這才大搖大擺的離開。
最終重傷的漁民被澳大拉西亞的巡邏艦隊發現,這才僥倖的撿回了一條命。
當然,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澳大拉西亞的官方說辭,並且刊登在了維多利亞報和澳大拉西亞日報上。
但事情的具體細節究竟有幾分真實程度,或許也就只有衝突真正的經歷者才知道了。
但不管怎樣,這樣看起來只有澳大拉西亞人受害的衝突事件,也確實引起了澳大拉西亞人的民憤。
再加上阿瑟發動了許多民間輿論,以及王室歐洲事務總管戴維在歐洲的輿論鋪墊,讓這一次的衝突事件,歐洲大部分民眾都站在澳大拉西亞這一邊。
雖然葡萄牙政府進行了解釋,葡萄牙媒體也刊登了葡萄牙官方的衝突過程宣告,但終究還是抵不住澳大拉西亞這邊公佈的照片。
在澳大拉西亞政府拿出事件的現場照片之後,葡萄牙人所有的解釋在其他人看來就是狡辯。
事實上,衝突的結果和澳大拉西亞的宣告差別不大,但過程可就差的有點遠了。
這次衝突中所謂的漁民,實際上是來自皇家安全情報局的情報人員。
經過情報人員的多次挑釁,葡萄牙漁民這才惱羞成怒。
但阿瑟要的結果達到了,歐洲民眾也看到了事件的解釋和真實的照片,誰又在乎事件真正的過程呢。
或者說,因為有著真實的照片,再加上澳大拉西亞處於受害者的地位,這也讓民眾普遍更願意相信與澳大拉西亞的宣告。
不管什麼時候,普通民眾都是非常好引導的。輿論也成了攻擊個人和勢力的最好武器,只要獲得了輿論的支援,那麼對的也是錯的,錯的也是對的。
1907年7月29日,成功的將受傷的“漁民”搶救回來,並且從其口中得到了“真正”的衝突經過之後,阿瑟“大為震怒”,並且公開的表示,要讓葡萄牙人給受傷的漁民和所有民眾一個交代。
1907年7月30日,澳大拉西亞政府正式向葡屬帝汶和葡萄牙王國發出通告,要求葡屬帝汶交出襲擊澳大拉西亞漁民的兇手,並且向受這次衝突事件影響的所有澳大拉西亞漁民付出賠償。
同時,帝汶海周邊的三個國家應該共同劃分出具體的勢力範圍,來避免更多的衝突事件發生。
事實上,澳大拉西亞的要求並不高,至少在歐洲人以自己認為的“中立”視角看來是這樣的。
既然是葡萄牙人做錯了,那麼付出賠償也是應該的事情。
三個國家劃分出自己詳細的勢力範圍更是再正常不過,這樣確實也能避免更多的衝突。
但問題偏偏複雜在之前葡萄牙為了打贏輿論戰,在國內大肆宣稱漁民是無辜的,並且國內的黨派也都發動輿論,表示國家應該支援葡屬帝汶的漁民。
事情過去了才沒幾天,讓葡萄牙直接交出漁民,不就是直接打葡萄牙政府的臉嗎?
當然,對於國家層面來說,丟點臉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事情難就難在目前葡萄牙的局勢並不穩定,國內的革命也早有苗頭。
之前的輿論讓大部分葡萄牙人都支援自己國家的漁民,如果政府貿然交出漁民,那麼葡萄牙人會怎麼看?
是漁民真的做錯了?還是政府的無能,不得不冤枉好人呢?
目前的葡萄牙局勢很不穩定,這一切都取決於當代國王卡洛斯一世的高壓政策。
卡洛斯一世是一個較為專制的君主,但葡萄牙王國早已經在幾十年前的內戰中,建立了二元君主立憲制。
卡洛斯一世在葡萄牙採取的高壓政策,以及嚴厲鎮壓革命活動的行為,讓很多共和民主派的葡萄牙人非常不滿。
不滿到什麼程度呢?在原本真實的歷史上,卡洛斯一世於一年後被共和激進派刺殺,其子曼努埃爾二世剛剛登基兩年,就爆發了革命,被葡萄牙人廢黜王位。
這也代表著葡萄牙布拉幹薩王朝的統治壽命僅有三年,其國王內部的跌宕可想而知。
正因為國內動盪的政治環境,這才讓卡洛斯一世有些拿不定主意。
向澳大拉西亞人退縮是一個快速解決衝突的好辦法,雖然有損國家的顏面,但付出的實際代價卻並不多。
只不過憤怒的葡萄牙民眾可能會加入到革命黨中,因為不滿而決定推翻政府的統治。
這對於卡洛斯一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為了維護葡萄牙王國的君主制,同樣,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卡洛斯一世直接將退縮的選項摒棄。
國家政府強硬一點,用真實的行動來維護自己國民的利益,同時也能拉攏平民的民心,提升君主制在葡萄牙的支援程度,這是卡洛斯一世決定了許久的計劃。
為此,卡洛斯一世諮詢了許多心腹,最終一致決定向澳大拉西亞表達葡萄牙的堅定態度,那就是為了保護國民的利益,絕不退縮!
實際上,卡洛斯一世也派人隱晦地詢問了英國人的態度。
得到了英國人暗示的會聯合法國,在一定情況時進行調解之後,卡洛斯一世這才堅定了對澳大拉西亞強硬的態度。
在卡洛斯一世看來,澳大拉西亞不過只是剛剛從殖民地獨立沒多久的國家,國家的發展十分仰仗來自歐洲的資源和支援。
就算葡萄牙在東南亞抗衡不了澳大拉西亞,英法介入之後,澳大拉西亞也一定會退縮。
只要能抗過第一波輿論,讓自己和政府獲得強硬的保護國民的美名,那將來的外交手段也就更多了。
三千六百字第一章,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