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章:大卸八塊
章節報錯
絡卜奇知道黃毅是大明武官後,心裡有了想法。
他想成為黃毅的麾下,因此主動要求參與剿滅附近的其他馬賊團伙,並且把他了解的一些情況向黃毅坦白。
在這片山地、大草原的混合區,戍布岱、絡卜奇的名頭在馬賊之中無人不曉。
面對圍剿,倆人的做法不同,負隅頑抗的戍布岱死了,投降的絡卜奇不僅僅是活著,還相當於是得到了招安,成為了參與剿匪的明軍。
這對比如此鮮明,又有絡卜奇、鬱少山相當於是現身說法,用他們的自由證明了投降肯定不會被屠殺。
絕大多數被包圍的馬賊都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摟草打兔子那是必須的。
剿滅馬賊之時當然能夠發現零散的蒙古包,但凡不是隸屬於赫丹巴特爾的牧民都必須讓他們成為根據地旗下的人馬。
反抗者死!
這一次圍剿的主要目的就是確保方圓一百五十里內的土地上只存在赫丹巴特爾和黃毅的勢力。
結果令人滿意,黃毅只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剿賊計劃,除了認不清形勢的成獨眼團伙,其餘的團伙都是選擇了歸降。
一手胡蘿蔔,一手拿大棒,恩威並施必須有。
勸降成獨眼團伙無果後乾脆不接受投降,選擇了強攻。
加上新歸附的馬賊,能夠射箭為強攻的戰士提供掩護的人數高達三百多,再加上六十銃手的齊射。
本以為有一戰之力的成獨眼在戰役打響的那一刻頓時後悔了。
那是他夜郎自大,認為這段時間收羅了幾十個部落被滅的蒙古人,實力大增,應該超過了戍布岱、絡卜奇。
加上原本的一百多青壯年嘍囉,可堪一戰的人馬接近二百,據險而守,應該能夠抵禦幾百上千人的進攻。
誰知道一開打,他的二當家就被擊斃,嘍囉們死傷達到了一半。
後來成獨眼想投降都做不到了,被殺紅眼的絡卜奇、鬱少山等等新歸附的馬賊大卸八塊。
己方肯定有傷亡,那是因為新歸附的馬賊立功心切,自告奮勇當排頭兵。
雖然黃毅組織了鐵甲、棉甲、皮甲,做到了讓所有的排頭兵裝備三層鎧甲,還是有四個馬賊陣亡、十七個馬賊負傷,其中重傷員一半。
沒有絕對的壞事,多出這麼多傷員,較好的鍛鍊了李永泰團隊的救治水平。
明朝末年的醫療條件太差,談不上戰場救治,受了傷僅僅是包紮一下,是不是能夠活下來全看是否命大。
黃毅的目標是培養出過硬的隨軍醫療團隊,把傷病員的傷亡率降低到一戰時的比例。
賞罰分明很重要,主動要求擔當排頭兵的馬賊有一個算一個在戰後都得到了優待,成為每天訓練的正兵。
不僅僅是訓練體能、戰鬥技能,學文化、端正思想的時間每天都不低於兩個小時。
馬賊中弓馬嫻熟者何其多也,把這些人用好了,就能擴充兩三百騎兵。
但是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慢慢來。
所以採取主動報名的方式選出六十個馬賊給他們裝備三層甲,由他們率先扛著雲梯攀登成獨眼老巢的寨牆。
戰後,黃毅高調宣佈接納這些馬賊成為騎兵,待遇跟根據地原班人馬同等。
其他馬賊是不是也想成為正兵?
黃毅給指明瞭道路,態度端正、工作積極、學習認真、有立功表現的都可以!
為了防止馬賊的惡習汙染了隊伍。
所以要控制比例,五十個剛剛轉正的馬賊被分配到了智、勇、雙、全、鵬、虎嘯川兄弟倆管理的總旗或者百總,每個總旗大概十個,一個小旗不超過兩個。
幫扶這五十個馬賊學習的任務當然落實到人,甚至於規定了一個月時間必須掌握多少生字。
教大頭兵讀書、寫字,這種新穎的模式讓絡卜奇、鬱少山等等又愛又恨。
愛是因為讀書、識字多麼高大上,想不到他們也有機會誦讀人之初、性本善……
恨是因為每七天就會有一堂課默寫生字詞,錯了超過一半的要罰抄寫一百遍。
他們不怕捱打,就怕罰寫,但是他們心裡沒有怨恨,恰恰相反,學習後只覺得心裡不再迷茫,人有了奔頭。
完成剿滅七股馬賊的計劃後,根據地的人口增加了一千八百多,馬匹增加了一千餘,糧食多出四千五百石。
還得到了鐵甲接近一百副,皮甲、棉甲五百多,得到的貴金屬以白銀計,超過了十五萬兩。
這段時間還陸陸續續有山民主動前來歸附,春耕開始之時,根據地有總人口達到五千四百出頭,大牲口的數量超過四千。
黃毅忙著以根據地為中心東征西討方圓一百五十里範圍的這段時間,沒忘了每十天跟李家商號聯絡一次。
征討結束之時,一共給李維達送去了一百一十多顆首級,其中超過五十是真韃子。
李維達當然投桃報李,送給了黃毅不少糧種,不僅僅是麥子和豆子,還有糜子、蜀黍,最讓黃毅感到滿意的是弄來了很多甘薯和玉蜀黍、馬鈴薯的種子。
這些種子絕大多數出自徐光啟在天津衛搞的試驗田。
徐光啟家負責搞試驗田的管事不僅僅熱心給種子,還送了幾份種植手冊。
只需按手冊照做,不遭遇天災,新農作物肯定能夠獲得遠高於麥子、糜子、蜀黍的收成。
所有的種子黃毅都看過了,所謂的糜子和蜀黍應該就是後世的小米和高粱,此時這些糧食都是主食。
黃毅知道要保證收成,種地的品種絕不能單一,需要輪種,計劃中開墾出的田畝玉米、甘薯、馬鈴薯、大豆、糜子、麥子輪作。
當然,黃毅根本不懂種地,只會把手機裡下載的有關於農作物種植的資料照本宣科。
他不懂不要緊,根據地裡的群眾懂種地、擅長農事的超過八成。
沒辦法,漢族乃是農耕民族,種田是絕大多數人的主業,太多官員在中舉人、進士成為士大夫之前有種田的經歷。
所以黃毅所說的種田知識僅僅是參考,至於怎麼下種、什麼時候下種、犁地多深、怎麼施肥,都由張氏、何繼業、劉世富等等做主。
春耕的準備工作早就做足,大地解凍之時就是全面開墾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