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問月
章節報錯
“莫阻著姬姑娘,中意食,就多食點啦!唔塞客氣!”
老夫人看到了姬圉兄妹的爭執,不僅不生氣,反而把一整盤新烤好的餈粑月餅全部都命人端給了“小尾巴”,讓她放開了吃。
“多謝老夫人賜餅!”姬圉趕緊替妹妹向老夫人行施致謝。
“小尾巴”向哥哥使了一個眼色,很得意地表示著“勝利”!
這邊,向重卻與老聃、商大夫這一行人坐在一起,一邊靜靜地欣賞著漸上中天,於桂花樹中透出明亮光芒的一輪遊移中的中秋明月,一邊聽著商大夫即興用古琴彈奏著《問月》,他老人家還一邊吟唱著現做的新詞:
“清之清者,無窮盡;
神之神者,無可名;
盈漸虧者,虧復盈;
變化萬千,皆可迎;
國有興衰,民戰兢;
家有溫寒,端月冰;
仁君治下,熒惑隱;
日有食之,月舞影。”
向重早就聽說過,老聃最感興趣的是有關這個時代,男人們最關心的大問題:無非都是如何治理國家,輔助帝王,各國之前的外交關係,興衰與戰爭、神秘一點的技術活兒:祭祀占卜、觀星測象等等之類的,又在師從商大夫學習的時候,把幾個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把“槓精”式的科研精神,用到了極致,摔出了一堆頂極問題,反問商大夫,尤其是那一串的終極之問:
“清者窮盡處為何物?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
直到商大夫直接把他扔進圖書館,讓他自學去!商老師這才算是擺脫了“槓精”徒弟連環炮式的“反問式追問”,成功地避免了“無以為教”的尷尬。
自從老聃被“調”進了圖書館,這個專業對口、好學多思的問題青年,成長迅速:入太學,課程包括有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下來,大有長進。
博士又推薦他進入守藏室為吏。
那守藏室可是個好地方啊!大周朝所有的經典典籍全都在這裡收藏,那可是個真正的“知識寶庫”,天下之文,天下之書,無所不收,汗牛充棟,無所不有。把老聃放到這裡工作,那簡直就是把兔子放進了一片豐收的蘿蔔地裡———不,應該這樣比喻:他恰如蛟龍入海,海闊龍躍;雄鷹展翅,天高鳥飛。
老聃離開母親雖然心中還是掛念老人家,但一在那裡開始工作,就會全身心投入,精神大振,照現在時髦的說法,每天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狀態”: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雖然此時尚未成文,卻已算稱得上是“大體上有,具體無”的概念期狀態了。
商大夫看到聃兒如此長進,甚為喜悅,也不斷地向聃提問,增益自己的見識,可謂“互師”。
這次,向重的到來,商大夫也是聽聞酉兒所述,這個愛當伯樂的老先生,很開心又能見到一匹“千里馬”,就非常開心地促成了此聚。
星明月朗,秋夜微涼,不由得即興彈唱,商大夫,也是很久沒有這麼開心過了。
當然,在此之前,老聃也仔細研讀過商酉上次所帶回的向重之詩,震驚於這個向家小公子在只有區區三歲的年齡,便可以問出那一系列的《天問》———當然,屈原要是的知道了,得委屈死———其中所疑,與他心中的未知,重合了,這就足以讓他對向重,未見其人,便心生敬意,‘惺惺相惜’了。
向重人雖小,可神態卻一副準成人的認真模樣,端坐靜聽,月色之下,深邃的眼眸之間,映出火光、月光,格外明亮,似乎有著通曉一切的沉著和大氣,隱約其間。
今晚有云,便正好有了“彩雲追月”的意境。
而老府院落之中,月影上升時,正好掃過了府牆屋頂伸出去的飛簷斗拱,仰望上去,逆光之下的黑色簷影,與青瓦層疊,正好勾勒出一個上大下小的建築形制。
在此映襯之下,月亮就顯得特別圓,特別亮,不由得人不讚嘆這前後景的兩樣東西的大小之異,還有他們所代表的天上、人間之別。
“請問向公子,你之所寫‘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在此情此景之下,可有答否?”
老聃指著這輪半隱半沒于飛簷斗拱之後的中秋明月,開始提問。
向重看了看眼前的這個建築:形制是飛簷在天,斗拱其中,而落地為柱,僅四根支撐,於是就起身走至柱邊,拍拍柱子,又拍拍自己的腿;再走遠些,指指四面挑高的飛簷,又指指自己的腦袋,然後以頭頸為令,向左轉頭,隨即向左轉行走;再向右轉頭,隨即就右向行走,如此示範一番,回到自己的位置,施禮還原,這就算是回答完了。
“向兄所喻,乃為令行之意,首有令,足行之;上有令,下行之,系唔系?”老聃代為解讀了一番,想讓向重確認一下,是否正確。
“略同小小!與國制而言,君若首,為上;民若足,為下;柱少,民少;飛簷拱多,君臣吏重;以區區四數之民,撐烏烏一頂之君,民之所難,君未之也,一心求仙,無視民苦。”
向重取來筆墨,於火燭燈下,草寫一篇,進一步解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這種建築形制,恰恰象當前的政治制度,只有很少的百姓,卻默默供養著數量比自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官吏、君主,這四根柱子承受了這麼多,卻沒有誰會體恤他們的難處,而統治階級們,卻窮盡了無數手段,一層一層地反向撐託,只為了最頂的那一角飛簷,可以觸控到最高處的天,這才有了與月同影的機會,成為一景,又有誰能看到圓月滿柱而令人嚮往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