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御書房風雲
章節報錯
翰林院秘書處副處長之一的王麟代表天子羅志學前往遼東,慰問遼東諸將士,並且給部分有用將士宣讀封賞聖旨,此事不僅僅強烈的激發了遼東將士們計程車氣,更在中原腹地的民間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大楚邸報全國版重點報道了這一次的慰問以及封賞,其中的眾多封賞更是讓眾多人看了熱情澎湃,恨不得自己就是那個立功的將士。
左英哲成為帝國第五位公爵也是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如此,極大的激起了民間參軍報考軍校的熱情,更激起了民間尤其是士紳階層對帝國的認同感。
帝國廣大計程車紳階層,雖然普遍都支援帝國,並且積極投身其中,但是你要說他們對帝國有多大認同這也是扯澹。
他們這種支援更多的是一種屈服,因為不屈服的基本都死光了……
此外投身其中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這不投身其中怎麼當官啊?
為了當官,他們連異族都能毫無節操的跪拜,更別說什麼流賊出身的羅志學了。
但是內心裡,他們很多人其實打心眼裡都看不起羅志學為首的一票流賊出身的帝國高層,不少讀書人去參加大楚帝國的科舉當官,很多都是抱著肅清朝堂之類的心態去的。
很多人都想把帝國原先的那一票流賊出身的泥腿子高層都幹掉,然後讓自己這些傳統讀書人掌控權力。
打不過就加入,再把敵人逐步排擠,讓敵軍大營裡只剩下自己人,如此自然也就是不勝而勝了。
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爭權奪利,他們積極參加科舉投身其中,但是並不代表的他們對這個帝國有多大的認同感。
但是現在,隨著大楚帝國在外部戰爭裡接二連三的獲得勝利後,一些的人的心態逐步也就有了變化。
怎麼說呢,他們覺得這個帝國儘管內部有一大堆的不可理喻甚至是讓他們內心裡強烈反對的政策,但是至少對外征戰上還是挺有一套的,能夠把東擄人打的沒脾氣。
而這,就是禮教部所需要的效果,或者說是羅志學所需要的效果。
只要這麼繼續下去,那麼後續就能夠逐步的建立民眾對帝國的認同感!
一次影響一部分人,那麼十次,一百次呢的,潛移默化之下過上十幾二十年,尤其是新一代接受了帝國新式教育下,並且在帝國治下成長的年輕人他們會對帝國擁有更高的認同感。
羅志學的目光放的還是比較長遠的,短時間內幾年的變化他都沒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後,二十年後的變化。
而按照羅志學的預估,有個十幾二十年時間作為積累,帝國的基礎科學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礎,到時候蒸汽機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來了。
如此民眾和帝國上下一起,使勁推動工業革命也就能夠順理成章了。
所以,羅志學對禮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讚揚了他們近期的工作成果,稱他們的工作稱呼是卓越有效的,並且要求禮教部相關官員不要驕傲,繼續努力,為教化事業做貢獻。
除了口頭表揚外,羅志學還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對禮教工作的重視。
承順七年十月三日,羅志學下發口諭,招禮教部左侍郎,在禮教部內分管科舉、邸報事務的孟東陽入御書房協辦軍政要務。
御書房協辦大臣,這是大楚帝國裡全力排序僅僅在御書房參務大臣之後的級別,比沒能進入御書房的普通部門的尚書、部長都要顯得更加強勢。
大楚帝國的權力構架雖然很複雜,但是經過數年的調整後基本已經很清晰了,羅志學這個皇帝總覽大局,九名參務大臣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負責分管不同幾大塊事務。
參務大臣之下,則是協辦大臣,這些協辦大臣則是具體細分幾項工作,同樣擁有莫大的權力。
比如九大參務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為太子太師,從一品,兼任禮教部尚書;入值御書房參務軍政要務,分管禮教(包含外務、藩務)、民政、賑濟、城建交通等事務。
外頭一般不會直接稱其為宋尚書,而是尊稱為宋參務或宋大臣,有時候也會尊稱為宋三師。
大楚邸報諸多報道的稱呼則是比較官方且標準一些,宋章為主角的文章,一般稱之為‘宋章參務大臣’;出現多名參務大臣的文章,則是稱之為宋章參務。
至於主角是羅志學的,往往只會在文章的最後頭來一句‘宋章等臣子隨駕’……
從這稱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夠看出來宋章的權勢了。
宋章等參務大臣之下,則是協辦大臣。
新入值御書房的協辦大臣孟東陽為例,入值御書房之前,他其實已經獲得了太子少師的加銜,這是個正二品的加銜。
光是這個加銜,就已經讓他在品級上直接超越了一票其他普通的左右侍郎、各省巡撫。
這個加銜,其實還是為了把他的品級給抬起來,以便讓他名正言順的以禮教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負責禮教部的大部分工作。
要知道孟東陽在禮教部裡,雖然是禮教部左侍郎,但實際上他直接分管了教育、科舉、邸報這三大核心機構。
禮教部有權一百,他就佔了八十!
主要是禮教部尚書乃是宋章……但是宋章當這個禮教部尚書,說白了就是給個位置坐著,畢竟參務大臣什麼的又不是正兒八經的官職,在宮外連個固定辦公地點都沒有,只有入宮值班的時候能在御書房一側的偏殿裡辦公……
而太子太師是屬於加銜,也不是什麼固定工作。
不給他個尚書的位置坐著,他在非值班時間裡,在宮外連個處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室都沒有……
但是日常時候他不可能親力親為管理禮教部工作的,人家分管著四五個部,經常還要入宮值班隨駕,哪有時間親力親為負責禮教部全面工作啊。
因此,禮教部的實際工作,都是禮教部左侍郎所負責的,所以孟東陽這個禮教部左侍郎的實際權力比較大,宋章召開麾下各部負責人開會的時候,他都是和其他幾個部門的尚書並列的。
也就是說,孟東陽之前就已經算是尚書級別的高官了,只不過沒有尚書的名頭而已。
這種情況在大楚帝國的其他幾個一把手是參務大臣的部門裡也存在,只不過禮教部這邊顯得要更加突出一些。
如今孟東陽被招入御書房協辦要務,這已經是真正擠進了大楚帝國的權力核心,未來甚至都能有機會更進一步成為參務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這也是羅志學想要透露給群臣們的訊號,他很重視禮教文宣工作。
孟東陽喜滋滋的開始入宮到御書房協辦要務去了,不過有人上臺就有人下臺。
畢竟御書房裡的參務大臣和協辦大臣雖然沒有定員,但是一般也會有規矩,比如禮教部民政事務交通等事務,也就是宋章分管的諸多事務裡頭,一般就兩個協辦大臣的名額。
沒有大意外的話,不太可能增加名額。
因此孟東陽成為協辦大臣之前,自然有人從協辦大臣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前民政部尚書,協辦大臣宋鐵林已經在九月下旬乞骸骨,陛下挽留兩次後正式批准。
宋鐵林乃是帝國最早的一批文官之一,他能夠成為民政部尚書靠的也不是什麼能力,而是從龍足夠早。
《逆天邪神》
因為能力跟不上,這兩年他乾的已經是力不從心,羅志學雖然也給了他不少的時間去學習,適應。
但是效果不大!
如此情況下,羅志學自然不會讓他一直坐在民政部的位置上,帝國如今上下正處於高速發展當中,一大堆事都要做呢,而民政部又涉及到賑濟,安置災民,移民這些事務,在帝國初期裡非常重要。
但是宋鐵林乾的不咋地,之前在陝甘地區的移民屯墾成效不大,搞的現在甘肅那邊也沒多少人口,羅志學對此有些意見。
如今帝國已經收復了遼西走廊以及遼東半島,並且如今前線大軍繼續和東擄激戰當中,興許到明年也就能夠徹底拿下遼東了。
後續帝國肯定是需要組織大批民眾移民到遼東屯墾,以加強帝國在遼東的實際控制能力,並且為後續繼續在東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以及擴張提供助力。
此外大楚帝國在漠南蒙古也是行動快速,收復了一大堆的蒙古部落,後續帝國也是需要組織人員進駐漠南,準備在草原深處適合的地方建立若干城池,組織移民定居點,落實牧民的遊定政策。
這個時候,民政部方面的責任就比較大了。
羅志學有心換個人來組織移民屯墾事務,要不然帝國打下來了東北和蒙古地區,卻是無法實際控制的話就麻煩了。
宋鐵林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陛下對他的耐心已經到了盡頭。
八月份的時候宋鐵林有些小風寒,陛下派人來看望的時候,傳來句話,讓他身體不好就要多多休息,免的過於積勞成疾……
咋一聽,這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官場中人一聽就知道這話不對勁……
因為陛下傳的話裡,只有讓他不要那麼操勞,好好休息的話……後頭卻是缺了類似一句:養好了身體才能夠為國做事之類的話!
大家都是聰明人,哪怕是宋鐵林能力不咋地,但是在帝國高層官場上混了這些年多少也有了政治覺悟。
一聽這話,他就知道自己該乞骸骨了……
如果裝著不知道繼續賴在位置上,那麼就不是乞骸骨,而是被彈劾罷免了……如果還不乖乖接受,想要進行各種政治反抗的話,那麼各種調查也就接著來,甚至都會有牢獄之災。
宋鐵林也是經歷了風風雨雨才走到現在的,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自己不能對抗大局,更加不能違背陛下的暗示。
於是乎,風寒還沒有好呢,宋鐵林就上書乞骸骨,說多年操勞之下,身體已經不行了,還望陛下多多體諒他這個老臣,讓他好好休養身體活的久一些,以見證帝國更大的輝煌。
按照慣例,羅志學挽留了兩次,等到宋鐵林第三次上書請求致仕的時候,羅志學正式批准。
如此,才是空出來了一個協辦大臣的位置,孟東陽的上位才有了空間。
要不然,沒位置給他,孟東陽也上不來位。
京畿方面,一個協辦大臣的變動雖然有些影響,但是也不算大,畢竟協辦大臣有十八個人,基本上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兩人的變動,同時協辦大臣的權勢也比較有限,因此影響有限。
遠遠沒有參務大臣的變動影響大!
這幾年其實參務大臣是沒有什麼變動的,自從農林部尚書張旭入值御書房,成為御書房大臣後,參務大臣的人員就沒變過。
但是不可能一直都沒有變化的!
羅志學也好,其他臣子也好都不可能讓這九名參務大臣一直待在上頭把控權力。
羅志學要避免參務大臣長期手握大權,逐漸演變為權臣。
而其他臣子們,尤其是那些眼巴巴等著上位的協辦大臣們,可都等著這些參務大臣滾蛋,然後直接上位呢。
其他的普通尚書,權重侍郎們也是等著上頭的協辦大臣上位或者滾蛋,騰出位置來讓自己上位。
因此,保持參務大臣的人員流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幾年帝國草創期間,為了保持穩定,避免政策動盪羅志學一直都沒有換過人員。
這一批參務大臣,從帝國建立開始他們就已經是參務大臣了,甚至在羅志學稱帝建國之前,他們就已經是實際上的中樞大臣了。
前後算下來,他們之中大部分已經是掌權七八年了,是時候該逐步替換了。
當羅志學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那麼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承順七年十一月四日,督察院遞交密摺彈劾參務大臣,稅務部尚書陳星凱,彈劾其貪腐問題。
羅志學甚至都不用額外派人去調查,都能從翰林院內務科遞交的絕密內務情報上知道,這事應該是稅務部左侍郎唐豐澤搞出來的。
其動機也很明顯,無非就是看到禮教部左侍郎孟東陽已經成為了協辦大臣,並且未來上臺有望後,他也是忍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作為稅務部左侍郎,協辦大臣,其人權勢自然不小,但是因為稅務部尚書,同時也是參務大臣的陳星凱只負責稅務財物等金融問題,尤其是重點負責稅務問題,因此稅務部的大部分許可權都是陳星凱親自負責的。
因此這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不小。
不過臣子們的爭鬥很正常,幾乎每時每刻裡,大楚帝國的這些大臣們都在勾心鬥角的玩鬥爭……
要是往常時候,羅志學都懶得搭理這種事。
但是恰好,羅志學準備對參務大臣進行一番調整,一時半會的也找不動什麼太好的藉口,這事剛好就撞在了槍口上。
於是乎,羅志學也就順水推舟了!
天子不久後,召喚陳星凱把彈劾密摺直接轉交給了陳星凱,也沒說什麼,只是讓他要注意一些。
陳星凱看到這封彈劾密摺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子想要做什麼了。
他作為參務大臣,而且還是稅務部尚書,彈劾他的人多了去,但是以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並且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留中不發。
而現在,天子卻是把彈劾他的密摺都拿出來了給陳星凱看……
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你該讓位了!
如果陳星凱不識趣,非要爭一爭,那就是站在了天子的對立面,那就不是什麼密摺彈劾,而是正式調查了,並且到時候調查的罪名也不僅僅是貪腐了。
搞不好,要身敗名裂!
於是乎,十一月中旬,朝堂傳出訊息,陳星凱重病,併入住了金陵郊外的別院療養。
天子聽聞後,派遣御醫前往看病,回報稱陳星凱積勞成疾,已難以行走云云……
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子親自前往陳府別院看望一起打拼多年的老部下,期間陳星凱在病床前,回憶了一番伏牛山往事……然後又說自己已經隨駕左右了,懇請致仕。
並且還向羅志學舉薦了若干可以接替他的人選。
承順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羅志學正式批准陳星凱的致仕。
同一日,天子任命吏務部左侍郎唐豐澤為稅務部尚書,同時招其入值御書房參贊軍政要務,此君乃陳星凱舉薦的人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僅僅十天後,督察院那邊就有人彈劾協辦大臣,稅務部左侍郎嚴正理。
這事的背後是新任參務大臣唐豐澤在推動,他既是為了給陳星凱報舉薦之恩,更重要的還是為了掌控稅務部的權力。
畢竟他是一個空降尚書,以前也沒在稅務部裡幹過,要想順利接管稅務大權可沒那麼容易。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原來的實權左侍郎幹掉,來個殺雞儆猴,不……直接殺猴儆雞,以便快速掌管大局。
而羅志學對這些臣子們之間的鬥爭,只要不觸碰原則性的東西一般也不會搭理……任由他們鬥。
臣子們要是不相互鬥爭,天天玩團結一心,羅志學都得擔驚受怕了。
這事,如果嚴正理手段足夠,能夠抗住唐豐澤的打壓,度過難關自然沒什麼問題,甚至都還能接著機會直接接管稅務部大部分權力呢。
如果他手段不行……對付不了新上位的唐豐澤,那活該他倒黴!
政治鬥爭,一向來都是很殘酷的,在大楚帝國裡也不例外!
正巧唐豐澤還拿出來了真憑實據進行彈劾,並且在參務大臣會議里拉攏了不少人支援他。
於是乎嚴正理就敗下了陣來!
十二月二十三日,天子下旨免去唐豐澤協辦大臣,稅務部左侍郎的職務。
嚴正理接到罷免聖旨的時候,人前還能鎮定下來,但是一回到書房裡卻是整個人攤在了太師椅上。
這一局,他輸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
他好不容易才鬥倒了陳星凱,把上頭的稅務部尚書,參務大臣的位置給空了出來,但是沒有想到陳星凱倒臺之前都還埋伏了他一手,靠著各種昔日往事迷惑了君上,進而順利推動了其黨羽唐豐澤上位。
而唐豐澤的上位不僅僅導致了嚴正理上位的野望落空,更是直接導致了被陳星凱,唐豐澤派系的反撲,直接一敗塗地被免職!
只不過,陳星凱也好,唐豐澤或嚴正理也罷,他們之間的鬥爭在羅志學看來都不算什麼大事,就算沒這些事他也會對御書房的人事進行調整的,他們剛好趕上了而已。
讓御書房裡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保持人員流動,這是羅志學掌控朝堂大權的既定計劃。
陳星凱是第一個下臺的,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實際上在陳星凱下臺之後,羅志學就已經準備著換第二個參務大臣了。
九個參務大臣,大概一年換一個,九年左右就能輪換一遍,這樣每個參務大臣的任期大概就九年左右。
當然,實際情況不可能有平均!
在羅志學看來,一個參務大臣手握實權四五年差不多了,時間太少的話也沒辦法施政並看到什麼效果。
四五年時間,足夠他施展胸中方略並看到效果了,效果不錯那就繼續幹,羅志學會再給他四五年時間。
如果效果不行就滾蛋,給別人騰出位置來!
在個過程裡,羅志學也會用各種方式把這個潛規則給落實下來,比如透過加銜的方式就很好用。
現在還需要他各種暗示,各種搞順水推舟,但是等過兩年形成慣例後,不用羅志學自己動手,到了年限又沒獲得加銜的臣子也就會自己上述請求致仕了。
等到了那個時候,那麼整個帝國的中樞權力就能夠在穩定的同時,進行持續的替換,實現整體的人員流動的體系。
這個體系,才是羅志學想要的。
相對比之下,孟東陽、陳星凱,唐豐澤和嚴正理這些人的命運,都不是這一套體系推動過程裡的小浪花而已!
看似重要,但實際上影響不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