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衍聖公反對疏浚會通河
章節報錯
經歷數月朔風,殘雪終消退不見,化作春水滋養萬物。
齊魯大地,濟寧。
春風微動,細柳垂柔,生機明媚。
這一日清晨,工部侍郎宋禮便帶人出了濟寧城東門,站在洸河河畔,看著河水沉默不語。
攜親邀友的濟寧士民迎著春光出城踏青,河堤之上,漸是人潮湧動,歡聲笑語處處可聞。
也是,好不容易熬過冰雪寒風,哆嗦了幾個月,積蓄了許久的悶氣,終於可以在這生機盎然的春日裡一掃而光,任誰都會覺得喜悅。
只是,喜悅是他們的,宋禮臉上滿是愁容。
“宋大人,濟寧知州潘叔正求見。”
工部司務藺芳拱手作揖,低聲道。
宋禮轉身看向藺芳,此人四十餘歲,頗有文雅之氣,原隸屬於刑部。因藺芳曾在臨清居住,對會通河相對熟悉,被宋禮調入工部。
“就說我有公務在身,不便相見!”
宋禮只想思考治水之策,不想過度與地方產生糾葛。再說了,前幾日已經見過幾次,何必隔幾天就來見一次?
多餘!
藺芳面色有些難看,猶豫了下,說道:“大人,下臣聽聞,潘知州是領了兗州府知府鄭剛的命令……”
宋禮瞳孔微微一寒。
兗州府,領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濟寧歸屬於兗州府管理,其府治在任城。
嗶嘀閣
身為朝廷官員,宋禮對於兗州府的重要性十分清楚。
從位置上來看,兗州府位於京師至北平的中間,自任城北千二百三十里達於北平,南千二百三十里達於南京。
可以說即是北直隸腹裡重地,又是拱衛南直隸的鎖鑰,戰略位置不容小覷。
而最關鍵的是,會通河經過兗州,這裡將會成為漕運重鎮,是他日“南糧北運”的動脈所在。
這裡一旦出了問題,那疏浚會通河,重啟大運河便是個笑話。
既然兗州知府大人都出馬了,宋禮就不能再拒絕,哪怕他是工部侍郎,也不敢無視兗州地方官吏。
事實上,兗州府的“官場”比大明絕大部分府縣更為複雜,因為在這裡,存在著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宗藩貴戚,即魯王。
第二股勢力,“天下第一家”的衍生公府!
第三股勢力,地方“父母官”兗州知府。
第一任魯王朱檀已經修煉成仙“飛昇”了,他的兒子朱肇煇現只有十二歲,還沒有繼承爵位,看似不成氣候,實則不然。
朱肇煇是個孩子,可他還有家人與官屬,這些人可都是需要利益的,孩子雖小,可該有的利益,魯王府一點都不會放棄。
可畢竟魯王府還是皇室宗親,要聽皇上的話,宋禮對他們並不太擔心,但衍聖公府,可就明顯有些麻煩了,他們仗著自己的地位與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干預著兗州府乃至齊魯大地。
“直接去任城吧。”
宋禮無奈,只好吩咐人牽馬,在藺芳與數位州衙皂隸的護送之前,前往任城。
抵達任城時,已近黃昏。
只是還沒等宋禮休息,知府鄭剛便親自迎接,安排酒宴招待。
宋禮沒有落座,而是看著一臉笑意的鄭剛,問道:“這酒宴,該不會是為宋某一個人設的吧?”
鄭剛臉上的肉微微抖動了下,連忙道:“大人哪裡的話,自是為大人專程而設,還請大人落座。”
宋禮將椅子向後移開,冷著臉看了看廂房,高聲道:“怎麼,孔聖人之後,還不敢見人,躲在一側窺視嗎?”
鄭剛連忙解釋道:“宋大人誤會了,此處並無衍聖公府之人……”
門開了,從中走出一位手持書卷的中年人,柳葉眉下,是狹長而透著陰冷之光的雙眼,略顯消瘦的臉頰上,長著幾顆麻子,短小而稀疏的鬍鬚,正被捏在手中。
宋禮瞥了一眼鄭剛,道:“鄭大人剛剛說什麼?”
沒有看鄭剛蠟黃的臉色,宋禮上前一步,施禮道:“宋禮見過衍聖公。”
衍聖公孔訥呵呵笑了笑,走過鄭剛時也沒說什麼,徑自坐在了首席位置,道:“兩位大人請坐吧。”
鄭剛感覺臉火辣辣的疼,事前不是說好了,衍聖公不出面,在後面聽著,自己勸說,他倒好,竟然直接跑出來了。
你丫的要跑出來,早點跑啊,至於讓我被打臉?這事一旦傳出去,我鄭剛還怎麼在兗州府混?
宋禮對愣在當場的鄭剛說道:“鄭大人,請坐吧。”
“大,大人先請。”
鄭剛有些心亂,連忙請道。
孔訥並不在意鄭剛,自己來任城府衙,是給了他天大的榮耀,能享受這個榮耀的,通常是皇室宗親,至於鄭剛的臉,那是什麼東西?
“宋大人此行來山東,我們皆知是擔負著會通河疏浚使命而來,然朝廷對會通河並不清楚,想要疏浚會通河,恐怕是行不通,還請大人為山東子民考慮,回覆聖上,放棄會通河疏浚之策,轉行海運吧。”
孔訥沒有半點彎彎繞繞,直接了當地說道。
雖然孔訥是衍聖公,兼任曲阜縣令,多少也是官場上的人物,可畢竟頭頂著“公爵”的頭銜,一般人只能仰視,什麼官場話術,他並不瞭解,也懶得了解。
作為“大人物”,他完全不需要像一般官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說錯了話,得罪了人。
宋禮面對強勢的衍聖公,只安靜地移開酒杯,換了茶杯,自顧倒著茶,說道:“衍聖公,疏浚會通河乃是聖上欽命,內閣一致同意,戶部與工部核准之事,豈能說行不通便行不通了?再說了,海上風高浪急,顛簸不定,如何能與河運相比?”
孔訥看著給自己施壓的宋禮,他就差用皇上與整個朝廷來壓自己了。
可是,縱朝廷施壓又如何!
會通河不能修,就是不能修!
身為孔氏之長,這一任衍聖公,需要為民請命,為民發聲!
孔訥沒有直接與宋禮交鋒,而是詢問道:“不知宋大人可看史書?”
宋禮皺眉道:“宋某雖不才,還是略知史書。”
孔訥正色道:“隋大業元年三月,寒冬剛過,隋煬帝下令開挖通濟渠,以連通淮河與黃河,那一次,上百萬河南、山東百姓被徵調!徭役壓得百姓無法喘息,民不聊生,後來隋的下場如何,宋大人應該清楚!”
“且不說隋,便說近一點,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開鑿會通河,即山東運河,全長二百五十餘里,徵役多少百姓你可知曉?是二百五十多萬!”
“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遵郭守敬建議,開鑿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全長一百六十多里,徵役民工二百八十多萬!”
“宋大人奉命前來治理會通河,不知以大人之見,需要徵發多少百姓,多少民力,方可實現如此壯舉?”
宋禮眉頭緊鎖。
孔訥起身,嚴厲地說道:“朝中大臣只張張嘴,便要拿走上百萬山東百姓性命,身為衍聖公,我如何能不發一聲?”
宋禮品了一口茶,微微抬起頭,對走過來的孔訥說道:“孔大人多慮了,元廷開鑿會通河用工巨大,是因其開鑿二字,我朝只需在原來河道作疏浚修整,自不必動用民工百萬之巨,且此番獲戶部鼎力支援,不存在苛責百姓之可能。”
“呵,元末修黃河的時候,給的錢糧還少嗎?”
孔訥喝道。
宋禮猛地將茶杯放在桌子上,站了起來,道:“衍聖公,當下是大明朝,不是元朝!我宋禮在這裡向你保證,朝廷錢糧一旦運抵,便會一兩一文地造冊,若發現有人貪墨疏浚河道之錢糧,縱脫下這一身官服,我也會將他埋葬河底!”
“宋大人,希望你能記住你今日之言!也希望你好好勘探清楚,若惹出民亂,到時候可不是一身官服的問題!”
孔訥說完便甩袖而去。
鄭剛看著宋禮,哎嘆一聲,然後追了出去,送別衍聖公。
宋禮坐了下來,陷入沉默。
孔訥的話並非是妄言,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耗費人力必是不少,而會通河又可以說是山東運河,徵調民工最多的恐怕便是山東百姓。
可山東真的很苦。
洪武年前,朱元璋幾次北征,看似以北平為大本營,實則大後方是山東,無論是糧食供應,還是民力征調,都少不了山東出力。
三十年來,山東百姓並沒有安穩過幾年,加之朱允炆登基之後,為遏制“燕王”野心,徵調數十萬大軍封鎖北平,而這些大軍的糧食,是需要人工來運輸的,而這些任務,又一次攤牌到了山東人身上。
山東疲累久矣。
但宋禮也沒有辦法,山東作為南京至北平的水陸要衝,不從這裡過,從哪裡過?
繞路的話,要浪費多少時間與糧食,增加多少人力?
夜深時,藺芳看著站在庭院裡仰望夜空的宋禮,取來一件披風,走了過去,道:“大人,夜間還有些涼意,還請大人加衣,保重身體。”
宋禮擺了擺手,拒絕了藺芳,道:“朝廷想辦點事,可困難遠比朝廷想象的要多。藺芳,依你之見,我們該當如何?”
藺芳思索了下,輕聲回道:“大人,我們的使命,只是修河道……至於衍聖公也好,兗州知府也好,魯王府也好,與我們無關啊……”
宋禮眼神一亮。
貌似是這個道理,自己只是一個修河的,幹嘛捲入地方,和這些官員糾葛什麼,找出修河道的方案,上報朝廷才是最大的事,至於有人使絆子,那絆的不是自己,是朝廷,是皇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