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才子佳人:唐朝典型愛情故事(一)
章節報錯
天長地闊多岐路,身即飛蓬共水萍。
——唐,歐陽詹,《泉州赴上都留別舍弟及故人》
一、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令狐殼士四十歲,代河東節度使嚴綬起草《請皇太子(唐憲宗)監國表》,因此元和年間備受憲宗恩寵。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五十四歲,皇甫鎛推薦令狐殼士為相。元和十五年(820年),五十五歲,穆宗即位,令狐殼士出任山陵使,修建憲宗陵寢。下吏剋扣工徒價錢,作為節餘上繳,事發罷相,屢貶為衡州刺史。穆宗長慶四年(824年),五十九歲,敬宗(穆宗長子)即位,升為宣武軍節度使。文宗(穆宗次子)大和二年(828年),六十三歲,進京任戶部尚書。
——《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尹楚兵(2008年)
眼看春又去,翠輦不曾過。(唐,令狐楚,《思君恩》)時間過得飛快,人事代謝之間,已經距“白刃搦管”那夜有二十八年了。大和三年(829年),六十四歲的令狐殼士遷任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坐鎮洛陽。
話說東都洛陽不比長安,是個小地方,李義山與白樂天飲茶的事情,不到三日,就傳遍了洛陽城。李義山先回玉陽山覆命,代白樂天向公主問安,然後換上常服,徑直去了東都留守府衙。去的時候,李義山報了白樂天的名字,說是“白樂天之友”,令狐殼士在書房裡一邊處理公務一邊熱情地接待了他,令狐子直與弟弟令狐綸在一側。
令狐子直說,父親,剛跟義山敘家常,得知義山先父曾為孟公幾道在浙東時的幕僚,也曾為竇相國在浙西時的幕僚。
令狐殼士眼睛一亮,放下公文說,孟幾道是某的同年啊,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皇甫鎛、蕭思謙、林藻、孟幾道和某是同一榜的進士。
令狐綸一拍大腿,對呃,難怪剛才聽著這麼熟悉。
令狐子直對李義山說,貞元七年那一榜群星閃耀,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皇甫公(皇甫鎛)拜相,元和十四年(819年)家父拜相,與皇甫公共同輔佐朝政,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繼位,皇甫公左遷,蕭公(蕭思謙)又拜相……
令狐殼士揮手說,都過去了,廟堂上的事情,就交給青史吧。孟幾道的詩文,某甚是喜愛,尤其是那首《詠歐陽行周事》。
李義山說,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行周(歐陽詹,字行周)與太原樂伎李倩的故事,年輕的讀書人既是想往,又是感傷。
令狐殼士一聽來了興致,得意而又神秘地說,話說某與歐陽行周、李倩都是故人。——回想起來,那應該是貞元十四年(798年)的事情了,當時河東節度使還是李公說(李說),鄭公(鄭儋)的前一任,鄭公是行軍司馬,某是掌書記,當時李公要用人,某便舉薦了齊考叔。那歐陽行周與齊考叔是同年,都是貞元八年(792年)那一榜的進士……
李義山問,莫不是“龍虎榜”?
令狐殼士說,正是。貞元八年可謂是藏虎臥龍,上榜前,他們就是各以文售的才子,上榜後風雲際會,成就了多位天下孤雋偉傑之士,所以世人稱為“龍虎榜”。那一榜上,有李絳、崔群、王涯三位憲宗朝的賢相,有天下文章盟主的韓退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有英年早逝的李元賓(李觀,字元賓)……而歐陽行周,則是江南里巷聞名的才子,閩越之地的第一位進士,“龍虎榜”的一甲第二名。他金榜題名後,三次參加吏部的制科考試都不中,朝廷沒有給他安排官做,在長安不免困頓悽惶,聽說同年齊考叔在河東幕府做了書記,便相約來河東遊歷,想在李公幕下求個職位,他人還沒有到,給李公的獻詩就先到了,題為《詠德上太原李尚書》,子直,還記得他的那首詩麼?
令狐子直說,只記得前兩句,詩云“九重帝宅司丹地,十萬兵樞擁碧油。”
李義山不解地問,什麼是“碧油”?
令狐綸說,說的是李公的車駕。大臣馬車的帷幕,都染得綠油油的。
李義山說,明白了,小子一時孤陋。
令狐殼士看到他們自行答疑解惑,不禁讚許道,很好。——李公收到詩作很鐘意,歐陽行周便到了太原,李公在河東大營為他設宴,讓他目睹真正的“十萬兵樞”。鄭公(鄭儋)、嚴公(嚴綬)、某、齊考叔一起陪同,吾等飲酒吟詩,十分開心。歐陽行周在長安備考六年,又三試吏部,長安十年,對京城的事情十分熟悉,李公和河東諸公都喜歡聽他講宮裡的那些事兒。長安“宮市”強買、賤買的亂象,吾等最早就是聽他講的。皇宮內廷所需,常規由諸司供給和八方貢獻,至於平日食用和一時所需,則在長安西、東二市就地採買,原本由殿中省和京兆府負責,安史之亂以來,宦官日漸專權,近年便攬了宮中日常採辦,宮中要買物品,大宦官就派一二百個小太監直接跑到集市上,看上好東西就拿走,根本不問價錢,價值幾千錢的東西,就給一百錢的絹,還是一些舊衣裂繒,賣家還要送貨進宮,進宮還要另給開門錢和跑腿錢……
令狐綸不解地問,跑腿錢?不是賣家自己跑腿的嗎?
李義山苦笑道,想是太監監督賣家送貨,也跟著跑了腿。
令狐殼士接著說,歐陽行周還講了一個案子,說是一位終南山的農夫,用驢子馱了兩大捆乾柴到西市叫賣,一個太監喊著“宮市,宮市”,給了幾尺絹,就把乾柴強買了,讓農夫送到宮裡,又找農夫要開門錢,農夫哭了,某把絹還給你吧。太監不接受,說,把驢留下。農夫憤怒了,某有父母妻兒,都靠這頭驢生活,乾柴白給了,你還要搶驢,某跟你拼命。說完,農夫把太監狠狠打了一頓。官吏抓了農夫,事情鬧到聖人(德宗)那裡,聖人下詔,廢了當事的太監,賜了農夫十匹絹。由於勸諫宮市的奏表不斷,聖人問戶部的意見,戶部維護宦官說,京城遊手好閒的人有上萬戶,他們沒有土地,不事生產,都靠著宮裡的採買,從中做點交易,討個生活。聖人認為他說得也有道理,從此對勸諫宮市的言論聽而不聞……吾等當時聽得張口結舌。
李義山想到了什麼,忽然說,“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樂天公的《賣炭翁》莫非就是取材於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