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人,有什麼好總結的?”

“我們的故事不是都已經聽完了嘛?”

“你傻呀,還是真傻呀,這故事聽完了,自然要講講道理來總結了。”

“先看中國近現史的這位,”譚希玲在黑板偏右2/3的位置,橫向畫了一根粗線條,繼而又從粗線條上引申出幾根細線條,在上部的其中一根線條上寫了譚嗣同的名字,“各位,他所處的年代?人際關係網,相關歷史事件?歷史意義?

“光緒年間,”“光緒帝,慈禧,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其他的戊戌五君子。”

教室裡是此起彼伏的應答道。

“好,很好呀。”譚希玲讚道,並在譚祠同的名字往上又引出幾根曲線,分別寫上1898.6.11-1898.9.21,戊戌六君幾個字來。繼而又問道,“我們按時間順序,1898年至1840年,這其間有哪些歷史大事件,和哪些人物有關,歷史意義何在?往後的時間裡又有哪些?這些問題,在高一的時候,我們已經學習過了,一起回顧。”

“鴉片戰爭的主持者是林則徐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了,主要人物有洪秀全……”“接下來是洋務運動了,主要人物有……”“還有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了”“瓜分中國了。”“再接下來就是戊戌變法了。”“義和團運動……”

……

教室裡的回應聲一個接著一個,按著時間順序回顧了起來。

“老師,這一招厲害呀,人,時,事,意義都出來了。”耿欣雨笑道,“歷史考試的重難點呀。”

“像我對數字不敏感,記不住的時間的人,怎麼辦呀?”凌濛初一旁接話道。

“不是還有你哥嘛?”王曉曉笑道,“你找他要個記憶的技巧呀。”

“你哥。”凌濛初轉頭瞪了一眼王曉曉,她才不稀罕呢。

“我倒是想呢,可惜人家不認我呀。”王曉曉笑著,轉身看了一眼,“你看,你哥今天這堂課多神氣呀,風光獨佔了。”

“懶得理你。”凌濛初瞪了一眼王曉曉,又瞪了一眼教室的後門,發現,那人,根本沒有看向這裡,惺惺的轉過頭來,問何詩菱,“這時間和人物事件老對不上怎麼辦。”

“多記兩遍。”何詩菱依窗笑道。

“越記越亂,你還不知道我嘛。”凌濛初把嘴一撇,“看來,你也是無計可施了。”

“她有辦法。”何詩菱停下手中轉著的筆,朝講臺前點了點。

“她能有什麼辦法呀?”凌濛初看向講臺上的歷史老師。

“老師,你這曲線畫得很有趣呀?”“老師,畫得這個,像是一個樹幹的分枝圖呀,中間是樹幹,左右細小的是各個枝丫,再往上就是樹梢尖端了。”

“哦,好像是的呀。”

“還真是,倒立的大樹呀。人物事件時間便是片片的枝葉了。”

“聰明呀你。”“哈哈,難得聰明瞭。“

教室的議論聲響起來的時候,譚希玲把粗線往左延伸至黑板的最左端寫上1840,而後又從粗線往上下方向,各延伸出一些曲線,繼而又從曲線上再分開幾支出去,轉過身來,“說對了,這就是我們以時間為主線,人物、事件及歷史意義為輔線的脈絡圖,也就是時下流行的樹狀結構圖。”

“樹狀圖?”“歷史知識脈絡圖?”

“老師,這是要給我們把這一學期的歷史知識都串起來嘛?”

“那我們以後,是不是不需要記筆記了?”

“老師,我們的歷史作業,可以交這樣的線條圖嘛?”

“想得美,歷史事件和意義陳述,你不用文字來表達,怎麼得分呀?”

“整本書,我們會用三條線來串聯,第一個如黑板所示,時間主線。”譚希玲笑著,看向臺下張望的眼睛,那裡有驚奇,有疑惑,也還有閃閃發光的求知慾。

“這個好,中國近現代史,一個起止時間,中國古代史再來一個起止時間,這個我喜歡。”

“那第二個呢?”“又用什麼來做主線呢?”

“第二個嘛,我們再回顧一下,第二個故事人物了。”譚希玲笑道。

“第二個故事?歷史名人的評價嘛?”

“我知道了,是以歷史人物生平軼事以及評價為主線。再記一遍,是嘛,老師?”杜曉風的驚喜聲從教室的後面傳來。

“你說錯了,應該是從政治,思想文化,經濟,科技,教育,格局等方面來說了吧?”

“嗯,有道理。““好像都有道理呀。”

“說得很好,第二條線,確實是以歷史人物為主線,對他所處的時代,歷史事件,人物關係網詳細梳理一遍。”譚希玲說道,“至於那位同學,說從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來說的,也是對的,那是我們的第三條線。”

“可是,老師,我們記不住這些時間怎麼辦?”

“來,我們看看幾句話,”譚希玲笑道,在黑板的中間位置寫了四行字,“442,林丫頭棄鼻籤,一扇香鸚鵡,隔向償關望,中民二半半。”

“這什麼呀?”“這什麼跟什麼呀?”教室裡是一張張懵逼的臉。

“像詩不是詩,粗讀還押韻。”凌濛初的一句話,引得前後幾個人笑了起來。

“在幫你記憶呢。”何詩菱笑笑,這方法,可行。

“啊?”凌濛初一臉錯愕地看向何詩菱,又轉向了講臺。

“我去,這天書呀?”唐霽用手撓了撓頭,眨了眨眼睛,一時也愣住了。

凌初陽笑笑,準備回應唐霽的問話,卻看到歷史老師正看向這裡。

“凌初陽,”譚希玲笑道,“的同桌,說一下,你的理解。”

“我以為是,”唐霽看了一眼凌初陽,發現,他在紙上寫了幾個字:這是歷史事件。什麼呀,是在提醒他的嘛?便一字一頓的說道,“這應該說得是幾個歷史事件吧。1840-1842年的幾件大事。”

“哦?哪幾件呢?說說看。”譚希玲鼓勵的眼神看向唐霽,走下了講臺,是他自己想到的,還是,有人在幫忙呢?

“林則徐,鴉片戰爭,琦善簽訂條約,奕山投降籤《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協定關稅,賠償2100元,從此,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社會。”

“啊?是這樣嘛?”“不然你以為呢?”“我還以為歷史課改成語文課了,要寫詩了呢。”

“我還以為是一個姓林的丫頭不講究衛生,把挖鼻子的牙籤扔了,又不懂禮貌一扇子把鸚鵡給扇飛了,人鳥相看,你一眼我一眼,一人一半對著看呢。”蘇磊的聲音引得教室裡一片鬨堂大笑。

“有才。”“我也是這想的。”“厲害呀蘇磊。”

“好,很好,確實是歷史事件,”譚希玲笑著走回了講臺,指了指蘇磊,“你的聯想力很豐富,很適合學好歷史。”

“啊?”“還可以這樣的呀。”“新鮮。”“不過,這林丫扔鼻籤,我很喜歡。”

“別吵,看,老師又寫字了。”“又有新標記了。”

“442.林鴉琦鼻籤,奕山降英五,割香關稅償,中民二半半。”譚希玲在旁邊又寫了幾行字,“現在,可以理解了嘛?”

“哦。明白了。”“現在可以順出來了,確實是唐霽說得那樣。”

“我們可以用這位同學記故事的方法,或順口溜的方法,諸如此類的口訣的方法,來記這位同學剛才說的歷史知識。”譚希玲指了指蘇磊,又指了指唐霽,說道。這位,這位,自己都差點把自己繞暈了。

“哦!”“明白了。”“這個方法好。”“老師,你有多少這樣的詩呀,直接給我們吧。”

“可以呀。”譚希玲笑笑,“接下來的課程,課後大家先嚐試自己寫口訣,作結構圖,我會在下堂課前給大家分享的我的小詩和結構圖,可以嘛?”

“可以!”“好的。”“這樣的方法,我很喜歡。”

“這樣的課程,我很喜歡。”凌濛初笑著搖了搖,“聽故事,寫詩,畫大樹。”

“是的,這樣的歷史,我也喜歡。”王曉曉的聲音從後面傳來了。

“和老文枯燥讀課本相比,大家都很喜歡。”耿欣雨笑著,點了點何詩菱的肩膀,“這老師不錯哦。“

何詩菱笑著,看著她們,沒有說話,不經意地看到凌初陽正倚牆看向這裡……

“叮——”下課鈴聲,響了起來。

“這麼快,就結束了?”“我怎麼覺得,好像才剛上課似的呢?”

“我們週六再見嘍。等你們的傑作,小詩和小畫了。”譚希玲笑著走下了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