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就在城外,而且城內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高層已經下定決心頑抗到底,試圖透過堅守很長一段時間,逼得楚軍無以為繼自行退兵。

這種事並非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楚帝國是勞師遠征,哪怕可以就近從隔壁的蘇門答臘島調兵過來,但是很多東西尤其是武器裝備彈藥這些依舊是需要從國內本土補給的。

一旦戰事僵持不下,那麼對於圍攻巴達維亞城的楚軍而言就會非常難受。

到時候,未必沒有進行和談的機會。

在海外動兵,尤其是大規模的動兵,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困難的,哪怕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都是同樣如此。

儘管大楚帝國國內已經開始工業革命,連火車和輪船都有了,國力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楚軍在海外大規模動兵依舊不容易。

這也是早些年的時候,大楚帝國會透過設立西洋貿易公司、東洋貿易公司這兩家壟斷性武裝貿易公司分別進行印度、美洲殖民活動的緣故。

為的就是透過壟斷殖民地的貿易獲得足夠的利潤,進而支撐殖民活動,從而減輕官方的海外擴張成本。

因此荷蘭人如果真的能夠在巴達維亞城守上一年半載,甚至兩三年的話,大楚帝國方面可能還真就會考慮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透過談判。

但是荷蘭人真的能夠守上一年半載甚至好幾年嗎?

荷蘭人自己是有這個自信,並且做了充分的準備,武器彈藥以及糧食等各種物資都應有盡有,同時兵力也相當充足,有著大約三千名荷蘭人士兵以及五千多名的爪哇人土著士兵。

總兵力達到八千多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尤其是對於一個殖民公司而言!

而各種火炮也不少,城內駐防兵力以及港口炮臺,本身就有大小火炮三十多門,後來他們又從港口裡棄之不用的戰艦裡搬上來了五十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

光是火炮加起來就有八十多門,城內的荷蘭人甚至都找不到足夠的炮手來使用這麼多的火炮。

充足的兵力再加上數量眾多的火炮,還有堅固的城防工事以及充足的彈藥以及糧食等補給。

城內的荷蘭人對於守住巴達維亞城有著極大的自信。

在他們看來,哪怕是楚國人調集三五萬兵力來圍攻也是打不下來的。

至於說之前楚軍攻打南洋各國土著的時候,每一次攻城都是勢如破竹,對此荷蘭人表示:老子又不是那些土著,土著的戰鬥力豈能和我們荷蘭人相提並論的?

荷蘭人是如此的自信,而城外的楚軍更自信!

萬炳林陸軍少將說說話,都沒把這些紅毛蠻夷放在眼裡,至於什麼紅毛蠻夷的戰鬥力比土著更高這種事,他也是表示純屬扯澹。

那些土著們固然不咋地,但是紅毛蠻夷同樣也不咋地,兩者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在武器裝備上,步兵武器同樣都是裝備火繩槍以及長矛為主,紅毛蠻夷的火繩槍頂多就是多一些,或許還會裝備一些效能不咋地的燧發槍,但是這種區別在楚軍看來都沒啥區別……

因為他們的步兵戰鬥方式還是停留在同樣的層次裡:把火槍手和長矛手進行混編,採用密集大縱深方陣進行作戰。

早些年楚軍也玩過這種戰術,但那都是統一戰爭中前期的時候了,統一戰爭後期裡,楚軍就已經開始列裝燧發槍,部分主力部隊已經開始採用線列戰術了。

等到承順二十三年的今天,那就更不用說了,楚軍的主力部隊都已經開始列裝火帽擊發槍了,各種線列戰術更是玩了二十年,早已經是熟練無比了。

而線上列步兵的排槍之下,那些混合密集隊形的火繩槍手和長矛手們就是活靶子。

在炮兵裝備上,雖然雙方使用的都是前裝滑膛炮,但即便是前裝滑膛炮那也是有著極大的區別的。

就和原時空裡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樣,清軍和英軍都是使用前裝滑膛炮,但是英軍的前裝滑膛炮全程吊打清軍的前裝滑膛炮。

因為雙方的火炮效能差距極大。

而這種效能上的差距,是工業實力所導致的,當清軍還在使用各種傳統手段鑄造生鐵火炮的時候,英國已經使用各種工業裝置玩鑽孔擴徑來生產火炮了。

再加上冶煉技術上的差距,那麼就會導致了雙方火炮在重量、承受膛壓的能力、射擊精度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

而原時空裡的清軍和英軍之間的火炮差距,也正是今天荷蘭人和楚軍之間的差距。

他們的火炮雖然都是前裝滑膛炮,但是效能差距極大。

甚至實際差距還要更大一些,因為原時空裡英軍可沒有大規模的使用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使用的還是傳統的實心炮彈以及木製引信榴彈,也沒有彈託。

但是楚軍,可是大規模列裝了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

楚軍一向來都非常重視火炮發展,也非常重視榴彈的發展的,打仗的時候一般也是榴彈不要錢一樣往外打。

某種程度上來說,楚軍如今的火炮技術,是領先於國內其他行業的,發展到現在,其整體技術水準已經相當於原時空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美國南北內戰時期了。

相對來說,步兵武器的發展反倒是要緩慢一些,其火帽擊發槍大概也就相當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水準。

火炮也好,火槍也好,楚軍的裝備至少領先荷蘭人好幾代以上!

荷蘭人現在連靠譜的成熟燧發槍都沒有裝備,連線列戰術都還沒開始搞呢,但是楚軍都已經開始玩火帽擊發槍了。

早期燧發槍和火帽擊發槍之間的差距,按照原時空的說法,那就是至少兩百年的差距!

上述僅僅是武器上的領先,而萬炳林陸軍少將的自信也不僅僅來源於武器上的領先,還有武器領先所帶來的先進戰術。

武器這東西,從來都不是單獨的。

新武器的出現,是能夠帶來戰術上的變革的。

火繩槍的出現,導致了西班牙方陣、荷蘭方陣、瑞典古斯塔夫方陣這種經典的戰術。

燧發槍的出現,導致了線列戰術的出現,並在火帽擊發槍時代、米尼步槍時代裡發展到巔峰。

而等到後裝步槍的成熟並使用,那麼散兵戰術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然後隨著彈倉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等逐步出現,步兵的作戰寬度也就越來越大,從間隔三米左右擴大到五米,六米甚至十多米。

線列時代裡,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只有一兩千米甚至幾百米;而到了普法戰爭時期,一個師的作戰作戰只有幾公里;但是到了二戰時期,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可以達到十多公里;至於現代戰爭裡那就更寬了,一個高度機械化的合成師控制數十公里寬,上百公里縱深的戰場區域也是常有的事。

先進武器給楚軍,同樣帶來了戰術上的極大變化。

當荷蘭人等一大票歐洲國家還停留在古斯塔夫方陣,頂多就是增加火槍手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八十左右,開始採用不太靠譜的燧發槍師,楚軍已經是把線列戰術玩出花來了。

當歐洲那些軍隊的炮兵部隊,還在玩輔助步兵作戰,戰鬥的時候單純發射實心炮彈攻擊數百米外的敵人,甚至連專門的炮兵部隊編制都不多的時候,楚軍的炮兵部隊已經玩了十多年的步炮協同,早已經建立起來各種專業化的炮兵部隊。

並且在戰鬥中廣泛採用榴彈,野戰中的炮擊距離更是擴大到了一千多米。

陸軍裡使用最多的十三年式115毫米野戰炮,發射實心炮彈的時候,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三百米,其最新生產的改進型,即十三年式甲二型115毫米野戰炮,因為加大了仰角,提升了炮膛精度,改進了發射藥,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驚人的一千五百米,最大射程更是可以達到一千九米百米。

而當代歐洲各國,包括荷蘭人他們使用的同級別野戰火炮,也就是十二磅野戰炮,有效射程還停留在五六百米,多不過七八百米的階段……就這樣往往還比楚軍裡的十三年式改進型野戰炮更加沉重……

雙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從武器再到戰術,甚至是雙方士兵的戰鬥素質,都是全方位的。

萬炳林可不相信對面荷蘭人計程車兵們能夠天天敞開了肚皮隨便吃,然後長年累月進行高強度的專業訓練,這從對面那些荷蘭人的體型就能夠看的出來。

儘管距離還有些遠,但是萬炳林陸軍少將透過單筒望遠鏡,依舊可以清晰的看見對方在城頭上的部分士兵。

這些士兵的身高普遍都不算高,而且也比較瘦弱,不像是楚軍這邊計程車兵,一個個全都是一米七以上,而且身材都非常的壯實。

這士兵的戰鬥力強不強,某種程度上來說從體型上就能夠看的出來。

不是說牛高馬大就一定戰鬥力強悍,而是說身形瘦弱計程車兵們,肯定是伙食不咋地,伙食不咋地就無法接受高強度的日常訓練。

如果日常訓練都不充分,非要說他戰鬥力有多麼的強悍,你信嗎?

而對面的荷蘭人士兵,怎麼看也不像是能天天吃飽飯,天天能接受高強度訓練的樣子。

連荷蘭人士兵都如此,邊上的那些爪哇人土著士兵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都瘦弱的很,就這種爪哇土著士兵,赤手空拳的情況下,萬炳林麾下第十四師計程車兵不敢說一個打十個,但是一腳踹過去,踹實了肯定是一腳踹飛一個!

畢竟他第十四乃是大楚帝國裡少數的甲等戰備師,選拔新兵的時候條件相對要更高一些。

同時現在軍中的新兵都是帝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年輕一代的平均身高可比老一輩強得多,十七八歲的男孩子一米七以上的多了去。

因此第十四師裡計程車兵們,平均身高達到了一米七二,比普通部隊裡的一米六七左右要高不少。

可比對面的那些荷蘭士兵高多了,更比那些爪哇人土著士兵高多了。

比如現在已經偷偷摸摸逃入城區躲起來的勞倫斯,他具有很典型的荷蘭人長相,有著一頭淺金色,看上去像是紅色一樣的頭髮,藍色眼睛,鼻子高挺,面孔的輪廓清晰。

如果身高和後世的北歐人一樣高,再穿著得體,注意衛生的話,那麼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歐洲帥哥。

可惜的是常年在海外殖民地服役討生活的勞倫斯,渾身上下都是髒兮兮的,並且因為長時間不洗澡而散發著讓常人難以忍受的餿臭味,紅色的頭髮都已經油膩的打結,皺巴巴的貼在額頭上。

最重要的是他不高,身高不過一米六三而已,和後世的全球平均身高最高的荷蘭人是兩碼事!

而其他的荷蘭士兵同樣也不高,普遍一米六多點,超過一米七的都少。

協同作戰的一些爪哇土著士兵就更矮了,普遍在一米五多左右,達到一米六的都少。

當然,這也不能真的說他們矮,畢竟這玩意要對比來看……實際上這年頭的荷蘭人也算是比較高的了。

因為當代全球人類的平均身高都不咋地。

身高這東西,是建立在豐富而均衡的營養供應上的,在現代社會里除了特殊地區裡的貧窮國家外,大部分國家的人們基本都能吃飽飯,一些國家的民眾更是能夠做到營養均衡,尤其是給孩子補個鈣什麼的。

而這樣,才能夠讓人們的身高長起來,吃都吃不飽那是長不高的。

營養是決定個人身高的最大因素!

除了人種基因外,一個地區的生活水平決定了這個地區人們的平均身高。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看身邊的同輩、父輩的身高,再去看看現在那些零零後的身高,會發現差距很大。

現在零零後的身高很嚇人的,哪怕十幾歲的時候普遍都已經超過八零後父母的身高了。

才十來歲還在上初中的孩子,達到一米八以上的比比皆是,遠超過父輩的身高。

為什麼?

你看看現在零零後小時候吃的是什麼,再去看看八零後小時候吃的是什麼就知道了。

八零后里,除了少數家庭的孩子外,有幾個小時候想吃肉就能吃肉的?有幾個能從小補鈣補到大的?恐怕絕大部分八零後小時候連碳酸鈣d3都沒見過吧……

而現在的孩子,不敢說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但是基本的米麵肉魚絕對是想吃就能吃到吐,各種補鈣補維生素的東西直接當零食吃……不對,現在的家長一個個都還得哄著吃……

這種生活,放在二三十年前不敢想象!

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再加上華夏父母都喜歡給孩子各種補補補,以至於讓現代華夏的孩子的身高迅速飆漲。

這一代年輕人的平均身高,達到了一米七五點七,亞洲第一。

再過二十年,估計年輕一代的平均身高都能奔著一米八去!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優握的生活水平上的。

吃都吃不飽,談何長個子!

後世人所習以為常的歐美男性動不動就一米八,那是工業革命之後,準確的說是十九世紀中後期才開始的情況。

歐美地區生活水平持續增高,一代又一代的基因持續最佳化,最終才出現了動不動就一米八多的平均身高。

但是在十七世紀中期的現在,這些荷蘭人的生活水平可遠遠沒有後世那麼充足,哪怕是有著北歐人種的基因加持,但實際上身高也就那樣,一米六多左右才是常態,超過一米七都少。

這說的還是平均資料……

畢竟,你不能拿一些挖墓出來的古代歐洲貴族屍體的身高,作為古代歐洲人的平均身高。

特定高生活水平群體的個體身高,對於整個社會的平均身高而言沒有參考意義!

就和楚軍第十四師計程車兵們的平均一米七二的身高,不能代表全軍士兵的平均身高,更不能代表全帝國的平均身高一樣。

說實話,如今大楚帝國裡除了年輕人比較高外,中老年群體其實都不算高,成年男性一米六多才是普遍。

具體下來北方身份的偏高一些,南方省份的偏矮一些。

嗯,這說的還是包括廣大貧窮人口在內的平均資料……你非要和我說兵馬俑人均一米九,所以秦漢時期也人均一米九,那也是你對的!

畢竟楚軍裡很多軍官,也都是一米八幾的高大帥哥呢……誰家還沒幾個高個子啊!

在大楚帝國裡,那些年輕一代的軍官們基本都是長腿歐巴,要身高有身高,要身材有身材,顏值一般也不太差。

自古以來報考科舉都對考生有顏值要求的,相貌太醜或身體殘缺的話都不行。

大楚帝國也不例外,文官科舉有體檢,報考軍方的三大軍校,也要體檢。

長得太醜人家不要……

所以,大楚帝國裡的軍官們基本都不醜……再加上身材和制服優勢,顏值還能再多加好幾分。

同時這些帥哥們,要麼是學霸,要麼是家庭優握,甚至兩者兼備。

在大楚帝國裡要當軍官,就要先報考陸軍軍官學校或海軍軍官學校或皇家軍校(近衛軍,招生極少),要報考上述三所軍校,得擁有高等中學學歷。

而這年頭能夠上得起高等中學的年輕學子,除了部分一路拿獎學金過來的學霸外,大部分人其實家庭都差不到那裡去。

大楚帝國的高中學費還是挺貴的……

很多家庭普通,學習也不是特別頂尖,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往往會在上了初中後就去報考中等職業學校,以學習某種專業技能後方便就業。

不過就算是中專,在大楚帝國裡其學歷也等同於高中,也能夠參加省級科舉的。

實際上,大楚帝國裡最近五六年來,新進入官場的年輕一代基層官員裡,相當多一部分都是中專或高中出身……

這倒不是說大楚帝國不想要招收更多大學生官員,而是大學生,包括大專生的總數量太少!

哪怕是施行教育改革這麼多年,各種大學也建立起來了幾十所了,但是大楚帝國的大學生數量依舊很有限,並且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分流到了到了科研、教育序列了。

就算入仕的大學士官員,大多也直接走省級甚至京畿機構入仕,人家考不中一甲,但是考個三甲還是可以的,就算考不中會試,人家也可以跑去參加省級鄉試,入仕後直接從省級衙門裡做起,用不著跑到府縣基層起步。

————

萬炳林就是屬於家庭不錯,個子也高,顏值也能打的軍官群體,他年少的時候學習成績還算不錯,所以才得以入讀陸軍軍官學校。

從軍後運氣不錯,被分配到了南方地區裡服役,先後參加過緬甸戰役,南洋一系列的擴張戰役,多次立下巨大戰功,因此其晉升速度也遠遠超過了一票同齡人。

當他的一票同學們還是校官的時候,他已經是在今年順利跨過了准將的門檻,成為了陸軍少將,並且還一上來就擔任第十四師這個甲等戰備師的師長。

上頭對他還是很看重的!

讓他當這個第十四師的師長,就是想要讓王炳林拿下巴達維亞城乃至整個爪哇島。

畢竟萬炳林是陸軍裡年輕一代將領裡最熟悉熱帶叢林作戰的少數幾個人之一,而且軍銜也適合,任職履歷也適合。

這是萬炳林能夠越過一大票人,出任第十四師這個甲等戰備師師長的重要原因。

陸軍裡准將和少將一大堆,但是熟悉熱帶叢林作戰,並且過往戰功資歷也能拿得出手的人,那可沒真幾個!

萬炳林很清楚這一次領兵作戰對自己的未來從軍生涯很重要,一切順風順水的話,那麼一切都好說,再過個幾年他甚至都有把握更進一步。

如果作戰不利,那麼後果可就不太好了,屬於典型的邁了大步子扯著蛋,往後恐怕都無法翻身。。

大楚帝國陸軍裡的內部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是將官之間的競爭。

一個將軍如果在前線打了敗仗,那些明顯違法軍機軍令上軍事法庭的不說,只說看似沒啥違反軍紀的,只是單純打敗仗的基本也會被勒令退役轉入預備隊,情節輕一些的可能會被調入地方守備部隊養老。

基本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因為陸軍裡實權位置就這麼點,甲等戰備師師長的位置更不多,你上了人家就上不去……你上去了如果幹的不行,打了敗仗後還想要第二次機會?做夢呢!

後頭還有一大堆同樣是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等著上位呢,上頭不可能給你第二次機會的。

就一次機會,能幹就幹,幹不了滾蛋!

萬炳林也很清楚,自己只有一次機會!

成則穩定下來,再積累多幾年資歷和帶兵經驗,然後就可以運作去京畿任職,最好是在參謀部裡謀取一個職務。

在京畿裡熬幾年後,也就可以謀圖更進一步了。

敗……這輩子的軍事生涯基本也就算結束了!

上頭的大老們,是不會容忍一支甲等戰備師打任何性質的敗仗的。

誰要是敢帶著一個甲等師打敗仗,大老們就敢讓誰永世不得翻身!

到時候最好的結果就是調往地方守備部隊養老……萬炳林到時候說他寧願給自己來一槍,也不願意去地方守備養老!

他萬炳林身為陸軍裡最為出色的年輕一代將領之一,他丟不起那臉!

所以,他不會讓自己至於那種情況,一旦戰敗,他就沒打算回國,直接在前線自殺算了,實在是無顏面對家鄉父老。

這一戰,對於大楚帝國而言,興許只是一場小規模的對外擴張戰事,但是對於萬炳林陸軍少將這個軍中新秀而已,這不僅僅是一場上位之戰,還是一場生死之戰。

關乎自己的前途未來甚至性命,萬炳林自然是謹慎再謹慎,哪怕是率軍抵達了巴達維亞城下後,他也沒有任何浪戰的想法,而是紮紮實實的修築工事駐防起來等待援軍。

他要做足準備,以獅子搏兔的姿態對巴達維亞城發起進攻!

所以,他還要等自己麾下的第二批部隊以及從國內增援過來的第十三重型炮兵團。

第十三重型炮兵團裡,乃是典型的攻城專用的炮兵團,轄有二十多門兩百毫米的重型短管榴彈炮。

手裡沒個二十幾門兩百毫米以上的大傢伙,萬炳林是絕對不會貿然攻城的。

杜絕任何意外,不給荷蘭人任何希望!

這就是萬炳林的打算!

而萬炳林陸軍少將的晉升,讓海面上飄著的一群海軍將領很不爽……一開始萬炳林說要在三十多公里外登陸,讓海軍等他們幾天。

海軍等了,一大票戰艦在巴達維亞港口外無所事事漂了五六天。

這萬炳林好不容易抵達城下了,海軍還以為他要開始進攻了,沒想到還是說要等第二批援軍抵達後才開始行動。

雖然第二批援軍已經開始登陸了,但是這些援軍可沒那麼快到位呢。

尤其是那二十多門兩百毫米口徑的攻城重炮,現在雖然已經登陸了,但是移動速度跟蝸牛一樣在地上慢慢爬著,估計還要好多天才能夠抵達巴達維亞城下了。

如此,海軍將領們掐指一算:得,這些陸軍土鱉們至少還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夠對巴達維亞城發動總攻。

海軍哪有這閒工夫陪他們等下去啊,於是乎留下一部分戰艦繼續封鎖,又拍了一部分小艦隊搭載著陸戰隊跑去東邊的香料群島去了。

巴達維亞城這邊讓陸軍打,他們海軍陸戰隊去打香料群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