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年人似乎也是注意到了諸葛亮的目光,對其微微頷首,然後抬腳便走入一個角落間,爽朗的一笑:“小二,溫一壺小酒。”

“好嘞,客官您稍候!”

小二吆喝一聲,眸光也是一再朝著那中年素衣男子身上打量,似乎是看出了此人的不凡。

中年人看到諸葛亮的目光始終在自己的身上,未曾挪移,也是露出幾分好奇。

“孔明?”

沈黎也是一臉疑惑的看向諸葛亮,臉上盡是不解之色,能夠讓這位如此失態,還真是少見。

“哈哈哈!”

“沈公,看來時機到了。”

諸葛亮也不解釋,而是一臉肅色的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大步朝著那中年人走去,臉上盡是崇敬之色。

“敢問閣下,可是商君?”

“你認識我?”

商鞅臉上露出一抹訝異之色,不過感受到諸葛亮身上那種血脈相連的氣息,眸中也是隨即露出一抹恍然,善意的一笑。

“晚輩諸葛亮,拜見商君。”

“商君大名,如雷貫耳,沒想到今日竟能得見真人。”

“哈哈哈!”

商鞅再次爽朗的一笑,看向不遠處的沈黎,輕聲道:“老先生可是與你一起的?”

“不如坐一桌,把酒言歡?”

“正有此意!”

諸葛亮含笑點頭,隨後看向沈黎:“沈公,你一直在苦苦尋覓的扛鼎之人來了,可否前來一敘?”

“好!”

沈黎也是笑了笑,拎著桌上的酒壺,來到了諸葛亮的身旁坐下,他倒要看看,能夠讓諸葛亮如此姿態之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敢問足下是?”

“商鞅!”

“商鞅?”

沈黎不曾聞其名,一臉不解的看向諸葛亮,商鞅卻是笑意吟吟的道:“不過是一位鄉野村夫,倒是老先生,怕是非同凡人吧?”

“這位乃是當朝右相,沈黎沈夫子。”

“原來是右相當面,商鞅失禮。”

商鞅起身,不卑不亢的拱手一禮,隨之坐下。

“沈公,商君乃是當世法家之集大成者,其才略勝過孔明千百倍!”

“商君出世,是我大禹之幸!”

諸葛亮的神色鮮有的激動,看向商鞅的目光,盡是尊崇之意。

“哦?”

沈黎的臉上露出一抹濃濃的好奇之色,他在隱居之時,便時常與孔明論道,其人雖剛過弱冠之年,其見識言談,極其思想,包容萬物,深不可測。

可卻從未見他如此推崇一人,甚至,連那亙古不變的淡然之色,都彰顯於表情,言語更是充滿了恭維,猶如學生見到學問大家一般,還帶著一絲絲崇拜之意。

著實令他驚訝。

“能夠讓孔明如此推崇,先生必定是身懷大才,老夫失禮了。”

“不敢!”

商鞅笑意吟吟,輕聲道:“方才,在下在門外靜候二位先生之論,沒想到,孔明竟是故人,倒是商鞅之幸。”

“在下久仰夫子之大名,先生之人善,之教化,深受在下敬佩,當受商鞅一拜。”

“商君。”

諸葛亮舉起酒杯,對著商鞅道:“方才,我與沈公一番言論,僅僅只是站在權術之立場,以大勢論之,在於變革一道,術法一途,還望先生賜教。”

“賜教不敢當。”

商鞅笑了笑,隨諸葛亮共飲一杯,笑著道:“方才,二位所言科舉制度,倒是令鞅耳目一新,暫且不論,不過,在下聽聞,朝廷有意改革軍制,不過在朝中阻力甚大。”

“便淺談一二,請二位斧正。”

“願聞其詳。”

商鞅微微頷首,神色一肅,輕聲道:“如今,陛下有意變革軍制,其變法之本,無非在於編制,獎賞,將領之上變革,其本意,是為了整頓軍制,細化區分,使其戰力增強,權力歸上。”

“以在下看來,軍制之變革,與朝中變法,並無異同,皆以法為本,涉及之權術之爭,勢力平衡,以及舊制與新制之變。”

“商君所言極是。”

“變法是為圖強,新制取代舊制,究其原因,是為了更立於國,立於社稷,立於朝廷。”

“大善!”

“此正是變法之本意,然,現有之制度,皆是為世家,權貴,望族而服務,欲要變法,勢必會觸動既得利益者,此正是變法之難也。”

“今,雍王殿下滅望族,平世家,鏟貪官,除汙吏,為下一步的變法奠定了根基,若是鞅所料不錯的話,近日朝中兩極分化。”

“大抵是以現有利益既得者為首的守舊派,抵制變革,打壓新法,和以推行變法,推崇新制的清流為首的新勢力。”

“先生料事如神,正如先生所言,陛下雖然有意變法,可如今滿朝文武,大半站在了對立面。”

“哎!”

沈黎悠悠一嘆,臉上也是露出幾分無奈之色,他被天下世人推為當代大儒,備受尊崇,可如今,他要觸動那些人的利益,勢必會走向他們的對立面。

稱得上一聲,世態炎涼啊!

“先生,商鞅斗膽問一句,當今天下,治世之本在於何處?”

“自然是在於朝廷,在於君王,在於仁政!”

“先生之意,當今天下,中原列國,在於人治。”

“自然!”

沈黎有些莫名其妙的看了商鞅一眼,疑惑問道:“人治,自古以來,無論大隋亦是前朝,皆以人治為本,以仁政為要,此乃中原千餘載的傳承。”

“呵呵!”商鞅笑了笑,看向沈黎問道:“那依照先生之見,人治如何?”

“人治,乃治世之本也,聖德明君,推行仁政,以禮約束世人,定下長幼尊卑,此治遠勝於蠻夷,正因禮之一字,方才有了我中原之文明興盛!”

“而今,以仁為本,以禮約人,以法治國,當為正道。”

商鞅抿了一口酒,看向一旁的諸葛亮:“孔明以為如何?”

聽到商鞅發問,諸葛亮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陷入了短暫的沉思,如今之大禹,與大漢朝何其相似,尊儒,依法,卻又並不貫徹。

而商君所處的時代,禮樂崩壞,綱常淪喪,正值以人治國走向依法治國之變革期,他要如何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