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開始,從李唐建國之日起,唐王朝便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與挑戰。比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淺水原之戰”,是李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挑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的李密叛唐,是第二次挑戰。而武德二年(619年)八月的太原失守,則是第三次危機。

本來,太原失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自唐高祖李淵,下自唐朝的文武重臣,對於太原失守的事實,大都難以置信。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是整個山西地區的核心,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因此,唐高祖李淵對於太原的城防,非常重視,為的就是防止劉武周進攻太原。

按照李淵自己的說法,太原“強兵數萬,食支十年”。在太原周邊,唐廷又佈置了數萬精銳部隊。並且,太原城中,囤積了可供食用十年的糧草。可以說,太原城用“固若金湯”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

所以,即使劉武周背後有突厥支援,兵強馬壯,如果想要攻下太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從劉武周進犯太原,到最後攻陷太原,前後僅僅不過五個月的時間,就讓太原落入劉武周之手。在太原失守的過程中,唐朝方面接連失策,犯了一個又一個致命的軍事失誤,白白斷送了大好形勢。

其實,太原失守,最主要的直接責任人,不是駐守太原的齊王李元吉,也不是其他唐軍將領,而是唐高祖李淵。在整個太原之戰當中,李淵犯了兩大失誤,最終導致了太原城的失守。

第一,選將不當。

李淵明明知道太原的重要性,因此,對於鎮守太原的主將人選,自然要格外慎重。不說這個人有多麼能征善戰,最起碼也應該是老成持重。可是,唐高祖卻偏偏選了色厲內荏,少不更事的李元吉,坐鎮太原。作為父親,高祖難道不清楚李元吉的秉性嗎?他當然清楚。可是,儘管如此,李淵依然讓李元吉坐鎮太原。

李元吉鎮守太原期間,胡作非為,橫行霸道,搞得太原城民怨沸騰,秩序失衡。對此,李淵的處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出於一片愛子之心,他終究沒有將李元吉調回長安,而是採取“和稀泥”的處理方式,對李元吉無原則的縱容、包庇。殊不知,這種縱容,其實是對國家大事的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是由於父親李淵的縱容與包庇,才養成了李元吉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當劉武周兵臨城下之時,李元吉沒有選擇與太原共存亡,而是選擇了棄全城軍民於不顧,臨陣脫逃。單從這一點來看,太原失守,與李淵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二,救援不力。

劉武周實行蠶食之策,逐步逼近太原。面對如此危局,唐高祖本該積極馳援太原才是。然而,在救援太原的問題上,李淵卻顯得有些消極。太原的戰略意義這麼重要,更何況,劉武周又是個難纏的對手。所以,負責支援的援軍主帥,必須是一位經驗豐富,熟諳用兵之道的統帥。

滿朝上下,能夠完成此次馳援太原,擊敗劉武周的任務,唯有秦王李世民。然而,令人感到費解的是,唐高祖居然沒有派遣李世民,帶兵救援太原;反而以裴寂為主將,率軍迎擊劉武周的大軍,救援太原。

裴寂根本不懂軍事,他之所以主動請纓,無非是要博取軍功,證明自己。讓不會打仗的裴寂前去支援,不等於是給劉武周千里送人頭嗎!果然,度索原之戰,因為裴寂的胡亂指揮,唐軍大敗。並且,度索原一戰的失敗,徹底瓦解了李元吉的心理防線。最終,李元吉棄城而逃,太原被劉武周攻佔。

不管怎麼講,太原已經丟了,無論李淵如何懊悔,如何扼腕嘆息,都無法改變太原失守的事實。然而,事態的發展,卻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太原失守後,劉武周、宋金剛趁熱打鐵,藉著剛剛打下太原,部隊勢頭正盛,乘勝出兵,相繼攻下了晉州、龍門兩地。山西地區的近一半城池、郡縣,皆被劉武周佔領。

而且,劉武周攻陷晉州、龍門,也將戰線延伸到了關中、河東接壤的地帶。等於是說,劉武周的大軍,已經陳兵於關中邊境,隨時可以大舉西進。如此一來,劉武周基本打通了進攻關中的軍事要道。到了此時此刻,不僅河東的戰局岌岌可危,就連關中腹地的軍事態勢,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太原失守帶來的連鎖反應,或者說是惡果。太原失守後,唐朝在山西的戰局發展,逐漸趨於惡化,其防線猶如黃河決堤,一潰千里。所以,針對眼下的危急情形,唐王朝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便是全力應對河東敵情,儘快收復太原,消滅劉武周勢力,穩定住山西局勢。

可是,現在的河東戰場,猶如產生了“多骨諾米牌效應”。太原失守,拉開了唐軍河東潰敗的序幕。之後,晉州、龍門兩地的相繼丟失,更是讓唐朝在河東戰場的處境,變得極端不利。因此,對於劉武周肆虐山西的侵略行為,唐王朝顯然有些力不從心。沒等唐朝開始收復太原,劉武周再度發起進攻。

自從攻下太原,劉武周由此進入了事業的高峰期。他的勢力範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張。大半個山西,盡在劉武周手中。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劉武周的野心,愈發膨脹。接下來,劉武周的目標,吞併整個山西。然後,以山西為根基,作為爭奪天下的大本營,與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奪下晉州、龍門不久,很快,劉武周便對唐王朝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攻取晉州、龍門不到兩個月,劉武周、宋金剛揮師再攻澮州(今山西翼城)。結果,澮州隨即失陷。由此可見,此時劉武周兵鋒之盛,已經無人可擋,基本上打遍山西無敵手,根本阻截不住。

從武德二年(619年)八月開始,唐朝在河東戰場的形勢,越發呈現獨木難支之狀。劉武周先是佔領太原,又乘勝出兵,攻陷晉州、龍門。沒過多久,十月份,劉武周、宋金剛再度用兵,迅速奪取了澮州。可以這樣講,山西戰局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如果唐王朝再不有所作為,劉武周佔領山西全境,不過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退一萬步講,唐朝如果丟失山西,不僅丟棄了河東老家,失去了一塊戰略要地;而且,失去山西,也意味著失掉民心、士氣。到時候,唐王朝內部必將分崩離析,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再無立足之地。所以,唐朝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擋住劉武周,弭平河東戰火。問題是,派何人前去阻擋劉武周呢?

這個時候,太原失守之前,齊王李元吉棄城而逃,現在已經逃回長安。目前,只有身為晉州道行軍總管的裴寂,還在山西苦苦支撐。作為唐朝在山西最高的軍政長官,就眼下局勢,從官職級別而言,也只有裴寂才可以挑起這副擔子。但是,裴寂的那兩下子,只能將山西戰局越攪越亂。

前文說過,劉武周兵逼太原,唐高祖以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命他帶兵馳援太原。可是,裴寂根本不懂軍事。結果,度索原一戰,由於他的指揮失誤,致使唐軍慘敗,直接導致了太原失守。

唐軍兵敗度索原之際,當時,主力死傷殆盡,部隊完全失控。面對那樣的一個混亂局面,身為主帥的裴寂,不僅沒有制止潰敗,反而連忙逃離戰場。裴寂連續狂奔一日一夜,終於逃到晉州。

原本以為逃到晉州,能夠暫時歇一口氣。但是,裴寂沒有想到,劉武周的速度太快了。佔領太原不久,劉武周兵鋒所指,直取晉州。晉州守軍苦戰六天六夜,還是不幸失守。再之後,劉武周所向披靡,襲破龍門。自從太原失守以來,唐軍在河東戰場節節敗退,喪師失地。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裴寂的退避與不作為。

裴寂兵敗辱國,令唐朝蒙受巨大損失。事實上,裴寂也不是毫無羞恥。因此,敗退至晉州之後,裴寂主動上表請罪。然而,唐高祖李淵非但沒有對他加以懲處,反而好言寬慰,繼續對其委以重任,讓他鎮撫河東。

依照常理,皇帝如此開恩,裴寂自己就燒高香吧,應該懂得感恩。沒想到,裴寂接下來的行為,卻讓所有人大失所望。連一貫對他無比信任的唐高祖,也保不住他了,對他無比失望。

怎麼回事?還是要回到河東戰事上來。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劉武周、宋金剛攻陷澮州,唐朝在河東老家的根基,岌岌可危。作為山西地區的實際軍政長官,抵擋劉武周的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了裴寂身上。

還是老問題,裴寂一介文臣領兵,加上他比較怯懦庸碌,根本沒有統兵之才。面對勢頭強勁的劉武周大軍,裴寂束手無策。他不敢主動出擊,與劉武周決戰。因為度索原之戰,讓裴寂吃盡了苦頭,他被打怕了。

於是,裴寂只得龜縮於營壘之中,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然而,正是這種堅壁清野,使得裴寂攤上了大麻煩,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並且,他的堅壁清野,導致唐朝河東戰局的發展,再度陷入被動。

必須清楚,裴寂不是李世民。當初,西線之戰,李世民憑藉堅壁清野的疲敵之計,一舉打敗了薛仁杲,消滅西秦薛氏政權。裴寂沒有李世民的軍事才華,他的堅壁清野戰術,實際上,就是一種割肉補瘡,飲鴆止渴的自殺式做法。

為了與劉武周進行長期對峙,打持久戰,裴寂下令,將晉西南一帶虞、泰二州的百姓,強行遷入城堡。同時,裴寂還將這些百姓的積蓄、糧田、財產,全部焚燬,不給劉武周留下一粒糧食、一寸土地:

劉武周將宋金剛進攻澮州,陷之,軍勢甚銳。裴寂性怯,無將帥之略,唯發使駱驛,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積聚。(《資治通鑑》)

雖然裴寂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堅壁清野的作用,成功實現了對劉武周的經濟封鎖。但是,另一方面,也極大損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得罪慘了。這樣一來,引起了百姓的騷動不安,他們對裴寂是恨之入骨。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民驚擾悉怨,皆思為盜”。

最終,這種騷動不安,變成了事實。不久,夏縣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百姓譁變事件。夏縣人士呂崇茂,聚集了一眾亂民,起兵作亂,自稱魏王,與劉武周遙相呼應。就這樣,劉武周、呂崇茂對裴寂形成夾擊之勢。

裴寂弄巧成拙,本來,打一個劉武周,就夠他受的。現在,又突然冒出了一股呂崇茂的流寇。這個時候,裴寂真的有些騎虎難下,腹背受敵,一下子要面臨兩夥敵軍,可謂葫蘆沒有摁下,反倒起了瓢。

因此,裴寂急忙調轉槍口,全力征討呂崇茂流寇。要麼說,裴寂是一個軍事上的庸才,劉武周他打不過,居然連這支臨時組織起來的農民武裝,也打不過。裴寂討伐呂崇茂,竟然被打得一敗塗地。

戰爭初期,裴寂指揮無方,致使唐軍一再敗北,遭到巨大傷亡。之後,又是因為裴寂的愚蠢舉動,致使山西境內流寇蜂起,與劉武周連成一片。河東戰場軍事態勢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李唐王朝。

仗打成這樣,山西戰事被搞得這麼狼狽。很顯然,裴寂難辭其咎。由於他的無能,唐軍在與劉武周的對戰中,不僅毫無建樹,反而損兵折將,喪師失地。所以,裴寂已經不適合繼續留在前線,指揮部隊了。經過權衡,唐高祖將裴寂調離前線,徵召入朝。見到裴寂,李淵不留情面,上去就是一頓數落:

義舉之始,公有翼佐之勳,官爵亦極矣。前拒武周,兵勢足以破敵,致此喪敗,不獨愧於朕乎?(《舊唐書·裴寂傳》)

這一次,李淵沒有袒護裴寂,為了平息朝野上下的不滿情緒,將裴寂下獄。但是,唐高祖只是做做樣子。不久之後,裴寂被重新釋放出來。而且,李淵對他的態度,並未發生改變,比以前更加寵信。

對於裴寂的屢戰屢敗,無能怯懦,唐高祖李淵不僅不予以懲處,反而一再偏袒、一再縱容。這樣的做法,自然激起了朝中許多大臣的不滿。他們覺得,就裴寂這麼一個志大才疏的草包,憑什麼位居大唐宰輔之職,且備受皇帝信任。李淵的處理不公,為唐王朝內部官員之間的矛盾,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儘管高祖對裴寂有所偏袒,但是,李淵卻沒有讓裴寂再次回到前線,這還算是個明智之舉。李淵清楚,河東一戰,事關重大,如果繼續派裴寂到前線掌兵,只會讓山西戰況越來越糟。

既然裴寂被調離前線,召回長安,唐朝山西戰場的統帥之職,便出現了空缺。為今之計,只有重新調兵遣將。那麼,該派何人頂替裴寂的將帥空缺?這一次,唐高祖派出多員戰將、數支軍隊,馳援山西,抗擊劉武周。

在裴寂調離前線的同時,唐高祖李淵命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等將領,統領大軍,開拔河東前線,力抗劉武周。由此可見,李淵是下了血本,要和劉武周死戰到底。

然而,此時的河東戰局,已經惡化到了極點,出乎李淵的意料。當時,隋朝的一股殘餘勢力——王行本部,佔據蒲阪,唐朝屢攻不克。不僅如此,王行本還與劉武周遙相呼應,雙方結成了夾擊李唐的聯盟。

王行本佔據蒲坂,並與劉武周串通一氣,對於山西戰事的發展,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意味著什麼?李唐王朝的黃河渡口防線,直接暴露在了劉武周的鐵蹄之下,關中地區也變得岌岌可危。

如果劉武周率軍經過蒲阪,從此地直渡黃河。屆時,不僅會佔領山西全境,也將威脅關中腹地,兵臨長安城下,亦不在話下。所以,此時此刻,形勢已然是萬分危急,戰火燃遍山西,大有向關中蔓延的趨勢。

劉武周、王行本結盟,黃河渡口防線洞開,河東危在旦夕。訊息一經傳出,關中一帶頃刻人心惶惶,群情震駭,猶如當初薛舉進犯涇州一樣。面對這樣的困境,唐高祖李淵的內心,開始產生動搖了。

李淵畢竟是大唐皇帝,在他看來,太原雖然重要,也重不過整個大唐的江山社稷。這場仗如果再這麼打下去,只怕唐王朝會招架不住。不要到最後,山西沒有保住,連關中都危若累卵了。與其繼續在山西和劉武周死磕,倒不如及時儲存實力,積蓄力量,等到以後時機成熟,再與劉武周決戰。

想到這裡,唐高祖便萌生了一種消極保守的念頭。於是,李淵親自寫了一道手敕,準備發往河東前線。在這道親筆手敕中,唐高祖李淵將自己的戰略意圖,大體上進行了一個簡單闡述:

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資治通鑑》)

總而言之,李淵的策略,四個字:收縮戰線。眼下的軍事態勢,劉武周咄咄逼人,席捲大半個山西,唐軍則一敗再敗。針對河東潰敗的危情,唐高祖李淵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時放棄太原,放棄黃河以東,將唐軍主力撤回關中,全力固守關西。只要關中還在手中,將來收復太原,還是大有可為的。

試想,唐高祖的這道手敕,一旦真的發往前線,後果將不堪設想。估計,唐王朝的統一大業,勢必戛然而止,甚至整個國家也會土崩瓦解。幸虧,關鍵時刻,有人主動站出來,阻止了李淵這個因頭腦發熱而做出的錯誤決定,糾正了唐高祖的戰略失誤。這個人是何許人也?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可不是一般人,久經戰陣。這是一位在血雨腥風的戰爭中,一路拼殺出來的傑出軍事統帥,具有豐富的戰場經驗,以及超群的軍事才能。他以敏銳的戰略眼光,精準地判斷出,太原絕不能輕易放棄。

要知道,李世民是一路跟隨父親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直到最後攻克長安。所以,李世民當然清楚,太原的重要性。如果唐朝主動放棄太原,放棄黃河以東,也就等於放棄了山西。失去山西,唐朝將會徹底失掉立國的根基,失掉天下民心士氣。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李唐王朝從此必會一蹶不振。

而且,就算唐朝主動放棄黃河以東,收縮戰線,將軍隊撤回關中,固守關西;劉武周真的會就此作罷嗎?當然不會。這樣只能助長劉武周的氣焰,所謂“慾壑難填”,既然劉武周敢對山西發起全面進攻,那就說明其野心不小。佔據山西之後,劉武周肯定還會向關中地區,伸出魔爪。

那時,劉武周、宋金剛率領大軍,突破黃河防線,深入關中腹地,則長安危矣!所以,即使為了拱衛長安,太原城也不能輕易放棄。因此,收復太原,勢在必行。只要太原一天在劉武周手中,始終是懸在大唐頭上的一把刀。

唐高祖李淵準備收縮戰線,放棄太原,這顯然與李世民的想法,背道而馳。對於父親李淵保守避戰的消極意圖,李世民自然不能坐視不理,必須要極力阻止,使得父親改變策略。於是,李世民主動上表唐高祖,向父親詳細陳述了太原的戰略意義。同時,李世民還主動請纓出征,願領三萬精兵,收復太原,消滅劉武周:

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冀平殄武周,克復汾、晉。(《資治通鑑》)

收到李世民的上表,唐高祖李淵如夢方醒,瞬間開啟了“腦回路”。仔細想想,自己之前放棄黃河以東,固守關西的想法,的確有些消極。一旦放棄太原,不光河東不保,長安也十分危險。看來,還是李世民具有戰略眼光,見解獨到,到底還是久經沙場,用兵如神的大唐軍神。

在這道上表中,李世民還毛遂自薦,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只需率領三萬精兵,便能收復太原,消滅劉武周。唐高祖李淵心如明鏡,他知道,李世民可不是李元吉、裴寂之流,那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打下這樣的包票,絕不是信口開河,肯定早就胸有成竹,有了破敵良策。

更何況,目前山西地區的戰爭態勢,已經亂成了一鍋粥。自從劉武周興兵與唐朝開戰以來,唐軍不斷失利,先後丟失了太原、晉州、龍門、澮州等地,山西近一半的領土,都被劉武周佔領。而且,又因為裴寂推行錯誤的堅壁清野政策,激起民變,致使山西流寇蜂起,與劉武周相互勾結,使得河東危局更加雪上加霜。

唐軍一敗再敗,河東潰敗似乎已成定局,李淵手中無人可用。可以說,現在的山西,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無論誰去接手,都將是九死一生的考驗。放眼朝野上下,有能力、有實力,挽救河東敗局,打敗劉武周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秦王李世民。這是唐高祖李淵手中,最後的一張王牌了。

經過一年以前的西線大捷,以及消滅西秦,克復隴西的輝煌戰績,讓所有人都領略到了李世民強悍的威力。有了平定西秦戰役的利刃出鞘,這一次,與劉武周的決戰,對於李世民而言,想必是輕車熟路。

國家危難之際,唐高祖李淵決定啟用李世民,派他領兵出征,前往消滅劉武周。因此,唐高祖下達戰前動員,“上於是悉發關中兵以益世民所統,使擊武周”。李淵將關中地區的幾乎所有兵力,全部交由李世民統一指揮,由李世民率領,討伐劉武周。這是唐朝在關中全部的家底,李淵將這些兵馬指揮大權,一律授予秦王李世民。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二十日,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正式出征,開赴河東前線,討伐劉武周。大軍開拔的當天,唐高祖李淵親自送行,一直送到華陰長春宮。就這樣,在河東戰局極端不利的境況下,李世民臨危受命,領軍出擊。整個李唐王朝,將河東戰場的主要希望,全部寄託到了秦王李世民身上。

應該說,唐高祖李淵臨陣選將,命李世民出征劉武周。這樣的舉措,使得原本處於死局的河東戰場,開始逐漸出現轉機。唐王朝在遭遇了一連串的軍事挫折後,由於李世民的異軍突起,勝利的曙光,正在慢慢萌生!

李世民親率唐軍主力,挺進河東前線,對於劉武周來講,他的好日子,也即將到頭了。從劉武周進犯太原開始,他就一直在走大運,勝利是一個接著一個。可是,人生往往是公平的。一個人或許會一時走運,卻不可能一世走運。果然,李世民的到來,讓劉武周遇到了一個自崛起以來,最強勁的對手。

也正是李世民的到來,讓劉武周首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並且,還是一敗塗地。短短六個月的時間,曾經雄踞山西的劉武周,便在李世民的雷霆重擊下,兵敗如山倒。所有之前取得的軍事業績,也盡皆化為烏有。而劉武周本人,也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用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帶領唐軍將士,摧枯拉朽,化腐朽為神奇,一舉扭轉了唐朝在河東戰場的不利局面?這位聞名天下的戰神,又是運用怎樣的戰術、戰法,給予了劉武周、宋金剛雷霆一擊,讓他們迅速土崩瓦解,締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戰爭奇蹟,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並且,在李世民征戰河東,消滅劉武周、宋金剛的過程中,他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這個意外收穫就是,李世民收服了一員驍勇善戰的虎將。正是由於這員虎將的歸順唐軍,對於李世民的秦王集團而言,可謂如虎添翼。從此,這員勇冠三軍的猛將,忠心耿耿地追隨李世民,甚至在戰場上救過李世民的命,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年,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河東戰場,在古老的三晉大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沙場傳奇?曾經驕狂不可一世的劉武周、宋金剛,又是如何在彈指一揮間,被李世民輕鬆地打敗,直至徹底滅亡?同時,消滅劉武周政權,對於唐王朝的統一大業來說,又有著怎樣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