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聖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並不知道阿瑟的計劃延長了他的王朝的壽命,也不知道他的帝國內部的風起雲湧遠比他想象的要危機四伏。

但現在,阿瑟有著更加重要的工作,比如輪換在歐洲作戰的第四師。

第四師被派遣到歐洲進行作戰已經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目前的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分別達到了1524人和5323人。

加起來就是將近6800人的傷亡,也讓這支人數只有1.6萬人的第四師可戰之兵只有一萬出頭。

再這麼打下去,第四師的作戰能力是個問題,士兵們因為長時間作戰也會導致厭戰心理的出現。

經過國防部內部的商議,再加上阿瑟自己的計劃,決定新一輪前往歐洲作戰的軍隊是第三師和第二近衛師。

雖然近衛軍的最大職責是鞏衛首都,保護阿瑟和王室的安全。但作為阿瑟心目中澳大拉西亞最強大的部隊,因為是不僅要裝備著澳大拉西亞最先進,最豪華的武器裝備,同樣也要經歷常規部隊難以經歷的生死,還能訓練出最優秀,最精銳計程車兵。

目前的近衛師是從常規軍隊中挑選訓練中最為優秀計程車兵組建而成的軍隊,但這不能保證近衛師在真實戰鬥中的戰鬥能力能夠超過常規師,特別是像第四師這樣,已經經歷過真正生死的軍隊。

因此,分批次讓兩個近衛師全部上戰場,也是阿瑟所計劃的讓近衛師增加戰鬥力的方式。

雖然近衛師參加戰鬥後的傷亡固然會讓阿瑟心疼,相較於經歷真正的大規模戰爭,所提高的軍隊和士兵的戰鬥力來看,一點點傷亡也不算什麼。

而且,第三近衛師加第三常規師總共有高達3.6萬的兵力,這也有助於澳大拉西亞軍隊在西線戰場獨立發動攻勢,畢竟澳大拉西亞軍隊有自主指揮權,總得利用起來。

擊退德軍進攻,甚至收復德軍佔領的領土,這都將成為戰後澳大拉西亞獲取更多利益的藉口和籌碼。

如果戰後俄國真的爆發內亂,到時候協約國也只剩下英法澳三國。

而英法受戰爭損傷比較大,更加需要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受戰爭影響不大的國家的支援,還有更多的時間回血。

這也導致戰後澳大拉西亞的重要性反而會上漲,英法都需要澳大拉西亞這樣的盟友,來幫助自己穩固國際地位。

畢竟,德國和奧匈帝國肯定要被瓜分,剩下的領土也會遭到大量的限制,列強地位和實力肯定不保。

如果德國再遭受內亂,三個比較強大的列強就會直接損失列強地位。

這也讓澳大拉西亞的國際地位直線上升,甚至有希望在一戰後成為僅次於英,法,美之後的第四列強國。

當然,如果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戰爭中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將海軍的規模再提升上來,也不是沒有希望超過美國,成為第三大列強。

至少目前看來,美國的軍事實力還是很落後的,陸軍規模和戰鬥力都不堪一擊,海軍規模倒是可以,戰鬥力就另說了。

跟隨近衛第二師和常規第三師一起前往歐洲戰場的,還有數量高達20萬的土著軍隊。

這麼多軍隊的運輸是個難題,因此也耗費了英法大量的運輸船隻。在將來兩個月的時間裡,這些軍隊將陸續抵達歐洲戰場,並且加入澳大拉西亞遠征軍對德作戰。

同時,法國訓練完成的新兵,英國派遣的第二輪遠征軍也抵達歐洲戰場,伴隨著俄國在東線計劃進行大規模戰役,西線英法澳三國也策劃組織一場大規模戰役,將德國軍隊徹底驅逐出法國國土。

東西線兩場大戰役的準備時間都在一個月以上,甚至具體發動時間要等到兩個月後。

畢竟西線要等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到來,東線要等澳大拉西亞運輸的物資抵達前線,嗯,都是等澳大拉西亞。

當然,也不全是等澳大拉西亞。無論是西線還是東線,所策劃的大規模戰役都是百萬軍隊以上的超大規模戰役,需要準備的物資和武器裝備自然更多,所需要的時間也更長。

毫不誇張的說,高達上百萬軍隊的吃喝拉撒對後勤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不要說戰爭所頻繁消耗的武器裝備和彈藥炮彈了,足以累垮一個國家的後勤體系。

英法兩國也不輕鬆。英國承擔澳大拉西亞遠征軍一半的開銷,可不是一筆小數字。再加上英國遠征軍自己的花費,大量的英鎊被砸到這場戰爭中,也讓英國人愈發期待結束這場戰爭。

法國自然不用多說,目前部分法國領土被德國佔據,西線的戰爭也大多都是在法國邊境和國土上進行的。

戰爭越持續一天,對於法國國內經濟的損害也就越大,法國民眾對和平的期待也就越大。

1915年4月11日,第二近衛師和第三常規師成功抵達法國,和第四常規師完成輪換。

第二近衛師師長托馬斯·約翰森,接替斯科特師長,成為第二任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總司令。

為了表達對軍隊的支援,阿瑟將遠征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遠征軍總司令,澳大拉西亞方面只負責遠征軍的後勤供給。

這也代表著,遠征軍總司令的權力非常大,甚至能自行決定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戰爭中的角色。

雖然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總司令的角色,在戰爭中所能獲得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別的不說,等到戰爭勝利之後,歷任遠征軍總司令,只要在戰爭中沒犯太大的錯誤,都能被按照慣例,軍銜往上提一級。

如果在戰爭中立下不小的貢獻,甚至能夠進入國防部門,或者進入近衛師,參謀部等重要職位任職。

如果澳大拉西亞將來建立軍級別的軍隊,指揮官也將從這些立下功勳的人中優先考慮。

沒能成為遠征軍的總司令,第三師師長巴特羅·尤德羅格還是有些惋惜的。

突然想到自己的競爭者是近衛二師師長馬丁·魯斯,巴特羅·尤德羅格就有些想開了。

能夠成為澳大拉西亞為數不多的近衛師師長,馬丁·魯斯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說。

按照澳大拉西亞軍隊的晉升慣例來看,下一任國防大臣除了國防部內部競爭之外,近衛師師長也是有力的競爭者。

而常規師的師長,哪怕立下再大的功勳,不可能直接成為國防大臣。

雖然常規師到近衛師到國防部的晉升並不是死板的,但誰也不能否認,澳大拉西亞常規師和近衛師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抵達法國之後,近衛二師和常規三師很快就被運送到前線,駐紮在第三師之前駐紮的地方。

第二天,法國總司令霞飛和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爵士聯袂來訪,表達了對於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的重視。

在霞飛,弗倫奇和馬丁三人的笑談中,一場事關200多萬人,四個國家的大規模戰役被策劃,輕而易舉就決定了這200多萬人的生死。

三人所商談的話題,很可能導致西線戰場再次徒增數十萬傷亡。但沒辦法,為了戰爭的勝利,相較於這數十萬傷亡來說,取得更大的戰果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西線戰場的具體進攻計劃分為三個方向,在北方,聯合比利時軍隊將德國軍隊驅逐出法國,依據比利時堅固的堡壘進行防禦。

中部,再次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儘可能威脅到德國的魯爾區,。

如果能攻佔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話,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法國的作戰士氣,同樣也能讓德國的物資供應減少一大部分,還能威脅到德國的腹地。

對於南部方向,主要計劃為拉攏義大利,聯合義大利軍隊進行反攻,威脅奧匈帝國的西部,德國的南部。

再配合俄國在東線發起的大規模戰役,德奧兩國將應接不暇,疲於雙線作戰。

為了讓戰役取得成功,協約國可謂是底牌盡出。包括義大利在內的還沒有參戰的歐洲國家,全部都是協約國拉攏的物件。

如果說之前半年的戰爭是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戰爭,那麼從現在開始,這場戰爭將成為整個歐洲的大戰,波及到的不再只是英法俄澳德奧,而是包含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比利時,黑山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混合大戰。

1915年4月17日,羅馬尼亞對德國宣戰並且加入協約國。

1915年4月18日,希臘對德宣戰並且加入協約國。

黑山緊跟其後,在4月18日這天加入協約國。

之後是最難啃的義大利,在同意義大利獲得部分領土和大量利益之後,義大利於4月21日公開宣佈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

德國的反對措施很快到來,因為同盟國的戰爭已經陷入劣勢,因此加入同盟國的國家很少,整個歐洲也只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願意加入同盟國。

從1915年5月開始,這場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大戰,參戰國已經高達十多個國家,具體為:協約國(英,法,俄,澳,意,塞,希,羅,黑,比),同盟國(德,奧,土,保)。

3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