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急了
章節報錯
許靖州扒飯的手停住,他凝視楊束,揚起嘴角,“還是王上高!”
“我現在就去辦。”
許靖州顧不上吃飯,筷子一放就要走。
“不急一時半刻,先把飯吃了。”楊束喊住他,“身體才是根本,你要有個好歹,月瑤不得怨上我?”
“聲勢需大些。”許靖州緩緩出聲,接著端起碗,飛速扒飯。
楊束瞧著他高高鼓起的腮幫子,默默豎大拇指,這才是父母官。
為百姓謀福比娶妻都積極。
摸著下巴,楊束瞥許靖州,年齡不小了,是不是該給他找個媳婦?
現在有許月瑤看著,衣食妥當,但許月瑤總不能一輩子待在刺史府。
“大舅兄,你喜歡什麼樣的姑娘?”
許靖州眼睛盯著面前的飯,眸色不停變換,一看就是陷入沉思。
楊束搖了搖頭,起身走了。
第二天一早,會寧縣就傳遍了:王上要立碑,刻下此次捐銀人的名字,供世人瞻仰。
“聽說了嗎,捐銀最多的,刻大字。”
大街上,到處都是談話聲。
“刻大字?也不知道會是哪家。”
“反正不可能是裘家,我表哥在衙門幹活,他跟我說,裘家就捐十萬兩,還是幾家裡高的。”
“十萬兩也不少了啊。”有人出聲。
“是不少,但半年前,裘族長過壽,光宴席就不下這個數。”說話的人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千兩?”
“是一萬兩。”
眾人吸了口涼氣,光宴席就一萬兩?那整場壽宴多少錢?
簡直不敢想。
“裘家子弟在外,可沒寒磣過,一擲千金是常事,也就你們信裘家的說辭。”
“算了,不能強求太多。”有人說道,說完低低嘆了聲,也只有王上,會大把大把的在他們身上花銀子。
其他人,不過是為了名聲。
得知裘家的不情不願,眾人感激的心淡了不少。
“還有個訊息,秦州要建五所善堂,收留孤寡無依者,東記綢緞鋪的薛老闆已放出話,捐出自己所有的家財,據說有五十萬兩。”
“這豈不是要超過……”心直口快的人,急忙止聲。
他旁邊的漢子笑,“別亂說,我可是數了,還差些呢。”
“不聊了,再說下去,咱們可得成沒心肝的。”
“對,捐多少是他們的心意,與咱們無關。”
“出攤了。”
人群三三兩兩散去。
裘川安急步往院子走,“忠叔,爺爺可醒了?”
“剛起。”衣著講究的老僕笑著回,領裘川安進去。
“爺爺。”
“何事慌慌張張的。”裘管微蹙眉,臉上有不悅。
裘川安平息了下呼吸,“楊束要立碑,將捐銀人的名字刻上去。”
“最上面的,刻大字。”
“我收到急信,河東閔氏送了三十萬兩白銀到秦王府。”
裘管面色變了,“刻了?”
“還沒,說是午時開始。”
“現在什麼時辰?”
“辰時一刻。”
裘管踱了兩步,一張臉青紅交加,河東閔氏子孫不成器,近些年已頹敗了下去。
他們都能拿出三十萬兩,名字一上去,誰還信裘家囊中艱難。
只會譏諷他們虛偽,假模假樣。
“爺爺,事情已經在往外傳,石碑上的名字勢必人盡皆知。”
“若還是十萬兩……,裘家往後恐抬不起頭了。”裘川安神情凝重。
“真是一盤好棋!”裘管胸口直起伏,氣惱的很。
“去各家傳話,讓他們過來商議。”
裘管話落,僕役小跑進院子,“老太爺,潘家族長來了。”
“將人帶去堂屋。”
裘管大步往外走,裘川安在一旁扶著,防止裘管走太急,摔了。
小廝的話還沒傳過去,各家重要人物已經到了。
“這可如何是好?”殷家族長一臉怒色,拍了拍桌子,“這小兒,實在陰險!”
幾大家族裡,數殷家捐的銀子最少,這要刻上去,往後他們稍微奢侈,都得被戳脊梁骨。
在之前的傳言裡,捐銀建橋可是他們提出的,結果就幾萬兩,這哪是憐惜百姓,分明是挑釁。
要知道楊束會立碑,且這般宣揚,殷家族長怎麼都不至於五萬兩。
世家靠的可就是名聲。
“得往上加,絕不能比閔氏少。”潘家族長沉聲道。
“加,必須加。”其他人附和,臉上都是急切。
“加到多少?”
裘管這話一出,堂屋靜了靜,眾人眼睛往旁邊斜,彼此打量。
楊束擺明了要大肆宣揚,不出意外,這塊碑會長久流傳,史書上必定記載。
萬古流芳,誰不想要?
一時間,眾人都沒有開口。
裘川安瞧著這一幕,暗贊楊束高明,不光讓人掏錢,還生怕比別人掏少了。
“行了,都這種時候了,就別整彎彎繞繞的了。”裘管看著他們,凝聲道。
“各自回去吧,想捐多少就捐多少。”
潘家族長蹙了蹙眉,“不商量商量?”
“怎麼商量?都是狐狸,哪個純粹?這邊說好捐三十萬,最後送過去的,絕對不止三十萬。”
“到最後,反而傷和氣。”
裘管有些疲憊,懶得再多說,讓裘川安扶他回去。
“爺爺。”裘川安把熱茶捧給裘管,“人都走了。”
“嗯。”
裘川安捏著額頭,低緩出聲:“川兒,依你看,裘家捐多少?”
裘川安思索片刻,張了張嘴,“越多越好。”
“世家互為依靠,卻也競爭,裘家底蘊深,他們未必不想壓一頭,這次就是最好的機會。”
“博得美名,士子會蜂擁到他們的地界。”
“裘家向來有仁善之名,又是百年世家,要無法排在他們上面,受的影響會是最大的。”
裘管點頭,幽幽開口:“我小看了他。”
裘川安知道這個他,是說楊束,看了看秦王府的方向,裘川安沉吟了會,正在腦海裡組織語言,就見裘管問他:
“川兒,你看楊束如何?”
“天縱之才,膽識、魄力、謀略,都非常人可比。”裘川安回道。
“爺爺,對待他,只能軟,不能硬。”
“他根本不在意會不會得罪我們。”
“從他的行事看,他不是不顧後果之人,只能是有底牌,完全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