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群臣勸進 你我君臣
章節報錯
當大殿中的陣陣哭聲響起之後,整個大殿瞬間被一股悲哀的氣氛所掩蓋。
兩漢的男子本就情感豐富,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並不適合兩漢男子。
特別是如今廣德殿中的大臣,聽聞的還是如此的一個鉅變。
雖然劉備亦稱王自立,但劉備在《漢中王勸進表》中說的很清楚,他稱王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北伐曹操,亦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主動承擔起匡扶漢室的重任。
不如魏國那般,除了名義上,實際上早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所以聽聞大漢亡了的時候,一股身為亡國之民的悲傷情緒瞬間瀰漫在眾臣心頭。
這讓眾臣怎麼能不悲傷落淚。
當然大殿中的大臣也有一些心懷二心之輩。
但他們看到大部分臣子都開始哭泣,他們為了不被指責,只能加入一起哭泣的行列之中。
見殿中的眾臣垂淚哭泣,被這股悲傷氣氛所感染的劉備,眼眶亦已經通紅。
他自黃巾之亂從軍以來,至今已有三十年左右。
這三十年以來他所懷抱的理想便是匡扶漢室,但他所堅守的三十年的理想,現在卻遭受到重創。
劉備用手撫摸著腰間的衣帶。
當年曹操迎劉協至許都後囂張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群臣不滿,天下生怨。
劉協欲除曹操,因無實權且宮中曹操耳目眾多,只得以密詔方式交於董承密謀舉事。
劉協以自身血書寫詔令交於國舅董承,董承將詔令藏於衣帶間,順利帶出宮。
等董承回府後,積極聯絡忠於漢室之人密謀起事。
當時在許都的劉備便是其中一位。
後雖然劉備出許都前往徐州,但是劉協的衣帶血詔他卻從未曾忘記。
劉協以血盟誓的衣帶詔在董承手中,在董承被曹操殺害後便已經被曹操所毀。
後來劉備為了時刻警示自己不要忘記劉協的衣帶血詔,他便亦用自身鮮血謄抄了一遍衣帶詔原文,而後藏於自身腰間的衣帶之間。
多年以來,劉備屢經喪亂,幾乎不保。
但他腰間的這封血盟之書,卻一直被他保護的很好。
只是多年過去,衣帶血詔猶在,當年一同盟誓的同伴卻早已死去。
而當年那位敢於發出誅殺權臣詔命的天子,卻在權臣兒子的威逼下,禪讓出帝位,生死不知。
這種悲愴感,令劉備一時間淚流滿面。
但是劉備畢竟是雄主,他雖然悲傷,卻知道現在不是肆意宣洩個人情感的時候。
劉備以袍袖拭去臉上的眼淚,隨後他威嚴的聲音開始迴盪在大殿中:
「曹丕篡漢自立,漢興太守上書中,更是談及天子已經被曹丕殘害。
值此天地變色之機,孤意欲起兵北伐討伐逆賊,眾卿以為如何?」
說這番話的時候,劉備臉上的悲傷轉變為憤怒。
當劉備的話傳入眾臣耳中時,眾臣口中的悲泣聲漸漸停止,而後他們臉上亦紛紛掛上了憤怒的神色。
面對劉備意欲北伐的心意,有不少大臣紛紛出聲應和,但是在眾大臣皆應和劉備的時候,坐在眾臣之首的諸葛亮卻出班拱手對著劉備言道:
「大王,當此之時,糧草未積,道路未通,且秋收在即,不可貿然興大兵北伐。」
諸葛亮作為劉備手下實質上的「丞相」,當他出班說話之後,整個大殿中瞬間安靜下來。
在寬闊的大殿之中,諸葛亮孑立在眾臣之中。
他的臉上亦充滿了悲憤,但見識深遠的他,哪怕心中再悲憤,卻不會讓這種悲憤的情緒
掩蓋了他的見識。
當諸葛亮勸阻劉備現在不可貿然北伐之後,他隨即在大殿中說出一句話。
「曹丕殘暴無道,竟敢篡漢,致天下人心沮喪,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當諸葛亮這句話說出之後,大殿中的群臣紛紛對諸葛亮側目,就連劉備的臉上亦浮現詫異。
諸葛亮的話語很明顯是在勸劉備稱帝。
但群臣紛紛側目之時,心中亦有著對諸葛亮的敬佩。
大殿中的眾臣皆是有才智之輩,他們知道一旦曹丕篡位稱帝,那麼劉備的稱帝之舉亦勢在必行。
否則縱算現在有能力北伐,那麼北伐之舉亦將師出無名。
天下間已無漢室,匡扶漢室的口號還怎麼能用?
但是知道歸知道,在這敏感的時機,諸葛亮卻率先敢出來勸進,不顧將來可能存在的非議,這足以證明他一心為公的作風。
否則以諸葛亮現今的權位,他想安排幾位喉舌為他探路,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諸葛亮站立在大殿之中,他感覺到有不少大臣用審視的目光注視著他,但他卻絲毫不在意。
諸葛亮知道曹丕突然篡漢的目的是什麼,他亦也知道若大漢的名號在世間消失太久會有什麼後果。
因為知道,他便不能坐視不理。
況且據糜暘上書中所言,北方隱有天子劉協遇害的訊息流傳,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稱帝是刻不容緩的事。
劉備見是諸葛亮率先出來勸進,他的態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群臣見劉備對諸葛亮的勸進表示沉默,不少大臣的心亦開始活絡起來。
在諸葛亮發言之後,太傅許靖亦出班向劉備建言道:「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
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
當此危難之際,大王當應時而出,重續漢基。」
當許靖出班建言劉備稱帝后,整個大殿中的臣子心思越發活絡起來。
諸葛亮乃是大殿群臣中實際權力最高者,而許靖相比諸葛亮,他的實際權力雖然不如諸葛亮,但他的名聲可謂是天下聞名。
不提許靖自身在經學上的突出成就,就說他年少時善於品評人物的本領。
在他的品評舉薦之下,許多名士紛紛開始身居要位。例如荀爽、韓融、陳紀、韓馥、劉岱等,哪個不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
許靖能舉薦他們,而這些大名士亦不拒絕許靖的舉薦,足可以說明許靖在天下間士人心中的威望。
在名聲方面,許靖與魏國的三公之二華歆、王朗不相伯仲。
而曹丕任用這兩位大名士擔任魏朝的三公,就是在利用他們的名聲,為自己篡漢背書,證明自己得到了天下士子的支援。
所以當許靖出來建言後,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出來勸進。
這些勸進的大臣中,如諸葛亮與許靖一般明事理者不少,但善於投機者亦不少。
他們見諸葛亮與許靖這兩位大臣都開始勸進,那他們又豈能無動於衷呢?
但就在大殿中的群臣在諸葛亮與許靖的帶領之下勸進時,被勸進的物件劉備卻始終不發一言。
劉備一雙英目掃過在場的所有臣子,而後他威嚴的聲音再度發出:
「傳王令給漢興太守,讓他探查天子安危。」
「待漢興太守未回報訊息之前,勸進事宜不得再提!」
當劉備說完後,他令眾臣紛紛退下,單獨留下了諸葛亮。
在劉備的命令之下,正在大殿中各自引經據典勸諫劉備登基稱帝的
大臣,臉上紛紛流露失望之色,而後他們漸漸都退出了大殿之中。
群臣臉上的失望之色被劉備所看到,但他卻並沒有因為這失望之色,而轉變自己的心意。
當大殿中的眾臣漸漸離去之後,大殿中只剩下劉備、諸葛亮、以及一直是小透明的劉禪。
見再無旁人之後,劉備看向諸葛亮,對其言道:「孔明,離孤近些。」
諸葛亮本就站在眾臣之首,離劉備並不遠,若是他再上前,那麼他便要踏上王階了。
君臣之間的階梯,一般情況下,是一種不可逾越的屏障。
聽到劉備的話後,諸葛亮臉上有遲疑之色。
他對著劉備微微一拜道:「大王,君臣之禮不可廢。」
見諸葛亮跟他談及什麼君臣之禮,劉備的臉上浮現不開心的神色。
劉備對諸葛亮道:「當年在新野,你我君臣二人皆是抵足而眠。
因為此事,雲長與益德還責怪你迷惑我,那時孔明怎就不在意君臣之禮了?」
聽到劉備說起這件有趣的往事,諸葛亮的臉上浮現笑容。
那時關羽與張飛憤憤不平的臉色,諸葛亮現在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
雖然那時劉備的根據地只有新野,與現在威凌天下的漢中王無法比擬。
那時的他亦只是一小小謀士,與現在大權在握的他無法比擬。
但那段時間,或許是劉備君臣之間最難以忘懷的時光。
當劉備說完後,再次對著諸葛亮言道:「到備身前來,如當年一般。」
見劉備不再自稱孤,而是如當初三顧茅廬一般自稱備,諸葛亮亦不再遲疑。
他輕提衣襬,一步步踏上王階,來到劉備身前。
當諸葛亮來到劉備身前後,劉備清晰得看到了諸葛亮鬢角間的些許白髮。
他對諸葛亮略有些責備地說道:「往日我囑咐你多少次,凡事不必事事躬親,要善於用人。
子初雖是尚書令,但有些事你儘可委派他,他政略頗佳,是不會有所差錯的。」
劉備責怪的語氣在諸葛亮看來,卻是一種關懷。
諸葛亮對著劉備回答道:「臣自出隆中那日,主公問臣何以理事,臣答鞠躬盡瘁而已。」
「往日承諾音猶在耳,臣不敢一日或忘,亦不敢一日有所懈怠。」
聽著諸葛亮的回答,劉備發出一聲嘆息。
劉備是在為諸葛亮的身體狀況擔心。
劉備因何嘆息,諸葛亮清楚的很,但他現在沒有時間關心自己的身體,他對著劉備一拜道:
「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
諸葛亮再次勸言劉備應當繼位稱帝。
聽著諸葛亮的勸進之語,劉備依然還是搖搖頭。
論知人心者,劉備乃是當世翹楚,諸葛亮所言他又豈會不知呢?
方才眾臣臉上失望的神色,他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劉備並非迂腐之人,但他有著自己的考量。
劉備對著諸葛亮言道:「一切等子晟回書,若情勢危急,我亦不會再推遲。」
在劉備說出這番話後,諸葛亮心中稍安。
而後劉備起身,他帶著諸葛亮下了王階,一路走到大殿門口。
猶如小透明的劉禪亦步亦趨的跟在二人身後。
當來到大殿門口後,劉備望著北方對諸葛亮言道:「當年我在許都時,天子曾召見過我。」
「那時雖然有曹操眼線遍佈左右,天子心中言語無法盡舒。但我看的出來,那時天子眼中盡是懇求之意。」
「天子希望我這個名揚天下的漢室宗親,能救他出囚籠。」
「後來我投奔景升,雖然我那時兵微地寡,但無時無刻不想著北伐許都,救出天子。
雖然景升數次不許,但我孤軍北伐,為的就是不辜負當時天子的懇求。」
「如今我佔據荊益,麾下帶甲之兵十萬,戰將千員,大舉北伐在望,可為何上天卻不給我多一些時間呢?」
劉備說到最後,語氣中流淌著濃濃的悲傷之意。
蒼天待他何其不公,每當他快要接近自己的理想時,總會有突發事故打亂他的計劃。
劉備的言語令諸葛亮亦陷入了沉默之中。
這個疑問,饒是聰慧過人的諸葛亮亦無法回答。
或許正如當年司馬公所感慨的那般:「得主,不得時也。」
這時劉備轉身看向身旁的諸葛亮,他對著諸葛亮問道:「孔明,你見過長安嗎?」
面對著劉備的這個疑問,諸葛亮搖搖頭。
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動在東南,對於那座承載了大漢太多輝煌的古都,並未有幸見過。
見諸葛亮搖頭,劉備淡淡言道:「我亦未曾見過。」
在劉備這麼說之後,他的語氣突然一轉,變得激昂起來。
「無妨,明年你我君臣一同去見。」
劉禪在劉備與諸葛亮身後看著他們二人親密無間的樣子,他的眼中散發著光亮。
他以後與表兄亦會是這樣的。
免費閱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