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號同步粒子加速器,第一次對撞實驗,開始!”

伴隨著陳嶽一聲令下,龐大的電流從配套的聚變發電站之中源源不斷的產出,透過超導線圈注入到了龐大的環形粒子對撞機之中。駐守在這臺裝置之中的一千名科學家同時提起了注意力。

在陳嶽的精密操縱之下,一束具備極高能級的電子從反應器之中出發,透過加速器通道所灌注的能量,開始被極快的加速。

安裝在通道之上的特殊磁鐵束縛著它們,時刻改變著它們的前進路線,確保它們始終處在反應腔之中。

在相當於一座大型城市所有耗電量的龐大能量灌注之下,質量極為微小的電子被加速到了極高的速度。當速度到達最快之時,另一束正子,也即電子的反粒子也從反應器之中發出。

一次具備極高能級的碰撞,就此發生在了粒子加速器之中。

在這一瞬間,有大量的b介子、反b介子被產生了出來。同時,裝備在粒子加速器之中的各型別探測裝置,以極為靈敏的探測精度,瞬間將它們的狀態捕捉並記錄了下來。

在這一瞬間之中,有足足上百tb的觀測資料生成。

這一次所進行的對撞實驗,主要是用於研究一個極為重要的科學問題,也即cp破缺問題。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便是,按照相關理論,宇宙在誕生初期,所誕生的正物質和反物質應該是相等的。正常情況下,相等質量的正物質應該和相等質量的反物質全部湮滅,宇宙之中應該只剩下光子才對。

但很顯然,現實情況並不是如此,而是正物質比反物質更多一些。否則,怎麼可能有如今的廣袤宇宙,萬千星辰?

那麼,為什麼?

這便是cp破缺問題。科學家們試圖解開這個謎團,試圖回答為什麼宇宙誕生初期“正物質比反物質更多一些”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奧秘,便隱藏在正負電子對撞的一些微觀現象之中。透過研究它們的對撞,將有可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能更加深入一些,對於陳嶽認識這個宇宙的底層規律具備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對撞實驗結束,所生成的相關資料立刻納入到了陳嶽的分析系統之中,開始進行初步處理。而,短暫的檢修之後,第二次對撞實驗再次開始。

只對撞一次,很顯然是不行的。要真正破解宇宙謎團,需要不斷的對撞,不斷的收集資料,反覆嘗試。

之所以需要如此,可以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就像一個人想要學習摺紙飛機,他找了一個師傅。這個師傅不能說話,只能示範。

這個師傅當著這個人的面折了一遍紙飛機,這個人便了解了一點,但還是不知道究竟該怎麼折。於是這個師傅又折了一遍。還是不會?我再折一遍。

如此不斷的重複,這個人透過觀看,就能慢慢的掌握摺紙飛機的全部要點,並最終學會。

陳嶽現在做的,便是將某一個物理現象不斷的重複,不斷的觀察它,只要次數足夠多,就能慢慢的增加對這一物理現象的瞭解,並最終掌握隱藏在它之後的奧秘。

這一臺粒子加速器,可以做到每年產生約十萬億個b介子、反b介子衰變的事例。陳嶽試圖從這些事例之中找到cp破缺現象的證據。

如此,這一臺對撞機便開始如此不斷的重複,不斷的對撞,不斷的產生科學資料。

浩瀚太空之中的另一個地方,另一臺粒子加速器同樣開始了運轉。

這臺粒子加速器主要進行的對撞型別,是質子與質子。

透過為兩束質子團進行加速,它們將會具備前所未有的超高能級,甚至於能達到數千tev的程度。在這前所未有的猛烈碰撞之中,隱藏在它們內部的許多奧秘都會展露出來。

透過這臺粒子對撞機,陳嶽試圖尋找,或者更加深瞭解一些問題的答案,譬如:賦予物質質量的希格斯機制是確實存在的麼?如果真的如此,希格斯粒子的性質又是什麼,種類有多少?

又或者,自然界中粒子是否有相對應的超對稱粒子存在?

等等等等。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增加對於任意一個問題的瞭解,都可能為陳嶽帶來極大的科技飛躍,並透過一層層的延伸,最終擴充套件到應用物理層面。

譬如,陳嶽目前已經十分清楚,以三級文明的科技程度,可以做到令離子推進器的離子噴流的速度提升到甚至數萬公里每秒。這極大增加了三級文明飛船的機動性和續航能力。

這看起來是一個工程問題,也即屬於應用物理層面。但細細深究下去,歸根結底它還是一個基礎物理的問題,是粒子物理學的問題。

又比如核聚變領域的氕聚變問題。眾所周知,要讓氕聚變的功率達到氦3與氘氚聚變的效率,需要更高的溫度和壓力。而更高的溫度和壓力,需要更優秀的材料,以及更先進的架構模型。

這看似是一個材料學和工程學的問題,但深究下去,歸根結底它仍舊是一個基礎物理的問題,涉及到陳嶽對於微觀世界的瞭解。

唯有對微觀世界足夠了解,掌握了足夠多的物理規律,才能有的放矢,將這種符合標準的材料研究出來。

粒子對撞機之外,其餘的領域,陳嶽也在全面發力。最新研究的陣列射電望遠鏡正在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展開最為詳盡的研究,有關於宇宙膨脹、暗物質、暗能量等方面也在一同展開研究。

木衛二基地之上,全新建造的量子-電子雙重計算機之中,陳嶽的算力使用幾乎已經到達了極限。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海量的資料被他處理完畢。他就像是一座龐大的金屬冶煉工廠,那眾多的研究中心所產出的資料,則像是從宇宙之中採集到的礦石一樣。

“礦石”被送到“金屬冶煉工廠”,最終的礦產,也即科學資料,便生產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