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 農耕,建設
章節報錯
何村長熬了半宿,將現存的人手分成三路,五個村民帶著五個土匪繼續翻地;十個村民去挖野菜砍柴;剩餘所有村民帶著其他十個土匪,全部留在村裡建圍牆。
連那瞎眼老漢都用上了,守在村口,聽到陌生人的聲音就喊人。
至於建圍牆的材料,現挖黃泥做泥胚子,再將那些倒塌了的房子全部拆了,能用的材料全都用上。
江月從那堆書裡頭翻出來一些古代防禦工事技巧,可以稍微簡化了用上。
村裡的男人們啥都會幹,什麼泥瓦工、扛大包全都幹過,稍微一點就透了。
到時候將那些碎瓦片的尖頂立起來,貼在三米高的圍牆頂上。然後在圍牆裡外不遠處挖上陷阱,像上山獵兔子一樣,在溝下放尖竹子,再鋪上樹葉子遮掩。
在這個過程中,偶爾也有些流民過來討食,被他們給趕走了。
所有人都經歷了一年多的災,又被村長耳提面命,誰還有那同情心,不如同情同情自己吧!
大人們都乾重活兒了,7歲以下的孩子也捂著鼻子,挖坑,收集人的糞水,還將落葉等東西都捂在一起漚肥。不上肥的荒地種不出啥東西來。
整個村子忙得熱火朝天,不過一月時間,一道長長的圍牆就建起來一半,好歹擋住了一部分視線。
因為春耕時間稍微晚了半個月,江月給村裡提了個建議,先將種子給泡發了,再移栽進地裡。
老農們知道是江家給了珍貴的好糧種,對他們愈發感恩戴德,怎麼說就怎麼做。
他們種地種得精細,種子移進地裡後,壯勞力就挪到圍牆建造隊伍上去。
而那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就差住在地裡了。日日低著頭撿石子拔野草,還小心翼翼地給上肥。
這肥上多了上少了都有講究,上多了燒苗上少了沒用,這些老人心裡頭有數,幹得比誰都好。
偶爾下了幾場春雨,苗苗們長得尤其旺盛。村裡人打招呼,嘴角都咧到耳朵根兒了。
“芽兒全長好了,都有這麼高了!”一老漢雙手比出一個高度,心裡高興啊,有盼頭了。
“真的!我日日去盯著,兩三日就扎穩了根,風吹都不倒!”
“還別說,這先泡發了種子,這比直接種在地裡要長得好啊!那苗苗都長得壯實!”
見老婦手裡握著嫩草,笑道,“要去村長家餵雞啊?”
老婦皺巴巴的臉笑成一朵花兒了,“是啊!那些雞崽子能吃,一天比一天長得好!”
能吃說明長得壯啊!
江家一共給了18枚種蛋,村長媳婦一共孵出來16只小雞,但是死了2只。現在分別是10只母雞、4只公雞。好好養上四五個月,就又能下蛋了。
等下了蛋再孵出小雞,就按人頭給大夥兒分。現在村裡人都是吃大鍋飯,等到明年有收成了再分開吃。
不過村裡人心裡的盼頭足啊,現在糧長起來了,菜有兩指高了,也有肉蛋了。只要不再遇著那大旱大澇,他們總是能活下去的。
眾人熱熱鬧鬧的,簡直要把江家兩口子給供起來,威望比青天大老爺也不差什麼了。
江月跟江年窩在屋裡,也給空間裡的地給種上了。江年不肯讓她累著,就單手幹活兒,反正地也少,能慢慢種。
那幾畝地都是換著糧種交叉種植,真是稱得上是糧餘滿倉了。
江月還把吃完了的熟食都給補上了,兩人又蒸上了上千個包子饅頭和餅子。
在這期間,果真沒人上門來打擾。
不過,她發現門口時不時就多了把野菜或者柴禾,有時候還有小魚仔。這應該是在村尾不遠處那條小河裡頭撈的。
江年喜歡吃炸得酥脆的小魚仔,江月也就收了。那些野菜也嫩得很,帶點微苦又回甘,清爽又好吃。
難得天氣不錯,她帶著江年出去逛逛。
村裡人今日集中在村口,他們要做一個厚實的大門。
“哎,小江小娘子出來啦。”
村裡人少見他們出門,都熱情地打招呼。
時不時聞到江家傳出來的肉菜香,連那饅頭香都能把人香死。
雖然他們肚子還餓著,也沒人上門去討食,最多蹲在牆角,聞著肉香吃野菜。
江月笑著應了,“天氣好,出來逛逛。”
她看了下,聽村裡人的意思,他們是打算建雙重門,還安排輪流守衛,挺好。
那些土匪們已經變得面黃肌瘦,但好在沒有受到虐待毒打,比他們當初對待村民們的手段要仁慈多了。
他們還在給院牆挖陷阱,見到這倆活閻王,手腳發抖。那被江月閹了的老二,更是縮成一團。
“幹啥呢!別想著偷懶,趕緊幹活兒!”
監督的村民們拿著土匪帶來的武器,用到他們身上。別說這幫人對村裡人有深仇大恨,單說他們現在知道村裡的秘密,就不可能輕易把他們放走。就老老實實待在村裡幹苦力活贖罪吧!
江月兩人走了一圈,發現圍牆已經搞得差不多了。走到村後那條小河,裡頭的水草挺多的。
前段時間春雨密,長得好。她找了根木棍,往水草裡搖一搖,裡頭有不少小魚崽跑出來,偶爾還有兩指大小的。
她又給何村長提了個建議。
“不如在村裡挖個小池塘,撈些魚回去養著,也能補補肉。到時候若是夏日裡實在缺水了,也能舀上來救命。至於魚食嘛,種點水草,養點蚯蚓,也就是地龍,能養得好。餵雞也很不錯。”
何村長倒是沒有想到在村裡挖塘的主意,他腦子一轉,也覺得是個好主意。
當日便在村裡選了一處種不了的荒地,挖了個大坑用黃泥糊了牆,往裡頭放水。
連著一週時間,那些下到五六歲上到十五六歲的娃娃,把村後的小河挖了個透,將水草全部移栽到池塘裡。再撈了好幾桶小魚蝦放進魚塘。
在池塘旁邊,還挖了坑,丟下腐葉子,養著孩子們挖出來的地龍。
若說地裡的糧歸老人們看管,這裡的魚塘、地龍坑則交由孩子們養著。
肩上背了“任務”,孩子們覺得自己也是大人了,高興得很,一日三餐都去看看那一大一小的坑。
日日數著,多了少了幾隻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