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軍對陣(2)——纏鬥虎牢關
章節報錯
直到此時,武德四年(621年)三月,決定隋末唐初歷史走向的洛陽之戰,已經進入到了至關重要的關鍵階段。因為,在這一年的年初,洛陽戰局驟然發生鉅變,而且是影響天下大勢走向的鉅變。
首先,在唐軍將近半年的凌厲攻勢下,王世充損兵折將,喪師失地,坐困洛陽孤城。無奈之下,王世充只得尋求外援,向河北竇建德的夏政權求助。與此同時,竇建德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以及個人想要稱霸天下的雄心,決定與王世充聯合,夾擊唐軍,親率十餘萬大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朝洛陽殺來。
依照常理,此時的戰場態勢,對唐軍極為不利,兩線作戰,捉襟見肘。可是,唐軍的統帥秦王李世民,卻是一個天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才。經過一番思量,李世民最終決定,劍走偏鋒,兵行險招,留下大部唐軍主力,繼續圍攻洛陽城;至於李世民本人,則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奔赴虎牢關,伏擊竇建德大軍。
本來,洛陽之戰,只是李唐與鄭國之間的戰爭,僅限於唐、鄭兩大勢力。不過現在,情況有變。竇建德突然介入,十餘萬夏軍,陳兵於洛陽周邊,使得敵我態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原本是唐、鄭兩國的戰爭,竟然演變成了唐、鄭、夏三國之間的角力。就這樣,震爍古今的虎牢關之戰,至此掀開了戰幕!
不僅如此,唐、鄭、夏三國數十萬軍隊,齊聚於洛陽。而且,還是李唐以一國軍力,對抗鄭、夏兩國聯軍,這其中所要承擔的風險,仍是相當巨大。這場空前絕後的千古大戰,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可見,虎牢關之戰,對於李唐王朝而言,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此戰的最終勝負,直接關係到洛陽之戰的成敗,也關係到中原之主花落誰家。虎牢關一戰,倘若勝利,唐朝不僅可以一舉擊潰竇建德的十餘萬大軍,還能成功迫降王世充,兵不血刃,直下洛陽。如此一來,鄭、夏兩國,河南、河北之地,盡為李唐囊中之物。
反之,如果虎牢關之戰的結局,唐軍不幸戰敗,後果將極其嚴重。對唐朝的打擊,不單單是折損主力,喪師兵敗。更致命的損失是,此戰若敗,唐軍將退出洛陽,元氣大傷,再想捲土重來,反攻洛陽,必定難如登天。並且,唐朝一統天下的願望,也將遙遙無期,難以實現。
故而,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擺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有進無退,唯有勝利。不然的話,李世民和十萬唐軍將士,將絕無生機。所以,虎牢關一戰,唐軍只能贏,不能輸。那麼,作為唐軍主帥,李世民率軍奔襲虎牢關,又會如何巧妙用兵,與竇建德周旋,直至取得戰爭的終極勝利?
首先,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李世民初到虎牢關的情形。
之前,李世民定下分兵之計,命齊王李元吉、老將屈突通率領主力,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親率一支精銳部隊,快速搶佔虎牢關,迎擊竇建德的十餘萬大軍。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的用兵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可以概括:兵貴神速。必須要以最快的行軍速度,進駐虎牢關,擋住竇建德的十餘萬夏軍。
前文提及,竇建德率軍抵至洛陽附近,並沒有馬上直取虎牢關,這樣才給了唐軍可乘之機。但是,這並不代表,竇建德不重視虎牢關。一旦竇建德反應過來,出兵攻取虎牢關,李世民的一切謀劃,就都會付諸東流。因此,李世民必須要搶在竇建德前面,進佔虎牢關。現在,唐軍和竇建德拼的就是速度。
所謂速戰速決,說幹就幹。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急速行軍,奔赴虎牢關戰場。當時,對於李世民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李世民帶著他的三千五百玄甲軍,馬不停蹄,晝夜不息,緊趕慢趕,終於趕到了虎牢關。
李世民為了儘快抵達虎牢關,選擇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四日正午時分出兵。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第二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率領玄甲軍,進入虎牢關,成功搶佔伏擊地點。
三月二十四日,從洛陽出發;二十五日,到達虎牢關。在搶佔虎牢關後,李世民命令麾下三千五百玄甲軍,迅速做好戰鬥準備,嚴陣以待。果然,僅僅過了一天,二十六日,玄甲軍與竇建德的第一次交鋒,拉開了帷幕!
從部隊開拔,到進駐虎牢關,再到與夏軍正面交鋒,李世民前前後後,總共才用了三天時間。由此可見,李世民行動之迅速,超出了竇建德的預料。虎牢關之戰的初期,李世民率先搶得先機,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雖然李世民成功搶佔虎牢關,領先竇建德一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世民從此便能高枕無憂。接下來,李世民所要面臨的局面,則更為嚴峻。什麼局面呢?還是前文反覆提到的問題,李世民兵力太少。
李世民率軍長途奔襲,搶佔虎牢關,截擊竇建德大軍,僅僅點集了三千五百玄甲軍。至於唐軍的大部主力,此時全部留在洛陽城下,由李元吉、屈突通指揮,圍攻洛陽。這樣看來,李世民目前所能調動的兵力,只有區區三千五百玄甲軍。而他對面的竇建德,卻手握十餘萬大軍,兵強馬壯,實力不容小覷。
兩軍兵力對比,懸殊之大,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那麼,李世民是如何憑藉三千五百玄甲軍,對抗竇建德的十幾萬夏國大軍,並一舉將其擊滅,最終取得虎牢關之戰的完勝?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先不論勝負如何,能不能守住虎牢關防線,擋住竇建德的兵鋒,都是一個大問題。敵眾我寡,兵力懸殊,怎樣排兵佈陣、迎戰夏軍,成為了李世民與玄甲軍將士,最應該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簡單來說,與夏軍一戰,這個仗到底該怎麼打,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戰法?
李世民深知,他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儘管玄甲軍英勇善戰,舉世無雙,但畢竟人數太少,只有三千五百精銳,還不到一萬人。如果僅憑這三千五百人,去和竇建德的十幾萬兵馬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必然會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所以,照眼下形勢來看,硬拼絕非上策,只能另闢蹊徑,製造戰機。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既能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又能儲存己方實力,將損傷降到最低。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他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況且,戎馬倥傯這麼多年,已經讓李世民的指揮藝術、用兵智慧,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爐火純青。如何用兵佈陣、打擊敵人,李世民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主張。
思前想後,李世民想到了一條方略,用來對付竇建德的十餘萬夏軍:纏鬥。所謂纏鬥,簡而言之,就是通常所說的消耗戰、游擊戰。李世民也清楚,自己兵少,竇建德兵多,正面硬抗,肯定佔不到便宜。
不過,打消耗戰,卻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戲。他曾經運用這套戰術,先後滅了薛仁杲、劉武周、宋金剛等強敵。正是因為有著這麼多成功的先例,李世民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排程得當,以少量的玄甲軍兵力,也能死死扼守住虎牢關天險,牽制住竇建德主力,使其大軍無法前進,越過虎牢關,與王世充合兵。
也就是說,李世民與麾下的三千五百玄甲軍,要像一根結實的繩索,牢牢纏住竇建德,令他不得抽身。李世民捏準了竇建德的軟肋,夏國兵馬千里行軍,人困馬乏。等到夏軍糧草耗盡,士氣低落之時,便是唐軍大舉反攻的良機,定能一戰而定。這就是李世民纏鬥夏軍的具體策略。
面對竇建德的十餘萬大軍,與玄甲軍對峙於虎牢關的咄咄逼人之勢,李世民臨危不亂,制定了纏鬥夏軍的戰法。客觀地講,這的確是一條能夠克敵制勝的妙計。接下來,李世民便要正式實施。他是一個典型的行動派,從不喜歡拖泥帶水,既然決定要打,就要迅速行動,來個出其不意。
很快,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進入虎牢關的第二天,唐、夏兩軍之間的第一場戰鬥,正式打響。此次,是唐軍率先向竇建德發起的挑戰。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是不是瘋了!他現在手上的兵力,滿打滿算,才三千五百人,還不足四千人。在這種情況下,能頂住十幾萬夏軍的進攻,已屬不易,怎麼還敢主動挑戰,這不是找死嗎?
恰恰相反,這正是李世民用兵的高明之處。其實,在此之前,李世民就已經分析出來。自從竇建德擊破孟海公,馳援洛陽以來,夏軍一直是凱歌高奏,從未遭遇挫敗。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夏軍將士驕狂。
所以,李世民決定主動出擊,一來,可以更好地開啟局面;二來,則能重挫竇建德的銳氣。故而,李世民此戰的意圖,不求斬獲、殺傷敵軍多少,只求對夏軍予以迎頭痛擊,給竇建德來個下馬威。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到達虎牢關的第二天,李世民留下大部玄甲軍精銳,固守虎牢關防線,自己則挑選了五百名玄甲軍驍騎,由李世民親自率領。李世民領著這五百驍騎,疾馳行軍,出至虎牢關以東二十餘里處,一步步接近竇建德的夏軍大營,親臨一線,偵察敵情。
當然,這次行動,李世民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偵察敵情,更是要主動進攻,力挫夏軍銳氣。為此,李世民除了挑選出五百驍騎以外,同時,唐軍軍中四名身經百戰的大將,亦隨軍出擊,他們分別是李世勣、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這四員大將,都是唐軍之中赫赫有名的百戰名將。
由此可見,為了此次挑戰夏軍,李世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就這樣,李世民親率五百玄甲軍驍騎,以及四員大將,一步步摸近竇建德大營,隨時準備發起襲擊。那麼,李世民會如何打好唐軍在虎牢關的第一仗呢?
關於這一點,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數。他並不打算,帶領自己的五百驍騎,直接去偷襲夏軍大營。如果真的那樣,一定會遭到竇建德的反撲,勢必寡不敵眾,陷入重圍。李世民何等人物,他才不會做此等賠本的買賣。強攻斷不可行,李世民想到了另一個方法,引蛇出洞,將夏軍誘出營寨,於半道伏擊。
於是,李世民選好了一處伏擊地點,沿途留下全部驍騎精銳,“緣道分留從騎”,命李世勣、程咬金、秦瓊三員大將,分別統領這支勁旅,埋伏於道路兩旁。只待夏軍進入埋伏圈,便大舉進擊,圍殲夏軍。
伏兵雖然安排妥當,但問題是,怎樣才能將夏軍引進包圍圈?或者說,誰去完成誘敵的任務呢?這一回,李世民親自上陣,隻身犯險,以身作餌,誘使夏軍出營。然後,再來一個請君入甕,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眾所周知,李世民打起仗來不要命,身為三軍統帥、大唐秦王的他,經常一馬當先,身先士卒。這種頗有些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數次讓他與死神擦肩而過;慈澗遭遇戰,洛陽城下的激戰,北邙之戰,青城宮之戰,便能說明一切。
說起來,李世民的膽子可夠大的。這麼艱鉅的誘敵任務,他竟然只和尉遲敬德兩個人,帶領四名騎兵,前往夏軍大營前挑戰。尉遲敬德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唐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武藝高強,勇冠三軍。
當初,唐軍攻打洛陽期間,北邙之戰,王世充麾下第一驍將單雄信,曾經直逼李世民,差一點要了李世民的性命。關鍵時刻,還是尉遲敬德挺身而出,策馬持槊,一槊將單雄信刺於馬下,於亂軍之中,救了李世民一命。所以,李世民對於尉遲敬德的能力,是相當肯定的。臨出發前,李世民豪情萬丈,對尉遲敬德說了這樣一番話:
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資治通鑑》)
這句話是說,李世民告訴尉遲敬德,咱倆一道出去,寡人手持弓箭,將軍手執長槍,在後緊緊跟隨,馳騁千軍萬馬之中,縱使敵軍有百萬之眾,能奈我何!言外之意就是,此次誘敵,定能馬到成功。
可是,即使李世民再怎麼豪氣干雲,尉遲敬德再怎麼勇猛,僅帶四名騎兵,就敢於去襲擾夏營。說出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弄不好,非但無法誘敵成功,甚至還會丟了性命。誰也不會想到,李世民竟然成功了。
四名玄甲軍騎兵,在李世民、尉遲敬德的帶領下,漸漸逼近夏軍大營。行軍路上,李世民一邊走,一邊對尉遲敬德說:“賊見我而還,上策也。”意思是說,就憑這六個人,要給竇建德一個厲害瞧瞧。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距離竇建德大營只有三里的地方,李世民、尉遲敬德一行,與夏軍的一隊遊動哨,狹路相逢。本來,這隊夏軍遊哨,看到對面的唐軍,人數極少。況且,他們並沒有見過李世民的真面目。所以,夏軍誤以為李世民、尉遲敬德一行人,只是一支普通的唐軍斥候,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萬萬沒想到,李世民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倒是一點沒有自持身份,竟然主動亮明自己的身份,朝著對面的夏軍遊哨,乾脆利落,一聲響亮的斷喝:“我秦王也。”直截了當地告訴夏軍,我就是李家二郎,大唐的秦王,此次東征洛陽的唐軍統帥,有本事儘管放馬過來。
說罷,沒等夏軍反應過來,李世民彎弓搭箭,“嗖”的一箭射出。要說,李世民百步穿楊的箭術,那可不是吹的。只見,對面的一員夏軍大將,瞬間應弦落馬,倒地斃命,被李世民一箭射殺。
需要清楚的是,李世民與夏軍遊哨交鋒的地點,距離竇建德的中軍大營,僅有三里路程。李世民鬧出這麼大的動靜,又公然射殺了一員夏軍大將。顯然,這一切,竇建德是看到了。起初,竇建德與眾多夏軍士兵一樣,並不認得李世民。可是如今,李世民公開亮明身份,主動挑戰,反倒讓竇建德如夢初醒,發覺此人竟然是李世民。
得知李世民的身份後,竇建德頗為憤怒。李世民身為威震天下的大唐軍神,居然只與一員戰將,帶著四名騎兵,明目張膽地來大營前挑戰。在竇建德看來,年輕的李家二郎,簡直不把自己和大夏軍隊放在眼裡。
既然李世民主動送上門來,竇建德當然不能放過,若能生擒或殺死李世民,一定可以徹底瓦解唐軍,解了洛陽之圍。於是,竇建德準備撒下大網,擒殺李世民。殊不知,這位夏王,已經被李世民給設計了。
緊接著,竇建德軍中一陣騷動。隨後,五、六千人左右的夏軍騎兵,迅速衝出大營,直奔李世民等人而來。李世民、尉遲敬德一行,總共就六個人。面對五、六千人的夏軍,無疑是肉包子打狗,都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因此,跟隨李世民出來的四名騎兵,見到如此情形,“從者鹹失色”。
唯獨李世民一人,心中樂開了花。此番出來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兩個字:誘敵,將竇建德主力誘出大營,引入唐軍的包圍圈中,圍而殲之。現在,竇建德終於被激怒了,派出數千精兵追擊,正中李世民下懷,自己苦心孤詣的誘敵之計,總算奏效了。接下來,就是要將夏軍精銳,引入提前設好的埋伏之中。
竇建德派出五、六千夏軍騎兵,出營追殺李世民。此時此刻,利刃高懸,李世民生死一線。然而,李世民毫無懼色,這樣的場面,他見的多了。他對身邊的四名親兵說道:“汝弟前行,吾自與敬德為殿。”李世民告訴四名親隨,你們先撤,我和尉遲將軍兩個人,負責斷後。
於是,李世民、尉遲敬德二人,撥轉馬頭,按轡徐徐前行,一點都沒有如臨大敵的感覺,反而顯得格外輕鬆,愜意。等到身後敵騎即將逼近之時,李世民突然撥馬返身,張弓搭箭,對準正面之敵,猛然一箭射出。但見,夏軍隊伍當中,一人應弦墜馬,頃刻身斃,成了李世民的箭下亡魂。
一時間,在後追擊的數千夏軍騎兵,被李世民的精湛射術給震住了,愣在原地,不敢靠近李世民。不過很快,夏軍緩過神來,再次猶如潮水一般,朝李世民、尉遲敬德圍攏過來,意欲擊殺二人。
身處夏軍團團包圍之中,李世民依舊十分豪氣沖天,一點不帶怕的。面臨一撥又一撥的敵騎,李世民嫻熟地拿起弓箭,引弓射之,上來一個射死一個,再上來一個又射死一個,幾乎是箭無虛發。前前後後,李世民接連射殺了數名夏軍騎兵,這裡面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士兵,多少人是將領。
看到李世民如此英勇善射,尉遲敬德自然也不甘寂寞,他覺得,自己不能給秦王丟臉。而後,尉遲敬德揮舞長槊,策馬衝進敵陣,左衝右突,一連格殺十餘人。這一下子,後面的夏軍追兵,開始害怕了,不再像剛才那樣咄咄逼人:
於是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逼。(《資治通鑑》)
可是,這五、六千人的夏軍追兵,越想越生氣。我們數千之眾,這麼多的兵馬,對方只有區區兩個人,竟然奈何不得,傳出去,還不得淪為當世笑柄。因此,今天無論如何,也要殺掉李世民。想到這裡,數千夏軍追兵,加快步伐,繼續在後猛追李世民、尉遲敬德,誓要取了二人的性命。
而此時,李世民也漸漸發現,夏軍已經完全上鉤。因此,李世民不想和夏軍繼續過多糾纏,必須儘快將其引入埋伏。故而,李世民、尉遲敬德且戰且退,一邊抵擋,一邊後撤。不知不覺中,數千夏軍騎兵,在李世民的引誘下,進入了唐軍的伏擊區域,一腳邁進了鬼門關中。
要知道,這個時候,李世勣、秦瓊、程咬金三員大將,率領五百玄甲軍驍騎,早已布好了口袋陣,在此恭候多時。只待夏軍一到,便發起攻擊,將他們一舉殲滅。果然,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夏軍真的來了。
接下來,夏軍的厄運降臨了。一眨眼的工夫,李世勣、秦瓊、程咬金等人,一聲令下,各率所部,奮力殺出。五百玄甲軍精銳驍騎,猶如下山猛虎,入海蛟龍一樣,對五、六千夏軍精騎,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在戰力強勁,所向無敵的大唐玄甲軍面前,夏國軍隊顯然不是對手。當初,洛陽城下,在北邙山,在青城宮,李世民率領玄甲軍,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殺得王世充數萬精兵潰不成軍。區區五、六千夏軍,何足道哉,哪裡是玄甲軍的對手!
雖然,兵力對比,夏軍佔據優勢。奈何,玄甲軍太過強悍,又是預先設伏、突然襲擊,夏軍毫無防備。結果,數千夏軍精騎,竟然不敵五百玄甲軍。一仗下來,夏軍兵敗,玄甲軍大獲全勝,斬首三百餘級,俘虜夏軍驍將殷秋、石瓚二人。之後,李世民率軍勝利而歸,重返虎牢關駐地。
應該說,這一戰,是李世民奔赴虎牢關以來,唐、夏兩軍的首次交鋒。剛一開打,唐軍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就來了個“開門紅”,首戰告捷。李世民孤身冒險,巧妙誘敵,大破夏軍數千騎兵精銳,斬敵三百餘人,並擒獲兩員夏軍大將。唐軍第一戰的勝利,等於為虎牢關之戰開啟了一個不錯的局面。
自竇建德擊破孟海公部,從河北起兵,馳援洛陽,一路所向披靡,幾乎沒有遭遇到失敗。可是此次,卻讓竇建德與夏國大軍,翻了一個不小跟頭。本來,竇建德意圖出動大軍,擒殺李世民,進行一場“斬首行動”。不料,反被李世民將了一軍,打得倉皇敗北,還折損了三百餘人,得不償失。
儘管虎牢關的第一場戰鬥,唐軍斬獲不多,僅僅殺敵三百餘人,生擒敵將兩名。可是,李世民此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此次伏擊夏軍,李世民不求消滅敵人多少,只是為了給夏軍一個迎頭痛擊,挫一挫竇建德的驕橫之氣,從而瓦解夏軍的軍心,士氣,實現自己與敵纏鬥的構想。
確實,夏軍首戰失利,對於竇建德的打擊,著實不小。自己稱雄河北多年,還沒有見過像李世民這麼強勁的對手。看來,這個李家二郎,絕非泛泛之輩,是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唐軍有如此傑出的統帥,使得竇建德對於能否戰勝唐軍,開始產生了嚴重的懷疑。竇建德都這樣了,底下士兵更不例外。
或許,李世民看出了竇建德內心動搖,夏軍士氣受挫,便決定趁熱打鐵,來個“火上澆油”,往竇建德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戰後,李世民率軍返回虎牢關。不久,他就向竇建德送去一封親筆信,勸他認清形勢,不要再執迷不悟。說白了,李世民的這封書信,就是對竇建德發出的“最後通牒”:
趙魏之地,久為我有,為足下所侵奪。但以淮安見禮,公主得歸,故相與坦懷釋怨。世充頃與足下修好,已嘗反覆,今亡在朝夕,更飾辭相誘,足下乃以三軍之眾,仰哺他人,千金之資,坐供外費,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勞未通,能無懷愧!故抑止鋒銳,冀聞擇善;若不獲命,恐雖悔難追。(《資治通鑑》)
收到李世民的來信,竇建德的反應怎樣呢?四個字:不置可否。竇建德並未回覆李世民,由此可見,他怕了。不然的話,竇建德為什麼不敢回覆李世民。只能說明一點,他沒有十足的底氣。
自打與唐軍對峙於虎牢關,竇建德遭到的打擊,接二連三。先是被李世民設下埋伏,折了三百餘人的兵馬。緊接著,又收到了李世民這封充滿火藥味的書信。隔三差五來一個晴空霹靂,竇建德頭上就算有個避雷針,也躲閃不及。虎牢關決戰才剛開始,唐軍就在士氣上,壓倒了竇建德夏軍。
就在李世民率領玄甲軍,在虎牢關首戰告捷,與竇建德靈活纏鬥之時,唐軍主力對於洛陽城的圍擊,也在有序展開。
攻取洛陽,破鄭滅夏的要領,在於兵分兩路,雙管齊下。這是李世民制定作戰計劃的初衷,李元吉、屈突通指揮唐軍主力,圍困洛陽,牽制住王世充,不讓他與竇建德合兵;另外一邊,李世民親率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玄甲軍精銳,長途奔襲,於虎牢關預先設伏,直擊竇建德大軍,滅掉王世充最後的希望,迫使其開城投降。
所以,兩個步驟,環環相扣,缺了哪一步,哪一步要是完成得不好,都不利於唐軍攻下洛陽,破鄭滅夏。應該說,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在虎牢關對戰竇建德,開了一個不錯的好頭,首戰擊敗夏軍精銳,殺敵三百餘人,給了竇建德當頭一棒,重重挫敗了他的軍心、銳氣。
與此同時,負責圍困洛陽的李元吉、屈突通,自然也沒有閒著,開始對洛陽展開適度的軍事進攻,配合李世民在虎牢關的行動。齊王李元吉雖然性格毛躁,不是一個合格的將帥之才。幸好,李世民臨去虎牢關之前,留下老將屈突通,命他輔助齊王,率領唐軍主力,圍困洛陽堅城。
屈突通曆經隋、唐兩代,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將。所以,有屈突通這樣的名將輔佐,李元吉指揮唐軍,圍攻洛陽,不再像太原失守時那樣荒唐。雖然比不上李世民克敵制勝,出其不意,但也算指揮得中規中矩,穩紮穩打,而且鮮有敗績。
李世民走後,唐、鄭雙方在洛陽城下的交戰,互有勝負。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唐軍佔盡上風,鄭國不過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罷了。而李元吉、屈突通圍擊洛陽的行動,也為李世民的虎牢關決戰,爭取到了更大的勝算。
前文說過,洛陽城外數次大戰,王世充損失慘重,沒有哪一仗,不是被李世民打得找不著北,尤其是“青城宮之戰”,江淮勁旅幾乎死傷殆盡。萬般無奈之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只好向竇建德求援,相約共同夾擊唐軍。之後,竇建德領兵十餘萬,馳援洛陽。這樣,才讓李世民決定兵分兩路,圍城打援。
雖然,竇建德來是來了,似乎讓王世充看到了最後的一線希望。但是,王世充需要外援,卻不能完全依賴外援。更何況,此時的竇建德,正被李世民牢牢地纏在虎牢關,寸步難行,短時間內,無法和王世充會合。求人不如靠自己,王世充覺得,與其望穿秋水地等著竇建德大軍到來,還不如主動出擊,或許還有迴旋的餘地。
即使王世充元氣大傷,手上精兵寥寥無幾。但是,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仍有一戰之力。況且,王世充單純地認為,李世民已經脫離唐軍主力,前往虎牢關。這個時候,負責指揮唐軍的齊王李元吉,一介紈絝子弟,根本不足為懼。打定主意後,王世充集結兵力,大舉出城,攻擊圍城的唐軍。
千算萬算,王世充忽略了一點,李元吉雖然平庸,可他身邊卻有名將屈突通輔佐,此人可不好對付。在屈突通的幫助下,面對主動出城的鄭軍兵馬,李元吉在城外佈下伏兵,發起突然襲擊,大敗鄭軍,斬首八百級,俘獲甲士千餘人,並生擒鄭軍大將樂仁昉,成功打退了王世充的進攻。
然而,勝敗不時會發生意外的轉變。比如,在圍攻洛陽的過程中,唐軍主力就曾經遭到一場小小的失利。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五日,王世充再次派遣麾下騎將楊公卿、單雄信,引兵出戰,進攻唐軍。李元吉依舊派兵迎戰,沒有想到,此番唐軍作戰失利,一時受挫,行軍總管盧君諤陣亡。
唐、鄭兩軍在洛陽城下的較量,似乎打成了平手,互有勝負。第一回合,唐軍勝;第二回合,鄭軍勝。可是,如果細細分析,便不難看出,鄭軍所謂的勝利,實在不值得炫耀。《資治通鑑》中的記載,唐軍僅僅是作戰失利,陣亡了一員將領,並未記載傷亡人數。由此可見,唐軍的損失應該不是很大,這場勝利,甚至連小勝都算不上。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李世民交代給李元吉、屈突通的任務是,命令他們圍住洛陽,將王世充壓制在城內,不讓王世充所部突破唐軍封鎖,與竇建德會師。如此看來,縱然王世充一時小勝,卻始終沒能改變洛陽的現狀,唐軍依舊把洛陽圍得水洩不通,王世充被困在洛陽城中,動彈不得。
王世充坐困洛陽孤城,無法突破唐軍外圍防線,局勢日益緊張。而竇建德的十幾萬夏軍,此時又被李世民阻擋在虎牢關,難以快速趕到洛陽城下。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的王世充,就像熱鍋上的螞蟻,除了乾著急,苦等竇建德的援軍,別無他法。時間一長,王世充內心的絕望與恐懼,也隨之加劇。
這一邊,王世充度日如年;另一邊,竇建德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在與李世民的第一次較量,敗下陣後,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稱雄河北的夏王,他的人生,便開始走起了背字。特別是率領十餘萬夏軍,馳援洛陽之後,竇建德逐漸深陷戰爭泥潭,進不得,退不得,騎虎難下。
李世民親率三千五百玄甲軍精銳,開赴虎牢關一帶,阻擊竇建德的十餘萬夏軍。雙方在虎牢關連續交鋒數次,基本都是唐軍取勝,夏軍不斷失利。竇建德麾下十幾萬兵馬,被李世民區區三千五百玄甲軍,遲滯於虎牢關,進退失據。十多萬夏國大軍,整整逗留了一個多月,始終沒能突破虎牢關。
很快,惡性迴圈接踵而來。夏軍頓兵於虎牢關,留屯累月,毫無進展,接連節節失利。久而久之,一種厭戰的情緒,逐漸在夏軍軍中瀰漫開來。無論是夏軍的高階將領,還是普通士卒,到了此時此刻,人心思歸,都不想繼續再和唐軍打下去。將士們歸心似箭,皆欲返回河北老家,軍心浮動。
往往禍不單行,倒黴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就在竇建德軍隊內部士氣低落,人心思歸的時候,夏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竇建德不遠千里,從河北出兵,救援洛陽,糧草補給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十幾萬人馬,要張嘴吃飯。並且,竇建德此次從河北出來,所帶的糧草數量,估計也不是很多。
可是,就是這麼一點點可憐的糧草,到最後也保不住了。怎麼回事呢?原來,李世民打起了夏軍糧草的主意,盯上了竇建德的後勤補給線。李世民看得出來,竇建德糧草有限,迫切希望突破虎牢關,趕到洛陽城下,以期速戰速決。既然如此,不妨就送給竇建德一份大禮,切斷夏軍的後勤補給,使得竇建德沒有糧草供應。
不久之後,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遣唐軍大將王君廓,率領一千餘名玄甲軍輕騎,悄悄繞過夏軍主力兵馬,迂迴至敵後,專打竇建德的後勤補給線,包抄夏軍糧道。
王君廓到位後,指揮千餘玄甲軍輕騎,迅速穿插,襲擊了竇建德的運糧部隊,大破夏軍,生擒竇建德手下的大將軍張青特。由於玄甲軍選擇迂迴包抄,發動突襲,竇建德來不及防禦,他也沒想到,李世民放著夏軍主力不打,竟然去攻擊自己的後方糧道。這一招釜底抽薪,真是要了竇建德半條命。
夏軍的後勤補給,遭到李世民的重擊,糧草逐漸不濟,情況愈發雪上加霜。原本,竇建德的糧草就不多。結果,被李世民這麼一襲擊,竇建德可虧大發了,損失的糧草不計其數,後勤補給基本被唐軍截斷。一旦失去了糧草供應,這個仗就沒法打了,再想取勝,更是變得十分渺茫。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李世民帶領三千五百玄甲軍精銳,奔赴虎牢關,截擊竇建德主力,初見成效。竇建德的十幾萬夏軍,在虎牢關的戰場形勢,顯然已經非常被動。十餘萬夏國大軍,被三千五百玄甲軍牽著鼻子走。總而言之,李世民採取的戰術,就是游擊戰、疲敵戰術。照這樣下去,夏軍即使不被消滅,也會被活活累死。
交鋒一月有餘,唐軍在李世民的指揮下,連戰連勝,成功將十餘萬夏軍牽制於虎牢關。別看唐軍每戰殲敵數量不是特別多,但要著眼於長期發展,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假設一下,如果唐軍平均每次消滅敵軍幾百人,一個多月的時間,至少能夠殺傷數千夏軍。日積月累之下,夏軍的兵力,將會逐漸縮減,其元氣也會大大損傷。
唐、夏兩軍會戰於虎牢關,曠日持久,僵持不下。竇建德方面,接連損兵折將,進展不順,且後方糧道遭受重創,更是讓他陷入困境。如果繼續這樣打下去,夏軍必敗無疑。接下來,何去何從。進,李世民精銳阻截在前,虎牢關始終難以突破;退,洛陽破城,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竇建德難以抉擇,一籌莫展的時候,他手下的一位重要謀士——國子祭酒凌敬,卻向竇建德主動獻上一策。倘若竇建德採納了這條計策,估計歷史便會重新書寫。也許後來統一天下的,就不是李唐王朝,而是竇建德的夏政權:
今唐以重兵圍東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濟河,取懷州河陽,以重將戍之,然後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傳檄旁郡,進壺口以駭蒲津,收河東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虛境,師有萬全,一也;拓土得眾,二也;鄭圍自解,三也。(《新唐書·竇建德傳》)
凌敬建議竇建德,與其和李世民在虎牢關毫無勝算地耗下去,倒不如另起爐灶。他的意見是,既然李世民率軍扼守虎牢關,很難突破,乾脆就不打了,直接撤出虎牢關,避開李世民的兵鋒。
不打虎牢關,又該如何解洛陽之圍?凌敬給出了一個主意,撤出虎牢關,夏王率領主力,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留下大將領兵駐守;然後,大軍轉向,一路前行,翻越太行山,直入上黨,傳檄周邊各郡,進佔壺口,控制住蒲津渡口,從而奪取整個河東之地。
奪取河東的方案,凌敬認為有三點好處。第一,趁著唐朝後方空虛,突然發難,至少可以保全夏軍主力部隊;第二,襲取河東,能夠為夏國拓展領地,補充兵力;第三,這樣一來,洛陽之圍,不解而解了。
不得不承認,凌敬的計策,不失為一條妙計,這是典型的“圍魏救趙”之計。凌敬分析道,李世民用兵不循常規,神出鬼沒,又扼守虎牢關天險要塞。正面對抗,夏軍絕不是李世民的對手。與其和李世民硬拼,還不如另闢蹊徑,從別的地方下手。於是,凌敬向竇建德建議,率軍渡過黃河,攻下河東。
確實,凌敬看得很透徹。唐軍主力東出潼關,傾舉國之力,進攻洛陽,關中一帶,必定兵力不足,後方空虛。假如此時夏軍攻下河東,則可直接威脅關中、長安。即使最終李世民拿下洛陽,也要回師救援關中。一旦關中有失,李世民所有的努力,就都會付之東流,幾個月的奮戰,甚至要功虧一簣。
以正常人的邏輯,這麼好的一條計策,竇建德應該會欣然接受。可惜,最終的結果,竇建德竟然沒有采納凌敬的建議,好好的一副牌,被打得稀巴爛。正是因為一念之差,竇建德白白失去了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起初,竇建德是同意凌敬的計策,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準備打算實施。也許是天佑李唐,關鍵時刻,給唐王朝幫忙的人出現了,誰呢?困守洛陽的王世充。王世充的攪局,無疑幫了李唐一個大忙。
王世充困守洛陽,度日如年,城下的唐軍主力,隨時可能破城而入。而他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竇建德援軍,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關,遲遲沒有到達洛陽。因此,王世充心急如焚。於是,他派遣兩個使臣王琬(王世充的侄子)、長孫安世,連夜出城,前往竇建德軍中,敦促竇建德趕緊與李世民決戰,解洛陽之圍。
到了夏軍軍營後,王琬、長孫安世兩個人,日夜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淚,可憐兮兮地請求竇建德出兵,救援洛陽。另外,這倆人偷偷在私底下,以重金賄賂、收買夏軍諸將,求爺爺告奶奶,讓他們幫忙勸勸夏王。
這些夏軍將領,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再加上,他們都不贊成凌敬的建議。本來,救援洛陽,這些人就一百個不樂意。先前,夏軍擊破孟海公部,掠奪了大量金銀財寶,人人都想拿著豐厚的戰利品,回河北去過好日子,誰都不想再累個半死,勞師動眾地繼續打仗,還是到千里之外的洛陽。
現在,放著眼前的唐軍不打,偏偏要南轅北轍,繞那麼一大圈,去進攻河東。所以,夏軍將領觀點一致,覺得凌敬這書生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他們的心理是這個樣子的,趕緊和李世民決戰,結束洛陽之戰,大家好回河北吃香的,喝辣的。
因此,夏軍軍中的不少將領,將矛頭直接對準凌敬。許多人在竇建德面前鼓動出戰,並詆譭凌敬,說凌敬一介書生,懂什麼是帶兵打仗嗎?大王,您千萬不能聽他的:“凌敬書生,豈知戰?”
看到諸將激烈反對,情緒如此亢奮,竇建德原本活泛的心思,又重新收了回去。他雖然是堂堂夏王,但那些將軍們,都是跟隨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袍澤兄弟,他不能不考慮他們的意見。沒有辦法,竇建德只好召來凌敬,無奈地對他說:
今眾心甚銳,天讚我也,因之決戰,必將大捷,不得從公言。(《資治通鑑》)
凌敬一看就急了,錯過這個機會,悔之晚矣,而且,已經定好的事情,怎麼能朝令夕改。為了讓竇建德回心轉意,凌敬也顧不上什麼君臣禮節了,據理力爭,言語上可能頗為激烈。竇建德見凌敬這麼咄咄逼人,非常生氣。若是換成別人,估計凌敬早就身首異處了。還好,竇建德比較厚道,只是命人把凌敬攙扶了出去,並未處置。
好不容易打發走了凌敬,又有一個人,前來規勸竇建德。這個人不是外人,是竇建德的親近之人,她就是竇建德的妻子曹氏。曹氏雖是一介女流,卻極有遠見。她也認為,凌敬的計策,是出奇制勝之計,一旦錯過,必會將霸業拱手相送。作為妻子,曹氏必然要規勸自己的丈夫:
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夫自滏口道乘唐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因招突厥西抄關中,唐必還師自救,鄭難紓矣。今頓兵虎牢下,徒自苦,恐無功。(《新唐書·竇建德傳》)
與凌敬一樣,曹氏建議竇建德,趁著唐朝後方空虛之際,迅速進軍,佔領黃河以北大片土地。同時,還可以慫恿突厥出兵,入侵關中腹地。到時候,兩線受敵之下,唐軍主力必然回師,洛陽之圍自動便能解除。
妻子和謀士都這樣勸說,竇建德應該有所醒悟吧?沒有,這個時候,竇建德心意已決,誰也不能改變。尤其看到夫人也來勸自己,竇建德一下子就很不高興。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竇建德非常不以為然,口氣中略帶不屑,駁斥夫人曹氏,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是行軍作戰嗎:
此非女子所知!吾來救鄭,鄭今倒懸,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敵而棄信也,不可。
其實,竇建德堅持己見,不肯聽從謀士凌敬、妻子曹氏的建議,除了迫於軍中諸將的壓力,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因素,他的糧草補給嚴重不足。經過與李世民一個多月的消耗戰,以及被李世民派兵襲擊糧道,夏軍糧草日益緊張。如果大軍開拔,遠襲河東,一路之上,糧草補給怎麼解決!十幾萬軍隊,吃什麼,喝什麼,不等攻取河東,恐怕行軍途中,夏軍便會餓死一半。
直到此刻,竇建德越來越不理智了。他與眾多夏軍將領一樣,急於和李世民決戰,突破虎牢關,儘快結束洛陽戰事,藉此休整,補充兵力、糧草。豈不知,竇建德急於決戰的想法,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
之前,李世民定下纏鬥之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竇建德主力拖在虎牢關,逐漸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等到夏軍人困馬乏,士氣低落,便是全線反擊的最佳時機。現在看來,這個時機,顯然已經成熟了。與竇建德一樣,李世民覺得,既然決戰時機已到,就沒有必要和竇建德繼續糾纏下去,應該速戰速決,一戰滅掉竇建德主力。
事實上,無論是李世民,還是竇建德,他們心裡清楚得很,虎牢關一戰,唐、夏雙方比拼的,無非就是耐心;誰只要最先失去耐心,最先沉不住氣,誰就會輸掉整個戰爭。結果,竇建德最先沒有沉住氣。
此時的竇建德,早已方寸大亂,完全失去了理智與判斷,只想馬上和李世民進行決戰,結束戰爭。因此,竇建德貿然決定,率領夏國大軍,主動出擊,向李世民發起進攻。擺明了,竇建德打算背水一戰,要和李世民決一勝負。此戰的最終結局,大不了魚死網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這只不過是竇建德的一廂情願,他想要魚死網破,李世民卻不想。恰恰相反,李世民正在張網以待,捕捉竇建德這條大魚。可以說,李世民等的就是此刻。他清楚,竇建德迫切求戰,肯定會率大軍傾巢而出。一旦竇建德自己動起來,李世民便有百分之百的必勝把握,一舉將其殲滅。
最後的決戰,馬上就要到來。在李世民看來,虎牢關之戰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唐軍能否最終拿下洛陽,以及未來天下大勢的走向。攻取洛陽,破鄭滅夏,從此之後,李唐王朝入主中原,成為北方、中原的主宰者。大唐一統天下,也必將勢不可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攔大唐鐵騎縱橫天下的步伐。
所以,對於虎牢關決戰,李世民胸有成竹,勝券在握。這位從十六歲就開始從事軍事活動,多年以來所向披靡的大唐戰神,他堅信,強弩之末的竇建德,失敗是註定的事情。這一戰,大唐一定是終極的贏家。
終於,李世民一直期盼的決戰契機,出現了。隨後,李世民開始慢慢“收網”,他要對竇建德動手了。
當時,竇建德已經打定主意,準備和李世民決戰。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無意間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根據唐軍密探偵察回來的訊息,竇建德聽說唐軍的草料快要用完,欲在黃河以北放馬,便準備厲兵秣馬,奇襲虎牢關:
建德伺唐軍芻盡,牧馬於河北,將襲武牢。(《資治通鑑》)
所謂的唐軍草料即將用盡,要在黃河以北放馬,也許就是李世民放出的風聲,故意誤導竇建德。沒想到,竇建德竟然信以為真,準備出動大軍,襲擊虎牢。不難看出,此刻的竇建德,已經完全喪失了冷靜的判斷。
送到嘴邊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既然竇建德意欲奇襲虎牢關,不妨就“成全”他。李世民利用竇建德速戰速決的心理,給他設了一個圈套,將計就計,製造假象,以此迷惑竇建德,讓竇建德自己跳進這個精心佈置的陷阱裡。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天。李世民親率麾下玄甲軍精兵,北渡黃河,向南進逼廣武,假意打探敵情。趁著間隙,李世民順勢留下了1000多匹馬,在黃河邊上放牧,引誘竇建德,當天晚上,返回虎牢關。
要知道,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戰馬是必不可少的軍事物資,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糧草。一個國家,如果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出動的兵力,至少十萬大軍;而每個士兵,則要配備兩到三匹戰馬。
為了引誘竇建德上鉤,李世民一下就留下了1000多匹戰馬,看來是下了很大的賭注。如此巨大的誘餌,你要說竇建德完全不動心,是不可能的。只要竇建德率領大軍,傾巢而出,前來搶奪戰馬,李世民便能與其進行決戰。並且,李世民有絕對必勝的把握,將十幾萬夏軍斬於馬下!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今,一切盡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只等竇建德上鉤。那麼,面對李世民丟擲1000餘匹戰馬的誘餌,竇建德到底會不會上鉤,走進李世民精心編制的陷阱與圈套呢?
終極的較量,即將就要掀開戰幕,李世民和竇建德兩個人,摩拳擦掌,嚴陣以待。一向戰無不勝的秦王李世民,在最後的虎牢關決戰中,又是如何以少勝多,締造戰爭奇蹟,擊潰十餘萬夏國大軍,生擒河北霸主竇建德,甚至最終兵不血刃,迫降王世充,滅亡鄭、夏兩國,拿下洛陽城?
同樣,在擒獲竇建德、迫降王世充、破鄭滅夏、攻取洛陽之後,李世民又是怎樣指揮唐軍,席捲河南、河北,盡收鄭、夏全境,實現李唐王朝統一中原的戰略宏圖,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之主?這場影響隋末唐初亂世格局,歷時十個月的“洛陽之戰”,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