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顧佐的書
章節報錯
白名單的思路很有啟發。
其實除了工程類的採買可以運用這種方式以外,官府所進行的其他採買一樣可以適用,無非就是在細節上進行修改和補充。
少府作為管理大量國家資產的機構,除了聚集財富以外,還有分配財富的功能。
因為貨幣對權力而言只是一種資源,關鍵是要轉換成更多實際有用的東西,比如軍隊、糧食物資、可以產生回流資金的資產,如不夜城等。
把銀子運回家捂住,這是絕對的守財奴思想。
作為帝王,如果民間商業凋敝、農業敗壞,那麼不管你國庫裡藏了多少銀子,最後也會很快被消耗掉。
你不主動的把財富分出去,老百姓就會讓你被動的掏錢。至少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比大規模的平叛鎮壓要好的多。
除此之外,顧左當初在從揚州來到京師的路上與三位舉子的對話,也給了他更多的想象空間。
之後在監獄裡,黑暗安靜的環境也讓他有足夠多的時間進行思考。
從這個角度來說,關上一個月還說不上好壞。畢竟他要是在外面,俗事纏身的情況下有哪有那麼多心思去想一些純理論的東西。
不過當時決定寫下來是覺得自己已經見不到皇帝了。
可他又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重要,於是選擇記錄在紙上。
如果有一天他性命不保,至少還可以託人把這樣東西交到皇帝手裡,這樣也算死而無憾了。
這種心理,顧左沒有和皇帝說,他不需要表忠心,他忠不忠心皇帝清楚的很。
所以只是把東西呈上也就是了。
其實朱厚照知道顧左在監獄裡寫東西,所以他一個上呈動作便明白了,“成書了?”
對於這個年代的人能寫出什麼樣的關於經濟的著作,朱厚照也有些好奇。
“應也算不上書,微臣的拙作而已。若得空,還請聖上御覽。”
朱厚照招了招手,劉瑾便把東西拿了過來。
“……說說吧。為什麼寫這本書。”
“便是先前所說,微臣在船上巧遇了三位舉人。他們都是揚州本地的商人之家,從小耳濡目染,於商業、錢財有不一般的理解。一路上,微臣與他們提到寶鈔、白銀、海貿、糧食。起鬨有一句話微臣大受震撼。”
“什麼話?”
“朝廷開海之後,茶葉、瓷器、絲綢大量輸往海外,而白銀大量輸入中國,長此以往,則中國白銀愈多,銀價勢必日益降低,於是米價、鹽價必然逐漸昂貴,到最後反倒是銀子越多,百姓越艱苦。而若要解決此危機,就是在換白銀的同時也換一些糧食。只有糧食才能飽腹。”
“三個舉人?”
顧左立馬開口,“陛下,此三人妄議朝政,確有不妥之處。不過臣與他們相處好幾日,已知他們並非不忠不孝之人,還請陛下能夠寬恕他們。”
“不,你會錯朕的意思了。”朱厚照看了看手裡的書,“朕是驚訝三個舉人竟然能有這樣的見解。其實他們說的很對。”
劉瑾在一旁聽了都略有意外,顧禮卿就是顧禮卿,其聖寵還真不是一般的好。
“你這本書起名為《海貿論》,雖然還未翻開,但想必會非常精彩。至於那三人的名字,朕不問過多,眼看就要科舉,先讓他們考考看。名正言順,朕這個皇帝總歸是好安排些。”
“陛下聖明!”
“至於你們的討論,已經逐漸認識到了貨幣的本質。即貨幣本身並不具有價值,是因為人人承認它,它才具有價值。實際來看,朝廷用絲綢、瓷器換取糧食也是一個划算的交易,這些都沒問題。但不可以因此就說貨幣沒什麼用。”
“比如朝廷要修路,銀子還是最好的資源,用瓷器、用絲綢就都不好使,至少不方便,所以一段時期內,讓海外之銀輸入中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其實有些像先前朕與你所說的事,便是要給百姓謀生的手段,讓他們有銀子可花。海外的白銀輸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白了,經濟活動必須要有足夠的貨幣量。
如果貨幣不夠,交易麻煩,其實是蠻大的制約,甚至可以說幾乎不要想著繁榮兩個字。
歷史上的大明在這個時期還是屬於白銀比較少的國家,所以才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有數億量白銀輸入。
從市場角度來說,如果銀價在中國賤到沒人想要,那麼商人出海的貿易自然就不願意要白銀了。可實際上並未出現這樣的情況。
“朕還聽說,東瀛之國有巨大的銀礦。”
“銀礦?!”即便是顧左也出現了瞬間的羨慕。
羨慕就會想要。
不過這些都離得還遠,大明朝連像樣的水師都沒有。
“只是聽說而已。禮卿,朕還是先看看你這本書。若你不介意,朕就在邊上做些批註。”
顧左受寵若驚,“微臣自會如陛下所願。”
“好,那你先退下吧。”
“是。”
朱厚照其實有種怪異的感覺,
如果不是他這個後世來客,大明怎麼會有人去思考貿易和貨幣?
所以他便帶著一絲好奇認認真真的看了起來。
《海貿論》的名字起得有些隨意,不過卻不影響它的內容,這本書整體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朝廷開海的背景。
實際上就是當初朝廷所考慮的浙閩百姓出海為生的一些理由。
朱厚照覺得他迴避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洪武年間朝廷為什麼禁海。臣子不敢寫,但他這個皇帝則可以做決定。
任何時代都有其特點和特別的緣由,開國之初,面對東南和北元的兩面夾擊,太祖皇帝做出這樣的決策是正確的。
那時候禁海是對,這時候開海也是對。這叫務實、靈活。施政的氛圍如果能有這兩種東西,那才是莫大的幸運。
因為說到底,沒有一個為政者不會犯錯,關鍵就在於弄下去發現不對要立即能改。這個能力,往往比多大程度做正確的決定還要重要。
“劉瑾,去將《太祖實錄》拿來。”
“是。”
之後皇帝將顧左的書攤開來,照著實錄於字的縫隙處增加這些內容,他的字經過這些年苦練,也算是能寫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了。雖說實際上比不上顧左,但外行人看不出道道。
書的第二部分寫貿易和貨幣。
其主要內容是寫貿易的重要性和貨幣對於貿易活動的支撐。其中有些不準確的地方,因為顧左畢竟生於一個小農經濟的年代,且不可避免的有一種中央王朝‘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於是將貿易活動視為一種上國的恩典。
朱厚照在這裡做了批註,他不是要消除這些人的優越感,他是要告訴人們,大明朝儘管物產豐盈,但是物產只有賣出去才能換得銀子,
絲綢是不能夠吃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開展貿易活動是為了本國的百姓。
不能夠覺得我是天朝上國,願意和你貿易就貿易,不願意就封了,這樣本國做海貿的百姓怎麼辦?
對於貨幣,朱厚照加了一條批註:貨幣可以定義為一般等價物。
這是他在高中課本上學來的,實際上貨幣的定義在學界是有爭議的,它的內涵也不是簡單能解釋得清楚的。
但對於現在來說是夠用的,足夠讓這個年代的人領悟很多年了。要是真的寫成‘一種關於有勞動等價物對應的交換權的契約’,那也要他們看得懂才行。
書的第三部分是寫當下的大明朝應該如何開展海貿。第四部分則是關於海外貿易的未來展望。
總的來說,《海貿論》可以定義為古代第一本針對中國與海外貿易得失進行思考的書籍,並跳出了單單是‘掙錢’的這個桎梏,系統性的描述了貿易與貨幣的關係,對於觸動當代文人進行更多經濟思考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雖然有些缺點和錯誤,但這是第一次,大明的官僚精英和書院的學術人員開始把經濟當做一個科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產生的影響再怎麼誇大都不為過。之後正德皇帝不斷提拔任用的新型經濟官員也大多都受此書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朱厚照也開始醞釀針對少府的改組。
隨著掌握的財力逐漸膨脹,少府這個戶部之下的‘二級’機構已經越來越像一級機構了,戶部尚書這個偽財神爺處處哭窮,因為國庫的銀子早就定好了去處。而少府令則成了真正的財神爺。
如今的少府掌管著船廠、糧商、不夜城,京城規劃司也隸屬其中,此外已經籌備得有了雛形的銀行……相比於空虛的國庫,這裡才是真正金山。
畢竟這裡聚集著最多的想著往上爬的官員,那動力自然就和其他衙門不一樣。
顧左官復原職以後,幾乎沒有調整的時間便立即投入到了政務之中,
比如重新給不夜城開業定了期限和時間、召集人手研究編制那個白名單、要求青正源造船廠奏報生產情況……
這些事情每一項都繁雜。
忙碌之中,時間來到七月,
七月,揚州抄沒的銀兩,開始解送京師;七月,初選五千名妙齡少女紛紛入京;
七月,朝中大臣漸漸發現皇帝對於任命新的兩淮轉運使絲毫沒有興趣,直到皇帝告訴他們,朝廷將不再保留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訊息一出,朝野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