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

超導物理實驗室,核磁共振研究辦公室。

幾個院士、研究員,正坐在辦公室裡談起最新的實驗,他們做的是超導的理論研究專案,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法研究超導的原理、機制。

這個研究是超導的基礎理論研究。

因為最新的實驗沒有能夠達到預期,幾個人談的時候,心情都算不上好,但其實沒有預期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理論機制研究難度本來就很高,專案已經持續了十個年頭,也很長時間都沒有進展了。

好在國家對於前沿的超導研究非常重視,專案資金源源不斷的供給。

張忠賢院士已經有六十歲了,他就是專案的主要帶頭人,也是國內著名的超導專家,他鼓勵說道,“這次的實驗沒有達到預期,但也算是為下一個實驗打下了基礎,也不要太在意了。”

旁邊的研究員周鵬程搖頭感嘆道,“我們很長時間沒有成果了,我感覺超導的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瓶頸啊。”

其他人聽了都沉默不語。

這是實話。

超導現象,指的是導體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狀態。

超導現象已經發現了上百年,超導技術也出現了幾十年,一直都被認為是前沿科技,但因為使用條件限制,至今還無法大規模應用。

現在超導行業都在研究如何突破技術瓶頸,而理論支援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行業內的人都認為,理論上沒有更高一級的突破,技術上大規模運用是很困難的。

理論研究,限制了技術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各個國家都不斷投入研究超導的理論機制。

另一名研究員,科學院電工所的向乾生,開口道,“正因為如此,才會支援超導相關各個方向的研究,去年的時候,就連西海大學的小實驗室,都申請到了理論研究專案,說什麼研究超導反重力現象。”

他說著還搖了搖頭,明顯是不看好。

‘交流重力’的理論出現了三十年,真正被報告有實驗發現則是在二十年前。

作為國內最有實力水平的科學院超導實驗室,他們自然也做過相關的研究,後來發現想復刻實驗都無法做到。

在這個專案上,他們花掉了兩千萬的經費,卻連一點發現都沒有。

後來,只能放棄。

他們是科學院下屬國家重點實驗室,有科學院的院士、研究員,每一個拿出來都能說是超導方面的專家,花費兩千萬經費什麼都沒有發現。

西海大學的物理實驗室,申請個兩百、三百萬經費,想有什麼成果?

怎麼可能!

周鵬程也跟著道,“這種專案,明顯就是找個噱頭申請點經費,誰都知道,不可能有發現。”

張忠賢道,“這也說明國家在這方面重視啊,超導研究太關鍵了,這可能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技術,而理論研究,就更是重中之重。”

幾個人又開始搖頭嘆氣。

不管別的小實驗室怎麼樣,他們的研究確實陷入了瓶頸,在想在某個方向有突破是很困難的。

這種瓶頸甚至讓他們不知該怎麼設計實驗繼續去研究。

當然,針對超導理論機制的研究,陷入瓶頸沒有成果也是正常的,就需要不斷的總結,不斷的研究,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

西海大學,物理實驗室。

王浩說要參與到實驗中,自然就是真正參與進去了。

第二天他就到了物理實驗室,和其他人一起準備新的實驗,也對於實驗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瞭解。

然後他發現實驗設計的非常粗糙。

這主要是因為,已知的資料內容非常少,他們只能根據資料內容,試著去復刻實驗。

那些資料真真假假還很難說。

王浩對實驗瞭解的更少,他只是旁觀去了解一些內容,並沒有參與到實驗準備中。

另外,實驗準備也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因為有一部分材料需要特別審批,有的購買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少也要一個星期以上。”何毅估計了個時間,“上一次實驗耗費的材料太多了,我們需要購買新的材料。”

王浩問道,“這一次實驗和上一次有什麼不同嗎?”

“這個……”

何毅猶豫的想了一下,“我和肖教授商量了一下,覺得應該採用新的導體佈局方法。”

“只是導體佈局麼……”王浩聽起來都覺得有些不靠譜。

何毅也知道有些不靠譜,但他沒有其他的辦法,因為相關的資料太少了,只能一次次的試著去設計。

王浩思考著道,“這樣,你們先不要急著準備材料,經費是有限的,我們先整體的研究一下,想好了具體怎麼樣實驗,再去做準備。”

“也好。”何毅點頭道。

這次實驗已經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就不用準備那麼長時間,但因為上一次失敗了,經驗有沒有用也很難說。

何毅、肖新宇以及王浩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再次對上一次實驗進行總結。

新的實驗慢慢準備就好,有了上一次的實驗總結,再去研究新一次實驗方法,一切都想好以後再去準備實驗。

物理實驗室召開了內部的總結會議。

會議主要就是對於上一次實驗進行總結,也就是分析實驗為什麼會失敗。

當然,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王浩也參與了會議,他想著就是旁聽一下,但很快就發現會議很尷尬,幾乎沒有其他人說話,就是何毅和肖新宇在說。

交流重力,本來就是一個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的現象,國際上的報道也只有隻言片語,能找到的資料非常少。

雖然他們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研究的進展也很少,最多能支援寫上幾篇論文,但也只是實驗論文,因為沒有能夠成功復刻實驗,能總結的內容就更少了。

顏靜是被何毅信重的,但她也只是說起了一些實驗資料,無法從實驗資料進入到理論內容。

何毅最後乾脆問向王浩,“王教授,你來說幾句?”

所有人都看向王浩。

王浩想了想,開口道,“我在物理研究上是個外行,超導的研究就更是外行了。”

他繼續道,“不過我最近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也算是對於這項研究,有了一點個人的理解。”

“我覺得像是這種研究,如果沒有好的想法,就從理論的機制進行分析?”他的語氣有些不確定,帶著疑惑看向了何毅。

何毅不知該點頭還是搖頭。從這句話來說,王浩確實是個外行。

物理的研究都是先發現現象,然後再對原理進行解析。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執著於復刻實驗,只有復刻了實驗才能根據資料進行分析,才能找出其中蘊含的機制原理。

現在王浩說先分析原理,怎麼可能分析的出來呢?

何毅只是看了一下王浩,沒有表露出態度。

王浩繼續道,“理論機制上來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超導的理論機制。”

“十幾年前就有一種叫做簡併相超導理論,這個你們都應該清楚的。”

“根據這一個理論,已經發現了超導的微觀物理機制,也就是超導狀態下,‘超導自由電子氣’與‘簡併正離子晶格’的相對分離,兩者不發生任何的碰撞。”

“從這種原理去聯絡反重力存在的可能,我認為和超導狀態形成的離子晶格相關?”

這是出於一種個人對於研究的判斷,但是系統卻直接反饋了結果。

正因為如此,王浩才會從理論出發去討論。

“我們就假設和離子晶格直接相關。”王浩收到了系統的反饋後,頓時變得有信心,“那麼怎麼樣才能產生‘交流重力’現象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離子晶格在某種排列下的自旋?”

“如果按照這種原理來說,離子晶格怎麼樣排列,才能產生特別的場力?”

“那或許不是一種場力,而是一種對引力的阻隔,或者是一種磁場和電場混合的特殊情況?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們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到某種假設去驗證。這是微觀物理研究的方法。”

最後一句話說的讓所有人點頭了。

在超導的機制研究中,幾乎都是發現新的物理現象,然後再去根據現象推導論機制。

但微觀物理的研究是從理論開始的,因為有好多微觀物理的現象無法直接解釋,就需要理論物理提供支援,而理論物理構架出來,就能夠推匯出其他問題。

像是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是先有的理論,才在實驗中有發現的。

王浩最開始說先研究理論機制,在場眾人肯定是不以為然的,但如果只是假設一個理論,再根據理論推導設計實驗,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浩的發言就是做出了一些提問,然後在針對每一部分進行詳細的分析。

這樣說下來,一說就是一個多小時。

會議頓時活躍了。

因為只是去做假設、去想象,好多人都開始踴躍的發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學’的發言也很快變成了‘科研’,區別就是一個人說,和很多人一起研究。

王浩發現也有了更多的靈感。

這種靈感並不是反映在任務上,因為和湮滅力的研究不存在直接關係,只是反映在他的想法和判斷上。

會議召開了兩個多小時。

王浩進行了總結,“所以比較可能的一種判斷是,交流重力現象的出現,和超導狀態下材料內部離子晶格的自旋有關。”

“其排列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縱向疊加的,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推斷去設計實驗。”

“我想接下來,也就知道實驗該怎麼做了吧?”

他看向了何毅。

何毅也參與到了討論中,只是沒有真正說幾句話,他只是感到非常的驚訝。

本來只是讓王浩說一下自己的想法,結果他就把會議引導成了‘理論討論會’,然後大家都踴躍的發言,還真就研究出了一個‘可能的理論’。

這個……

雖然是親身參與其中,但怎麼想都有些怪怪的。

為什麼他主持的會議沒有這種情況呢?

不對啊!

“這個會議本來就是我主持的。”何毅用力扯了扯嘴角,他發現以後應該讓王浩主持會議。

雖然他的研究領域是超導物理,但似乎在理論機制的研究上,王浩要比他專業的多?

……

王浩參加了會議以後就離開了。

他的收穫也非常的大,僅僅是腦中的知識和想法,以及對於超導更深刻的理解,就讓他感覺受益匪淺。

另外,他發現自己非常擅長主持科研專案。

因為有《教學的饋贈》、《科研的饋贈》,他可以很輕易把討論內容引入正確的軌道,用來對實驗進行分析,或者是對於理論機制進行分析,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那麼自然做專案研究的效率會非常高。

“我要不要也申請個大專案?”王浩忽然有些感興趣了,仔細想想還是算了,至少暫時他申請不到什麼大專案,因為他只是個數學學者而已。

等梅森數科學實驗室建立一行以後,他倒是可以申請一些計算機相關的專案。

但是類似的專案他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因為計算機類的研究,大多都是應用研究,最多牽扯到一些演算法、構架之類,即便是能找出正確的方向,研究都是非常耗費時間的。

相對來說,材料學、物理學研究,正確的研究方向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每一次都能找到正確方向,很快就能出成果。

當然,興趣也是很重要的。

王浩希望能夠完成‘交流重力’實驗,以此對湮滅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過他的想法是希望能夠構架出‘湮滅力理論’的數學基礎,而不是利用這種發現去做什麼、驗證什麼。

湮滅力,只是一種理論,也只有他知道是正確的理論,即便是有更多的發現,暫時也無法百分百的確定存在。

微觀理論是很難說的。

當王浩正在思索‘交流重力’實驗的時候,西海大學的校門口非常熱鬧。

學校迎來了來自航空集團沉城飛機設計研究所,著名飛機設計師李建華的團隊。

李建華的團隊,在103所待了近一個星期,跟著103所驗證了三組近似值資料,結果發現對應的風壓測試,評估數值都在20以下。

這讓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驚。

之後李建華帶隊訪問了其他相關的科研機構,後來想著這件事還是忍不住來了西海大學。

空氣動力的計算研究對於飛機設計實在太重要了。

如果在每一項計算上,都能夠取得理想的結果,設計出的飛機效能肯定會上升一個檔次。

這要比去參觀考察一些研究機構重要的多。

所以李建華來了。

當然他不能說是來找王浩,而是以西海大學參觀考察的名義來的。

考察什麼?

西海大學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納微實驗室,因為納微實驗室正在爭取航空集團旗下航空材料院的材料專案。

西海大學也有動力實驗室,但幾乎沒什麼影響可言,就是學校建的一個小實驗室,肯定不可能吸引飛機設計團隊到來。

正因為這種判斷,主要負責招待李建華一行人的就是夏國斌。

夏國斌迎著李建華一行人走過來,熱情的介紹認識以後,就把他們迎進了校門。

他帶著人去了納微材料實驗室,打算好好介紹一下實驗室的專案以及研發水平。

夏國斌對此是非常期待的。

可等到了實驗室門口的時候,他就發現找不到李建華了。

他疑惑的問向其他人,“你們李總設計呢?去哪兒了?”

旁邊一個助理似的人物說的,“李總設計說他去找人了,讓我們進去參觀。”

“——?”

夏國斌聽著一愣,甚至驚訝的張開了嘴,一個團隊過來參觀考察,結果團隊的核心人物,離開去找人,讓剩下的人去參觀。

這個套路,怎麼聽起來有點熟悉呢?

夏國斌頓時感覺怪怪的,也鬱悶的想到了原因。

他已經有了一次經驗。

上一次航空材料院來的人,幾乎是象徵性的參觀了納微實驗室,等中午吃飯的時候,幾個領頭的就找不到了,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去找王浩了,甚至為了王浩留到了第二天。

現在好像也是這樣啊!

……

夏國斌猜對了。

李建華當然是為了王浩來的,他不僅是自己去找王浩,還帶上了兩個空氣動力學專家。

他們的運氣比材料院的人好一些,並沒有遇到不讓進樓門的情況。

他們很順利的找到了王浩,然後就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王教授,崔勳年,還記得吧?他給你的那幾個方程組,你的解析實在是太精準了!”李建華的一句話,就讓王浩知道了對方的來意。

他倒是有些好奇,“對你們有幫助嗎?”

“不是我們,是……103所。”最後幾個字是在王浩耳邊小聲說的。

王浩趕緊搖搖頭,“這些就不用對我說了。”他可不想聽什麼機密內容,即便是參與其中,也只是幫忙解了方程而已。

李建華點點頭,直白說道,“我們這次來,是想向您瞭解一下計算方法,這個您方便說嗎?”他還是先問了一下。

因為不知道王浩利用什麼方法求取的近似解組,但毫無疑問,這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王浩倒是不在意,“對你們很有用嗎?那只是我在研究ns方程過程中的一個小進展,要是你們有用,我就給你們講一下?”

他並不是完全不在意,只是因為類似的方法應用前景很廣,在某些領域也非常重要,直接發表論文似乎不太好。

但是,憋住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如果能在戰鬥機設計上有幫助,他還是願意儘自己的一份力的。

“那真是太好了!”旁邊的空氣動力學專家,趙鑫,立刻興奮的說道。

李建華則是道,“不能讓您白講,我會向上級報告,不管是獎金、獎章也好,或者是我的專案,肯定有您的一份功勞。”

這話說的王浩愛聽。

他笑道,“只是一個小研究而已,你們不用太在意。”

等幾個人說好了以後,王浩就帶他們去了梅森數科學實驗室,直接進了主任辦公室。

主任辦公室的面積比較大,隔音效果也比較好,門上掛著‘請勿打擾’的牌子,一般不會有人過來敲門。

等到了辦公室裡,王浩就開始講解起來,“我這個研究是以求取ns方程近似值為基礎的。”

“我發表在《數學新進展》的研究,你們看過嗎?”

趙鑫立刻舉手,“我看過,而且仔細研究過。”

“那就好。”

王浩道,“那是最基礎的方法,有了基礎就好辦了。”

“其實重點就在於替換方程,主要是對替換方程以及原方程的比對分析,其中應用到了一些離散數學和泛函分析的方法,還有一些李群的對比方法。”

“我來給你們簡單舉了個例子,比如說……”

他在白板上寫了一行列式。

然後快速轉換又寫了一行列式。

“這兩個就是原方程和替換方程,那麼我們來進行分析,從前面位開始對比,建立一個群,做數字的對比篩選……”

“我們需要將……”

“這樣一輪下來,就可以透過分析得知……”

“哇啦哇啦……”

王浩連續說了二十幾分鍾,也讓在場的三個人聽的臉色發青。

李建華從開始就聽不懂了,他對空氣動力學也有研究,但畢竟不是專門做這項工作。

其他兩個空氣動力學專家,最開始還能跟上,過了幾分鐘就跟不上了,因為有些轉換他們完全看不懂,肯定牽扯非常高深的數學理論。

他們心裡都忍不住吐槽,“這叫小研究?”

“這叫很簡單?”

“請問,什麼叫難?就這個方法,學上幾個月也學不會……”

看著正在講解的王浩,滿臉不在意的樣子,似乎真覺得只是個小研究,理解起來非常的容易,他們都感到一種名為‘智商受限’的悲哀。

接下來他們就聽到王浩說,“這是第一個轉換方法,就到這裡了,後面還有三種方法,我們先分析剛才的方法……”

當發現王浩要繼續講解,李建華趕緊打斷道,“王教授,王教授,到這裡就夠了、夠了。”

“啊?你們都懂了嗎?”

“額~~”

“是有哪裡聽不懂嗎?”

“額~~”

“是這裡?這裡,還是這裡?”王浩連續點了三個位置。

“額~~”

李建華想了想道,“就是從你說要讓原方程和替換方程做對比的位置。”

“……那不才剛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