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這樣的忙碌會讓時間的流逝毫無感覺,若不是有人提醒,朱厚照大概都意識不到時間已來到五月。

這段時間,王守仁已經從三關鎮移師大同鎮,在近乎半年的時間裡,他這三萬兵馬的軍需供應都是從京師運過來的。

皇帝以這種寧願多花錢糧以維持軍隊的方式來展示決心,震懾不願意執行皇帝命令的將官。

而兩鎮的軍屯清理都是王守仁在做,他一個總督河套的官員,在這段時間已經事實上節制了三關鎮和大同鎮兩鎮兵馬。

他一個文官也親自帶兵到鄉下去檢視,這其實並不是皇帝要求。

但清理軍屯這個事,是王守仁十年前就提過的。而且真正會帶兵的將軍,一定是愛護士兵的將軍。把田真的再分到士卒手中,這是他始終都想做成的事。

而通讀歷史的人也一定知道,這件事要辦成,那有多難。

所以王守仁是以一種和時間賽跑的速度來推動每一個衛所進行重新的土地丈量。

十年間,各衛所的底層的腐爛已更加觸目驚心。

在兩鎮各個衛所之內,他都發現有不少的軍戶因難以忍受生活的困苦而逃亡,士兵的口糧不夠、衛所的武器已經破敗。

大同左衛幾個千戶所的千戶在迎接他們的時候,自己倒是軍容齊整,畢竟是要來見上司,不過真的把部隊集結的時候,沒有一個千戶所能把人給湊齊。

就是剩下的那些士兵,也有不少面板鬆弛、鬍鬚半白的老頭兒。

王守仁看完之後頗為唏噓,他對著大同鎮總兵石奉和一眾將領說:“幸得陛下堅持,拼著哪怕九邊皆反都要做成此事,否則再過幾十年,又該破敗成什麼模樣?到那個時候,韃靼人興兵再犯,怕是中原之地都要成了韃靼人的放牧場了!還有你們這些人私佔的耕田嗎?!”

石奉多有慚愧,“去年底到今年初,陛下已經連下數道旨意催促,不過時至今日大同也不過清理了四個衛所。軍屯田地太過複雜了。”

他說完,剩餘的幾個千戶都有些惴惴不安。

“薊州、寧夏、三關、榆林和甘肅都在做,又能有多複雜?無非就是佔了田的將官、本地大的宗族以及王府不願意吐出吐出來。寧夏之時還有宦官牽涉其中呢,也一併解決了!本官以為,陛下已經網開一面,凡配合丈量土地,交出過往侵佔的就不殺頭,這是寫在聖旨中的,就是這樣還不願意,那我們也別無選擇?”

王守仁默默想著,這件事的難度他十年前提出來確實不合適。不過皇帝謀劃十年,所積攢的力量交予他使用,他的底氣也足了許多。

大同左衛的進度偏慢,不管是什麼理由,這個時候都已經變成了藉口。

王守仁懶得再去和他們廢話,他今天親自到這個千戶所,既然來了,就是要把這些的職給撤了,並由其他人代替。

其他幾鎮的經驗都是一樣的,不動一點人,這事情做不下去。

“部堂?”他手下有個很年輕的指揮使,便是韓十二郎,而所帶的兩千護衛兵馬,更是個個兇悍。

“拿下吧。”

王守仁平淡下令。

門前的幾個大漢驚懼於這一番變化,紛紛高呼,“部堂,石總兵,這是要幹什麼?我們都已配合土地的丈量了?!為何還要拿我們?!我們冤枉!”

石奉並不好講話。

實際上來之前就已經查明瞭,這些人不敢造反,不敢違抗上意,但是就是捨不得自己的那點不法之財,所以上面旨意來了,他們也量田,但量來量去都量別人的田,反倒是把自己的透過各種名目轉移,或者是賤賣,最後撈一筆。

這叫什麼配合?

副總兵朱鳳則怒斥,“你們幾個還敢喊冤?難道不知道陛下派的錦衣衛已經到大同了嗎?你們那點事還當錦衣衛查不出來?!”

王守仁背身揮手,他是不想再和這些人廢話了,大同左衛的情況他是親眼所見,與其浪費時間在這些人身上,倒不如快點分田,因為相當數量的軍戶一直都餓著肚子。

“將抓這幾人的訊息散出去,從明日開始,大同鎮各衛所仍陽奉陰違者,立斬不饒!本官也不怕他們糊弄,陛下已經派了錦衣衛副使進行首輪巡視,動作快的,薊州已經進行二輪巡視!這些情況都告知各衛所,看看是否就有這般膽大之人!”

同時王守仁還下令,總兵和副總兵要分別率領兵馬到各衛所督辦,他帶來了三萬六衛人馬,分別派給他們一衛,再加上石奉和朱鳳自己帶的人,這樣確保不會有不滿之人亂來。

兵痞和文官不一樣,老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書讀多了容易膽子小,但是兵痞不一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識幾個大字,很容易憑著情緒亂來。

但他王守仁是幹什麼來了?

五月之後,他抵達大同便暫時不準備走了,剩餘的兩萬精兵由他親自率領坐鎮,倒要看看這事是有多難。

晚上一個人時,

王守仁在行轅書房給皇帝寫奏疏,稟報清屯的具體進展,同時闡述自己對於重新整兵的一些想法。

從三關鎮看到大同鎮,軍戶的逃亡是一個普遍現象,導致堡不成堡,所不成所,到目前為止,他就沒見到一個千戶所是完整的。

而且這樣的改革,肯定會埋下不滿的種子,所以三關和大同也需要趁此機會重新整編。

……

京師,乾清宮。

皇帝拿著奏疏,對著自己的大臣念起來:“王守仁認為,軍鎮兵馬的精簡和重新編練勢在必行,他建議此事由兵部牽頭,但同時各鎮因地施策。同時,他建議不將薊州、榆林以及寧夏將部隊規模縮減的策略用於大同鎮和三關鎮。

因為薊州西側有宣府,寧夏和榆林在河套收復以後不再是最前線,但三關鎮和大同鎮則不同,大同是山西門戶,離河套遠,離京師近,如同一個人的脊背,如果大同也縮減規模,就會造成兩頭重而脊背輕,一旦韃靼人以此為突破點,則必定震動京師。換言之,邊疆防線就有缺口,因而大同反而應該重點經營,繼續築造堡、城等防禦工事。”

兵部尚書齊承遂也回來了,皇帝召他前來,必定涉及到九邊現在的清屯和軍備整頓。

王守仁的確是一代大家,他沒有囿於現在朝堂上瀰漫著的縮編的氛圍之中,而是仍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實朱厚照的本意是要轉防守為進攻,始終維持規模較大的騎兵部隊,隨時對韃靼進行清剿。

不過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說,繼續鞏固防線一樣重要。

這一點,王守仁提醒得倒是對的。

“伱們以為如何?”

齊承遂已經回京,他今天也入宮了,“微臣以為可行,只不過大同三成軍戶已然逃亡。先前幾鎮,都是規模縮減,還可以多中選優,可大同要擴充,要新增軍戶這必然不易。”

“是啊。”朱厚照嘆氣,“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誰又想去當個軍戶?”

皇帝這樣講內閣和幾任尚書,都說不出話來。

這就要涉及明代的戶籍制度了,而戶籍制度牽涉就廣了,朱元璋給每個人都安排了一個角色,並且一個人的戶籍一旦確定,其子孫都輕易不能改變,所以非常的僵化。

不過要改起來也不容易,尤其是眼下這個多事之秋。

“若是人數不足,則只能用募兵代替,朕是反對為了湊數而將身體、年齡都不合格計程車兵也招納進軍營之中的。禮卿前些日子提了一個想法,朕覺得可以是有效的補充,薊州、大同等地在軍戶逃亡之後,此番清屯一定會有多餘的土地,這樣一來朝廷可以在那些地方招募流民進行商屯。”

顧佐今日也在,他拱手稱:“商屯之事,臣已經安排了下去,臣計劃在四川、河套、薊州三地進行商業屯墾,少府已各撥二十萬兩銀子,計劃耕種五十萬畝土地,可產糧100萬到150萬石。”

朱厚照琢磨著,在他的概念裡,新的商屯和之前大明商人為了鹽引而進行的商屯完全不一樣,這次他們是以國家的力量在進行,所以準確的講,這是一種集中力量辦大事。

“分了三個負責人?”

“是。”

朱厚照躍躍欲試,“朕,還真想去看看,看看成片的金色麥浪。”

眾臣一聽大驚,“陛下千金之軀,再不能輕易涉險,萬一有些閃失,臣等萬死莫贖!”

“禮卿……”

“陛下!”顧佐跪了下來,“臣知陛下憂心國事,心中裝的是天下、是百姓,但閣老們說的對,陛下的肩上也繫著江山社稷,因而懇請陛下三思!”

“那這商屯之事……”

顧佐連連磕頭,“陛下放心,臣無論如何將此事辦得妥當!”

“朕可惦記著呢,不能出紕漏。”

“是!”

眾臣心中長舒一口氣。

不過朱厚照本身也是透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們,這是他可重視著呢。

雖說僅僅五十萬畝有些少,不過這才剛剛開始,和造船一樣,這不是花錢就能辦到的事,那麼多的地,得找到足夠人耕種,這才是要害所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