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馳騁太陽系
章節報錯
戴森球技術資料得到以後,在危機計劃署的牽頭下,由m國、z國、e國、f國、r國等70幾個國家組成的科研攻堅小組,在第一時間便組建完成。
攻堅小組的人數達到了3萬餘人,均是由各國頂尖的科研人員組成,涵蓋了材料學、流體動力學、飛行控制等100多個學科。
經過科研人員不懈的努力,戴森球的技術終於得到了突破。
3個月後,包裹太陽的分段式衛星全部製造完畢,數量達到了21萬顆。
這些衛星展開後將組成一個環繞太陽的殼狀軌道結構,用來包裹太陽、開採太陽能源的巨大人造天體,即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分佈在全球的30多個航空空間基地,日夜不停地將這些衛星投送到了位於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即它們的預定軌道。
為了儘快地將戴森球組建完成,地球人動用了包括空間飛行器、遠地火箭等諸多運載系統,甚至將“榮宇”號、“榮宙”號、“榮之”號、“榮星”號四艘星際飛船投入其中。
經過長達半年的、不間斷的投送,21萬顆衛星全部投送到了預定軌道,又經過了3個月變軌、機動及組裝工作,包裹太陽的戴森球終於建造完畢並對地球實施了能源供給。
至此,地球人徹底擺脫了千百年來受制於能源短缺的桎梏,真正實現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供應。
這也預示著人類在真正意義上跨過了2型文明,正高速向3型文明大步挺進...
由於位於金星軌道的泰伯星人吸取暗能量的行為,導致月球加速遠離了地球,造成了地球的氣候發生了鉅變,地球的平均溫度一度跌破零下60度,地球由一個溫暖宜居的星球變成了一個白茫茫的冰原世界。
絕大部分人類被迫轉移到了地下城,地下城成了人類唯一能抵禦嚴寒的避難所。
戴森球建造完成後,危機計劃署聯合各國開始對地球進行增溫計劃,由於不受能源的限制,人類可以隨時享用太陽給予的超量能源供給。
太陽所輻射的能量有60%被戴森球轉化為電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其一秒所產生的電力已經超過了人類之前幾千年內所生產的能源總和。
為此,人類在地球的高空軌道建造了一個人造太陽,這個人造太陽區別於熱核聚變反應堆,而是一個能夠發光發熱的人造光源,依託於戴森球巨量的能源供給,它以熱輻射的形式源源不斷地將光照輸送到地球上。
人造太陽實現了與太陽的同步執行,地球也因此有了季節的變換,那個四季更替的地球又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地球的平均溫暖由原來的零下60度,恢復到了危機前的平均水平。
隨著覆蓋地表的茫茫冰原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融化,大地解凍了,地球又迎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南北半球的雪線又退回到了之前的區域。
冰凍的大海也解凍了,之前,人們眼前的那個被封印了一般的遼闊海洋又煥發了勃勃生機,湛藍的、碧波萬頃的大海又用海浪奏響著明快的音符。
人類從地下城遷徙到了地表之上,殘破的城市也得到了修復,昔日那活力四射的座座城市,在世界各大洲又恢復了生機。
地球恢復了,恢復到了昔日的鬱鬱蔥蔥與欣欣向榮。
為了續存地球文明,人類又將目光瞄向了火星,這顆地球的姐妹星。
針對火星的改造計劃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榮宇”號和“榮宙”號星際飛船遠赴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從此處捕獲了一顆直徑為500公里的小行星,然後將其運送到了火星軌道。
火星成功地捕獲了這顆小行星,使其成為它的一顆衛星,這顆衛星將承擔月球對地球相類似的作用,用相互的萬有引力將火星的傾角拉到23度左右。
這顆衛星的存在,使得火星內部液態的鎳鐵核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運轉了起來,火星的磁場產生了,它也擁有了與地球一樣的磁場。
磁場的存在,使得火星能夠抵禦強烈的太陽風及宇宙射線的侵襲,保留大氣層成為了可能。
除此之外,人類用電能融化了火星兩極的冰川,形成了一個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的大湖,又在湖裡種植了大面積的藍藻。
藍藻的種植,使得火星具備了氧氣生產的能力,大量的氧氣為後續樹木的存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為了加熱火星,產生溫室效應被認為是最為快捷的方式,而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為此,人類將二氧化碳富集的金星作為該氣體的採集基地。
為了採集金星上的二氧化碳,人類建造了上千艘氣體運輸飛船,經過數月的採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了火星上。
人類又將地球上的土壤大規模地運往了火星,並在其地表上種植了各種樹木。
水、藍藻、氧氣、二氧化碳、樹木構成了火星初步的生態閉環,火星的氣候正在一點點地改變,150年後,它將變成另一個地球。
儘管改造的時間稍顯漫長,但人類在火星的表面已經建立了大大小小數百個定居點,這些定居點為後續火星的大規模移民,提供了必要的經驗和技術手段。
這些定居點採用巨大的圓拱式建築,裡面有人類活動的一切自然景觀和建築,每一個定居點儼然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除了改造火星外,人類在金星軌道附近建立了一個大型的太空軍事基地---納斯軍港,以防備和抵禦泰伯星人斥候部隊的襲擊。
儘管地球人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有效的武力威懾,但納斯軍港在建造初期,還是遭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隊的武力干預。
納斯軍港的選址在金星與地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距離泰伯星人斥候部隊僅有2萬公里,這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雙方的空間飛行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到達。
當第一批地球人的基地建造船在2艘新建造的星際飛船的護航下,浩浩蕩蕩地開赴預定的建造地點時,遭到了泰伯星人的突然襲擊,70多艘基地建造船和2艘星際飛船被全部擊毀,無一倖存。
很快,地球人就做出了反應,他們派出了2000多架空間戰機與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飛行器展開了廝殺,雙方在長達5000公里的區域,上演了一場殘酷的對攻戰。
地球人的2000多架空間戰機分成了4個縱隊,每一個縱隊由一艘星際飛船統領。
第一縱隊的指揮官是“榮宇”號的艦長趙璮,第二縱隊的指揮官是“榮宙”號的艦長王玉銘,第三、第四縱隊的指揮官分別為“榮之”號和“榮星”的艦長泉田福山和特勞德·莫里奧。
戰爭初期,四個縱隊並沒有對戰區內負責警戒的泰伯星人的巡邏小隊進行攻擊,而是機動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隊的後方,先由王玉銘和特勞德·莫里奧率領的第二、第四縱隊襲擾對方的主力部隊。
待泰伯星人傾巢出動後,由趙璮和泉田福山所率領的第一和第三縱隊由左右兩側迂迴包抄,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飛行器,頃刻間進入了地球人所佈設的包圍圈中。
儘管泰伯星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隨著包圍圈的逐漸縮小,泰伯星人被壓制到了方圓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在這個狹小的區域內,泰伯星人的小型空間飛行器的效能和先進的電磁脈衝炮不能有效地發揮,他們被迫與地球人的空間戰機進行了空空格鬥,只能用鐳射武器與地球人展開對射。
儘管地球人在戰機的數量上和戰術上佔有,但泰伯星人依託先進的飛行器優勢,還是給四個縱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關鍵時刻,慄劍鋒和斯內特的戰略部署收到了成效。
部署在地月軌道的空間導彈和地球各大洲的天際導彈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3000多枚導彈從地月軌道和地球各處蜂擁射出,一時間,整個地球的上空被密如織網的拖尾火焰所覆蓋。
這些導彈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暗物質導彈,它能有效地攻破泰伯星人飛行器的生物屏障。
戰鬥進行了3個小時,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飛行器大部分被擊毀,只有少量的飛行器返回到了母艦上。
為了躲避地球人的鋒芒,泰伯星人的斥候部隊從金星軌道撤到了水星軌道。
這也是自他們進入太陽系後,第一次戰略性後撤。
金星軌道戰役的勝利,使地球的戰略空間進一步前移,也為納斯軍港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經過為期1年的建設,人類在太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基地---納斯軍港宣告建成。
納斯軍港是拱衛地球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地球人前出太陽系的一個重要基地,該基地停泊有地球人目前最為先進的四艘星際飛船,即“榮宇”號、“榮宙”號、“榮之”號和“榮星”號。
納斯軍港由慄劍鋒和斯內特聯合指揮,兩人作為該軍港的聯合指揮官,對軍港實施全權管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