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漢家文脈
章節報錯
盛世修書,亂世修典。
所謂的典,是指法典,就是說世道混亂之時要施嚴刑峻法。
而之所以要修書,一方面是盛世時期整個國家的凝聚力較強,締造這個盛世的帝王一方面是想彰顯功德,一方面也有留下具體例子教育嗣君的目的。
大臣也有這個動力,因為但凡是個文人,就想著自己也留一份經典的傳世之作。
所以自隋唐以後,就有了這個習慣。
永樂皇帝修永樂大典,同樣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
不過朱厚照這次成體系的進行文化建設,卻並不想用‘正德’二字來冠名。
第一,他所要進行的文化建設活動是超頂層設計,正德這兩個字實在夠不著涉及到民族之根、民族之魂這個層面。
第二,因為有永樂大典在前,再來個正德大典,極容易讓世人誤解,以為他只是想弄個永樂大典第二,所以還得花費很大的功夫去解釋,而且還解釋不好。何必呢?
第三,他沒有那麼狂妄自戀。
第四,你幹得好,後人會把‘正德’二字賜給你的,子孫後代對於有貢獻的祖宗非常的寬容,唐太宗、明太宗,都是殺過自己親人的人,那又怎樣?但你幹得不好,用上這個名字也就是個笑話。
連日來他和王炳、楊廷和以及楊慎等人討論的都是這些事。
而從第一天開始,他便不同意使用自己的年號。
關於地圖的設想,也不是憑空而產生,在南京皇宮的奉天殿前,朱厚照和自己的大臣坐而論道,他說道:“此次對西北用兵,從京裡的奏疏來看,不就是有人覺得哈密乃不毛之地嗎?這其中不乏飽讀詩書的朝廷大臣。朕以為這很危險。
南洋那個地界發生的事難道不足以令人警醒?土地、一定是不能耕種就不重要嗎?十年前還可以這麼說,十年後的現在作為朕的輔佐之臣還能這麼短視嗎?為什麼佛朗機人就是要控制那條水道?”
地理決定經濟,經濟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文化觀念。
農耕文化就是要溫帶區域、土壤肥沃、水流充足的地方。商業文化就需要掌控商路上的關鍵節點。
十年前朱厚照和他們談這些,滿朝的大儒生會把他給吵死。
但現在,應該是朱厚照的話給他們以震撼。
“所以說要繪地圖,要讓治國輔政之臣都懂得地理,哪些是唐漢故土,哪些是影響大明命脈的土地,朕現在還在,他們忽悠不了朕,但後世之君卻不好說,輔政之臣自己滿腦子漿糊,這豈不是誤國誤民?”
不過在古代繪地圖也算個大工程了。這需要很多人一起製作,但太多的人也不行,人一多素質參差不齊,提供的資訊亂七八糟。
最最關鍵的是,它需要一個領頭的。
朱厚照思來想去的,“介夫啊,紅薯的推廣大見成效了,朕聽說這次給甘肅運了不少過去,這種關鍵的時候,它就是救命的。自今日起,伱主要精力便放在大禮上來,建文館、修詞典、著傳記、繪地圖,這裡面每個方面都需要一個專門之人,但朕不去管那麼細,你自己挑去吧。先搭班子,後辦事,三個月內人要到齊。”
楊廷和很莊重,“微臣遵旨,謝陛下隆恩。”
這件事他是要謝恩的。
因為給誰做,就是讓人千古留名。
後人也許無法想象這對於古代先賢的誘惑有多大,實際上盛世修書的其中一個效果,也可以激發大臣的動力。
楊廷和十九歲中舉,也是有才子之名的,還有他那個兒子楊慎,更加勝任這樣的事情。
王炳用餘光瞥了一下這位同僚,人家是要後世之名,但他要現世之利。
“陛下,微臣有一言上奏。”
“說。”
“微臣斗膽,陛下金口說過,要讓進士會言官話,這倒不難,開口便知,但要讓進士都識地圖,這如何做到?臣不解,請陛下賜教。”
朱厚照眉頭落下思索起來,“閣老提的這個問題很好。按照道理來說,只需在會試之中加入考校地理的題目便好了。不過這怕是會顯得不公平,世家子弟買得起地圖,甚至有條件遊覽山河,但普通百姓家的讀書子弟怎麼辦?”
“微臣有一策。”顧人儀拱手道,“此事可由朝廷來辦,就在各地鄉試結束以後,可以針對所有舉人進行集中式的短期教授,因為舉人的人數已經少了,且兩京一十三省,臨摹十幾份地圖一樣可以做到。如此一來,陛下要在會試之中加入這類考題,便能公平許多。”
王炳再問:“既然如此,為何不在會試之後進行呢?”
“那時就有些晚了,已經中了進士,他們學得好與不好,朝廷是用還是不用?用,那這學習就是流於形式;不用,那不僅是人才的浪費,也極易造成士人的不滿。如果強制要求必須學好才用,那便是會試之後又加一試,總歸是牽扯更多的。”
朱厚照滿意的點點頭,集思廣益,確實是個好成語。
王炳替他考慮到,顧人儀替他想辦法。
“就照義山所言。不過更為具體的細則,你們再仔細商議一番。”
皇上已定心意,所有人都不再囉嗦,同稱道:“是!”
朱厚照站了起來,“朕希望諸位愛卿能明白這件事的重要性,咱們君臣是要給漢夷之辨定個性,定的好,鋪好了漢人的大道,後人銘記我們、讚揚我們,定不好,那貽害無窮,也許我們所有的功績都不足以彌補我們的過錯。所以這件事一定要用盡十二分的心思。
朕要每個蒙學的孩子,走進私塾不僅是記文字,而且要懂得這些文字是從秦漢時便流傳演化至今,不僅是學歷史,而且要明白秦皇漢武是中原漢人的偉大英雄。到那一天,不管世界有多少國家、絕對不會再有人能奴役我們漢家百姓。文脈不斷,所以精神永存,精神永存,所以不管我們傳承了幾個千年,仍然會煥發活力。”
這一番話就是帝王之氣象。
楊廷和只覺得肩上的壓力極大,不過他卻沒有半點退卻之心。
出了宮以後,楊慎便去找了自己的父親。
父子相見,多餘的話不必說。
“孩兒想要助父親一臂之力。”楊慎跪了下來。
這其實沒什麼不好,楊氏父子嘛。
“只要陛下答應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