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縱容的後果
章節報錯
音樂圈和電影圈有什麼關係?如果按照電影而言配樂是現在電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如果按照行業而言,可以說關係不大,甚至兩個行業有的人基本零交流。
隔行如隔山,雖然都是娛樂圈的,就像文學範疇內的散文,詩歌和等,也是隔行如隔山,基本也很少不同範疇的會交集。
所謂的娛樂圈醜聞,大多出自影視圈比較多,為什麼?
因為一部戲可以讓好多人出鏡,成本不高,還能有個印象,所以這其中的東西就比較多了。
音樂圈之所以這類的資訊少,主要是受限,不是沒有,是相對較少。
最多是帶個人參加個節目或者帶去一些商演表演,商演不是商場就是酒吧。
但是這點基本打動不了多少想要上位的人,因為這樣的演出基本一輩子都難出圈,主要是音樂成本太高了。
一個有點名氣的導演拍一部電影,可以安排三四個女配角,還有表演空間,有一些露臉的時長,觀眾也能記得住。
下部戲還能來一波,再來一些女演員,男演員,一部電影起步都120分鐘,一部電視劇更是能達到1200分鐘起步,這空間太大了。
而音樂呢,如果想要一個新人出彩,翻唱大機率不行,那麼就做歌,做歌成本多大?編曲混音作詞作曲,拍不拍MV?不拍MV,那麼歌曲怎麼保證別人能聽到,想要快速被人聽到就投流量。
成本太高,沒什麼人願意去花那麼多錢去潛規則啥的,而且唱歌這個東西還要十分考驗唱功,即使有百萬調音師,那麼是否還要請百萬作曲編曲作詞,這些東西加一起可能只出一首歌,一首歌還不一定能火,出個專輯吧,那就看你有多少底子了。
想要做到能潛一下的,起步沒個百八十萬真金白銀砸進去很難做到,當然,也有不花錢可以做到的,那些全能音樂人可以不花錢自己做做歌,但沒必要啊,他們一首歌都能賣百八十萬甚至更高,也會算代成本的。
影視圈就不同了,錢是投資人的,請角色還能給別人錢,又不花自己錢,這性質就不一樣了,音樂圈基本都得音樂公司發行歌曲獲利,這筆錢算的死死的,誰也別想有什麼。
音樂圈的潛,說白了,以老師身份指導推薦到一些音樂公司等也是有的,但別想能潛到影視圈那種顏值和身材的,本身音樂圈就不是靠顏值吃飯的。
唱跳愛豆們也都是公司包裝的,沒什麼話語權,但愛豆們比那些長相一般的歌手可以潛到高顏值的粉絲,就這點區別,只要潛粉絲,大機率會出事,粉絲是玩真愛的,而那些願意被潛規則的,是玩利益的,不會和你玩感情。
影視圈的演員都有話語權,可以帶個新人啥的,音樂圈帶新人的難度十分的大。
陳少榮做歌給公司幾人,那也是馬凡和蘇青竹有了名氣的,沒有名氣的,要推新人也是非常難的,必須靠炒作之類的快速出名,還有不斷投流量,前期成本投入非常大,不會輕易投一個沒潛力的新人,影視圈就不同了。
陳少榮這一波算是第一次踏入了影視圈,從音樂圈跨度到影視圈,這一步他用了兩年。
主要是一部影視劇製作週期十分長,而且需要前期準備太久了,音樂這個陳少榮可以直接髮網上,他自己能搞定,電影他沒法自己搞定。
音樂人轉型影視界的不少,大多是在音樂圈發展不怎麼樣的,轉到影視圈反而火了,影視圈轉音樂圈能火的反而很少。
進軍影視圈是華星一直在做的,音樂圈有陳少榮保障,反而沒什麼難度,但影視圈確實難,即使不能說的秘密,也只是個小的開始。
影視劇這一行,水很深,尤其是電影,陳少榮準備籌備第二部電影,需要先去拉投資人,這一點不難,難的是如何處理投資人的關係,投資人怎麼才可以不干預。
現在的投資人干預太多了,某編劇說懷念煤老闆的時代一直也不假,煤老闆最多潛個明星啥的,但不會干預導演編劇創作。
煤老闆非常尊重創作班底,知道隔行如隔山,現在是網際網路公司介入,講究收益最大化,非常依賴大資料,導演編劇基本沒什麼華語圈,
所以第二部陳少榮選擇拍藥神的原因還是華星能支付這筆錢,可以承擔得起。
他要自己掌握話語權,如果藥神火了,陳少榮在電影圈基本實打實有了話語權,那時候是投資人主動找他,並且妥協一些事,等著分錢。
這些投資人一切向錢看,電影是真的賺錢的行業,甚至可以拯救一家千億企業,主要現在市場好,一部電影如果投資一兩個億能賣出去三十億票房,那投資人就賺麻了。
這種回報率是非常高的,對於投資而言這種算短期產品了,而短期理財產品基本沒這個回報率。
音樂也沒這個回報,更沒這個高收益,陳少榮專輯賣的再好也就那麼多錢。
因為專輯大部分有受眾人群限制,而電影就沒這個限制,大範圍的撒網收取利益。
陳少榮第二部還是選擇自己投資拍攝,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為自己打出去一個標籤,陳少榮出品必屬精品外,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
現在內娛為什麼沒什麼國際巨星和國際導演了?內娛的電影為什麼高票房但沒什麼影響力?
原因很簡單,成也大資料,敗也大資料,對於市場是好事,對於產業是致命打擊,甚至提前消耗透支內娛電影產業的信譽度和壽命,最終為海外電影做嫁衣。
元龍當初提醒過,結果被人噴慘了,雖然元龍近些年國內拍很多票房不高的電影,但最起碼他的影片每一部都不是為了完全迎合市場的,商業片是要迎合市場,但如果導演完全迎合沒任何自己的東西,最終的走向就是觀眾開始抵制。
所以說成也大資料,敗也大資料,如果說大資料智慧推,資訊繭房這一塊,國內快抖目前全球第一,沒有對手,其餘的國產軟體也是真的遙遙領先,都是把大資料推送玩明白了。
可以做到定點推送,當然也能做到定點收集使用者喜好了。
一個使用者每天關注的內容是哪個領域,關注多久,基本都能知道。
大資料拿到了,那麼就簡單多了,按照大資料喜好去拍電影就不可能賠本。
這些資本的手法也非常的簡單,大市場風口他們壓根無法把控的,但他們可以投機取巧搭順風車啊。
比如所有平臺每天都會固定推送的內容,基本都是一些嚴肅媒體推送的內容,這些內容平臺都得固定給流量推送,不敢不給,而且給的流量最大,那麼這個受眾群體是不是就是最大的。
根據這個資料,直接拍吧,絕對不虧,所以清一色的內容都奔著這類拍。
全部都拍這類題材,為了票房穩,這類電影拍出來,市場也不敢輕易給點評,畢竟大家都知道這類影片沒法噴,誰噴就會被一群人圍起來問候祖宗十八代,已經不在乎電影的技法,故事內容等。
又能賺錢,又能賺取好口碑。
是個腦子不進水的資本都會投拍這類的,導演們演員們也都扎堆去拍這類的,這類的影片體現不出導演和編劇的水準,甚至體現不出演員的演技,一個模板大家一起來一起用,就看誰宣傳的能讓人感動流淚,熱血沸騰,誰請的明星更大牌。
觀眾會買票,這種現象最終造成內娛票房一片大好,但出不了什麼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和導演了。
真的要愛這個愛那個,就該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去宣傳,元龍走到哪宣傳華夏,那是有影響力,大家也都知道,陳少榮出去宣傳,大家也知道。
這群人,是單純的賺這筆錢賺這個流量,張口閉口愛這個愛那個讓大家支援,最終把觀眾腰包掏空,再指責觀眾不努力賺錢才會這麼慘。
電影圈對比音樂圈就是旗鼓相當,音樂圈前些年就陷入怪圈,都比誰唱的聲音高,誰能吼,誰就厲害。
結果一個三線櫻花妹過來就能把內娛音樂圈的一群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大家突然醒悟了,原來可以全開麥不用半開麥啊。
半開麥都被吹上天了,全開麥還能又唱又跳,氣息還那麼穩,而且能唱高亢的,還能唱平穩的,居然還能跳。
這還不算是頂流那波過來,要不是內娛得到一些保護措施,能被殺得片甲不留,內娛才該感謝上面,沒保護措施,早就潰不成軍。
但也是因為這麼好的保護,讓這群人不思進取自大妄為了。
這也是元龍提醒過內娛的,但是觀眾就會來一句跪了嗎?為啥要去國際市場?
一大批觀眾的縱容,才是最終導致這個結果,內娛電影好多年沒出過真正口碑好的佳作,導演和演員有國際知名度的人均都50+了,這還說的比較保守,實際上可能是人均55+到60+了。
所有資本都在投機取巧,拍攝的影片全部跟著嚴肅媒體報道的方向走,搭個順風車,最終大導演小導演都知道如何拍出賺錢的,只要賺到錢,在圈內就不怕沒活,不怕沒名氣。
觀眾的無限制縱容,營銷號鋪天蓋地的宣傳,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扼殺內娛的電影產業。
還有一種投拍方式就是討好一群觀眾,比如典型的討好那群天天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的觀眾,男的好像必須是反派,從綜藝到影視劇,全部這個風口走,就有流量。
長期之後,觀眾乏了,只要保護措施鬆開一些,多放一些各地區影片進來,內娛電影人最終也是毫無還手之力,這裡說的放是放一些故事性的進來,稽核尺度只要放寬一些,基本就能把內娛這批人打的找不著北。
還有很多內娛的電影人給自己找藉口,這個不能拍,那個不能拍,其實說白了,不想承擔風險罷了,害怕賠了被投資人罵。
藥神這類影片需要非常非常紮實的文字,需要非常好的演員,最主要需要演員檔期內不接其他影片,為一部電影需要騰出一年時間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
投資人也不敢投資,萬一撲街了呢?這個不保險啊,不能穩賺不賠啊,有穩賺不賠的路子,為什麼走有風險的路子?
導演,投資人都一個想法,這也讓亞洲市場,這些年有影響力的影片基本和內娛沒啥關係了,準確說和華語片沒什麼關係了。
電影這行當要的是百花齊放,觀眾才可以給一些新的電影人一些包容和走進電影院嚐鮮。
港片當初為什麼那麼厲害,因為每個編劇寫的本子都有故事性,每個導演都敢拍出一些自己想展現的東西,每個演員都敢去嘗試不同的角色。
還有十幾年前的內娛電影市場也是佳作不斷,當年的內娛電影拍出的很多影片都在海外有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完全是敢於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敢於拍出自己的風格,導演演員都敢試一下。
不誇張的說,現在一個普通人只要有了錢,都可以直接入內娛電影市場,都能穩賺不賠,只要投資一些旋律鮮明的影片,基本不會賠本,做好營銷就可以了。
目前內娛也就少有幾個導演還堅持拍不同風格的,但佔比太少了,拍不好就會被網暴,甚至一句臺詞有爭議就能被觀眾舉報下架。
市場是觀眾決定的,觀眾最終讓市場變成這樣,最後發現真的沒好電影可看了,開始推卸責任甩鍋給導演,給資本,是他們害的,他們確實在做這件事,但最終還是觀眾的縱容讓他們敢這麼做。
就像那些網紅能起來,都是粉絲支援的,結果網紅賺到錢說粉絲不夠努力買不起一支眉筆,粉絲破防了,為什麼破防?
這和內娛娛樂圈基本一樣,觀眾的縱容讓自己自食其果了。
陳少榮就是要靠藥神這部電影開啟自己的口碑,還有給內娛上一課,電影到底該怎麼拍,如果藥神這類影片多了,那麼那些投機取巧的影片就會自然消失失去市場。
為什麼藥神這類影片沒被跟風?因為需要週期太久了,陳少榮要把市場的水給攪渾了,讓那些在舒適圈的人被迫走出來。
他要不斷拍出真正口碑和票房都高的,這才能讓市場活躍起來,華娛才能真正的走出去,這也更好為陳少榮鋪路。
陳少榮最終還是要為了走向國際舞臺,他需要借力,需要更多的人瞭解華娛,而瞭解華娛就繞不開他陳少榮。
音樂做到華娛的領頭人,電影他也要做到。
籌劃電影第一部,就要招兵買馬和搭建場景,他第一部招兵買馬就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光輝公司對他下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