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詔書
章節報錯
現在的卓群還處於催眠後的不定時腦殘後遺症中,做的事都是議會廳的人指揮的。
其實大家更喜歡現在這個卓群,腦殘好忽悠,還聽話,真是再好不過了。
現在大家就是在指揮卓群將朱元璋和朱標帶過來,朱元璋測底昏迷之前說的話,可以看做是傳位詔書,本來大家都沒想好怎麼和朱元璋去談,這是個開國君主,還是那種一路打上來的。
朱元璋這種人是沒辦法和他談合作的,你就是去拿長生不老和他去談他都不信的,在朱元璋看來死就死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歷史上他到了晚年去吃丹藥求長生,只是因為朱標死了,朱允炆不經事,他沒辦法了,才去求長生,他是要去給自己的孫子鋪路,不然他早就去死了。
現在他在大明可以說是死了,太子也在百官的見證下上位了,議會廳之前覺得是壞事但是現在是好事了,太子朱標是可以溝通的,只要能把朱元璋救活就好了。
而且朱元璋就算活過來了,只要他們先一步和朱標談好了合作,朱元璋就算不滿也不會反對了,最多就是拿鞋底抽朱標的屁股麼,脾氣再大點也就是把二十六個兒子全都抽一遍而已。
至於想滿清玩的那種退位不放權的太上皇,朱元璋是不屑的,在他看來。
咱朱元璋要退位那就退個徹底,退就要退個乾淨利索,要是拖泥帶水的,那還是個老爺們兒麼,那種娘們唧唧的事不能幹。
至於咱兒子做錯了,那就錯了唄,最多就是抽一頓就行了,自己出手把這事改過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現代是很希望朱標能和卓群一起過來的。
朱標看這時空門有點發愣,再瞅瞅他爹,他咬了咬牙下了決定過去。
不過去之前,一定要把事情都安排好。
他看著殿內的人,六部尚書和四殿兩閣的大學士是指望不上了,都他孃的恨不得他爹立刻去死,他知道是他爹動手太狠,但是這也不是你們目無君父心懷怨懟的理由。
找機會把他們發配了吧,西南那邊土司經常造亂,需要朝廷重臣去安撫的就他們吧,這可是美差呀。
他又看了看蔣瓛,這真是一條好家犬,忠心為主呀,錦衣衛還是不錯的。
要說人在某些時候,觀念有可能會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現在,朱標看蔣瓛就是這樣,之前他不喜歡蔣瓛也不喜歡錦衣衛,覺得他們會髒手,但現在看來還是不錯的,至少這隻狗忠心呀,不管是真是假,他都護在自己身前了。
不像是那些文官看到自己面前的金屬人,就立刻轉身去哭自己的老爹了,在這時候連一點表忠心的表現都沒有,真是不為人子。
看看藍玉自己的妻舅,真是鐵桿嫡系呀,第一時間就撲上來了,真是忠勇可嘉呀,回頭就把他換成梁國公,封地換一個好一點的地方。
夏原吉可以做自己的首輔大臣,有忠心有能力,很不錯,而且敢來拉自己,也是很有膽量的。
陳公公這是老人了,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宮裡的事情全知道,朝堂上的事情知一半,可以代替錦衣衛朝堂暗探的作用,到時將錦衣衛只用做對外上,再由這些家僕作為自己在朝堂上的暗探,一明一暗就很不錯了。
朱標的腦子這個時候轉的飛快,很快的就把殿內這些人都給安排好了。
“夏原吉,制詔。”
朱標看著夏原吉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餘年,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朕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
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天下安樂,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以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於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於會稽,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曆,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臺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致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孫百有餘人,朕年已六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
皇長子朱標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巳”
“先帝廟號為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標想了想他爹的廟號,還是決定選他兒子取的那個廟號吧,反正都是好話,沒差的。
“朕今繼位登基,立嫡二子朱允樋為皇太子,涼國公藍玉加太子太保……”
又讓陳公公拿來了玉璽,將它們一一蓋下,這詔書就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