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王東征(1)——金戈鐵馬戰中原
章節報錯
一切準備就緒,且經過一番精心籌劃,以及長期的戰前部署。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親率十萬唐軍,正式領兵東征,大舉進攻洛陽,長刀所向,群雄膽寒。決定唐王朝統一大業的“洛陽之戰”,正式掀開了戰幕!
能夠看出,李世民對於拿下洛陽城,可謂信心十足,志在必得。因為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尉遲敬德等人的加入,一時間,唐軍陣營中,猛將如雲;再加上,不久之前,唐朝剛剛取得了“河東大捷”,消滅了劉武周、宋金剛,士氣大振。所以,唐軍上下,充滿了一股“氣吞萬里如虎”的鐵血豪情,兵鋒直指洛陽。
然而,王世充雖然此時已是日薄西山,內部腐朽不堪。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王世充畢竟在洛陽經營多年,佔據河南,實力依舊不容小覷。更何況,洛陽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面對唐軍的大兵壓境,王世充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打算憑藉洛陽的地利優勢,與唐軍死磕。如此一來,洛陽城下,必將會發生一場空前的激戰。
那麼,唐、鄭兩軍,是如何在洛陽城下展開較量?李世民又是怎樣使出渾身解數,對洛陽展開攻勢?在進攻洛陽的過程中,兩軍陣前,究竟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金戈鐵馬與沙場博弈?
唐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東出潼關,向洛陽挺進,對王世充的鄭政權發起攻擊。東征洛陽,標誌著李唐王朝進入了戰略進攻階段,邁出了統一天下的重要一步。先前唐朝的統一戰爭,無論是與薛舉、薛仁杲父子,還是與劉武周、宋金剛的戰爭,都是各地群雄主動侵犯唐朝,唐朝被迫防禦,從而險中求勝。
但是,這次不一樣,唐朝主動進攻王世充政權,兵臨洛陽城下,揭開了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序幕。所以,此番東征,李世民和十萬唐軍將士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攻取洛陽,統一中原。
實事求是地說,洛陽之戰,是十年唐初統一戰爭中,唐朝所遇到的最艱難的一戰。這場戰爭,從武德三年(620年)七月一直打到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持續了整整十個月,曠日持久。李世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一度無計可施,頓兵于堅城之下,最終,兵行險招,才把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強敵,一網打盡。
若要了解洛陽之戰的前前後後,還得從李世民率軍東出潼關,向洛陽進發的浩蕩征程說起。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淵下詔,委任秦王李世民為東征主帥,統領唐軍諸將(七總管二十五將軍),總計近十萬唐軍精銳,東出潼關,對洛陽展開徵伐。於是,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從長安開拔,兵出潼關,向洛陽進軍。
當時,從關中深入河南腹地,千里行軍,路途遙遠。好在,唐朝在潼關以東,擁有兩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熊州、穀州。與此同時,十萬李唐東征大軍,以渭水、黃河作為主要補給線,並在虞、苪、鼎、陝、虢、函六州,設定水陸糧道樞紐,保障大軍糧草,確保東征無後勤之憂。所以,李世民率領大軍出關後,在熊、穀二州守軍的配合下,主力行軍速度非常快,迅速抵達至洛陽以西的新安,猶如一把利劍,直插河南心臟地帶。
唐軍直抵新安,逐漸逼近洛陽,局勢變得異常緊張。王世充深感大事不妙,看來這次,唐軍是有備而來,不是簡簡單單地打下幾座城池,而是要攻取洛陽,問鼎中原。所以,為了抵禦唐軍,王世充作了詳細的部署。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王世充調集諸軍,分兵把守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首先,王世充派出了本家骨肉,幾乎出動了所有的王家子弟。例如,王世充派遣魏王王弘烈,鎮守襄陽;荊王王行本鎮守虎牢關;宋王王泰鎮守懷州;齊王王世惲檢校洛陽南城;楚王王世偉把守洛陽寶城;太子王玄應守衛洛陽東城;漢王王玄恕鎮守含嘉城;魯王王道徇鎮守曜儀城。
然後,王世充親率戰兵,以及左輔大將軍楊公卿所轄左龍驤二十八府騎兵、右遊擊大將軍郭善才其部內軍二十八府步兵、左遊擊大將軍跋野綱麾下外軍二十八府步兵,總計三萬兵馬,作為抵擋唐軍的生力軍。
唐、鄭兩軍,已然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李世民率領唐軍,一步步向洛陽推進;而王世充也在調集各路兵馬,準備和唐軍開戰。很快,洛陽之戰的第一場戰役打響了。可是,令王世充沒有想到,李世民一出手,便非同凡響,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把王世充一仗打得找不著北。
在李世民進軍洛陽途中,他已經命令麾下大將羅士信,率領前鋒兵馬,圍攻慈澗。李世民東征洛陽之前,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羅士信曾率軍圍攻過慈澗。那一次,王世充委派太子王玄應,救援慈澗。沒有想到,在作戰之中,王玄應被羅士信一槍刺於馬下,僅以身免,險些丟了性命。
這一次,羅士信再度兵圍慈澗,王世充決定親自出馬,率領三萬兵馬,前來救援慈澗,抵禦唐軍。王世充來了,李世民隨即也到了。七月二十八日,李世民親率一支輕騎,來到慈澗,偵察前方敵情。
前文不止一次提過,李世民打仗有一個特點:身先士卒。每次大戰,戰前,李世民總是帶著少數親衛,前往一線,打探軍情。正因如此,才讓李世民在戰場上數次遇險,甚至命懸一線。
所以,李世民此次前往慈澗,所帶領的這支輕騎,人數估計還不超過一千人,區區數百騎兵。結果,李世民親率數百唐軍輕騎,剛到慈澗,便與王世充的三萬鄭軍,迎面碰上。一場激戰,不可避免。
若是換成其他人,早就嚇得落荒而逃了。可是,李世民畢竟是李世民,連薛仁杲、劉武周、宋金剛那樣的梟雄,都不是他的對手,區區三萬鄭軍,李世民根本沒有放在眼裡。狹路相逢勇者勝,李世民臨危不懼,以數百輕騎,挑戰王世充的三萬精兵。《舊唐書·太宗本紀》中,詳細記載了這場兵力懸殊的慈澗遭遇戰:
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於洛邑,師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萬陣於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左右鹹懼。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世充驍將單雄信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太宗幾為所敗。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世充乃拔慈澗之鎮歸於東都。
起初,王世充還有些瞧不起李世民。在他看來,連威震天下的瓦崗軍,都被自己打得全軍覆沒。李世民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娃娃,有什麼可怕的!並且,王世充手下握有三萬兵馬,李世民僅僅帶了數百輕騎,三萬人打幾百人,還不是跟玩似的。
因此,王世充率領三萬鄭軍,向李世民的數百輕騎直撲而來。本來,李世民此次出來,是要偵察敵情,並不想和王世充過多糾纏。而且,李世民也清楚,王世充有三萬人馬,僅憑自己的幾百騎兵,根本不可能將對方消滅。所以,當務之急,對李世民而言,突圍出去才是最重要的。
當時,三萬鄭軍全部壓上,李世民左右親衛,都害怕得不行。唯獨身為統帥的李世民,沉著冷靜,不動聲色,指揮麾下輕騎,進行反擊突圍。李世民命令大部人馬先撤,自己則帶著少數騎兵殿後,阻擊鄭軍。
此刻,王世充手下的一員驍將單雄信(原瓦崗軍大將),帶領數百騎兵,夾道來攻。由於敵眾我寡,李世民及身邊親兵,被鄭軍團團圍住。關鍵時刻,李世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百步穿楊的箭術。
只見,李世民抽出羽箭,左右開弓馳射,弓弦響處,箭無虛發,敵方兵將無不中箭墜馬。同時,李世民一馬當先,生擒了敵方的一員大將燕頎。王世充看到李世民這麼不好對付,一時無計可施,只得率軍從慈澗返回洛陽。看到鄭軍退去,李世民抓住機會,帶領身邊親兵,成功全身而退。
雖然李世民衝出了鄭軍的重圍,但是,這場遭遇戰,他也打得十分艱苦。據史書記載,李世民突出重圍,返回唐軍大營的時候,整個人搞得十分狼狽,差一點被當作敵軍細作,連大營都進不去:
世民還營,埃塵覆面,軍不復識,欲拒之,世民免冑自言,乃得入。(《資治通鑑》)
因為戰況激烈,等李世民突圍還營時,全身上下風塵僕僕,臉上佈滿塵土、鮮血。所以,駐守大營的唐軍士兵,不知道這是李世民,拒絕讓他進入。沒辦法,李世民只得解下盔甲,眾軍一看,竟是秦王,立即開啟營門,李世民才得以回營。
經過在慈澗的一番激戰,李世民以數百輕騎,擊退了王世充三萬鄭軍,突出重圍。王世充被迫返回洛陽,嬰城固守。隨後,李世民親統五萬唐軍步騎主力,揮師進軍慈澗,向洛陽外圍逼近。
慈澗首戰告捷,擊退王世充三萬鄭軍,並沒有讓李世民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慈澗一役,其實就是一場區域性戰鬥,連戰役都算不上。儘管王世充引兵退去,但主力並未遭遇重創,唐軍也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
李世民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他冷靜地分析形勢,洛陽城防堅固,易守難攻,且王世充經營多年,兵力雄厚。所以,唐軍不能貿然強攻洛陽,即使最後真的打下了洛陽,唐軍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那樣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李密和瓦崗軍的悲劇,就是前車之鑑。
既然不能強攻,李世民該如何用兵呢?四個字:包圍洛陽。針對洛陽複雜的敵情,李世民所採取的戰術,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分兵截斷王世充南北救援道路,對洛陽城形成包圍態勢。
在統領五萬步騎,挺進慈澗之後,李世民立刻調兵遣將,開始排兵佈陣。如何排兵佈陣呢?李世民命令列軍總管史萬寶,率軍自宜陽向南進據龍門;將軍劉德威兵出太行山以東,圍攻河內;懷州總管黃君漢從河陰發兵,進攻回洛城;上谷公王君廓進攻洛口,截斷王世充的糧食補給線。至於李世民本人,親率唐軍主力,駐兵於北邙山,連營以逼之。
這樣一來,李世民部署唐軍,對洛陽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口袋陣”,重兵包圍洛陽,對洛陽外圍的城鎮、州縣,逐步進行蠶食。果然,李世民的這種蠶食策略,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時,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郡縣,紛紛望風而降,歸附唐軍。洛陽下轄洧州、鄧州的行政長官、當地豪強,相繼獻城降唐:
黃河已南,莫不響應,城堡相次來降。(《舊唐書·太宗本紀》)
看到唐軍如此咄咄逼人,所向披靡,王世充不能再龜縮城中了,他決定主動出城,去會一會李世民。這個時候,王世充竟然異想天開,希望可以說動李世民撤軍。武德三年(620年)八月,王世充傾巢而出,陳兵於青城宮,李世民此時也已經兵臨洛陽。兩軍隔溪水對峙,王世充率先向對岸的李世民喊話,儼然一副地方軍閥的口吻:
隋末喪亂,天下分崩,長安、洛陽,各有分地,世充唯願自守,不敢西侵。計熊、谷二州,相去非遠,若欲取之,豈非度內?既敦鄰好,所以不然。王乃盛相侵軼,遠入吾地,三崤之道,千里饋糧,以此出師,未見其可。(《舊唐書·王世充傳》)
王世充的本意,是希望李世民及早退兵,雙方相安無事。可是,李世民此次揮師東征,對洛陽志在必得,目標很明確,不破洛陽誓不收兵,哪裡會因為王世充的三言兩語而引兵退去。所以,一聽王世充這麼說,李世民十分鄙夷,隨即以一副君臨天下,平定四海的王者口氣,駁斥王世充:
四海之內,皆承正朔,唯公執迷,獨阻聲教。東都士庶,亟請王師,關中義勇,感恩致力。至尊重違眾願,有斯吊伐。若轉禍來降,則富貴可保;如欲相抗,無假多言。(《舊唐書·王世充傳》)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王世充欲使唐軍退兵的幻想,徹底破滅了。目前,唯有一戰到底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於是,李世民、王世充各自鳴金收兵。雙方厲兵秣馬,不久的將來,洛陽城下,將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
事實上,關於如何攻打洛陽,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數。他的戰術,總結起來,八個字可以概括——重兵合圍,逐步蠶食。李世民兵臨洛陽,卻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集結優勢兵力,包圍洛陽。與此同時,李世民也在部署軍隊,掃清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如此用兵的目的,就是要迫使王世充收縮戰線,退守洛陽,將王世充活活困死在洛陽城中。
這樣一來,唐軍對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開始實施定點清除,一步步壓縮王世充的生存空間。當初,李世民挺進洛陽之時,佈置了四路大軍,對洛陽形成四面合圍之勢。現在,這四路唐軍,堅決貫徹李世民的蠶食戰術,相繼對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與州鎮,主動展開了攻勢。
最先發起進攻的,是懷州總管黃君漢所部唐軍。李世民定下圍困洛陽的大計時,分派了四員大將,各領一路唐軍,四面出擊,攻略洛陽外圍。黃君漢所部,正是四路大軍中的其中一路。
黃君漢的作戰任務,非常明確,自河陰出兵,襲取回洛城,從鄭軍手中奪下回洛城這一軍事要塞。為何要攻打回洛城?李世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回洛城不僅是一處軍事要塞,更重要的一點,此地還擁有一處糧食基地——“回洛倉”。洛陽附近糧倉眾多,回洛倉便是其中之一。
佔領回洛倉,不僅可以為唐軍提供大量糧食補給,還能逐漸瓦解王世充的鬥志,一箭雙鵰。所以,李世民將攻取回洛城的任務,交付給了大將黃君漢。事實證明,黃君漢沒有讓李世民失望,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武德三年(620年)八月,黃君漢派遣校尉張夜叉,率領一支水師精銳,突襲回洛城。駐守回洛城的鄭軍,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唐軍順利攻克了回洛城,並擒獲敵將達奚善定。
攻克回洛城後,黃君漢依然沒有掉以輕心。為了防止鄭軍隨時反撲,黃君漢命令軍隊,毀壞了河陽以南的浮橋。之後,黃君漢率領所部唐軍,返回駐地,一路攻關奪寨,連下城堡二十餘所。
回洛城被唐軍攻佔,對王世充的打擊是致命的。失去回洛城,也就意味著失去回洛倉,洛陽的糧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無論如何,王世充也要奪回回洛城。不久,王世充命太子王玄應,帶領大將楊公卿及所部騎兵,反攻回洛城。不料,唐軍早有防備,王玄應等人攻城失利,只得在回洛城以西修築月城,與唐軍對峙。
至此,黃君漢率領所轄唐軍,討平了回洛城周邊的大部地區,順利攻克回洛城。奪取回洛城,為唐軍在洛陽外圍的軍事行動,以及李世民制定的蠶食計劃,開啟了一個很好的局面。在黃君漢奪取回洛城不久,其餘三路唐軍部隊,也相繼取得了不同的軍事勝利,漸漸迫使王世充收縮防線。
八月下旬,負責帶兵圍攻河內的唐將劉德威,揮軍直取懷州,一舉襲破懷州城郭。同時,劉德威又乘勝出擊,一路橫掃,連克周邊數座城堡。九月,行軍總管史萬寶率領部眾,進軍甘泉宮,勢如破竹。
看到三路大軍連戰連捷,李世民很是滿意。此時正是大軍得勝,士氣旺盛之際,李世民當即決定,趁熱打鐵,擴大戰果,徹底擊垮王世充在洛陽外圍的精銳軍力。故而,李世民派遣右武衛將軍王君廓,率軍進攻轘轅。
王君廓其人,早年曾經落草為寇,後加入瓦崗軍,歸順唐朝後,封為上柱國,遷右武衛將軍,進爵彭國公,在李世民帳下為將。所以,在唐軍諸將中,王君廓算是一員能征慣戰的沙場宿將。
此次,奉李世民之命,王君廓領兵攻打轘轅。不出所料,王君廓沒有費什麼力氣,輕鬆攻下了轘轅。王世充當然不甘失敗,馬上命手下大將魏隱等人,率軍攻擊王君廓所部。王君廓不愧是一員良將,他看得出來,鄭軍來勢洶洶,如果與其硬拼,必然傷亡巨大。於是,王君廓避敵鋒芒,誘敵深入。
在和魏隱交鋒之後,沒過幾個回合,王君廓佯裝敗走,在半路設下埋伏,引誘鄭軍進入包圍圈。魏隱不知有詐,以為唐軍真的敗退,便下令追擊。如此一來,鄭軍不知不覺進入了王君廓佈下的“口袋”。
當鄭軍全部進入包圍圈後,王君廓一聲令下,唐軍伏兵四起,同時出擊合圍,將鄭軍殺得大敗虧輸,斬獲頗多,一戰大破鄭軍精銳。擊敗鄭軍後,王君廓乘勝出兵,一路向東攻擊進軍,打下了不少城池,直至攻到管城,才率軍返回。
其實,這次伏擊王世充鄭軍,不是王君廓的戰場首秀。之前,王世充派將領郭士衡、許羅漢攻掠唐境,王君廓率軍反擊,以少勝多,將敵軍擊退。此番,王君廓再次以寡擊眾,巧妙設伏,斬殺鄭軍無數。因此,對於王君廓的赫赫戰功,唐高祖李淵特意頒佈詔書,予以表彰:
卿以十三人破賊一萬,自古以少制眾,未之有也。(《資治通鑑》)
至此,李世民佈置的四路大軍,相繼完成了各自的作戰任務。洛陽外圍大部分的軍事據點,被唐軍逐一拔除。在唐軍的雷霆攻勢之下,原本佔據河南之地的王世充鄭政權,其勢力範圍,迅速縮小到僅剩洛陽一隅。雄踞中原的王世充政權,此時猶如孤島一座,被近十萬李唐大軍團團包圍。
可以說,李世民精心制定的蠶食之計,這個時候,取得了初步成效。當時,洛陽外圍的一些重要據點,都被唐軍攻佔。這樣的驚人戰績,深深刺激了洛陽周邊的許多州縣、軍鎮長官,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後路打算。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唐軍拿下洛陽,只是時間問題,跟著王世充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在唐軍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的同時,洛陽周邊又有不少州縣,紛紛脫離王世充陣營,歸降唐軍。譬如,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王世充手下的顯州總管田瓚,帶領治下二十五州部曲,向唐軍歸誠。自此,王世充控制下的襄陽一帶,與洛陽方面音信斷絕,無形之中,脫離了王世充的統治,“自是襄陽聲問與世充絕”,成為了一塊“飛地”。
同月,即王君廓設伏大破鄭軍不久,王世充政權的尉州刺史時德睿,率領所部杞、夏、陳、隨、許、潁、尉七州,歸降李唐。對於前來歸順的七州部眾,李世民的安置,還是十分得當的,“以便宜命州縣官並依世充所署,無所變易”。並且,李世民將尉州更名為南汴州。於是,河南眾多州縣,紛紛歸附唐朝。
伴隨著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一個又一個被唐軍攻佔、掃平,河南地區的州縣、城鎮,相繼歸降唐軍。王世充所面臨的軍事形勢,顯然異常嚴峻,河南各地不是失守,便是投降,唐軍則大兵壓境,步步緊逼。此時的王世充,困守洛陽危城,苦苦支撐,隨時都有可能被唐軍攻破洛陽。
相比之下,唐軍的形勢,則甚是明朗。在李世民穩紮穩打,步步蠶食的戰術指揮下,各路唐軍連戰連捷,四處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直到此時,唐軍基本完成了掃平洛陽外圍的軍事行動,對洛陽形成了合圍之勢,隨時能夠揮動大軍,向洛陽城展開大規模進攻。
所謂好事成雙。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一步步逼近洛陽,即將正式發起進攻。在這之前,唐軍又迎來了兩場振奮軍心的勝利。這兩場勝利,對於唐軍攻打洛陽,無疑是巨大的神助。同時,也讓王世充的處境,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首先,來看一下第一場勝利——千金堡之戰。這場戰役,發生於武德三年(620年)十月,正是唐軍大舉進攻洛陽的前期。為唐軍打贏這場仗的主將,正是唐軍中鼎鼎有名的少年勇將:羅士信。
這個時候的羅士信,不過才二十一歲,年輕氣盛。在以往的印象中,羅士信一直是一位所向披靡,勇冠三軍的少年英雄。然而,此次的千金堡之戰,卻發掘出了一個智勇雙全的羅士信。
前文說過,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羅士信脫離王世充的監視,率部歸附唐朝,官拜陝州道行軍總管,正式成為唐軍的一員戰將,並直屬秦王李世民麾下。自從歸唐以來,羅士信赤膽忠心,為唐王朝馳騁沙場,立下無數戰功。比如,在率軍圍攻慈澗時,羅士信曾經差點取了鄭國太子王玄應的性命。
事實證明,羅士信確實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如果僅僅是武藝高強,驍勇善戰,那樣只能是一介武夫,不足道哉。根據史籍記載,羅士信不但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更重要的是,他還體恤部下,與士卒同甘共苦,使得所部上下對他十分信服:
士信行則先鋒,反則殿,有所獲,悉散戲下有功者,或脫衣解馬賜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嚴,至親舊無少貸,其下亦不甚附。(《新唐書·羅士信傳》)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羅士信每次帶兵打仗,都是衝在隊伍的最前面;撤軍的時候,也是他親自留下殿後。除了作戰英勇,打起仗來不要命以外,羅士信與手下的眾將士,關係也是處得十分融洽,猶如手足兄弟一樣。
羅士信體恤部下,愛兵如子,與麾下將士榮辱與共。每次外出征戰,從敵人那裡繳獲來的戰利品,羅士信分文不取,全部賞賜給部下;甚至有的時候,他還“脫衣解馬”厚賞將士。正是因為羅士信的這種作風,所部上上下下,都對他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地為他賣命效死,正所謂將士用命。
自從歸順唐朝,加入唐軍以來,羅士信雖然所向無敵,戰功卓著。但是,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還是攻打洛陽期間的智取千金堡之戰。智取千金堡,是羅士信軍事生涯中的一大亮點,也是中國軍事史上避實擊虛的經典戰例。
武德三年(620年)十月十五日,羅士信統領所部兵馬,長驅直入,一舉襲破硤石堡。然後,羅士信兵鋒橫掃,直指千金堡,大軍圍困。駐兵此地的王世充守軍、守將,嬰城固守,緊閉城門,打算和唐軍長期對抗。
當羅士信率軍抵達千金堡城下時,發現戒備森嚴,要擺開陣勢大戰一場。不僅如此,城上的鄭軍,反而對羅士信惡語相向,破口大罵。羅士信血氣方剛,自然是勃然大怒,火冒三丈,決定攻下千金堡。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羅士信就是一個衝動易怒,有勇無謀的莽夫。長年累月刀口舔血的戰爭歲月,讓羅士信學會用智謀打仗。此番攻打千金堡,羅士信巧用疑兵之計,誘使鄭軍出城,將其消滅在城外。
那麼,羅士信是如何施展疑兵之計?他很聰明,從軍中挑選了一百餘名精銳,假扮成逃奔的難民。為了演得逼真一些,這百十來號人,懷中又抱著數十名嬰兒。也不知道,羅士信從何處弄來這麼多嬰兒,估計是隨軍家屬。總之,這一百多人抱著孩子,大搖大擺地湧至千金堡城下。
到了千金堡,城上的敵軍聽到有嬰兒啼哭,往下一看,烏泱泱一群人,又聽見隊伍裡有人喊:“從東都來歸羅總管。”於是,鄭軍判斷,這是從洛陽而來的難民。緊接著,底下的這幫人,又假意裝作走錯了地方,大聲叫嚷道:“此千金堡也,吾屬誤矣。”然後,佯裝四散奔逃的樣子。
這樣的操作,使得城上的鄭軍更加堅信,羅士信已經引兵退去,底下不過是一群流亡的難民。出於穩定局勢的需要,守軍決定,必須要殺盡這群所謂的“難民”。在毫無戒備之下,千金堡守軍開啟城門,傾巢而出,準備殺掉那幫流竄的“難民”。孰不知,他們正一步步掉進圈套。
鄭軍出城追擊,正是羅士信所希望看到的。此時,羅士信早就在城外的道路兩側,佈下伏兵,只等鄭軍一來,四面奔襲,徹底擊殺。果然,鄭軍剛剛出城,事先埋伏好的唐軍步騎,一擁而上,從四面八方掩殺出來。一戰過後,近萬鄭軍幾乎被斬殺、屠滅殆盡。這之後,唐軍乘勝奪取城門,一舉突入城內,千金堡被唐軍攻克:
及大軍至洛陽,士信以兵圍世充千金堡。中有大罵之者,士信怒,夜遣百餘人將嬰兒數十至於堡下,詐言“從東都來投羅總管”。因令嬰兒啼噪,既而佯驚曰:“此千金堡,吾輩錯矣!”忽然而去。堡中謂是東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於路,俟其開門,奮擊大破之,殺無遺類。(《舊唐書·羅士信傳》)
智取千金堡之戰,羅士信略施小計,巧設疑兵,不僅成功奪取了千金堡,更順帶手消滅了數千鄭軍,沉重打擊了王世充的軍心士氣。應該說,千金堡之戰,是唐軍即將發起洛陽攻堅戰之前,取得的一場意義重大的軍事勝利。
事實上,在千金堡之戰一個月以前,唐軍在李世民的指揮下,便已經取得了一場勝利,這就是——北邙之戰。如果說,千金堡之戰,是唐軍精心策劃的一場伏擊戰;那麼,北邙之戰,則是一場始料未及的遭遇戰。而且,這場遭遇戰,差點讓李世民丟了性命,可見此戰的兇險性。
不過,李世民往往能夠創造奇蹟。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這位大唐不世出的戰神,硬是將一場兵力懸殊,生死一線的遭遇戰,打成了一場逆襲的反擊戰。此次北邙之戰,李世民不僅成功化險為夷,同時還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打得王世充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幾乎全軍覆沒。
眾所周知,李世民戎馬半生,歷險無數,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譬如,上一次的慈澗之戰,李世民差一點便死於亂軍之中,幸虧憑藉自己精湛的射術與武藝,才殺出重圍。所以,這一次的北邙之戰,也是李世民軍事生涯中最為驚險的一次,可謂九死一生,從死人堆裡爬出來。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李世民親率五百騎兵,來到北邙山前方戰地,登上北魏宣武帝陵,勘察敵情。魏宣武帝陵,是一個典型的制高點,有利於居高臨下,實地觀察敵營情況。
可是,李世民畢竟身邊只有五百騎兵,人馬並不是很多。所以,等李世民一行人登上魏宣武帝陵,洛陽方向的探子,得到訊息,立刻彙報給了王世充。王世充一聽,大喜過望,上次和李世民狹路相逢,自己一時沒有防備,讓李世民逃了出去。如今,李世民主動送上門來,王世充豈能放過?
所以,得到訊息後,王世充點齊兵馬,親率萬餘步騎精兵,氣勢洶洶地從洛陽出發,直撲北邙魏宣武帝陵而來,將李世民和他的五百騎兵,團團圍住。王世充是豁出去了,這次一定要生擒或殺死李世民。只要李世民發生意外,十萬唐軍勢必群龍無首。到時候,王世充調集大軍反攻,絕對能夠擊潰唐軍。
危險正在悄然逼近,李世民命懸一線。一萬對五百,王世充顯然志在必得,要置李世民於死地。此時此刻,李世民和五百唐軍騎兵,深陷王世充一萬精兵的鐵壁合圍,危在旦夕。那麼,李世民會如何殺出重圍呢?
王世充率軍殺奔至北邙山後,兩軍立即互相展開激戰。五百唐軍騎兵,奮力廝殺,向王世充的包圍圈,發起反擊,拼命保護著秦王李世民,殺出重圍。與此同時,王世充的萬餘兵馬,表現得也是十分英勇。他們知道,只要取了李世民的性命,就能事半功倍,所以,一萬鄭軍,亦在玩命地衝殺。
當時,鄭軍的先鋒大將,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瓦崗驍將——單雄信。先前,慈澗之戰的時候,單雄信曾經率領軍隊,圍攻過李世民。現在,他又會他在戰場相遇,真是冤家路窄。
單雄信到底是一員驍將,只見他手持長槊,策馬自高而下,直奔李世民殺了過來。要知道,在瓦崗軍時,單雄信便是數一數二的虎將,與秦瓊、程咬金、李世勣、羅士信這些瓦崗名將齊名,絕不是浪得虛名。
李世民雖然武藝高強,英勇蓋世,但是畢竟事發突然,一時沒有防備,來不及做不出反應。估計當時,李世民連拔劍都來不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單雄信的槊尖慢慢刺向自己。眼看李世民就要殞命當場,關鍵時刻,唐軍中的一員大將,挺身而出,救了李世民一命,誰呢?猛將尉遲敬德。
前文說過,介休決戰,李世民率軍擊潰宋金剛主力,尉遲敬德收攏殘兵,佔據介休,困獸猶鬥。最後,李世民經過輪番勸降,使得尉遲敬德將介休、永安二城,獻於唐朝,率部投唐。尉遲敬德降唐後,李世民將他視為心腹愛將,繼續由他統領八千舊部。此次東征洛陽,剛剛歸順唐朝,尺寸之功未立的尉遲敬德,自然也隨軍出征。
可是,就在東征洛陽期間,唐軍內部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變故。原來,當年的九月份,與尉遲敬德一起投唐的降將尋相,以及一些劉武周舊部,突然集體叛逃,在軍中引起不小的騷動。
很快,唐軍諸將瞬間把懷疑的目光,投到了尉遲敬德身上。於是,唐軍將領一合計,先下手為強,私自將尉遲敬德關押在軍中。然後,屈突通、殷開山等一群開國大將,紛紛建議李世民,殺掉尉遲敬德,杜絕隱患。
萬幸的是,李世民其人,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用人不疑,力排眾議,頂著全軍的壓力,義釋尉遲敬德,從刀口之下救了尉遲敬德一命。而且,自此之後,李世民對他,更是無比的倚仗、信任,無所猜忌。
老實講,李世民的這種個人魅力,徹底感化了尉遲敬德。在他看來,能效忠這樣的主公,就算死了,也值了。所以,自從那件事後,尉遲敬德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報答秦王的不殺之恩。這次北邙打探敵情,尉遲敬德也是緊跟李世民左右,偏偏就碰上了王世充的大軍。尉遲敬德報答秦王的機會,也隨之而來。
單雄信手持長槊,策馬殺向李世民,槊尖馬上就要刺穿李世民的身體。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挺身而出。當時,戰況混亂,唐軍將領都在各自為戰,一時無法救援秦王。唯有尉遲敬德一人,遠遠望見單雄信衝向秦王,頓時怒髮衝冠。他正想找個人好好發洩一下,結果單雄信出來當這個出頭鳥,索性就拿這傢伙練練手。
說時遲,那時快。就在單雄信馬上就要衝到李世民面前時,尉遲敬德突然大喝一聲,揮舞著掌中一把大槊,躍馬而來,從斜刺裡殺出,橫刺單雄信於馬下。單雄信被尉遲敬德一槊刺倒,受傷墜馬。
由於單雄信所穿甲冑比較堅硬,那一槊並未傷及性命,但也受了戰傷。這位曾經橫掃千軍的瓦崗驍將,這個時候,也只能灰頭土臉地落荒而逃。尉遲敬德憑藉出眾武藝,成功解救出了秦王李世民。
關於尉遲敬德刺倒單雄信,解救李世民一事,民間評書演義、戲曲作品,每每言及於此,總是喜歡大書特書,——“棗園奪槊,單鞭救主”。講的都是這件事,以此說明尉遲敬德的勇武絕倫,忠心護主。
再來看,尉遲敬德殺退單雄信,救出李世民後,騎在馬上,以身庇護,掩護著李世民,邊打邊撤,且戰且退。尉遲敬德捨生忘死,加上李世民武藝高強,在二人的共同合力之下,很快殺出重圍,跳出了王世充的合圍。
突出重圍之後,李世民也緩過神來。剛才是自己兵力太少,才被王世充重兵包圍。可是現在,自己已經順利脫險,當然不能錯過這個絕佳戰機,眼下,應該趁機整合外圍兵力,對王世充的一萬兵馬,予以痛擊。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立即拍板,對山上的王世充大軍,發起反攻。既然要痛擊敵軍,就要使出“殺手鐧”。這個“殺手鐧”,便是李世民手上的一張王牌,一支驍勇善戰,所向無敵的親兵勁旅——“玄甲軍”。
上一章節介紹過,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專門從唐軍部隊中,挑選了數千精銳騎兵,經過認真操練,組建起了一支兵鋒銳利,戰力強悍的特種部隊——“玄甲軍”。玄甲軍組建之後,李世民將這數千精銳,分成左、右兩隊,由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翟長孫四員大將,各領一部。
因此,李世民、尉遲敬德突出重圍後,迅速集結了八千玄甲軍騎兵,返身殺回北邙山高地,衝進敵陣,與王世充的一萬兵馬,展開激戰。八千玄甲鐵騎,對陣一萬敵方精兵,也只有李世民有這種魄力。
雙方一交戰,王世充不由得大吃一驚,玄甲軍戰鬥力的強悍,超乎他的想象。只見,八千玄甲軍勁旅,猶如一股黑色旋風,在敵陣當中縱橫馳騁,來去自如,竟然殺得一萬鄭軍毫無還手之力,王世充逐漸落入下風。
不久,老將屈突通,率領唐軍主力,及時趕來增援。看到援軍趕到,李世民頓時信心倍增,立刻帶領八千玄甲軍,與屈突通主力合兵一處,夾擊王世充。在李世民、屈突通的合力圍擊下,一萬鄭軍土崩瓦解。
此戰,王世充敗得非常慘,慘到什麼地步?根據史書記載,王世充僅以身免,隻身逃回洛陽。唐軍大獲全勝,擊破一萬鄭軍,斬首三千餘級,生擒敵將陳智略,並俘虜了敵方六千排槊兵。可以說,王世充帶出洛陽圍剿李世民的一萬精兵,基本上全軍覆沒了,不是被唐軍殲滅,就是成為了唐軍的戰俘:
辛巳,世民以五百騎行戰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帥步騎萬餘猝至,圍之。單雄信引槊直趨世民,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世充兵稍卻,敬德翼世民出圍。世民、敬德更帥騎兵還戰,出入世充陳,往返無所礙。屈突通引大兵繼至,世充兵大敗,僅以身免。擒其冠軍大將軍陳智略,斬首千餘級,獲排槊兵六千。(《資治通鑑》)
此次北邙大勝,唐軍憑藉八千鐵騎,打得王世充萬餘精兵全軍覆沒,尉遲敬德功不可沒。若不是尉遲敬德及時出現,將單雄信刺於馬下,恐怕,李世民早已丟了性命。還是尉遲敬德,拼命護著李世民殺出重圍,李世民才能集結玄甲軍,趁勢反擊,等待主力來援,一舉大破鄭軍。可以說,這場戰役的勝利,尉遲敬德是首功。
所以,李世民得勝回營,立即召開戰後“總結大會”,論功行賞。當著眾將的面,李世民大力表彰尉遲敬德,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徵,何相報之速也!(《舊唐書·尉遲敬德傳》)
不僅如此,李世民命人抬出一箱金銀,作為獎賞,饋贈給尉遲敬德。從此以後,李世民對尉遲敬德更是無比信任,視若左膀右臂。同樣,尉遲敬德也是忠心耿耿,鞍前馬後地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每次大戰,皆是唐軍的開路先鋒。
特別值得提一下,尉遲敬德驍勇善戰,武藝超群,在唐軍諸將當中,都是排得上號的猛將。關於尉遲敬德出眾的武藝,史書中均有記載。比如,《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中,便記載了尉遲敬德的一項絕活技能:
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
尉遲敬德天生悍勇,擅長使用馬槊。並且,尉遲敬德還擁有一項絕技,名為“解避槊”。所謂“解避槊”,就是每次衝鋒陷陣的時候,敵軍長槊刺來,尉遲敬德總能輕鬆奪過對方長槊,還可以反刺敵將。
而且,尉遲敬德往往單騎衝入敵陣,被敵軍團團包圍,卻無法傷及分毫。歷次激戰,亂軍之中,尉遲敬德經常憑藉一柄長槊,殺出重圍,每每可以刺中敵方將領,馳騁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往返自如。
話說回來,北邙一戰,王世充調集大軍,本來打算來一場堂堂正正的“斬首行動”,希望殺死李世民,迫使唐軍不戰自敗。不曾想,弄巧成拙,反被李世民打了個落花流水,損失萬餘精兵不說,甚至,連王世充自己都差點喪在戰場上,倉皇逃回洛陽。對於王世充來說,這場北邙大戰,是典型的賠本不賺吆喝的買賣。
可以講,北邙、千金堡戰役,是唐軍拔除洛陽外圍據點後所取得的兩場重大勝利。王世充經歷這兩場大敗,軍力遭遇重創,士氣大大受挫,其生存空間也在逐步縮小。而反觀唐軍方面,在取得這兩場大勝之後,則進一步加緊了對洛陽的軍事包圍。戰場的形勢,正在向著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
當時,北邙大戰不久,王世充手下的筠州總管楊慶,遣使請降。李世民為了表示重視,特意委派名將李世勣,率師出轘轅道,負責接收楊慶所部歸降,安撫其眾。又過了不久,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王世充治下滎、汴、洧、豫九州之地,相繼降唐。
一個月後,唐朝安撫大使李大亮,攻取王世充沮、華二州。到了十二月,許、亳等十一州,先後請降。很快,王世充的隨州總管徐毅,也舉全州歸降唐軍。直到武德三年(620年)的年末,洛陽外圍大部分重要的軍事據點,全部被唐軍攻拔。河南地區各個州縣,不是主動歸降,便是被唐軍襲取。
經過前六個月的浴血奮戰,李世民指揮唐軍,基本完成了東征洛陽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重兵圍困,逐步蠶食的戰術,致使王世充的地盤日益縮小,僅剩洛陽一座孤城。應該說,此時此刻,唐軍兵鋒所向,將洛陽圍得如鐵桶一般,兵臨城下。接下來,唐軍馬上就要對洛陽城發起攻堅戰。
那麼,面對唐軍的大兵壓境,困守孤城的王世充,又會進行怎樣的垂死掙扎,他該如何抵禦唐軍的進攻?洛陽城下,李世民又將如何部署唐軍主力,對洛陽展開進攻?這位大唐王朝年輕的軍事統帥,到底經歷了怎樣刀光劍影,以及腥風血雨的兇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