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何謂神境,何謂真仙
章節報錯
人之一生,共有三次死亡。
天魂歸天路,地魂歸地府,命魂葬人間。
三次死亡對應人之三魂。
身體的死亡乃是命魂的死亡,是常規意義上的死亡,也是身體上的死亡,七魄會隨之散去。
屍體的葬下乃是地魂的死亡,人之歷史,人之因果,人之善惡,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皆被一捧黃土埋葬,是精神上的死亡。
最後的痕跡被遺忘,不能再對人世產生哪怕一絲影響,是天魂的死亡,也是存在上的死亡。
人之一生?準確來說是凡人一生。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才會重聚。
修行者選擇踏上修行路,那是超脫生老病死的第一步,甚至能夠將三魂化出,作為三具化身。
元神,唯有斬了元神,令其魂飛魄散,一名先天人才算徹底死亡,哪怕連轉世的機會都沒有,真正意義上死的乾乾淨淨。
神域四關分別對應物質,能量,意識,法則。
精氣神三元合一,意識改變物質與能量,成就法則,登臨神境。
所以在三教傳承裡沒有「法準」這種概念。
神境至強者也有另一個稱呼——真仙。
真,就是元神回收三魂七魄之本質,進行主動提升以及自我完善,坐照入微,心身一體,明悟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仙,則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貫徹本質與真實,最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只是,絕大多數人都修不到這個境界,包括練峨眉他們這些追求仙道的修行者,其實與人間的神境至強者差不多,皆是走的「另類成道」。
區別在於,修仙道還有機會再進,修法準則宣告路斷,除非有大機緣,不然往後難以再有精進。
因為苦境的飛昇門檻比較低,真仙,準確來說是所謂神境的境界總稱,稱真神亦可。
先天五境,打破了人體這個小天地的常理,也打破了後天的陰陽,與生老病死做鬥爭,想要從其中掙脫出來,這是在對抗自然規律;只是它又契合宇宙這個大人身中恆常的道。
關於元氣的修行,便是行在陰陽之中,走在順天與逆天之間。
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修行者吐納天地元氣,補足自身,對天地而言元氣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只要修行者身亡融入天地輪迴,元氣便會迴歸。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修行者若是不死,只進不出,久而久之天地間的有餘被耗盡,修行者繼續修行便在損不足,透過透支天地以奉有餘。
若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修行者乃是為了維持自身熵水平,此舉卻給天地帶來了熵增。
若是這個過程中再有因果糾纏,難以釐清,那便會誕生劫。
比較常見的便是末法之劫。
天地元氣沉寂,這個並非完全沒有辦法,然後,天意一刀,直接斬在眾生天魂之上,削其天壽。
為了延續,天意選擇損眾生維持天地。
幸好,苦境家大業大,而被它供養出來的藺重陽也在反哺天地,無需去折騰眾生。
有句話叫——明心見性,明道見仙。
元神生心念,如母生子,子不見母,就是無明。
子與母合即為明心見性。
藺重陽便是因為先成就了法則,進而透過完善混沌大道作為承載,不斷積累。
貫徹本質與真實,粉碎真空,明道見仙。
那一步他還不能踏出去。
準確來說,他的道路有那麼億些超前,正常情況下可以藉助外力由量變引發質變,也就是按照元氣、元精、元神的順序突破。
而自我修持,則是先將元神境界突破,再借量變引發質變,元精或者元氣的其中一項,最終兩項反哺一項。
三元合一卻是有說法。
元神生心念,心念歸元神前,只能感物。
明心見性元神顯現後,生元氣,然後能觸物。
神氣合一的時候,能御物。
精氣神三元合一之後,能化物。
這裡是以「物」指「道」,而「明心見性」也有其他稱呼,「存心養性」,「修心煉性」,修行路上三教一理,不外乎自身三寶,終究只是叫法不同罷了。
若是再進行細分……
“若是再進行細分,還原返本,三教只是以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故而,修行之法各有側重。”
卷軸還在被書寫之人加長,一字一句,皆是修行之道的精粹。
儒之「執中貫一」,乃是神關。
道之「抱元守一」,乃是氣關。
釋之「萬法歸一」,乃是精關。
三者皆成,以心如一,玄關歸竅,進而不入輪迴。
此一即全,即無限,即萬物,即——道。
奈何,塵勞關鎖,故須掃除三心,飛卻四相。
三心者,凡心、血心、色心。
若不除此三心,難出三界。
三元合一,去除三心,而後心意合一,統合無限,成就全一。
之所以說修仙道者還能再進,乃是因為,那條路本身沒有問題,充其量也就側重不同,導致最後的成就同樣側重某一方面,可以透過修持補回來。
修法準,是用取巧的方式走了最後一步,致使道心有缺、大道有缺而路斷。
所謂之「心」——
以分於天而言,謂之「命」;
以受於人而言,謂之「性」;
以主宰乎一身而言,謂之「心」。
命也、性也、心也,其名雖殊,其實則一也。
心何以明?——
欲明其心,當先識何為「人心」?何為「道心」?
夫紛紛擾擾之心,乃「人心」也;
欲明其心,先將此心放下,其所餘者,惟清靜耳!
夫此清靜之心,即所謂「道心」也;
將此心認得,而時時操存之,此即所謂「明心」,而始存心也。
迨操存既久,道心常得作主,人心不能用事。
將心與道合,道與心契。心之所在,皆道之所在;道之所在,皆心之所通。道能豎通三界,凡三界之事,心即無不明焉,此即所謂「正心」;此即所謂「存心」,而後「明心」也。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觀」之一字,三教同然。
釋曰「觀自在菩薩」,道曰「觀空亦空」,儒曰「顧天之明命」。
由此觀之,三教心法可知矣!
無住心法,無為大道。參得透,當前就是;解得開,轉瞬即成。
卷軸上的文字宛若龍蛇之形,提筆書寫的身影神色淡然,眉心的混沌天心散發玄暉,靜靜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