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殿外,群臣肅穆。

今日很重要。

不僅有百家講壇的講臺完工,章程呈奏之事。

而且還是...第七天了。

之前始皇陛下在朝堂之上,讓兩位公子交出《平戎策》,正是七天期限。

這種朝堂訊號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事情,便是傻瓜也不會掉以輕心。

因為....大秦的儲君之位還未定下呢!

扶蘇公子和公子徹二人,誰能在《平戎策》之上顯現光彩,誰就能在始皇陛下的心中得到第一份的認可!

扶蘇面色如常,站立在麒麟殿之前,倒沒有過多緊張。

在他心中,儲君之位,有能者居之!是他扶蘇,還是其他的兄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為大秦之利而努力!

不知不覺之間,柳白的事功學說潛移默化了他的諸位學生。

嬴徹不用多說,這小子盡得真傳。

就連公子高現在也是左手掄語右手刀,大力整治城中管理,而且已經將大秦城市管理監鋪設到三川郡,漁陽郡兩地了,頗有遍設大秦的意味。

至於將閭...更加厲害了,這個咸陽令現在都開始接不到百姓訴狀了,足可見城中吏治清明。

“老師,百家講壇預計在後日就舉行了,往常兄長花錢端得節省,這一次花的學生肉疼了,整整十萬大錢!”

嬴徹都快哭了。

咸陽城內辦個演講類的活動,要花十萬確實是天價了,這要是放在去年,陽燁能掄起拳頭打人!

也就是嬴徹如今的鹽業蒸蒸日上,才經得起扶蘇如此‘揮霍’。

“哈?”

柳白哭笑不得:“今日朝議你們兄弟二人就要交答卷了,你現在在心疼錢?”

“況且,扶蘇公子百家講壇的章程為師也看過的,大部分的錢財並非放在奢靡和一味追求建築高雅上面,而是用以向墨家造紙坊預訂出書。”

“扶蘇公子還是聰明的,知道文人重名,這一次等同於是在免費幫諸子百家出書了。一來惠及百姓,畢竟這些書到時候隨著活動贈送百姓。二來則是與這些‘筆桿子喉舌’交好,算是宣揚我大秦威嚴了。”

“錢,花的不冤!”

他這個當老師的丞相,自然知道百家講壇具體情況了,公子徹完全就是撒手不管,可憐扶蘇非但要應對始皇陛下的考驗,還得兢兢業業將百家講壇的事情弄好。

長兄...這種名頭當真是累人吶!

“嘿嘿,兄長如果比學生強,那到時候也是咱們大秦的福氣呀!”

嬴徹嘿嘿一笑。

這小子狡猾得很,從真正摻和到政事之中開始,從未表露過自己想要爭奪儲君的心思。

野心和沉穩具在,

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優秀。

“扶蘇公子是不是大秦的福氣,為師不知道。”

“但是有你,真的是我的福氣。”

柳白嘴角略微一抽,對於自己這個學生也是有點無可奈何。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句話果然不錯。

這不?

嬴徹用厚臉皮直接擊敗了柳白。

“百官進殿!”

隨著一道尖銳的宣號聲響起,文武百官魚貫入內。

李斯可以腳步一頓,只領先柳白半個身位,領先新晉御史大夫趙懷真一個身位。

如此小小的舉動,何嘗不是在隱形得幫扶?

御史大夫趙懷真,從入咸陽開始,就註定會在這個位置上釘死,再無存進。

況且御史大夫不處理具體政務,無干朝堂勢力,李斯並不介意釋放小小的善意。

....

“啟稟父皇,百家講壇章程已然定下,預計後日便可正式開啟。”

“兒臣遵循父皇旨意,除卻選取各大名家之外,還允准鄉野賢人入講壇講述其文理。”

“今報名有惶惶聲名者有...”

“醫家,端木震亨。”

“陰陽家騶奭之子,鄒鱤!”

“雜家,昔年相國呂不韋門客,淮南子。”(這裡是編纂哈,史書上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的著作。)

“名家,惠施玄孫,惠普。”

“兵家,向季!”

“小說家,虞書。”

“道家人宗,青玄。”

“道家天宗,北冥。”

“...”

隨著扶蘇一個個人名報出,朝堂群臣愈發難以保持平靜。

沒想到這一次的百家講壇,居然引出如此多的賢人,甚至連道家天人兩宗都分別來人。

要知道,之前天下大亂之時,諸子百家雖然學說紛湧,但還從未真正將這麼多名家學士匯聚一堂。

特別是道家....天人兩宗皆是派人前來,足以證明百家講壇的吸引力了。

而這種吸引力,何嘗不是圖書館建立之後對於天下人的恩惠得到認可?

想到這裡,不少官員皆是目光朝著嬴徹看去。

這位公子徹....雖未表功,但是這功績真就明晃晃擺在這兒了啊!

原本正在朗讀名單的扶蘇頓時語氣一滯,而後面色複雜得說出最後一個名字:

“儒家,孔鮒、”

說完之後,扶蘇將這份章程名單合上,而後交給頓若,朗聲道:“各家雲集咸陽,兒臣斗膽,請父皇允准兒臣與墨家造紙坊簽訂條約,屆時百家講壇之上的言論思想將會記錄,而後經過專人驗看確認無虞後免費分發百姓,令百姓知曉我大秦文化昌盛!”

這一句話說出,不少官員紛紛撫須,面露笑意。

扶蘇公子沒有儒家在旁邊礙眼放屁後,做事愈發滴水不漏。

“此事甚好,各家匯聚,乃民福也,自當記錄分發,令百姓有向學強國之心!”

始皇陛下微微點頭,算是同意了扶蘇的‘敗家行為’。

“啟稟陛下,臣有要事奏!”

就在此時,一道聲音響起。

只見一個十分不要臉的人,靦腆得走到麒麟殿中央:

“啟稟陛下,臣要代表臣的學派參加此番百家講壇,請陛下允准。”