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皋城,學風嚴謹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古來,便是早有定論,國之學,看河蘇,蘇之學,看曲河。

這是多少年流傳下來的古話了,皋城的教育一直是皋城的教育家們最為自豪的。

從古至今,從皋城出來的狀元、榜眼比比皆是,歷史上很多大家名流也是出自這裡。只不過後來不逢時,出現過多次動亂,這就使得皋城的教育層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層,而這個斷層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都不曾彌補的上。

不過即便如此,現在皋城的教育依舊是名譽四方的。

現如今,時代在變,皋城的教育也是順應著在不斷的變化。

皋城裡頭原先個私塾、舊式學堂也都乘著改革的好風,悄悄地變化成新式學堂了,當然了,教學的內容也不是摒棄那些舊文化,新舊兩種文化齊頭並進。

而當今這皋城,當要數曲河學堂為第一。

說起曲河學堂,是有些歷史背景的。原先是皋城首富王青山投錢建的一座私塾,王青山是個生意人,但他的眼光很獨到,且是一直信奉“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的真理。

雖然這樣的道理有些霸道,但起碼他做的這件事還是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於是後來,王青山花了大錢,請了當時的學界名宿,給這私塾起了個他聽不懂的名字—曲河私塾。

曲字,取自於《易·繫辭》當中“曲成萬物而不遺。”意思是,萬物發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彎曲迂迴。

河字,皋城傍水,人傑地靈,人要感恩的,這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

因而,最後定下來曲河私塾這樣的一個名字,因為借的是首富王青山的名頭,於是皋城裡的大小富貴的兒女,都被送到這私塾學習,甚至還有一些其他地方的也會送過來。

再後來王青山在官途上買了富貴,一家子全都搬到京城。這曲河私塾就空了下來,後來有個出過洋的皋城人孫衍,相中這塊地方,花錢買了下來,做了新式學堂。

由此,曲河私塾正式改名叫曲河學堂,隨著納入的老師越來越多,曲河學堂穩居皋城第一學堂,幾十年來,一往如舊。

馬建國動的心思就是曲河學堂,骨子裡認死,做木匠便是要做皋城最好的,要上學堂,那自然就是要去最好的地方學,不然花那冤枉錢幹嘛。

到皋城的第二天,馬建國和馬元在筒子樓的附近的地方吃了個早飯,然後就駕著驢車向皋城一處偏僻的地方出發,今天馬建國想著先去找一人打聽打聽,完了之後再去請早點店的老闆陳三給幫襯幫襯。

馬家在皋城也是有親戚的,馬建國的二爺馬雲峰很早以前就從茴鄉搬遷到了皋城,馬雲峰瞧不上馬家的這木匠手藝,不想一輩子呆在茴鄉這樣的小的地方。

於是年紀輕輕就離家出走,跑到皋城去經營了一家古董行,這兩年生意不錯,在皋城裡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裡就要說一說馬建國上一輩人的事情了。

馬建國老爺子名叫馬雲天,在馬家排行老三,兄弟一共有四個。老大叫馬雲東,很早之前就出了茴鄉,比馬雲峰出去的還要早得多,之後便一直在外闖蕩,除了偶爾會有些書信、錢幣寄回來,再後來就沒了音信,所以馬家一干兄弟當他死了。

老二就是搬遷到皋城裡的馬雲峰,生性是個極其刻薄的人,打小就不喜歡做木匠手藝,但是人運氣不錯,搬到城裡以後做起古董行生意,大小也是成了一個老闆,在城裡也是有些人脈路子的。

老三便是馬建國的父親馬雲天,也就是馬元的爺爺,是地地道道繼承了馬家祖上的家產,踏踏實實在茴鄉做木匠,不過也是因為他認真、人好、信譽好,十里八鄉都知道馬雲天手藝不賴,所以憑著這門木匠手藝,也能掙不少,不過有一點,就是二爺馬雲峰是一直瞧不上馬雲天的。

老四叫馬雲龍,有一個綽號叫馬彪,是這幾城之地令人聞風喪膽之人,不因有它,因為他乃是那黃蟒山上的土匪,當時他要上山的時候,馬家老爺子氣得一病不起,吐血不止,並與馬雲龍斷絕父子關係。

後來老爺子去世,除了馬雲天與馬雲龍有過幾次來往,其他人也多是不認,雖說老爺子至死都沒認這個兒子,但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血液裡還是流淌著一樣的血。

馬家這幾個兄弟,馬雲天因不知死活,無人得知他是否有後人。馬雲峰和馬雲天是有兒子的,至於馬雲龍,後來聽說是死在火拼當中,並沒有子嗣留下來。

這次來皋城,馬建國本來是並不想去找這個親戚的,如今的馬雲峰早已經過世,現在接管古董行的是他的兒子馬建群,性格上與他爹極為相似,是個不折不扣的勢利眼。

古語有云: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莫不是這骨子的勢利也是可以遺傳的吧。而且馬建群比他爹更加刻薄。

往年家裡有事,馬建國開口來找他辦事,免不得受了一肚子氣,但馬建國都忍了,一則因為他是哥哥,另一則就是自己是有求於人,受點氣就受點氣吧。

這次馬建國本意就是來找馬建群的,畢竟他在城裡的人脈十分寬廣,必定是能夠找到進入曲河學堂的路子,即便是受點氣,只要是能把馬元安心送進學堂,馬建國也就無所謂了。

馬建群開的古董行叫馬記古董行,在皋城很僻靜的一條巷子裡,整個一條巷子裡面,多是買賣古董的,馬建國不懂這些,但常聽人說:十個古董九個假,還有一個是客串。

所以馬建國老是認為做這門生意的,都是缺心眼的、折陽壽的,掙別人的血汗錢,可不就是折損自己的陽壽麼。

駕著驢車的兩人,趟過許多彎彎,才來到巷子口,因為驢車進不去幽深的巷口,於是馬建國就將驢車拴在了巷口,領著馬元徒步向內走去。

很快兩人來到馬記古董行的門前,古董行的門廳有些老舊,散發著古老的氣息,不過那上好的桃木刻的木匾依舊是格外顯貴,“馬記古董行”五個燙金大字也是熠熠生輝。

左右兩扇門,一扇全開,一扇半掩,裡邊此時傳出一些聲音,似是有客人正在買東西。

馬建國提了提衣領,順了順衣服,環顧了自身,看起來還算整齊,這才是領著馬元踏步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