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芳蓮一直想著好好表現,爭取能夠侍寢,率先做黃毅的小妾。

今非昔比,三個月前的左芳蓮信心滿滿,覺得她是根據地裡最漂亮的女子,也是最有才華的女子。

只有她能夠跟老爺談論詩詞歌賦好文章,只有她能為老爺代筆寫規章制度,她能夠看得出來,老爺其實是喜歡她貼身伺候的。

誰知道忽然之間根據地就多出四五百女子,有好幾十不僅僅模樣好,還識字,其中還有葉惠玲、小九等等這種讀書、寫字不弱於她的。

壓力很大,她總是期盼著老爺收了自己,只可惜這種故事至今沒發生。

此時的她在心裡較勁,一定要寫出好曲好詞展示才華,把其他人都比下去。

聽黃毅講述了創作思路後,小九頓時來了靈感,她真的痛恨建奴,希望報仇雪恨。

老爺說用這部戲劇喚醒群眾,讓大家不要對建奴有幻想,如果建奴殺來了,人人都會拿起武器上去拼命,她深有感觸。

當時的永平府有那麼多人,要是有一半人同仇敵愾,建奴哪有可能破城而入,她怎麼可能……

唉!往事不堪回首,現如今唯有痛定思痛,已經失去了一個家園,再也不能重蹈覆轍,建奴真的殺來根據地,她一定會拿起鳥銃以死相拼。

黃大智從來沒有喊過黃毅“爹”,以前是喊老爺,現在開始改口喊大人。

但是他的心目中早就把黃毅當做父親,參與編劇,把為奴漢人遭受的苦難告訴勞苦大眾、官宦軍民是任務。

黃大智服從命令聽指揮,他會不遺餘力講好自己的故事,讓觀眾們比較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增加“漢人永不為奴!”覺悟。

創作出劇本,選角排戲,秋收後將要在完工的大禮堂演繹,按照估算那裡可以容納六七百人。

精神力量很重要,哪怕是艱苦奮鬥,文化生活也不能缺了,黃毅的理想何其大也,因此對根據地群眾寄予厚望。

教所有人學文化,用演繹戲劇的方式方法告訴大家,女真人兇殘愚昧沒人性。

警醒所有人,萬萬不能做女真人的奴才,力爭把根據地的人心擰成一股繩。

人心齊泰山移有些誇大其詞。

但是黃毅相信,有自己的領導,有幾千上萬擰成一股繩的人民,有城池可守。

建奴、韃子聯軍哪怕來了一兩萬人馬,黃毅都有信心能夠堅守到敵人扛不住,灰溜溜退兵。

隨時有可能面臨全面戰爭的根據地必須執行軍事優先的方針政策,得到優待的必須是戰士。

戰士中待遇最好的肯定是弓馬嫻熟的騎兵。

縱然根據地需要海量勞動力,但凡是騎兵都可以全脫產,用不著參與春耕和秋收,他們的任務是巡邏,消滅、抓捕試圖接近根據地的任何人。

其他的兵種只能是半脫產,需要參與春種秋收,也就意味著一年得有一個多月忙農活兒。

沒辦法,農業是根本,糧食是希望,種田是要搶農時的。

春播、秋收時,步兵、工匠、作坊裡的工人都得參與勞作。

人都是喜歡攀比的。

根據地的戰士待遇好受到尊重,所以絕大多數群眾都希望成為全脫產的騎兵、基本脫產的步兵戰士。

然戰士的選拔很嚴格,不僅僅比體能、戰鬥技能,還比騎術、比騎射,火槍手都得比裝填速度,射擊成績。

達不到標準的只能成為三天一訓的基層民兵。

增加了耿章華送來的二百杆魯密銃,還增加了根據地打製的二十杆鳥銃.

用來練習的火槍多出三四倍,使得火槍手人數快速增長,很快就達到了八百,其中三分之一是婦女。

除非是守土作戰,以後儘可能不用婦女上戰場,所以挑選了一百八十個青壯年男子成為使用火槍的正兵。

他們理所當然都是射擊成績名列前茅,裝填速度比較快的。

相對於訓練冷兵器士卒,訓練火槍手簡直是立竿見影,只要腦子沒問題,即便是體力差一些的婦女,一個月時間都能夠基本上掌握射擊技能。

以後麼,當然是熟能生巧,速度和準頭都會進步。

長槍手和刀盾手沒有多配,總計是一百八十人,他們都是孔武有力的青壯年。

精挑細選的一百八十火槍手和一百八十刀盾手、長槍手都能夠騎馬疾馳,屬於騎馬運動的步兵。

也就是說,黃毅現有鐵甲騎兵三百六十,騎馬步兵也是三百六十,計劃中的炮兵、輜重兵也是三百六十,待組建。

炮兵得有大炮才行,當下的工作太多,人手嚴重不足,所以把鑄炮的計劃延遲到秋後農閒之時。

黃毅估計再有幾個月時間,將要出產品的鍊鋼小高爐應該攢下能夠鑄造七八門“六磅拿破崙炮”需要鋼鐵。

拿破崙炮分哪幾種規格,口徑、壁厚、長度、炮身的重量等等資料包括圖紙,黃毅的手機裡都儲存了。

黃毅肯定親自畫圖紙寫出鑄造流程,不僅僅是用馬斯·羅德曼的中心冷卻法鑄造大炮,還會用分塊的鋼鐵拼接模具搪石英砂,使得模具能夠快速成型反覆使用。

這些都是後世的技術,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驗證的成功技術。

有了這樣的金手指,根據地鑄造的火炮不僅僅質量領先全世界,造價能節約百分之七八十,工時只需要三分之一。

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同樣的口徑,根據地鑄造大炮的炮身重量可以減少一多半,使用壽命可以提高三四倍。

葡萄牙人能夠在澳門鑄造火炮銷售賺取暴利,這生意以後的根據地為什麼不可以做?

只要掌握不賣給建奴,賣去中亞、東歐那幾十個汗國,讓他們之間征戰的力度更強一些,讓他們有力量對抗白俄,何樂不為。

只要價效比高,只要有足夠的利潤,保不準就會有商賈重新把絲綢之路走通,把根據地鑄造的火炮賣到波斯、賣去西歐。

明末是亂世,經歷了殘酷的戰爭,然歐洲、中亞、海灣地區又何時太平過?

那些地方一直存在民族衝突、宗教分裂、領土糾紛、人種區分等等,所以就沒幾天太平,一直在打仗。

賣些火炮幫幫他們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