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明沉吟一下道:“西部局勢你岳父是最清楚的,他建議你先取河西,站穩腳跟後再攻隴右,或者朔方,你要有計劃,要有策略,關鍵是要走出第一步,伱有考慮過嗎?”

李鄴點點頭,“我打算先借用漢中一年,以漢中為後勤根基,沿著西連雲棧道去隴西。”

獨孤明也點點頭,“借用漢中倒是可以,我們在漢中呆過,山清水秀,氣候溫和,確實是養精蓄銳之地,當然比不了荊襄,但要比西北苦寒之地要好得多,目前秦州還在朝廷手中,那邊集結了大量難民,崔光遠目前就是秦州刺史,你可以在那邊得到兵源補充,立足於秦州,打通渭州和金州,距離涼州就只有一步之遙,所以接下來的談判很重要了。”

李鄴微微笑道:“我們很多人都想先奪取隴右,主要從漢中出去,就是隴右了,去河西太遠了一點。”

獨孤明冷笑一聲道:“那是你們不瞭解情況,吐蕃軍的上軍、中軍和下軍你們知道嗎?隴右是吐蕃防範的重中之重,最精銳的十餘萬吐蕃本土軍就部署在隴右,中軍以吐谷渾人為主,部署在河西放牧,下軍則以少量吐蕃將領和大量河洮漢人整編而成,部署在朔方種小麥。

當然,你可以攻打朔方,但朔方軍是唐軍的主力,你攻下朔方也是給朝廷做嫁衣,因為你不是朔方節度使,我們做事講究名正言順,你是隴右、河西節度使,那麼你在和朝廷的談判中,可以提一切有關河西和隴右要求,朝廷都可能答應。但如果你提朔方的要求,朝廷上下都會認為你貪得無厭,所以我們勸你取河西,河西確實要比隴右容易得多。”

下午,李鄴又再次召集高層將領和文官商議大計。

去西北抗擊吐蕃已經成為共識,但有幾個細節問題必須梳理清楚,偏偏這幾個問題又是最關鍵的。

第一個便是軍隊家眷問題,數萬家眷生活在襄州和鄧州,已經安定下來,再讓他們遷去西北,他們是否願意?

李鄴沉吟良久道:“我考慮了很久,還是讓家眷們自己選擇,願意跟我們走,土地我們會給予三倍的補償,終身免其賦稅,士兵想退伍留下來,我們不勉強,如果士兵願意跟我們走,家眷留下,也完全可以,如果將來家眷再來投奔,我們還是同樣給予三倍的土地補償。

其次,我想用漢中作為我們的緩衝之地,家眷都暫時留在漢中,一旦我們在河西站穩腳跟,我們再把家眷接過去,這一點是重中之重,必須和朝廷爭取,最少一年,最多三年。”

這時,裴琇舉手道:“殿下,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荊襄籍士兵,有多少荊襄籍士兵願意跟我們去隴右河西?”

目前江漢有十五萬大軍,其中超過一半是荊襄籍士兵,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如果把軍隊強行帶過去,會不會造成大量逃兵事件,嚴重動搖軍心?這一點大家都沒有底。

李鄴搖搖頭道:“軍隊本來就是以服從為天職,只願在自己家鄉從軍,那就不是合格軍人,在這個方面,我覺得不用瞻前顧後,當然,我們也要進行宣傳,要告訴士兵們,我們去隴右河西,是去抗擊吐蕃,收復漢家江山,事實也是這樣。”

“如果實在不願意去,爆發了大規模抗議逃亡呢?”裴琇又追問道。

李泌微微笑道:“這就是極端情況了,一般在此之前就會有很多徵兆,不滿、流言、怠訓、逃亡等等,如果突然出現大規模抗議,而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這裡面一定有預謀、策劃、串聯,出現這種情況,相信殿下一定不會手軟。”

李鄴也道:“各位要明白一點,我們西遷不是一兩天就解決,而是會延長很長一段時間,逐步西遷,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所以我們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現在我們只是敲定原則和方向,至於細節,暫時不要考慮那麼多。”

眾人便把討論的方向轉移到原則問題上,眾人一致決定,先派出斥候探子去了解隴右和河西的情況,只有掌握切實的情報,才能決定他們到底選擇河西還是隴右?

同時決定了第二個原則,儘量帶十五萬大軍前往隴右河西,如果實在不願去,那麼也不勉強,允許士兵退伍返鄉。

兩天後,太常卿李瑀率領由二十名官員組成的談判團隊以及三百名士兵抵達了襄陽。

李泌代表節度使李鄴迎接談判團隊的到來,並將他們安排住進了貴賓館。

但讓李泌始料不及的是,談判副使之一竟然是內侍監令程元振,這顯然是天子李亨不太相信李瑀,派程元振來監視整個團隊。

程元振是宦官集團的第三號人物,前面是李輔國和魚朝恩,程元振是李輔國的副手,對李輔國忠心耿耿,當然也深得天子李亨的信任。

程元振來襄陽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銷了不稱職的監軍馮延環,將他狠狠臭罵一頓,拖下去打三十棍,帶回去再嚴懲。

處置了馮延環,程元振便帶著幾名宦官遊山玩水去了,看似漫不經心,但這正是程元振的狡猾之處。

程元振還帶了十幾名天璣樓武士,天璣樓是李輔國創立的秘密團體,專門執行天子李亨交代的各種監視任務,裡面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由李輔國心腹手下俱文珍統領。

目前監視李岱的護衛和侍女,就屬於天璣樓管轄。

程元振遊山玩水去了,表面上放鬆了對談判團隊的監控,但實際上,十幾名天璣武士監視著所有人的一舉一動,當然,大家並不知道護衛士兵中混有天璣武士。

次日上午,就在貴賓館,李泌也帶著十幾名官員和李瑀進行了第一次談判,李鄴也參加了談判開啟。

由李瑀宣讀天子旨意,改封李鄴為岐王,岐王地位在唐朝可不低,屬於二等親王,前任岐王是李隆基的兄弟李範,他兒子改封陝王后,岐王這個爵位就空出來了。

李鄴的魯王屬於三等親王,和吳王、衛王、淮王、虢王、汴王、鄭王、隴王、宋王、永王等等同為一級。

升為二等親王算是進一步,岐王和越王、吳王、韓王、陝王、薛王、代王、寧王等等一樣。

但岐王還不是核心親王,核心親王又叫一等親王,是唐、秦、雍、晉、齊、魏、趙、楚、蜀、漢等十大親王組成。

同時封李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節制河西、隴右諸州,統領隴右、河西十五萬大軍,並敦促李鄴儘快辭去江漢節度使和山南東道觀察使之職。

這也是朝廷的無奈之處,不敢強行罷免李鄴的職務,所以才要談判,要是別人,就直接免去了,哪裡還需要什麼督促?

另外,十五萬大軍只是一個空殼,名額而已,允許李鄴組建不超過十五萬人的軍隊。

讓李瑀鬆一口氣的是,李鄴欣然接受了任命和新的王爵,剩下的事情就是怎麼辭去江漢節度使和山南東道觀察使之職。

宣讀完旨意後,李鄴領旨離去了,雙方隨即開始了第一輪談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