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昌陵侯府內一片喜氣洋洋。

家主夏侯玄的兩個妹夫司馬師、和逌,分別帶著他們的妻子夏侯徽和夏侯羽,來了夏侯府中拜年。

而曹羲、諸葛誕、荀粲、於桓一眾好友,以及夏侯奉、夏侯獻兩個堂兄弟,不多時也各自攜禮隨之而來。平日裡略顯冷清的夏侯府內,此刻倒是一片喜氣洋洋。

太夫人曹玦,以及夏侯玄、李惠姑夫婦此刻正坐在主位上與一眾親友賓客談天說地,管家顧霆則指揮一眾下人忙前忙後的準備酒食,不多時,每人的案前盡皆擺滿了陶罐所盛的米酒、漆盤所盛的橘子,以及一鼎燉煮的熱氣騰騰的蘿蔔羊肉湯,和一漆盤紅棗、一漆盤清蒸過的嬌耳,也就是餃子。

府上為數不多的兩名樂師此刻也奏琴曲笛,一眾親友就在這歡樂和美的氣氛中用起了年夜晚飯。

夏侯奉乃是已故悼侯夏侯尚的親侄兒,夏侯尚故世後,夏侯玄奏請天子,分了自己的三百戶食邑給了他。

昌陵悼侯夏侯尚,早些年東征西討,一共為之前的昌陵鄉侯府、如今的昌陵侯府掙得了一千九百戶的食邑。按照前朝編戶齊名之制,地方一戶約四五口人,按四口計,一千九百戶即七千六百口人。

因此如今大魏昌陵縣中,七千六百口人每年應上繳的賦稅,便都是昌陵侯府一家的合法收入了。按照武皇帝曹操的稅制改革,屯田民種出的糧食,官府發放農具耕牛,則官六民四;自己準備農具耕牛的,則官民對半。除此之外,非屯田平民所種土地,每戶每畝繳納田租四升糧、除此之外另繳戶調絹二匹、棉二斤。

而前朝本朝戰亂頻仍,地廣人稀,百姓每戶耕地約百畝。

昌陵並非屯田之地,因此按照武皇帝的田租戶調製,夏侯府每年可從食邑封地得到七十六萬升[注一]的糧食、三千八百匹絹布、三千八百斤棉,摺合本朝五銖錢的話,夏侯府每年可從食邑得四百五十餘萬錢!

【注一:七十六萬升也就是七千六百斛/石,漢代米價平常時為一斛百錢,東漢一五銖錢按照購買力約等於今日六角人民幣,七千六百斛米可換七十六萬五銖錢,也就是人民幣約四十五萬六千元。漢時上等絹布一匹一千錢左右,三千八百匹絹即三百八十萬錢,摺合人民幣二百餘萬。】

夏侯奉的關內侯,本來是無食邑租稅的虛封列侯爵位,夏侯玄分了三百戶食邑給他,他自然就變成了一個有食邑的“另類關內侯”,三百戶的食邑,光繳納的糧稅,每年就有一千二百斛,摺合十二萬錢之多。因此夏侯奉對堂兄還是十分感激的。

夏侯奉尚未成家,於是就常年住在堂兄夏侯玄的府上。

不僅如此,夏侯玄還將文皇帝賜給自己府上的二百名玄甲衛中的二十人,暫撥給了夏侯奉掌管。

由於夏侯奉就住在堂兄府上,因此昌陵侯府的伙食,他倒是每日都可以吃到。但身為右將軍夏侯霸嗣子的夏侯獻,平日裡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飲食,都受著父親的艱苦磨練,因此像堂兄府上這樣豐富可口的膳食,他平日裡絕對少見,因此此時夏侯獻的吃相比起夏侯奉,就好像是一隻吞嚼羊肉的餓狼和一隻靜靜啃食青草的馬駒一般。

太夫人曹玦見了兩個侄兒一武一文的吃相,忍俊不禁,微微笑著說道:“獻兒,慢慢吃,如若不夠,再叫後廚做給你就是了,可不要噎著了。”

夏侯獻一面狼吞虎嚥著,一面笑著對叔母曹玦點頭示意,這滑稽的模樣再次成功逗笑了席間所有人,司馬師和夏侯徽三四歲的小女兒也忍不住咯咯咯的笑了起來,卻不小心嗆了一下,夏侯徽急忙擔心的用手輕輕拍起了女兒的脊背。

精通醫道的惠姑見狀,起身倒了些許米酒,餵給孩子之後,這才止住了咳嗆。

眾人吃罷飯後,太夫人曹玦已然有些睏倦,因此就先在下人的攙扶下回屋歇息去了。一眾年輕人倒是絲毫沒有睏意,打算繼續飲一會酒。夏侯徽、夏侯羽等女眷則隨惠姑一同去了後園西堂安排的住處歇息去了。

夏侯玄與曹羲、司馬師、和逌、於桓,以及夏侯獻、夏侯奉幾人,則玩起了猜枚酒令,開始守起了歲。

————————

元日朝會、加上年初正月間的幾場皇族家宴下來,大醉的皇帝曹叡尚未酒醒,依舊躺在式乾殿的檀木榻上酣睡著。

這時,一名並不知曉皇帝作息的侍者小心翼翼的推開了式乾殿的雕花木門,但他尚未來得及出聲,便被殿內一位侍從快速推了出來。

殿內侍者正是大內官張當,他見來者魯莽,險些驚擾了皇帝,故此低聲呵斥道:

“哪宮哪殿的侍者,這般的不懂規矩!”

那險些闖殿而入的侍者立即賠笑道:

“大內官贖罪,小的乃是崇華殿的辟邪侍者韓雍,校事官、殄吳將軍公子纂,有要緊的事要傳奏陛下,現正在尚書蘭臺外等候陛下。[注二]”

【注二:“辟邪”之名見諸史冊,不過其本意應是負責傳達詔旨的宮廷使者,或為宦官。其出處見諸於《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宣王頓首流涕”段下所附晉人裴松之的註解,引自曹魏史官魚豢所著《魏略》:“(明帝)顧呼宮中常所給使者曰:‘辟邪來!汝持我此詔授太尉也。’”辟邪應是內官另稱,不是人名。清代方以智《通雅·稱謂》中指明:“魏明帝使給使辟邪,召司馬懿。辟邪,給使之號,猶漢之丞相蒼頭呼為宜祿也。”可見,“辟邪”是負責傳達詔旨的宮廷使者,不是人名。】

張當知曉原委,心想校事官、殄吳將軍曹纂,乃是皇帝陛下的心腹,又是皇族公子,長平侯曹肇的親弟,自己倒也不敢怠慢,稍稍思慮一會,先命殿外的婢子去端來醒酒酸梅湯,這才輕聲入了殿,叫醒了熟睡的曹叡。

——————

曹叡起身後,喝了一碗醒酒湯,又用冰巾擦了擦頭臉,酒意這才醒了大半,他換了一身常服,便上了天子軺車,朝著南面轔轔而去,不多時,便已經到了尚書蘭臺。

曹纂見皇帝車駕已到,急忙跪拜行禮。曹叡跳下軺車,親手扶起了曹纂:

“德思,不必多禮,進去說事。”

二人進了蘭臺,只見大司空陳群、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侍中衛臻、尚書衛覬、司馬孚、桓範、散騎常侍卞蘭、王肅、曹肇、高堂隆、以及中領軍楊暨等人已然到位。

眾人行禮之後,曹纂便開始奏報新近發生的敵國大事、朝野新聞:

“啟稟陛下,正月間,吳主孫權少子建昌侯孫慮逝世,吳太子孫登自武昌入省吳主,自陳久離金陵建鄴,未能侍奉吳王,子道有闕;又陳上大將軍陸議忠勤王事,無所顧憂。吳主乃留太子登於建鄴。”

曹叡點了點頭,表示已經知曉。那位吳太子孫登,聽聞素有賢德之名,但一向與吳主政見不合,如今在建鄴留侍吳王,也不知是福是禍。

曹纂繼續奏報道:

“後將軍、樂城侯曹洪,於今晨逝世!”

曹叡聞言,微微合上雙目,心中不知是何等滋味。這位叔祖曹洪當年密謀扶保當年的河東王曹霖為太子,屢屢與自己作對。後來其陰謀破敗,文皇帝震怒,尋釁欲將其下獄處死,還是武宣卞太后求情,這才保住了一條性命。

但不管如何,曹洪都是對武皇帝有著救命之恩、且有著赫赫戰功的名將。如若因為舊怨就草率處置,不免會讓天下人寒心。

因此自己登基之後,赦免了他的罪過,將其由庶人再次恢復為皇族,並加封其為後將軍、樂城侯。如今曹洪得以善終,也算是他的造化。

曹叡心中念想已畢,繼續問道:

“還有何事?”

曹纂抬眼望著皇帝,面色沉重的說出了最後一件重要的大事:

“吳主孫權朝會廷議,欲遣人航海至遼東,向公孫淵求馬,並與之結盟!”

尚書檯內眾人一聽此言,盡皆心驚。自從當年江陵一戰,故徵南大將軍夏侯尚與故大司馬曹真大破東吳騎軍之後,東吳便再也難以組建馬隊。由於吳主孫權愛馬,且欲重新組建騎軍,這才引發了數年前的盜馬案。如今,孫權居然賊心不死,想要與遼東結盟,此事如若得逞,只怕當真後患無窮!

曹叡聞言,眉心微蹙,他垂問眾臣道:

“此事如若不假,需得立即安排人手,在東海海路之上邀擊吳軍才是。只是不知誰人可擔大任。”

中領軍楊暨一向與汝南太守、殄夷將軍田豫田國讓相交好,知曉田豫乃是將才,他一心想讓好友建功立業,因此立即便向皇帝舉薦道:

“啟稟陛下,汝南太守、殄夷將軍田國讓,才堪大任,臣舉薦其擔此重任!”

曹叡聞言,不一會兒便想起了田豫的名字,他記得田豫曾經在北疆擔任護烏桓校尉,在夏侯玄奇計謀劃、幷州刺史吳質的排程下,曾經與牽招、解俊、梁習等人一同大破鮮卑大人軻比能的部眾,的確是個將才。

曹叡沉吟了半晌之後,終於點了點頭:

“賜田豫符節,暫領青州都督,率青州各路兵馬,全權處理此事!”

“陛下明鑑!”

中領軍楊暨見皇帝採納了自己的意見,喜不自勝。

曹叡見曹纂再無其他事情奏報,腦中又思慮了一會兒,這才想起了自己即將想要頒行的幾條大小新的政令:

“朕記得,故徵西將軍夏侯淵四子,右將軍夏侯霸、兗州刺史夏侯威、樂安太守夏侯惠、河南尹夏侯和,人稱‘夏侯四傑’,朕怕此四人名不副實,故多年以來一直暗自考察,發現四人多年以來政績斐然、戰功卓著,確為難得的能臣,此四人至今無爵位,故朕今日賜封四人關內侯爵,以示恩寵!

另,左延年精於音律,善為鄭聲,才能卓越。朕欲拔擢其為協律中郎將,掌管天下樂曲收集編纂之事。”

此夏侯氏四人乃是夏侯玄的同宗叔伯,這些年夏侯玄能夠掌握天下郡縣的諸事、情報,,少不了這四位叔伯的相助。尚書檯眾臣對“夏侯四傑”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而左延年也是有名的樂律大家,因此眾人對這兩任命拔擢沒有任何異議。

曹叡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敦煌郡遠在西陲,喪亂隔絕,大姓稱雄,無太守已二十年有餘,朕欲派遣一能臣,前去好生治理敦煌,不知諸卿有什麼合適的人選?”

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二人一時沒有什麼想法,因此緘口不言。當年在東宮擔任曹叡老師、平原王傅的散騎常侍高堂隆,心中倒是有了人選。他開口舉薦道:

“倉慈倉孝仁,自文皇帝黃初年末,便為長安縣令,這些年來,政績斐然,且此人精明強幹,臣擔保,倉慈到任後,定能抑挫當地豪強,撫卹貧弱,安定敦煌!”

曹叡對自己這個老師,一向十分尊敬。他不假思索便同意了此事。而多年以後的事實,也證明高堂隆並沒有看錯人。

敦煌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且大族欺詐胡商,使得胡人多有怨念,後來倉慈到任後,一一解決了此種種弊病。數年後倉慈逝世於任上,吏民悲感如喪親人,還為之畫像立廟。就連西域諸胡聞倉慈離世,都主動聚集在戊己校尉及長史治下發喪,甚至還有人悲傷的以刀割面。

最後,曹叡下達了今日最後的一道詔令:

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定分封制。

曹叡思慮停當之後,望著尚書檯眾臣,朗聲言道:

“自我魏國建立以來,諸王開國,或封郡、或封縣,未有定製,此制不能永為後世之法,故朕想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封國。王國置相、都尉、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農、司馬、家令各一人;吏員規制,公國與王國同;侯國置相一人,另置家令、家丞、傅各一人。不知諸卿可有異議?”

劉放、孫資二人一向善於逢迎,此事不會損傷自己的利益,因此並沒有異議。高堂隆一向擔宗室心諸侯王權力過於微弱,難防權臣鷹揚而起,皇帝此舉正有抬高諸侯王的意思,因此高堂隆也大為贊成。

就這樣,曹叡的分封新制就這樣雷厲風行的推舉了起來。

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沛王曹林,中山王曹袞,陳留王曹峻,趙王曹幹,東平王曹徽等一批新的擴大了封國的諸侯王,也遷到了他們新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