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各執己見
章節報錯
丁靈看著這一幕,也是懵了。
難不成是自己誤會了什麼?
“丁老闆,實在抱歉。舍妹頑皮,不懂規矩,說話冒失了些。”林文軒將眼神重新放在丁靈身上。
臉上還帶著歉意。
這下,丁靈心中明瞭了。
原來二人是兄妹關係。
“湘儀,以後不許這般隨意出口評價他人,更何況你並不知道事情的全貌!”
林文軒低眉看她,語氣訓斥。
哪怕如此,他也沒有說什麼重話。
能看得出來,兄妹二人關係不差。
“妹妹知錯。”
林湘儀悄悄瞥了瞥丁靈,然後乖乖道歉。
“哥哥,家中出了點事,父親特意喊我來尋你回縣令府的。”
這話是林湘儀隨意胡扯的。
目的就是帶走林文軒。
而聞言的丁靈卻怔了怔。
林文軒竟然是縣令之子?
雖然意外,但也沒什麼好害怕的。
不管官多大,也都是人。
再說,自己也沒幹什麼壞事,自然無須害怕。
“這般著急?”
林文軒的表情變得有些不太好看。
能傳話的人那麼多,偏偏喊了林湘儀來。
事情是不是真的很嚴重?
“是呀,快走吧!”
林湘儀扯著他的胳膊。
恨不得下一秒就離開這裡,離開丁靈身旁。
事發突然,但林文軒卻沒有忘記那些自己不該忘記的事情。
“這些是定金,有勞丁老闆親自跑一趟。衣服做好之後,你直接送來縣令府就好,我到時候給你餘下的銀錢。”
林文軒說著,解下錢袋。
沉甸甸的袋子塞到了丁靈的懷中。
就連丁靈也都沒有緩過神來。
他對自己還真是放心。
這重量,可不止是定金啊。
“好。”
丁靈拿好錢袋,回到了布衣坊。
“布衣坊明日重新開張。”
她先是宣佈了這個好訊息。
這段時間布衣坊歇業,引來了許多的關注和不解。
但她們依舊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而布衣坊的重新開業,就意味著大家要開始忙碌了。
“而今日我們接到了一個大單子,我打算給大家每人分發一些銀錢作為獎金,希望大家重拾幹勁,好好工作!”
此話一出,女工們皆是歡呼雀躍。
張青已經帶著人去分發獎金了。
拿到銀錢的女工們臉上無一不是燦爛的笑容。
“謝謝丁老闆!”
“我們一定會好好幹的!”
“布衣坊肯定會在大家的努力下越來越好!”
大家都笑著。
到了時間,丁靈便回家了。
路上有許多街坊鄰居紛紛側目,看著丁靈,甚至還有人看著丁靈竊竊私語。
她只覺得有些奇怪。
住在隔壁的一個嬸子沒忍住。
“恭喜呀!”
丁靈滿臉疑惑,嬸子這話什麼意思呀?”
她實在是猜不到。
“你家相公,選上參加縣試了!”
嬸子也忍不住的為其感到開心,還拍了拍丁靈的手。
笑眯眯道:“你們家以後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的,真是好福氣!”
說完,嬸子便走了。
站在原地的丁靈緩了很久,然後發出咯咯咯的笑聲。
步伐都歡快了許多。
飯菜飄香。
她們都已經坐了下來,似乎就只有在等丁靈一人。
“嫂子快來吃飯!”
周文景和周曉梅一起喊道。
看得出來,她們兩個都很喜歡丁靈。
丁靈笑了笑,大步上前入了座。
“沒有等我很久吧?”
周曉梅開口:“飯菜剛端上桌,嫂子回來的還真是時候。”
她看丁靈眼眸彎彎,自己也止不住的彎唇。
壞心情會傳染,好心情也會。
“好了,快吃飯吧。”
何氏拿起筷子之後,她們也紛紛開始動筷。
吃飯時氣氛很好,大家聊著家長裡短。
讓人倍感溫馨。
丁靈突然想起那個好訊息,便看向身側的他,“你們知道文山透過了選拔,可以參加縣試的訊息嗎?”
剛剛一直沒有人提及。
她覺得眾人是不知的,所以才主動提起。
三人都是錯愕的表情。
她們雖然不懂,但卻也知道這是天大的喜事。
“我吃飽了,先進屋了。”
周文山突然站了起來,破壞了原本很好的氣氛。
還不等丁靈開口說話,他就已經抬腳離去了。
何氏看著兒子背影,笑容消失,變成無奈的表情。
“文山不會去參加縣試的。”
知子莫若母。
關於自己兒子的那些想法,她怎會不知?
丁靈卻是異常堅定,“娘,我會努力勸說文山的,這種機會可不是人人都有的。他一定會去的。”
何氏欣慰,眼眶不自覺蒙上水霧。
旁邊的周文景和周曉梅表情都很是擔憂。
“你們繼續吃,我去看看。”
丁靈起身,顧不得那麼多,徑直朝著屋裡走去了。
一進屋就看見周文山坐在椅子上,表情凝重。
“你怎麼了?為什麼不開心?透過選拔,不是好事嗎?”
她搬來椅子,坐在周文山對面。
想要和周文山好好的聊一聊。
二人畢竟是單獨個體,很多話都得彼此說了,對方才能明白。
“我並不想去參加什麼縣試,你知道的。”
他抬起頭,眸子裡滿是怒火。
周文山生氣了,他從來沒有這般臉色對過丁靈。
丁靈確實是知道,她從周文景那裡都聽說了。
“我知道,但那是以前不是嗎?以前你必須承擔養活家庭的重任,可是現在家裡情況好了起來,我可以做你的後盾,讓你放心的去參加縣試。”
她說著,語氣有些激動。
而周文山沉默,只是看著她,一個字都沒說。
眼神之中,滿是冰冷,讓人光看都感覺顫抖。
丁靈深呼吸,又繼續解釋,“大家都瞧不起商人,商人除了賺銀子獲得不了更多東西。但是讀書人可以,再說,你也有天賦。何必白白浪費?”
她是真的不想埋沒了一個人才。
指不定以後周文山可以入朝為官呢?
到時候不單單有錢,就連地位也是上升不少。
簡單來說,就是讀書才能有出息。
周文山慍怒:“家裡呢?你要操心布衣坊,文景要上學堂。曉梅要跟著你學習經商之道。我怎麼能將年邁母親放在家裡?那時候,家中誰來操持?”
二人都各執己見,並且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