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梁政權內部爭鬥不斷,君臣相互猜忌,離心離德。況且,唐朝已經取得了東征洛陽,破鄭滅夏的空前勝利。應該說,北方暫時穩定。所以,唐高祖李淵認為,現在可以騰出手來,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出兵攻滅蕭銑政權。

所以,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軍兵分四路,以趙郡王李孝恭為主帥,李靖為副帥,直奔長江中游而來,進攻蕭梁。唐軍此戰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一舉滅亡蕭銑政權,拿下整個長江中游地區。

當時,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勝利的天平,明顯傾斜於唐朝一方。先看唐朝方面,此時的唐王朝,早已今非昔比,入主中原,統一北方,國力日益強盛。並且,唐軍名將雲集,兵強馬壯,皆是橫掃北方群雄的百戰之師。更重要的一點,李唐王朝一統天下,乃是大勢所趨,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反觀蕭銑政權,由於蕭銑猜忌諸將,殺戮功臣,導致董景珍、張繡兩位功臣,相繼死於非命。這樣一來,蕭梁內部,逐漸人心離散,紛紛叛離蕭銑。儘管蕭銑依舊佔據著長江中游至嶺南的廣大區域,但內部早已腐朽不堪,只是一個空架子罷了,真要和唐軍開戰,麾下又有幾人為他賣命!

即使唐軍此次穩操勝券,卻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困難,能夠一帆風順。比如,唐軍開拔之初,就遇到了一個不小的困難。這個困難,差一點讓唐軍將帥打起了退堂鼓,險些錯失戰機。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詔,兵分四路,進討蕭銑。當月,作為前敵總指揮的趙郡王李孝恭,集結好戰船、兵馬、糧草,率領唐軍主力,從夔州出發。可是,當大軍行至三峽時,卻出問題了。

原來,當時正值秋汛,三峽江水突然暴漲,這給唐軍渡江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三峽水流湍急,平時就算不是汛期,渡江都存在一定風險,更何況是汛期。因此,蕭銑認為,唐軍絕不會在汛期透過三峽,防備便鬆懈下來。

果然,唐軍行至三峽,發現江水上漲,紛紛停下腳步。唐軍諸將紛紛勸說主帥李孝恭,等汛期過去,再讓大軍過江。就在李孝恭猶豫之時,李靖站了出來,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兵貴神速,應該趁著蕭銑毫無防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戰,此必成擒也。(《舊唐書·李靖傳》)

最後,李孝恭覺得李靖說得很有道理,便採納了他的建議。當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孝恭帶領全軍將士,以及兩千餘艘戰艦,冒著江水暴漲的危險,衝過三峽天塹。不出李靖所料,蕭銑當真沒有防備。於是,透過三峽之後,李孝恭瞅準時機,率領唐軍發起進攻,連克荊門、宜都二鎮,進軍至夷陵。

在唐軍衝過三峽之前,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七,蕭梁鄂州刺史雷長穎,主動舉魯山降唐。

現在,唐軍順利透過三峽,連續攻克荊門、宜都。蕭銑頓時感到不可思議,他萬萬沒有想到,唐軍竟然會選擇在汛期渡江,還真的透過了三峽,行動如此迅速。蕭梁所倚仗的長江天塹,在唐軍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擊的“豆腐渣”。這一系列的行為,根本來不及讓蕭銑多想。

但是,驚訝歸驚訝,震驚歸震驚。唐軍既然已經推進至夷陵,蕭銑就必須要有所行動,派兵攔截唐軍,絕不能讓唐軍深入蕭梁腹地。當時,蕭銑麾下大將文士弘,率領數萬精兵,屯駐清江。攔截唐軍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這數萬梁軍身上。

因此,唐軍透過三峽後的第一場硬仗,便是與文士弘的數萬兵馬之間的遭遇戰。雖然,文士弘擁兵數萬,但其部下軍紀渙散,精神萎靡,根本毫無鬥志。打這樣一群散兵遊勇,豈不是易如反掌?

與數萬梁軍狹路相逢,李孝恭命令唐軍,全軍壓上,猛攻數萬梁軍。結果可想而知,文士弘大敗,唐軍趁機繳獲戰艦三百餘艘,梁軍被殺、溺斃者數以萬計。幸虧當初聽從了李靖出其不意的建議,才能首戰告捷,擊敗數萬梁軍。

打垮梁軍精銳後,李孝恭乘勝追擊,一路追至百里洲。沿途上,文士弘收攏殘兵,回身繼續與唐軍復戰,又被唐軍擊潰。最後,文士弘帶領殘部,敗退進入北江。不久,蕭銑手下的江州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之地降唐。

前線的情況,對蕭梁政權極為不利。蕭梁軍隊節節敗退,損兵折將,唐軍則在李孝恭、李靖等人的率領下,勢如破竹,接連擊敗梁軍,不少蕭梁地方官吏,紛紛歸降李唐。唐軍兵鋒直指江陵,準備一舉拔除蕭梁的根基。

形勢愈發危急,此時的蕭銑,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面對唐軍兵臨城下,梁軍又損失慘重,這個時候的當務之急,必須組織兵力,拼死擋住唐軍。可是,現在的問題是,蕭銑手上沒有兵了。

當初,蕭銑大搞罷兵務農運動,削奪諸將兵權,導致了一個嚴重的惡果,那就是梁軍兵力空虛。就以蕭銑為例,當時,他身邊負責宿衛的親兵部隊,不過才數千人馬而已。如今,唐軍大兵壓境,前線梁軍接連戰敗,而蕭銑手中兵力嚴重不足。此刻,蕭銑終於嚐到了內耗的苦果。

沒辦法,蕭銑只好緊急就地徵兵,召集各地援軍,會於江陵,共同抵禦唐軍。然而,蕭梁各個增援軍隊,皆遠在江、嶺之外,路途遙遠險阻,不能迅速集結到達。遠水解不了近渴,目前,蕭銑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上的數千親兵了,憑藉著千把來人,和唐軍死扛。即使最後失敗,也要讓唐軍付出極重的代價。

擺明了,蕭銑這是要和唐軍同歸於盡,不計後果。可是,唐軍主帥李孝恭,卻根本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大唐軍隊一路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區區幾千梁軍,若要擋住大唐數萬大軍,簡直是自尋死路。所以,李孝恭難免生出了輕敵之心,決定大舉出擊,擊滅蕭銑手中最後的一支生力軍。

關鍵時刻,又是李靖出面阻止。李靖認為,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逞一時之勇,草率出兵。現在,梁軍雖是強弩之末,卻依然困獸猶鬥。既然是困獸,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狗急跳牆,與我軍死戰到底,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許,最後的結果,唐軍消滅這支數千人馬,不是什麼問題,但也會付出巨大的傷亡。

對此,李靖給出了具體的對策,不如暫且停止進攻,休整一、兩日。等到梁軍軍心渙散,氣力衰竭之時,再發起大規模的反擊,定能一舉擊垮這股梁軍。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才是上上之策:

彼救敗之師,策非素立,勢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緩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歸自守;兵分勢弱,我乘其懈而擊之,蔑不勝矣。今若急之,彼則併力死戰,楚兵剽銳,未易當也。(《資治通鑑》)

可是,李孝恭畢竟年輕氣盛,此次攻打蕭銑,又是他第一次擔任主帥,獨當一面,迫切地想要施展拳腳。所以,李孝恭希望速戰速決,對於李靖提出的穩紮穩打的方略,置若罔聞,執意率軍出戰。

李孝恭不聽李靖之言,貿然出擊,命李靖留守大營,自己則率領精銳部隊,傾巢而出,向梁軍發起進攻。戰況果然如同李靖預料的一樣,面對唐軍的進攻,那數千梁軍,拼死抵抗。不曾想到,數萬唐軍精兵,竟然被區區幾千梁軍擊敗,李孝恭被迫引兵敗退,撤往南岸佈防列陣。

也許有人會說,唐軍肯定功虧一簣了。沒有想到,戰場的形勢,再次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怎麼回事呢?原來,唐軍敗退之時,一路上遺棄了許多軍事物資。看到滿地的物資,梁軍士兵頓時起了貪慾,紛紛下馬搶奪物資。梁軍本來就軍紀渙散,如此一來,更是亂了陣腳。因為搶得物資太多,梁軍有些士兵,連路都走不動了。

身在唐營的李靖,目睹了這一切,心中樂開了花,這簡直就是發起突襲的大好時機。於是,李靖親率留守大營的唐軍,奮力出擊,奇襲正在搶奪物資的梁軍。這夥梁軍,忙於爭奪物資,沒有想到,李靖會上演一出突然襲擊,根本沒有防備,被打得大敗。這支蕭銑手中最後的生力軍,幾乎被李靖全部殲滅。

大破梁軍之後,李靖統領五千輕兵,作為前鋒,乘勝追擊,直撲江陵城下。攻至江陵城下後,李靖先是攻破外郭城池,又拿下水城,僅剩下內城沒有攻克。並且,唐軍又繳獲了蕭梁四百餘艘戰艦,斬首、溺斃梁兵將近萬人,斬獲頗豐。

沒過多久,李孝恭率主力趕到。同時,李靖大破梁將楊君茂、鄭文秀所部,俘敵四千餘人。隨後,李孝恭、李靖合兵一處,將江陵城團團包圍。現如今,僅有內城被蕭銑控制,唐軍隨時可以破城而入。

不得不承認,李靖的軍事才能,在整個唐朝,僅次於秦王李世民,也是一個可以反敗為勝的帥才。這一次,李靖再一次扭轉了唐軍不利的局面,成功翻盤,取得了攻克江陵的決定性勝利:

賊舟大掠,人皆負重。靖見其軍亂,縱兵擊破之,獲其舟艦四百餘艘,斬首及溺死將萬人。(《舊唐書·李靖傳》)

攻克江陵外郭、水城時,唐軍繳獲了四百餘艘蕭梁戰艦。李靖向主帥李孝恭建議,將這四百餘艘戰船,全部散於長江之中。唐軍諸將有些疑惑不解,我們好不容易透過血戰,才繳獲了這些戰船,正好用其破敵,為什麼要棄之不用:“破敵所獲,當藉其用,奈何棄以資敵?”李靖給出的解釋是這樣子的:

蕭銑之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吾懸軍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裡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安用之?今棄舟艦,使塞江而下,援兵見之,必謂江陵已破,未敢輕進,往來覘伺,動淹旬月,吾取之必矣。(《資治通鑑》)

李靖分析道,蕭銑佔據的地盤,南到嶺南,東至洞庭,幅員廣袤。如今,唐軍深入蕭梁腹地,還沒有攻克江陵。況且,其它蕭梁援軍,全部聚集於長江下游,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支援江陵。到時候,唐軍肯定會陷入前後夾擊之中。

所以,李靖將四百餘艘戰船全部散於長江之中,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假象,讓蕭梁援軍產生疑慮,誤以為唐軍已經攻下江陵,不敢輕舉妄動。等到他們發現時,早都過去了十天半個月。到時,唐軍想必早就攻下江陵了。

李靖不愧是一代兵聖,用兵奇詭,出其不意。不出所料,長江下游的蕭梁援軍,看到飄於長江之上的戰船,真的以為大勢已去,便各自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實際上,他們也不想支援蕭銑。

不僅如此,蕭梁政權的一些文武官吏,像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等人,準備前往江陵,看到蕭銑眾叛親離,主動向李孝恭請降。其中,高士廉正是秦王李世民的王妃長孫氏(長孫皇后)的舅舅。

直到這個時候,蕭銑徹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唐軍大兵壓境,將江陵團團包圍,外城盡數攻佔,內城也是唾手可得。此時,蕭銑徹底與外界失去聯絡,內外阻絕。但是,蕭銑卻不甘心,難道大梁真的氣數已盡嗎?因此,蕭銑想要作最後一搏,問策於中書侍郎岑文字,向他諮詢意見。

前文說過,岑文字是江南出了名的大才子。他的祖父岑善方,仕於西梁,在官至吏部尚書;父親岑之象,隋末時任虞部侍郎、邯鄲縣令。所以,岑文字也算是出身於官宦世家,詩書簪纓之族。

所以,岑文字自幼便博覽群書,口才極好,文采斐然,寫得一手好文章。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其父岑之象,遭人陷害,無處申冤。於是,尚未成年的岑文字,來到司隸為父申冤,言辭慷慨懇切,召對明辯,眾人感到十分驚異。最終,其父的冤情得以昭雪,岑文字從而聲名鵲起:

時年十四,詣司隸稱冤,辭情慨切,召對明辯,眾頗異之。試令作《蓮花賦》,下筆便成,屬意甚佳,合臺莫不歎賞。其父冤雪,由是知名。其後,郡舉秀才,以時亂不應。(《舊唐書·岑文字傳》)

後來,義寧二年(618年),蕭銑稱帝,任命岑文字為中書侍郎,負責起草文告。自此以後,蕭銑一直將岑文字視為心腹謀士。現如今,江陵危在旦夕,蕭銑只能問計於謀士岑文字。

岑文字已經明顯看得出來,這場戰爭,勝負已定。如果繼續硬著頭皮打下去,只能是無謂的犧牲。所以,最明智的選擇,只有開城投降。所以,岑文字勸說蕭銑,開城降唐,或可活命。見自己最信任的謀士都這樣說,沒有辦法,蕭銑自知大勢已去,只能決定降唐,他對群臣說道:

天不祚梁,數歸於滅。若待力屈,必害黎元,豈以我一人致傷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亂兵,幸全眾庶。諸人失我,何患無君?(《舊唐書·蕭銑傳》)

就這樣,蕭銑作出最後決定,出城降唐。隨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二十一日,蕭銑以太牢之禮祭祀太廟後,下令開啟城門,向唐軍投降。頓時,江陵城中,哀嚎一片。而後,蕭銑率領群臣,身著喪服,來到唐軍大營請降,並懇求唐軍主帥李孝恭,不要為難城中百姓:“當死者唯銑耳,百姓無罪,願不殺掠。”

緊接著,李孝恭親率唐軍,入據江陵城。至此,蕭梁政權正式滅亡。從義寧二年(618年)四月,蕭銑稱帝,到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蕭銑投降唐朝,蕭梁政權立國僅僅四年,便如同黃粱一夢,曇花一現。

唐軍進入江陵城後,許多唐軍將領覺得,大家辛辛苦苦這麼長時間,終於拿下江陵,如果不趁機撈一筆油水,實在有些可惜。於是,不少將領向李孝恭進言,希望可以在城中大肆搶掠一番。

試想一下,如果李孝恭同意了諸將的請求,後果將不堪設想。那樣,勢必會讓江陵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會激起蕭梁舊部與江南百姓的反抗,功虧一簣。關鍵時刻,蕭銑曾經的心腹謀士岑文字,出面阻止,他對李孝恭說:

江南之民,自隋末以來,困於虐政,重以群雄虎爭,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是以蕭氏君臣、江陵父老決計歸命,庶幾有所息肩。今若縱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無復向化之心矣!(《資治通鑑》)

最後,李孝恭認為,岑文字說得很有道理,遂下達軍令,嚴禁唐軍士卒擄掠城中百姓,約束部眾。儘管如此,但那些將領依然有些不甘心。退而求其次,不能搶掠百姓,那就拿蕭梁敵將開刀,希望能夠籍沒他們的家產,賞賜給將士們:“梁之將帥與官軍拒鬥死者,其罪既深,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

對於此等請求,李靖站了出來,堅決反對。在他看來,兩軍對壘,各為其主。這些蕭梁將帥,僅僅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罷了,才與我軍為敵。這樣的人是忠臣,怎麼能將他們當作叛亂分子一樣對待呢:

王者之師,義存吊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且犬吠非其主,無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於漢祖也。今新定荊、郢,宜弘寬大,以慰遠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但恐自此已南城鎮,各堅守不下,非計之善。(《舊唐書·李靖傳》)

在李孝恭、李靖的三令五申之下,唐軍入城後,嚴明軍紀,秋毫無犯。很快,江陵的城中局勢,迅速安定下來。果然,這種做法,起到了積極的效果。蕭銑投降數日後,盤踞在長江下游的十餘萬蕭梁援兵,得知江陵已破,紛紛卸甲歸降。

不久,蕭銑被押往長安,聽候發落。唐高祖李淵見到蕭銑,當面數落其罪。沒想到,蕭銑即使虎落平陽,依然擺出了一副驕傲的姿態,一身傲氣,不卑不亢,竟然當面頂撞唐高祖李淵:

隋失其鹿,英雄競逐,銑無天命,故至於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舊唐書·蕭銑傳》)

蕭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隋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做天下之主。你們李家人可以當皇帝,我堂堂大梁蕭氏皇族後裔,如何當不得九五之尊!唐高祖一看,你都落到這步田地,竟然還如此猖狂,好,那便成全你。於是,唐高祖下令,將蕭銑斬于都市,時年三十九歲。一代江南霸主,就此悲情落幕。

雖然,唐軍攻克江陵,蕭銑被殺,取得了攻滅蕭梁政權的終極勝利。可是,這只是唐軍拿下長江中游地區,並沒有取得平定蕭梁舊境的全面勝利。所以,若要徹底肅清蕭梁勢力,還需要一系列的後續工作。

蕭銑佔據的地盤,從長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嶺南的廣大地區。如今,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作戰,李唐王朝成功拿下了長江中游地區,但嶺南依舊還在蕭梁殘部手中。所以,若要徹底解決蕭梁的殘餘勢力,唐朝的下一步,便是收復嶺南。但是,嶺南遠離中原內地,道路險阻,想要收復這片領地,談何容易。

為了收復嶺南,唐高祖李淵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派他前往收復嶺南,定能馬到成功,誰呢?李靖。平滅蕭銑的戰爭,已經見證了李靖的軍事才華。此番經略嶺南,這個人選,非李靖莫屬。

唐軍攻克江陵後,唐高祖論功行賞,下詔任命趙郡王李孝恭為荊州總管。同時,唐高祖又授予李靖上柱國之銜,賜爵永康縣公。並且,唐高祖委派李靖,前往安撫嶺南各地,還賜予了他一項特權,“得承製拜授”,可以按照相關制度,任命當地大小官員,不用專門向朝廷彙報。

當時,嶺南的情況,相當複雜。之前,嶺南地區曾經崛起了一位梟雄——楚帝林士弘。此人在隋末亂世中拔地而起,大敗隋軍於鄱陽湖,斬殺隋將劉子翊,擁兵達十餘萬。後來,林士弘自立為帝,國號為“楚”,定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年號太平,佔據北起九江,南至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區域。

蕭銑被殺後,原先蕭梁的一些頑固的散兵遊勇,大多歸附於佔據嶺南的林士弘。林士弘收編了大批蕭梁殘部,軍勢復振,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所以,唐軍想要徹底肅清蕭梁殘餘勢力,收復嶺南,所要面臨的阻礙,依然是很大的。

不過,李唐王朝一統天下,勢在必行。南北群雄,皆被大唐平定征服,嶺南彈丸之地,豈能擋住大唐的百勝之師。更何況,唐高祖派往安撫嶺南的人選,不是別人,正是唐朝傑出的一代兵聖李靖。

蕭梁覆滅沒過多久,唐朝平定嶺南,似乎迎來了一個好兆頭。早先,蕭銑派遣黃門侍郎劉洎,率軍攻打嶺南,連克五十餘城,尚未回師江陵。這個時候,蕭銑已經兵敗降唐。於是,劉洎便以所得的城池,歸附李唐。唐高祖非常滿意,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這麼多城池,遂任命劉洎為南康州都督府長史。

劉洎以五十餘城降唐,開啟了唐軍進入嶺南的大門。等於是說,嶺南五十餘座城池降唐,揭開了李唐收復嶺南的序幕,為李靖安撫嶺南各地,奠定了基礎,打好了前站,方便李靖的各種行事。

很快,李靖來到了千里之遙的嶺南地區。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率部翻越五嶺。所謂“五嶺”,即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以及周邊群山,位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的四省交界處,是劃分中原、嶺南重要的五條山脈,它們分別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翻越五嶺,也就進入了嶺南地區。

翻越五嶺,進入嶺南後,李靖派人分道招撫嶺南諸州,所到之處,盡皆而下。李靖的招降檄文一到,嶺南各地,幾乎都是不作任何抵抗,開啟城門,迎接唐軍入城。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上之策。

在李靖招降嶺南諸州的過程中,蕭銑原來的桂州總管李襲志,看到蕭梁已然不復存在,大唐如日中天,及時認清形勢,率領部曲,歸降唐朝。隨即,趙郡王李孝恭委任李襲志為桂州總管,第二年入朝覲見。

又沒過多久,從長安傳來旨意,唐高祖李淵任命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統一指揮唐軍平定嶺南的行動。接到新的任務後,李靖不敢懈怠,馬不停蹄,率領唐軍,四處出擊,猶如秋風掃落葉,縱橫嶺南,一連引兵奪取嶺南九十六州,獲得人口六十餘萬戶,取得了極大的成果。

自李靖率軍進入嶺南後,採用剛柔並濟,拉打結合的明智策略,收效甚好。一方面,李靖傳檄嶺南各地,宣講朝廷的懷柔政策,向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少蕭梁舊部,紛紛歸降李唐;另一方面,李靖則率軍四面出擊,攻克嶺南九十六州,獲取人口六十餘萬戶。唐軍收復嶺南,已近在眼前了。

轉眼間,到了武德五年(622年)。這一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嶺南當地的俚族首領楊世略,舉循、潮二州降唐。數月之後,皇天不負有心人。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唐軍終於迎來了收復嶺南的最後勝利。

怎麼回事呢?嶺南地區的第一家族馮氏家族,它們的掌門人——前隋漢陽太守馮盎,舉族歸順李唐王朝。馮盎與馮氏家族的歸唐,標誌著嶺南地區的徹底平定,正式納入李唐王朝的版圖。

馮氏家族是嶺南的第一家族,勢力龐大,甚至操控著嶺南地區的安穩。至於這個家族的掌門人馮盎,更不是等閒之輩。馮盎的祖母,不是別人,正是南北朝時期,乃至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偉大的女性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嶺南聖母”的一代女傑——冼夫人。

冼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歷經梁、陳、隋三朝,畢生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冼夫人先後被七朝帝王敕封,被後世尊稱為“嶺南聖母”。《隋書》、《北史》、《資治通鑑》等正史,均為冼夫人立傳。最終,冼夫人以八十九歲高齡,壽終正寢。《隋書》對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夫稱婦人之德,皆以柔順為先,斯乃舉其中庸,未臻其極者也。至於明識遠圖,貞心峻節,志不可奪,唯義所在,考之圖史,亦何世而無哉!

作為冼夫人的孫子,馮盎自幼便表現出出類拔萃的一面。根據《舊唐書·馮盎傳》的記載,“盎少有武略”,馮盎少有謀略,英勇善戰。還有一件事,足以看出馮盎身上的領袖氣質,以及他的與眾不同。

仁壽元年(601年),嶺南潮州、成州等五州,僚人起兵作亂。馮盎馳馬前往京師長安,請求朝廷出兵平叛。隋文帝指派尚書左僕射楊素,與馮盎討論戰局。楊素一代名將,文武雙全,原本以為,馮盎就是一個來自蠻夷之地的鄉巴佬。起初,並沒有把年輕的馮盎,當一回事兒。

可是,在與馮盎交談過程中,楊素髮現,馮盎此人,舉止得當,應對自如,完全打破了自己先前對他的認知。所以,楊素不由感嘆道:“不意蠻夷中有如是人!”沒想到,蠻夷之地,竟然會有這樣的人物。隨後,隋文帝命馮盎率領江、嶺之兵平叛。戰後,馮盎便被任命為漢陽太守。

後來,隋末天下大亂,馮盎回到嶺南,一直在亂世中左右逢源,夾縫求存,以自己的一己之力,保全嶺南與馮氏一族。但是,馮盎畢竟是冼夫人之孫,他自幼深受祖母教誨,耳濡目染。馮氏一族的祖訓,那就是無論何地,都要以國家利益為上,不能做辱沒列祖列宗的事情。

馮盎始終銘記祖母的教導,以及家族的祖訓,自始至終,都將維護國家統一放在首位。在他看來,嶺南雖地處偏遠,卻仍與中原同氣連枝,屬於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所以,這一點,是馮盎的底線,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嶺南分裂出華夏文明之外,不能讓嶺南變成國中之國的現象。

比如,武德三年(620年),曾經有人向馮盎建議,隋末戰亂,中原一片兵禍。而嶺南遠離內地,天高皇帝遠,不會引起各方的重視。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何不乾脆效仿秦末漢初的南越王趙佗故事,稱帝自立,割據嶺南,當起稱霸一方,呼風喚雨的土皇帝,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自隋季崩離,海內騷動。今唐雖應運,而風教未浹,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嶺二十餘州,豈與趙佗九郡相比?今請上南越王之號。(《舊唐書·馮盎傳》)

顯然,這種割據嶺南,稱帝自立的進言,與馮盎的一直所奉行維護國家統一的原則,背道而馳,觸碰到了他的底線。如果自己真的這麼幹了,上對不起馮氏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嶺南父老百姓。因此,馮盎嚴辭拒絕:

吾居南越,於茲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門,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貴,如我殆難,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本州衣錦便足,餘復何求?越王之號,非所聞也。(《舊唐書·馮盎傳》)

所以,馮盎從內心深處,反對分裂嶺南。所以,馮盎的堅定立場,讓唐朝看到了希望,此人似乎是可以爭取的物件。當李靖的招撫檄文,傳到馮盎控制的地盤時,馮盎經過深思熟慮,無論是出於保全馮氏家族,還是為了嶺南地區的安定,與唐朝合作,才是最為明智,最為正確的選擇。最終,馮盎決定歸順李唐。

於是,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了李靖的招降檄文,主動率領所部降唐。馮盎降唐後,唐朝在原先馮氏家族的領地舊境,設定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

同時,唐高祖李淵授予馮盎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不久,他的兩個兒子馮智戴、馮智彧,被拜為春州刺史、東合州刺史,馮盎又被改封為耿國公。貞觀二十年(646年),馮盎病逝於任上,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唐太宗李世民為表彰馮盎平生功績,追贈其為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馮盎舉地歸唐,對於唐軍平定嶺南,具有重要的意義。馮盎降唐,嶺南馮氏全族,歸附於李唐王朝。至此,嶺南全境基本平定。繼拿下長江中游之後,唐王朝又將嶺南之地收入囊中,徹底肅清了蕭梁政權的殘餘勢力,兼併蕭梁的全部地盤,取得了平定長江中游、嶺南的全面勝利。

隨著長江中游、嶺南地區相繼被李唐拿下,唐王朝在南方所面臨的敵人,越來越少。嶺南全境歸唐,就只剩下一個楚帝林士弘,還在苟延殘喘地支撐。可是,嶺南全境歸附,區區一個林士弘,究竟能撐多長時間。果然,沒過多久,林士弘政權也遭到了覆滅的厄運,唐王朝剷除了嶺南最後一個勁敵。

武德五年(622年)十月,林士弘派遣其弟鄱陽王林藥師,引兵攻打循州。結果,唐朝循州刺史楊略,率軍與林藥師交戰,楚軍大敗,林藥師被殺。隨後,林藥師的部將王戎,舉南昌州降唐。

前線戰敗,林士弘十分害怕,想要三十六計走為上。故而,林士弘想出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十月二十一日,林士弘假意向唐軍請降,實際則找準時機,逃至安成山洞避難。此地的袁州人士,紛紛向林士弘聚攏響應。沒有想到,唐朝洪州總管若干則,出其不意,派兵擊敗了這群烏合之眾。恰恰這個時候,林士弘突然病逝,他的部下,紛紛作鳥獸散,林士弘政權亦自此滅亡。

從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五年(622年),歷時一年之久,唐王朝終於取得了攻滅蕭梁政權的完勝。起初,李孝恭、李靖等將帥,率領唐軍主力,深入蕭梁腹地,一路攻城略地,擊破蕭梁精銳,直逼江陵城下。最後,在李唐大軍壓境的絕對優勢下,蕭銑出城投降,唐軍進據江陵,蕭梁滅亡。

擊穿江陵之後,唐王朝為了徹底肅清蕭梁殘部,為攻伐蕭銑政權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緊接著,唐朝花費數月時間,劍指嶺南,命李靖統兵招撫嶺南。最終,在唐朝上下的不懈努力下,長江中游、嶺南的廣大地區,最終被納入李唐王朝的版圖之中,與蕭梁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唐王朝的大勝而收官。

當然,此番攻滅蕭銑政權,唐高祖李淵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為日後平定江淮輔公祏,提前打個樣。原因很簡單,蕭銑佔據長江中游,輔公祏佔據長江下游。只要滅了蕭銑,唐軍日後南征江淮,便擁有了地利優勢,大軍能夠順流而下,直取江淮,對輔公祏勢力形成壓倒性優勢。

消滅蕭銑兩年之後,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人,四路大軍,進軍江淮,討伐輔公祏勢力。由於唐軍佔據了長江中游的地利優勢,一路勢如破竹,進軍極為順利。很快,唐軍便全殲江淮輔公祏主力,攻破丹楊老巢,斬殺輔公祏,實現了對江淮地區的有效管理。

總體來說,李唐王朝針對江南地區的統一戰爭,從武德四年(621年)攻滅蕭梁政權開始,一直到武德七年(624年)平定輔公祏政權為結束。唐朝用了四年時間,掃平江南群雄,平滅南方割據政權,無論是曾經的江淮三雄、蕭銑,還是輔公祏,都是一個接一個被唐朝所消滅、打敗。

在完成統一北方之後,截至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朝真正實現了南北一統的戰略,將南方、北方連成一片。除了朔方梁師都、草原突厥以外,李唐王朝基本實現了對全國性的統一。

此時的唐王朝,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剛剛建國之時的情形。當初,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李唐王朝正式建立。那個時候的李唐王朝,所統轄的疆域範圍,僅僅限於關中、河東、巴蜀一隅,只是眾多割據政權的其中之一。所以,並沒有知道,唐朝日後會一統天下。

然而,立國僅僅七年,唐朝便改變了天下大勢的走向。經過七年的奮戰,大唐將士拋頭顱,灑熱血,統一西北、平定河東、入主中原、橫掃江南,先後消滅了薛氏父子、李軌、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蕭銑、輔公祏等割據群雄,囊括關中、河東、巴蜀、隴右、河西、中原、江南的廣袤地區。

可以說,直到武德七年(624年),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已經漸漸接近尾聲。而此時,唐王朝的國力,用幅員萬里,帶甲百萬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至此,新生的李唐王朝,逐漸地由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向大一統王朝過渡。

可是,就在唐王朝一統天下,即將勝利在望的時候,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卻出事了。隨著統一戰爭的逐漸勝利,李唐王朝的權力鬥爭,也在隨之發酵,而且到最後,甚至演變為了一場謀逆行動。

比如,一位曾經為大唐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功勳大將、封疆大吏,竟然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後,公開舉起了反唐旗號,甚至企圖擁兵作亂。那麼,這位起兵作亂的大將,究竟是何許人也?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邊地兵變,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會如何部署,撲滅這場未遂兵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