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
章節報錯
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二人的會面,是瞞不住成都中那些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的。
儘管成都中的達官貴人,不知道劉備與諸葛亮兩者之間具體說了些什麼。
但只要是有些智慧的人都猜的出來,他們君臣二人的會面肯定與糜暘的新政有關。
所以當劉備與諸葛亮兩者會面的訊息在成都中傳開後,本來成都中沸騰不已的清議,竟有那麼一瞬間的低沉。
當年劉備剛剛入主成都的時候,益州士族的氣焰是十分囂張的。
囂張到劉備忍不住要開地圖炮,將成都內外的屬於豪族大戶的宅院田畝,通通賜給他的將領,想以此來給益州士族一個警告。
雖然劉備的那個舉措,在趙雲的勸阻下沒有實施,但從此事可見劉備對益州士族的厭惡,以及益州士族當年逾矩到何種地步。
只是有幸的是,當年在劉備身邊有兩位左膀右臂,他們與劉備一同形成鐵三角,將整個益州士族整治的欲仙欲死。
而在那鐵三角的政治聯盟中,作為主要輸出的便是“睚眥必報”的法正。
當年法正是蜀郡太守兼尚書令,是除去諸葛亮之外的手中行政權力最高的臣子。
在這種身份之下,法正先四處揚言自己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性格。
然後成都中曾經對他有恩惠計程車族都受到他的照顧,與他有過小矛盾計程車族都受到他嚴厲的清算,死在法正手下的世家豪族人士不知凡幾。
譙瑜的兒子,當年正是死在法正的尚書檯中。
畢竟法正縱算在劉璋手下再怎麼不受重用,但以他的家世與背景,能與法正有恩怨的也就益州的世家豪族了。
因為法正的“報復”行為過於酷烈,許多益州世家豪族被清算的快崩潰了。
許多人都聯名上告諸葛亮,希望他能將此事稟告劉備,讓法正不要再作威作福。
而諸葛亮在知道這件事後,他只是好好寬撫那些受到清算的世家豪族,然後本來一向秉公執法的他就直接對此事當做沒聽到一般。
至於劉備,他做得就是不斷給法正施加權力,讓他有足夠的權力可以掀翻一切人。
漸漸地整個益州的世家豪族才回過味來。
劉備、諸葛亮、法正這三位當世大才,是有意的組成一個鐵三角,對他們這些益州的世家豪族下手呀。
也是從那之後,在這鐵三角的互相配合之下,益州諸多世家豪強的氣焰被徹底壓制下去。
曹操拿下漢中後聽說的益州“一日三驚”,當年正是出自這對鐵三角的手腕。
在有著這種慘痛的教訓在前,所以現在哪怕劉備手中的利刃法正已經逝世,但只要劉備與諸葛亮二人還在,那麼益州的世家豪強心中就有著忌憚。
可是讓眾多的益州世家豪強沒想到的是,劉備在接見諸葛亮之後,依然沒有下詔就此事表達自己明確的看法。
他甚至沒有在一位近臣面前,為糜暘的新政說過一句好話。
這樣的政治訊號,讓許多益州世家豪強心中的忌憚漸漸消失。
畢竟今日的情景不同往日,儘管有不少人看出成都中的這場清議乃是針對糜暘而發生。
但至少從表面上,無論是清議發生的原因,還是清議的主要發言者,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光明正大,合情合理的。
君子可欺之以方,這招或許對法正沒用,但想來對劉備與諸葛亮還是有用的。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彷彿受到鼓舞的眾多益州世家豪族,開始積極的籌措起下一步。
很快的,隨著益州各地正在進行秋收,關於各地秋收的不利訊息也化作一摞摞文書,以極快的速度被報送到成都中的尚書檯中。
只是這段時間以來,不知怎麼的,基本無甚實權的尚書令劉巴也經常值守在尚書檯中。
不過雖然劉巴手中的實權大不如往,但是隻要他尚書令的身份還在,那麼閱覽各地報送來的眾多文書,還是沒有人能阻止他的。
在看完那些記載著各地秋收進度,因為糜暘的新政受到大大影響的文書之後,劉巴蒼白的臉上明顯的流露出不滿之色。
他輕咳了幾聲之後,便著重拿起一份文書快速的朝著諸葛亮所在的議事廳前來。
等劉巴到來的時候,諸葛亮正在與他的臣屬議事。
正在沉浸在議事之中的諸葛亮看到劉巴眼露不滿到來,又看了看劉巴手中握著的那封文書,他先不動聲色的讓他的臣屬先告退。
諸多臣屬見劉巴面露不豫的前來,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
所以在諸葛亮的命令之下,他們馬上紛紛退出議事廳之中。
等旁人都離開之後,劉巴手持文書來到諸葛亮的身前,只是儘管心中有著許多問題想問,他還是率先對著諸葛亮一拜。
劉巴是不太瞧得上劉備的,只是對於諸葛亮,劉巴是滿心佩服的。
在劉巴一拜之後,諸葛亮溫和地讓劉巴起身。
等劉巴起身之後,早已看穿一切的諸葛亮率先問劉巴道:“子初,有什麼話就儘管說吧。”
因為敬重諸葛亮的為人,所以在諸葛亮面前,劉巴並沒有好隱瞞的。
他直抒胸臆地說道:“丞相難道就這樣任由他一直胡鬧下去嗎?”
劉巴口中的他,指的正是糜暘。
“彼之新政尚未施行,卻已經先動搖人心,引得各地秋收進度大大延緩,國之亂象已經顯現。
國庫須有九年儲,糧者國本也,丞相若再不阻止他的話,恐怕大漢的國本將會越來越動盪。”
劉巴性格清高張揚,他不屑拐彎抹角,要說就將他心中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或許他時至今日都不是真心臣服劉備,但只要他身為劉備的臣子一日,那麼他就會為大漢考慮一日。
面對劉巴的擔憂,諸葛亮的反應卻沒劉巴這般激烈。
劉巴能看到的,他也早已經看過。
現在大漢在面臨著怎樣的動盪與不穩,他心中也早已經有數。
只是心中有所計較的他,現在卻有個疑問。
“子初之前上書彈劾子晟,為的就只是子晟的新政嗎?”
面對諸葛亮的這個疑問,劉巴一下子有些語噎。
在之前上百位大臣的公開彈劾糜暘的上書中,劉巴因為他的身份,可是其中領銜的幾位大臣之一。
不過劉巴也不是會為自己狡辯的人。
他也知道以諸葛亮的智慧,無須拿一些假話來欺瞞他,所以在諸葛亮的注視之下,劉巴將他心中的另一層想法給說了出來。
“兩漢四百年以來,多有外戚亂政,前漢尤甚。
糜暘雖立有大功,然他畢竟是外戚,而且太子優柔,非雄斷之主。
有此隱患,陛下不但不加以提防,還對他過於優寵過甚,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當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後,劉巴亦注視諸葛亮起來。
他想看看諸葛亮是否對他的這層見解,有著相同的看法。
但是很可惜的是,劉巴並沒有從諸葛亮的臉上,看出半分贊同的神色。
這讓劉巴的心中充滿了失望。
或許很多人以為劉巴覺得自己不是元從之臣,所以一向覺得不自安。
可是若僅僅是這層原因,並不足以讓劉巴如此,畢竟目前受到劉備重用的眾多大臣中,真正是元從的又有多少呢?
況且劉巴本身還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
真正讓劉巴感到不自安的是,他心中真正想服侍的明主不是劉備,而是曹操。
最關鍵的是,這一點劉備也知道。
也許劉巴的這個選擇讓人很不解,畢竟劉備一向待他不薄,他本身又是漢室宗親,只是當世士人擇主很多時候講的是一個性趣相投。
劉巴之所以想拜曹操為主,那是因為曹操是個雄略之主,他御下治理朝政的手段很對劉巴的胃口。
若是曹操是糜暘的君主,那麼無論糜暘再如何優秀,曹操都不會對他一點防備都沒有。
再加上有著兩漢外戚作亂的先例,曹操不可能不對糜暘做出制衡。
在劉巴的想法之中,曹操的這種御下方式,才是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最佳手段。
但是劉備呢?
劉巴是個性格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怕劉備忌憚他,但另一方面又清高自傲,不願為討好劉備而結交張飛。
劉巴這種矛盾的性格,也體現在他的為臣理念上。
哪怕不想侍奉劉備為主,但只要他是劉備的人臣一日,那麼他就會為劉備好好辦事。
正因為這種性格,所以劉巴無法對現今大漢的隱患視而不見。
從本心來說,劉巴本人並不厭惡糜暘,但他卻憂慮糜暘的進一步成長。
人性本惡,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一旦君臣的界限模糊了,歷史中發生的事都會再度發生的。
可為何這麼簡單的道理,陛下與丞相為何都不懂呢?
劉巴用不解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面對劉巴不解的目光,諸葛亮輕輕嘆了口氣。
劉巴不知道劉備下一步要做什麼,但是他卻知道。
所以剛剛他想勸一下劉巴,希望劉巴能早日從這處泥潭中抽身。
但可惜的是,從劉巴現在的眼神以及方才的話語中可知,劉巴是勸不回來的了。
政見不同可以商量磨合,但若理念不同,那接下來就只有分道揚鑣了。
劉巴不知道的是,有些事諸葛亮與劉備不是不懂,但他們卻選擇相信。
諸葛亮嘆氣之後對著劉巴言道:“子初所言我知道了,陛下不會對大漢陷入動盪無動於衷的。”
說完這句話後,諸葛亮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他起身來到劉巴的身前,將手中的文書交給劉巴觀看。
劉巴雖不解諸葛亮為何會突然取出一份文書,但他手上的動作卻一點都不慢。
他馬上接過諸葛亮手中的文書看了起來,在看完文書中的內容之後,劉巴的臉上流露出喜色。
陛下終究還是英明的!
文書中是什麼內容,會讓劉巴感到欣喜呢?
這封文書乃是劉備親筆所寫,文書內容是,劉備想讓諸葛亮擬一封昭告天下的詔書。
在那封詔書中有兩個主要思想,一個是讓糜暘暫緩在梁州實行新政,另一個是便是將在三日後,在成都中召開一場大朝會。
到時候劉備將會在那場大朝會中,與眾多臣子共同探討糜暘的新政是否要實施。
儘管劉備沒有明確否決糜暘的新政,但是他讓糜暘暫緩新政實施已經是一個很清楚的訊號了。
況且劉備選擇在大朝會上解決這件事,那就代表著只要這次大朝會順利召開,那麼糜暘的新政很可能會胎死腹中。
畢竟以成都內外那沸騰不已的清議,成都中本就沒有多少大臣支援糜暘的新政。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大臣“眾志成城”之下,糜暘的亂政當然會以失敗為結果。
甚至劉備會有這樣的舉措,意味著可能他本身也不看好糜暘的新政。
而在明白這封詔書所釋放出的政治訊號後,感覺到即將可以撥亂反正的劉巴,又怎麼會不感到欣喜呢?
諸葛亮之所以會將這封文書給劉巴看,乃是因為他想讓劉巴來擬這封詔書。
“此事,還需勞煩子初捉筆。”
面對諸葛亮的這個請求,劉巴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劉備稱帝時,便是劉巴一人為他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
由此可見,劉巴的才華之橫溢。
況且為天子擬寫詔書,也是他作為尚書令的職責。
劉巴對著諸葛亮一拜後,便應下了此事。
在劉巴朝著諸葛亮一拜的時候,諸葛亮的目光有著難言的意味。
劉巴不知道的是,諸葛亮之所以讓他來寫這封詔書,還有著另外一層目的。
以劉巴之前的舉動來說,若讓他來寫這封詔書,不是更可以讓那些魑魅魍魎感到興奮激動嗎?
到時候,許多人就會自動跳出來了。
可惜劉巴並沒看出諸葛亮的另一層用意,他在應下此事後,便立即想離去起草詔書。
可是就在劉巴走到門口即將跨出去的時候,諸葛亮叫住了劉巴。
面對諸葛亮的突然呼喊,劉巴不解的轉過頭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看著背對他回首的劉巴,他對著劉巴深深一拜,口中言道:
“子初,好走!”
見諸葛亮只是與他拜別,劉巴不以為然,他最後毅然決然地走出了諸葛亮的議事廳中。
往日之中或許他與諸葛亮是同道之人,只是人皆有心中理念。
理念不同,便各有下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